民间艺术考察
- 格式:docx
- 大小:996.36 KB
- 文档页数:4
江西婺源艺术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江西婺源艺术考察报告一、考察目的:本次考察旨在深入了解江西婺源的艺术文化,包括传统民间艺术、绘画、雕刻等多个方面。
通过实地考察,探索婺源地区的独特艺术魅力,为婺源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二、考察时间:2021年5月1日至5月3日,总计3天。
三、考察地点:1. 婺源古城:古城保留了许多传统民居和古建筑,其中不乏精美的木雕和石雕作品。
我们对古城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观察和研究。
2. 茶坞村:茶坞村是著名的红色文化村,我们考察了这里的红色主题艺术作品,感受了红色文化对当地艺术的影响。
3. 婺源画院:我们参观了婺源画院,了解了当地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与一些画家交流,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技艺。
4. 婺源木雕艺术馆:参观了婺源木雕艺术馆,欣赏了当地木雕艺术的代表作品,也了解了木雕的制作工艺和技术特点。
四、考察成果:1. 了解了婺源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包括民俗、民间音乐等方面的表达形式。
2. 对婺源古城的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建筑风格、雕塑作品等。
3. 与婺源地区的画家和木雕工艺师交流,了解他们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技巧。
4. 对婺源地区艺术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五、结论与建议:1. 婺源地区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应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考察和交流。
2. 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应加强培训和教育,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其中。
3. 加强与画家、雕刻家等艺术家的合作,推动婺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4. 建立更完善的艺术交流平台,组织展览、演出等活动,增强婺源艺术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六、总结:通过此次考察,我们对江西婺源的艺术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婺源地区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婺源的艺术将继续繁荣发展,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间艺术考察调研方案背景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在社会中逐渐被淡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需要进行相关的调研和考察,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目的本次民间艺术考察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解民间艺术的现状、传承方式、社会价值等情况,为相关机构提供相关数据支持,推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调研范围本次调研主要以以下范围为主:1.民间音乐2.传统戏剧3.民间工艺品4.民俗节庆5.生活方式本次调研计划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实地考察:实地考察将是本次调研的核心内容。
我们将前往各省市的乡村和小镇,深入社区,与当地居民交流和互动,了解当地民间艺术现状、历史渊源、传承方式、社会价值等情况。
2.问卷调查:为了收集全面的数据,我们将制作在线问卷,针对民间艺术相关的专家和爱好者开展调查。
3.面谈交流:我们将邀请相关机构、专家和爱好者进行面谈交流,了解他们对民间艺术现状、传承方式、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调研成果本次调研的成果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研报告:我们将撰写全面的调研报告,详细介绍民间艺术的现状、传承方式、社会价值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2.数据统计:我们将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3.踏查记录:我们将对实地考察的内容进行记录,其内容包括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现状、展示方式等方面的情况。
本次调研计划在半年内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如下:1.月份1~2:策划阶段,确定调研主题、目的、范围和方法。
2.月份3~4:问卷调查和面谈交流阶段,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3.月份5~6:实地考察阶段,深入社区进行实地考察,踏查记录。
调研团队本次调研计划由以下人员组成:1.负责人:xxx2.专家:xxx、xxx、xxx3.调研员:xxx、xxx、xxx预算本次调研预算主要用于采购数据收集设备、实地考察费用等方面,具体为:1.采购设备费用:10000元2.实地考察费用:20000元3.其他费用:5000元结语本次民间艺术考察调研方案,旨在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面谈交流等方式,了解民间艺术的现状和传承方式,为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提供支持。
民间艺术的分类
民间艺术是指一种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人情味。
民间艺术的分类很多,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一、传统工艺类
传统工艺类是指民间手工艺中的一类,包括剪纸、刻字、绣花、木雕、篆刻、陶艺、漆艺等多种形式,这些艺术都具有严谨的工艺技术和艺术特色,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宝库。
二、音乐舞蹈类
音乐舞蹈类是另一类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民间歌曲、舞曲和各种集体舞蹈,如踩高跷、踩堆子、踏青舞、秧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方式让人们在欣赏时倍感亲切。
三、民间戏曲类
民间戏曲类是又一类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评剧、黄梅戏、川剧、豫剧、越剧、粤剧等多种不同地域风格的表演艺术。
这些戏曲在各地流传广泛,其表演形式优美动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让观众陶醉其中。
四、民间绘画类
民间绘画类是指在民间流传的绘画艺术形式,比如年画、花鸟画、糊窗画、泥塑等。
这些绘画形式作品包括线描、彩塑、水墨、细笔描等,表现出与城市绘画语言不同的民间底蕴和特色。
以上是民间艺术的主要分类,它们在民间传承和发展中各有主次
及特殊性,并反映了社会、历史和地域等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们的流
传和发展需要得到我们的特别关注和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其继
续传承发扬下去。
民间传统面塑艺术考察——历史、形态与旨趣
赵杨
【期刊名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中国的民间面塑既是味觉的美食亦有艺术的美感,当美味与艺术巧然碰撞,那么将面塑誉为“舌尖上的艺术”也不为过。
面塑艺术由面食文化衍生、发展而来,具有悠久的历史脉络。
同时,面塑艺术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载体,以多样的形态扎根在百姓的民俗生活里,体现出独特的旨趣追求。
本研究以史料为线索系统整理了面塑渐进式的演进脉络,归纳了面塑艺术的分布、工艺及艺术呈现形态,探究了面塑艺术在民俗文化、民俗美学及民俗传承中深层的旨趣追求。
【总页数】9页(P103-111)
【作者】赵杨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民间艺术的文化传统与教育功能——基于湖北云梦皮影戏的历史考察
2.弘扬传统民间艺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记南山小学面塑特色项目的开展
3.民间传统艺术研究——以山西面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艺考察目的
民艺考察是为了深入了解和研究民间艺术和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以及与当地文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考察民艺,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传统艺术形式和技艺,进而推动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民艺考察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购买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民艺,我们可以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纯朴和独特之处,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资助民艺考察活动,提供培训和支持,促进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同时,通过举办展览和交流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民艺的价值和魅力,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统和发展。
总之,民艺考察旨在挖掘和保护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1篇导语: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信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间艺术,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民间艺术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一、活动背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间艺术逐渐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民间艺术,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决定开展这次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民间艺术家、亲手制作民间工艺品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活动过程1. 实地考察我们选择了我国民间艺术较为丰富的地区作为考察地点,如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陕西的延安等地。
在这些地方,我们参观了各种民间艺术展览,如剪纸、泥塑、刺绣等,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2. 访谈民间艺术家为了深入了解民间艺术,我们邀请了几位民间艺术家进行了访谈。
他们中有的已经年过古稀,但仍坚守在自己的艺术领域,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民间艺术。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民间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 亲手制作民间工艺品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我们安排了亲手制作民间工艺品的活动。
在民间艺术家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习了剪纸、泥塑等技艺,亲自动手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民间艺术品。
三、活动收获1. 深入了解民间艺术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对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2. 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参观民间艺术展览、访谈民间艺术家以及亲手制作民间工艺品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在亲手制作民间工艺品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学会了欣赏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
四、活动总结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学们在活动中收获颇丰。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价值,也明白了传承民间艺术的责任和使命。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关注民间艺术,为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间艺术考察调研方案背景民间艺术是指在人民的日常生活、各类节庆等社会活动中,民间广泛传播、运用的各种艺术形式,如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民俗美术、工艺美术等。
在中国,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一直是重要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继承的任务。
为加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探索,需要对民间艺术进行考察调研,以便更好地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提出民间艺术考察调研方案,希望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参考。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1.了解中国各地民间艺术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流派特点和发展现状,以及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分析和总结当前民间艺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寻找研究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推动学科建设和深度研究。
3.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促进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调研范围中国境内,各类民间艺术形式、流派和代表性传承人。
重点考察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民俗美术、工艺美术等方面。
调研计划1.调研时间:选取各地民间艺术活动较为集中的节庆和时段,考察时间为半年至一年不等。
2.调研地点:根据各民间艺术形式的代表性地区进行针对性考察。
具体包括:–传统音乐:云南、四川、山西等省份;–舞蹈:新疆、广东、湖南等省份;–曲艺:河南、江苏、湖北等省份;–民俗美术:陕西、广西、甘肃等省份;–工艺美术:福建、江西、青海等省份。
3.调研内容:–采取问卷调查、访谈、观摩等方法,深入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概况、流派特点和发展现状。
–考察各地民间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并了解其传承经验、教学方法和对民间艺术传承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当地民间艺术的机构组织、政策支持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分析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情况,探讨如何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促进民间艺术的创新和传承。
调研成果1.编写民间艺术调研报告,对各个地方的民间艺术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民间艺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推动学科建设和深度研究。
范县民间艺术之四平调考察记录(一)摘要:2006年,范县四平调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范县四平调剧团。
崔太先、张绪斌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调”代表性传承人。
之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成立了范县四平调艺术学校,培养四平调学员,使这一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目前,四平调剧团仍活跃在范县城乡和中原大地。
本文意在做成一个连续的考察报告(或记录),以使读者能关注并研究范县四平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关键词:范县民间艺术四平调一、范县四平调剧团简介范县四平调剧团的前身是山东省菏泽县二区曹楼高火神庙村四平调科班。
1949年冬,河南省商丘四平调剧团在当地演唱,由于唱腔优美,通俗易懂,博得广大观众爱好,看完之后琢磨唱腔特点及发音要领,相互传唱,形成一股四平调热。
1950年春便由王德明、高领袖二人为主创办此班。
学员全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人称“小孩班”。
1951年春开始演出,但效果不佳,同年秋,河南省曲剧来菏泽后,高领袖卖地八亩,恳求该团连请玉留“小孩班”任教。
三月后陆续排出《四进士》《莲花盏》等五个剧目。
在菏泽、郓城、东明、鄄城、巨野、定陶等地演出,此班获得声誉。
1952年与菏泽五区刘楼豫剧班合并,改名“刘楼四平班”。
1953年7月范县人民政府接受,命名为“范县四平调剧团”;1959年前后所演的剧目《枫落地》、《梅香》、《盘夫索夫》、《站柜台》均被山东省视为优秀剧目,并被省电台录音播放。
1965年在河南省现代戏调演中,自编剧目<扒瓜园》被评为优秀剧目,后参加中南局调演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剧目唱红了大黄河两岸,唱红了中原大地。
1974年,自编剧目<红小兵>被河南电台录象。
“文化大革命”末期,开放古装戏,排出了《小刀会》、《三打白骨精》、《杨门女将》等剧目。
1983年元月,在河南青年演员会演中,《杨八姐盗刀》选场获集体奖。
1986年底,有演职员60人,为全民性质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民间艺术考察调研方案一、研究背景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其中,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因此,对民间艺术的考察调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研究目的1.深入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文化意义、发展现状及其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2.发掘和挖掘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技艺和文化资源,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3.探寻民间艺术与现代化社会的融合与发展之路,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方式。
三、研究内容1.对民间艺术的概念、分类、特征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2.调研民间艺术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过程。
3.考察民间艺术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其产业链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
4.调研民间艺术的扶持政策、发展模式和成功案例,并探讨其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四、研究方法调研: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并采集大量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研究其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
案例研究:选择民间艺术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汲取其成功经验和市场实践。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报告、资料等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并分析归纳其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
专家座谈: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从业者等参与座谈会,就民间艺术的问题、瓶颈和发展方向等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五、预期成果1.发表论文或报告,阐述对民间艺术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2.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提出发展民间艺术的建议和政策建议。
3.组织相关论坛或交流活动,促进学术界和业界的交流和合作。
4.推广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和文化传承活动,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六、研究组织者研究组主要由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牵头,邀请民间艺术专家、学者、从业者等参与研究工作。
同时,将与相关中央和地方文化部门、民间艺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建立联系,进行深度合作和交流。
七、研究期限本次民间艺术考察调研工作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分阶段进行。
吉林省民间工艺美术馆考察报告近期,我有幸前往吉林省民间工艺美术馆进行考察,一窥这座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元素的独特美术馆。
吉林省民间工艺美术馆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建筑独具特色,环境宜人,是一场与民间工艺美术相关的艺术之旅。
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巨大的吊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大厅中央摆放着一尊制作精美的汉白玉雕塑,栩栩如生的形态和细腻的工艺赢得了观众的赞叹。
而在大厅两侧,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民间工艺品,展示了吉林地区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技艺。
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该美术馆注重展示与传承,尤其在陈列设计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传统的木雕、剪纸、漆器到现代的陶瓷、刺绣、织锦,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艺术家的智慧和辛勤努力。
在馆内的展览区,每个展示区域都精心布置,通过适当的灯光和背景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幅艺术之中。
除了展示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吉林省民间工艺美术馆还举办了一系列主题展览,引入了当代艺术元素,通过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方式,传达了一种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精神。
这种尝试设计既展示了吉林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又将其与现代艺术的创新融合,使展览更具深度和内涵。
考察中,我接触到了不少来自吉林地区的民间艺术家。
他们在吉林省民间工艺美术馆有着独立的创作室,与馆内的展览相呼应。
与他们交流中,我了解到民间工艺美术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作品、学习交流的平台,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外界的艺术思潮和创新的理念。
同时,馆方也积极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举办工艺美术培训班,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中来。
吉林省民间工艺美术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工艺品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和发扬吉林地区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载体。
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这些传统的技艺和艺术形式,不仅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代传承,永不消失。
通过这次考察,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性和保护传承的责任。
第1篇一、引言舞龙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舞龙灯活动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为了深入了解舞龙灯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状,我们组织了一支调查团队,对舞龙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以下是我们的实践报告。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1. 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舞龙灯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面临着传承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我们决定对舞龙灯进行调查研究。
2. 调查目的(1)了解舞龙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2)分析舞龙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探讨舞龙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1.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
(1)文献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网站等资料,了解舞龙灯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发展现状。
(2)实地考察:走访舞龙灯传承基地、表演现场等,观察舞龙灯的制作、表演过程。
(3)访谈:与舞龙灯传承人、表演者、观众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舞龙灯的看法和建议。
(4)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舞龙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进行调查。
2. 调查过程(1)前期准备:查阅资料,确定调查对象,制定调查计划。
(2)实地考察:走访舞龙灯传承基地、表演现场等,拍摄照片、视频,记录相关信息。
(3)访谈:与舞龙灯传承人、表演者、观众等进行访谈,记录访谈内容。
(4)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收集调查数据。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 舞龙灯的历史渊源舞龙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
在古代,人们通过舞龙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龙灯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流传至今。
2. 舞龙灯的文化内涵舞龙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祈福、崇拜、娱乐、竞技等。
舞龙灯的表演形式多样,如:单龙舞、双龙戏珠、多头龙等。
民间艺术考察调研方案一、调研目的本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各地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情况,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如何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二、调研内容1.民间艺术的分类和特点:了解不同类型的民间艺术,如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魅力。
2.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探索民间艺术传承的方式,如师徒相传、乡土教育、社区文化活动等,以及民间艺术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3.民间艺术与现代社会:探讨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创新与创业等。
4.民间艺术创作与表现方式:了解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和表现方式,如演出、展览、出版等,以及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三、调研方法1.实地考察:前往各地实地考察,观摩演出、展览、工作坊等,与民间艺术家和从业者交流。
2.访谈调研: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深入了解民间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传承心得、困境和未来展望。
3.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更广泛的民间艺术从业者和观众的意见和建议。
4.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民间艺术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和深入探讨。
四、调研范围本次调研将涉及各个省份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强调地域的多样性和特色。
五、调研时间与地点本次调研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调研时间和地点,预计调研总时长为三个月。
六、预期成果本次调研的预期成果包括:1.调研报告:总结分析各地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提出对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2.案例分析报告:对选取的典型民间艺术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分享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
3.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以调研所得数据和资料为基础,设计和开发有关民间艺术的文化创意产品,以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七、调研团队组成根据本次调研的需求,调研团队应包含如下专业人员:1.社会学或文化人类学专业的研究者:主要负责实地考察和访谈调研,了解民间艺术传承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民间艺术考察调研方案背景介绍我国文化多样,其民间艺术也是其中之一。
民间艺术是一种表达各种情感、传递各种信息与观念的重要文化形式,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意义和生动的文化体验特点。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民间艺术文化融合与传承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对我国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加强对其本身的保存和发展,促进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调研目的1.了解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通过实地考察和专题研究,深入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主要包括形式、内容、技艺及其文化传承过程。
2.分析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
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及其对当代文化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以推进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调研分析,发掘民间艺术的潜力,鼓励传承和创新,使其更好地融合到现代文化中。
调研内容1.民间艺术形式的考察。
主要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段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考察,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绘画、剪纸、刺绣、陶艺、木雕、石雕、金属工艺等等。
2.民间艺术文化的保存与传承。
分析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中的关键问题,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衰退下的文化推广、传承者的培养和现代化管理等。
(例如,如何将民间艺术与在线教育、数字化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结合?)3.民间艺术与当代文化的融合。
以艺术文化的角度探讨民间艺术在当代文化领域中的表现形式和价值,如何使民间艺术更好地融入当代文化中,以及如何塑造其品牌形象。
调研方法1.文献资料。
收集、整理、翻译有关民间艺术的专业资料,并进行比较研究,并从文献中寻找真实的调查对象和靶点。
2.线上加线下实地调研。
通过线上问卷、电话、微信、Skype,线下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调研,与有关的行业专家、师生、教育家、文艺人士等人员建立有效联系,对调查对象进行全面了解和收集信息。
民间艺术考察
基本介绍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亿万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体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
他的产生和发展,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
它的内容与形式直接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才能。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广博而统一的中华文化体系。
广大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美的理想追求,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辽阔的土地、多姿的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长期处于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与部分原始经济社会的现实,使得中国民间美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
通过本次艺术考察,让我开阔了眼界,挖掘了创作潜力,加深了对本专业的认识。
同时,为更好地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认识当今最为前沿的设计潮流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这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对艺术追求的热情!让我更加热爱艺术,在艺术中享受人生。
象征着平安吉祥的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玩具,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
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
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
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
枕头虎、套虎等。
这些布虎,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扭曲了老虎原型,把其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极度的简化了。
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丝毫没有忽略。
而且,虎头更给予着意的刻划。
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呲牙咧嘴的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张。
形象夸张之外,老虎的神态夸张的更为准确生动。
正像我国传统艺术追求的那样,“不肖形似,而求神似”。
这种老虎形象,把现实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热你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因此显得格外可爱迷人,憨态可掬。
这些俗雅并存的艺术品,大都出自乡村农妇之手,是民间艺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如果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虎的造型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稳重而宁静,有的活泼而乖巧。
这些风格各异的老虎造型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夸张、变形为基础,用不同的方式对老虎的外形进行处理,而这一特点也融入了民间布老虎的身上。
由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地方特色,但是不论形态上怎么变化,民间布老虎遵循着夸张变形这一基本特征。
不同的风俗习惯便会形成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布老虎。
【制作】
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艺也各不相同,较常见的是把棉布、丝绸缝制成形,内部装填锯末、谷糠、棉花或香草,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
布老虎以头大、眼大、嘴大、尾巴大的造型来突出勇猛的神态,虎头及五官显示出天真的稚气,透露出儿童一样可爱的憨态。
通过思考,我认为可以利用布老虎“三大一小”嘴巴大、脑袋大、眼睛大,再加上躯干小的这个造型特点来进行设计。
从色彩上说一般的布老虎都喜欢用红黄两色作为布老虎制作的主色。
我认为可以从这几点来入手进而设计出年历来。
我们对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太少了,我们应该多了解下民间艺术文化的历史和它存在的意义。
从文化的性质上看,民间美术带有民族文化的基本性质,任何上层、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千百年来,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以其蕴涵的深厚的民族本源文化、本源哲学、本源艺术的基因和多姿多彩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民族语言形态,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极其有益地调节和滋补着当代艺术文化疲乏虚弱的肌体,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层的本源和根基。
我们清楚,当今城市与城市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而文化竞争的背后是起历史底蕴和有历史塑造而成的独特人文精神之间的竞争。
失去城市精神和独特个性,城市就没有灵魂和活力,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就男友一席之地。
上海考察就在美学的享受中结束了,给我的影响很大,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直观的观察了这些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建筑和城市文化内涵。
结合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我觉得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效果,让我明白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巧妙结合。
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重要关系。
小贺词考察学习也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上海的国际都市味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要好好把握这份美好的精神财富。
第一次发现原来艺术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像空气弥漫空中一样。
我想这就是他的使命吧!这使我追求艺术的脚步更加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