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传统婚俗“烧火歌”的传承与保护
- 格式:pdf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4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地域之一,也是典型的山区民族聚居地。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统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传承和情感,是湘西地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并传承好湘西民俗文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湘西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湿润,自然环境优越,这里的民众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湘西的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节庆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是湘西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到一个节日,当地人民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和民俗活动,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领略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苗族是湘西地区的另一大民族群体,其传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舞蹈、歌唱、织布、银饰等文化元素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苗族的“吉庆有余节”、“芦笙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节庆活动和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二、湘西民俗文化面临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乡差距的拉大,许多年轻人外出工作,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失传。
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传承者逐渐减少,民俗文化传承的断层现象日益严重。
随着网络社交工具的普及,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一些商业化的文化活动,也对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迎合商业利益,一些文化活动变得功利化,偏离了传统文化的本质,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种伤害。
三、湘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好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区。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特点是以歌舞、服饰和建筑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文化传统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苗族民间文化面临着丧失和衰败的风险,传承和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传承途径之一。
在苗族地区,应当加强对苗族文化的教育,将苗族的歌舞、服饰、传统手工艺等相关课程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当中。
在教育内容中要注重对苗族文化的深入解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苗族歌舞比赛、服饰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重视社区组织的作用。
在苗族地区,应当设立专门的社区文化保护机构,负责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该机构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节庆活动、开展传统手工艺培训等途径,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该机构还可以与其他文化组织和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开展相关的研究和交流活动,推动苗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倡导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社会各界应当关注和重视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相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有关机构和个人投身苗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事业。
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宣传和推广苗族文化,提高公众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注重基层的自发保护和传承。
在苗族地区,可以鼓励和支持苗族人民自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苗族歌舞表演、传统节日庆祝等,让苗族文化在基层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还可以发挥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开展苗族文化的创新和创造工作,推出更多具有苗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创意作品。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研究湘西城步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婚嫁歌曲在当地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
在婚礼上,婚嫁歌曲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不仅给新人和嘉宾带来了欢乐和活力,更蕴含了苗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
对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和音乐艺术的精髓。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受到苗族民歌的影响。
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婚庆歌曲为主要体裁,歌唱着苗族人民对生活、对爱情、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
在婚嫁歌曲中,通常表现出充满激情和感情的唱腔,歌词内容多为对新人祝福和美好未来的祈愿。
这种音乐风格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给人以深刻而真挚的感受。
受到苗族传统音乐的熏陶,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也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在乐器的运用上,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通常会使用一些传统乐器,比如芦笙、芦箐、芦锣等,在音乐中融入了独特的民族音乐元素,突显出浓厚的苗族风情。
而在歌曲的编曲和编排上,也会注重突出苗族传统音乐的特色,比如采用特定的旋律和节奏,使得婚嫁歌曲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还受到当地山水环境的影响。
湘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山清水秀、风光绮丽,这种自然环境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丰富的灵感和情感,也为他们的音乐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中常常可以听到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歌颂,歌词中很多励志向往的内容也来源于此。
这种音乐特色在柔美的旋律和抒情的情感表达中得到了生动展现。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还受到苗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苗族人民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这种信仰和风俗渗透在他们的婚嫁歌曲中,使得音乐风格更加具有神秘感和仪式感。
在演唱和演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祭祀仪式上的元素,让歌曲充满了神圣的氛围。
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符号和意象也被融入到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中,使得这些歌曲更加充满了文化和艺术的内涵。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历史的珍贵遗产。
然而,由于时代变迁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苗族古歌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
本文从苗族古歌的定义及特点、传承现状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就苗族古歌文化保护与传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苗族古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苗族古歌;文化传承;问题;对策建议一、苗族古歌的定义及特点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历史的珍贵遗产。
苗族古歌包括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爱情、战争等方面的歌曲和歌词。
苗族古歌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部分,更是苗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反映了苗族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涵。
苗族古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反映民族文化内涵。
苗族古歌以表现自然、生活、爱情、战争等主题为主,反映苗族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涵。
(2)具有韵律美和文学价值。
苗族古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韵律美和文学价值,它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传承和发展寿命较长。
苗族古歌作为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寿命较长,相传苗族古歌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文化传承的瓶颈。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苗族古歌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许多问题,传承瓶颈愈发明显,年轻一代对苗族古歌的兴趣不高,且苗族古歌文化传承落后。
(2)文化遗失的情况。
由于现代化的影响,苗族古歌文化受到的冲击也越来越大,部分苗族古歌已经失传,文化遗失的情况日益严重。
(3)产品开发尚不完善。
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苗族古歌产品开发尚不完善,苗族古歌文化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苗族古歌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1)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苗族古歌传承的特殊性,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的主要问题之一。
(2)缺乏资金支持。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需要资金支持,但目前资金的不足也成为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的困难之一。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人民创作演唱的民族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演形式,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被誉为中国民歌宝库。
在湘西土家族社会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民歌经过世代传承,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曲调和唱腔。
每当有重要的节日、婚礼、葬礼等庆典之时,土家族人民都会以民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创作和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歌的创作源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
土家族人民生活在湘西山区,劳作繁忙,生活艰辛。
他们的民歌多以劳动、生活、爱情等为主题,以真实、朴实的语言和旋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景。
民歌的传承依靠口传和师徒传授。
在土家族社区,老一辈的人们会通过口述的方式将民歌传给后人,同时会与年轻人进行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民歌的旋律和歌词。
民歌的发展得益于各种演出和比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土家族民歌逐渐走出湘西山区,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欣赏。
土家族人民会参加各种歌唱比赛和演出,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民族文化,同时也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民歌交流,吸收各地的音乐元素,丰富和发展民歌的创作和表演形式。
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政策和资金支持。
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通过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和投入资金,鼓励土家族人民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民歌艺术。
他们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培训班,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更多的青年人能够接受民歌教育和培训,保护和发展土家族民歌的传统。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和政策等方方面面。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保护和发展,才能使土家族民歌在未来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音乐享受和文化体验。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苗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它以独特的音乐形式和风格而著称,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始于苗族的祖先,他们将音乐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将其代代相传。
在古代,苗族人民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求创作和演奏各种音乐,例如悲壮的祭祀音乐、欢快的舞蹈音乐以及叙事歌谣等。
这些音乐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情感、智慧和艺术才华,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苗族音乐文化逐渐与其他民族音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揪声”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结合了苗族的歌唱、舞蹈和乐器演奏,通过高亢激昂的声音和跳跃的舞姿表达了苗族人民的豪情壮志和无尽的生活热情。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苗族音乐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村庄和乡村社区逐渐消失,苗族音乐的传统场所和环境减少,文化传承的环境受到威胁。
现代音乐市场的泛滥和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也给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压力和困惑。
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音乐文化,许多相关的措施已经采取。
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强了苗族音乐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通过收集、整理和传播相关音乐材料,促进了苗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苗族音乐学院和文化中心等机构的设立为苗族音乐的教育和培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培养了一大批苗族音乐人才。
苗族音乐节、比赛和展览等活动也成为了苗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
未来,保护和传承苗族音乐文化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一方面,苗族音乐传承者应该加强对苗族音乐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和表演能力。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机构,为苗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苗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保护和传承苗族音乐文化不仅是对苗族文化遗产的责任,也是对中国音乐文化宝库的丰富和完善。
苗族古歌的传承方式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作者:罗丹阳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22年第03期摘要:苗族古歌是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它的主要传承方式有家族传承、拜师学习传承与社会传承三种。
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的今天,苗族古歌的传承与保护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处在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要拯救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加大对苗族古歌传承人的保护与宣传力度,真正关注与关心苗族古歌传承人,同时保护苗族古歌传承所赖以依托的文化生态。
关键词:苗族古歌;传承方式;传承人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3-0038-06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3-007苗族古歌也称《苗族史诗》,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是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苗语一般称为《Hxak Lul Haxk Ghot》。
在苗族口承文化中,苗族古歌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影响力,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功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开展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紧随其后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苗族古歌进行保护与传承。
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苗族来说,几千年来苗族古歌是如何传承的这一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苗族古歌之所以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在于其独特的民俗背景和传承方式。
苗族古歌主要流传于以贵州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为中心的凯里、雷山、施秉、黄平、榕江、镇远等县市区。
由于苗族支系繁多,语言复杂,本文只就中部方言即黔东方言作为论述对象,主要观照的区域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
一、苗族古歌的特征苗族古歌是苗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哲学、人类学、音乐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价值。
苗族古歌大多是在鼓社祭、婚丧活动、亲友聚会和节日等场合演唱。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苗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典型代表,通过音乐作为载体向世界展示了苗族民俗文化的瑰丽与丰富。
苗族音乐具有独特的特点,如多声部合唱、拨音乐器演奏、打击乐器伴奏等,使其成为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苗族音乐的传承需要依托于社区和家庭,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接触流行音乐,在传承方面出现了困境。
因此,社会和政府需要贡献更多的力量来保护和传承苗族音乐文化。
首先,需要加强对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研究。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苗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促进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还可以设立苗族音乐文化研究机构和奖项,对苗族音乐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提高苗族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需要积极推动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政府可以在学校开设苗族音乐课程,让年轻人更加了解和熟悉苗族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推动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社区和家庭也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如苗族音乐比赛、演出等,加强在社区和家庭中的传承。
最后,需要注重苗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和融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苗族音乐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传播,形成更具时代感的新形式,创造更多的人文价值和经济效益。
同时,苗族音乐也可以融合其他音乐形式,如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等,拓宽其发展的领域,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总而言之,苗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传承和发展中,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通过不断创新和融合,才能使苗族音乐文化更好地跨越时空,为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湘西泸溪苗族哭嫁歌在当地教育传承的现状作者:李水方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3期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至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达37项,其中55个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如2005年《新疆木卡姆艺术》和《蒙古长调》,2009年《侗族大哥》和《呼麦》等都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这说明了少数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诸如此类湘西泸溪《苗族哭嫁歌》这些是少数民族民间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们所传递和表达是本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以及所崇尚的信仰,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苗族哭嫁歌;教育;民族文化一哭嫁歌特征哭嫁主要是女青年这个群体。
在封建思想浓烈的苗族,女性生来就受到家族不平等的对待,尤其在婚姻方面,由于长期被压迫又不能追求自由恋爱,所以只能用哭诉的方式表达她们内的愤愤不平。
1哭嫁的内容哭嫁的内容一般是以歌曲的形式叙述新娘本人的身世背景,以及对父母和兄弟姐妹们的不舍之情,在新娘即将出嫁的前一天晚上,由新娘哭诉,姐妹们安慰,劝诉,告知的方式,新娘主要哭诉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嫂多年来的照顾之情、哭昔日的姐妹情深。
其曲调优美,带有委婉的忧愁,旋律柔和,音调低沉给人一种特别悲哀的感觉,使人听了了催人泪下,久久不能平息。
2哭嫁的意义对于现在泸溪苗族哭歌,虽不多见,但却是能够反映苗族人民婚姻习俗的特点。
苗族民族歌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说法,作为新娘子,出嫁时哭嫁哭得越厉害,那么在今后过的日子就会越红火,越幸福。
所以每位新娘再出嫁时,都会哭得声嘶力竭,以渴求婚嫁后日子过得幸福无忧。
同时也就从侧面揭露苗族人的婚姻制度是带有封建思想的婚姻制度,深刻的反应了苗族女性想反抗但又必得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选择自己婚姻的悲惨的社会地位。
二针对泸溪哭嫁歌在当地学校艺术教育中所面临的困境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和政府加快的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
论湘西苗族之婚恋文化石春诚(化学化工学院 11级食品质量与安全)内容摘要:婚俗是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不同的民族婚俗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湘西苗族婚恋文化丰富,从恋爱到步入婚姻殿堂,苗族青年践行众多传统婚恋习俗。
本文通过对湘西土家族和苗族的婚俗的详细了解、资料整理和归纳描述,以揭示湘西地区独特的民族民俗。
关键字:湘西苗族婚恋习俗民俗通过学习湘西民族学这门课,突然对湘西婚恋文化特别感兴趣,比如,他们的“哭嫁”习俗,起初特别不解,本该是喜事,为什么要哭呢?另外,他们的恋爱方式也特别吸引我,同时,以往的习俗不断被社会同化,却感觉湘西苗族的文化还保留的相对比较完整,因而,就特意去详细了解了湘西苗族的婚恋文化学,以此得知:湘西苗族婚俗众多,包括婚恋教育、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和气脸、合事歌、农事歌、排家饭、婚恋习惯法等重要内容。
一、婚俗行式湘西地区苗族在婚俗文化具有苗族婚姻的基本特征,如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不婚、舅权制约、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等。
湘西苗族婚姻有自由婚姻和包办两种形式:(1)自由婚姻湘西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婚姻的缔结多为自由自主,自由选择,父母包办极少。
自由婚姻全过程由青年男女作主张,父母不加干涉。
湘西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赶边边场”或“会姑娘”。
苗族青年择偶不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
男女双方通过赶边边场,对话唱歌,相互沟通情感,情投意合后,由男方父母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就算订婚。
如女方父母不同意,男女双方爱情坚贞不屈,就采取逃婚婚配,寻求亲属或社会力量的支持,时间长了,父母也就承认既成事实了。
在订婚后双方仍是自由地参加各种会期和社交活动。
如果一方发现对方在爱情上不专一,就主动地退回信物表示毁约。
从订婚到结婚都是自己作主,父母很少包办,也很少提到嫁妆和彩礼的多寡。
苗族自由结婚形式除通常所流行的男家迎娶、女家陪送之外,还有独具特色的抢婚习俗。
湘西苗族传统婚俗“烧火歌”的传承与保护 吴桂鸿1,麻正合2 ( 1.怀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2.凤凰县第三中学,湖南 凤凰 416200 )
摘 要:作为一种婚俗文化,“烧火歌”以独特的演唱形式展现了湘西苗族的价值观念。新形势下,“烧火歌”生存面临诸多困境,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关键词: 湘西; 苗族; 烧火歌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6-0037-04
“烧火歌”演唱是湘西苗族的重要婚俗。苗族结婚很热闹,男方和女方都要请一两位“歌师”来唱苗歌,不仅在迎亲路上和客人回家当天要唱“拦门歌”,而且晚上也要唱歌。晚宴后,客人稍作休息,主人便在堂屋正中燃起一堆火(俗称“中堂火”),男女双方请来的歌师围坐在火堆旁对歌,村寨男女老少围在旁边观看。因大家围火而歌,故把这种婚俗叫“烧火歌”。这种演唱涉及歌颂亲人、农事、神话传说等,内容十分丰富。演唱时间从傍晚一直延续到次日清晨,少则一个晚上,多则两三个晚上。“烧火歌”是苗族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精神家园,蕴涵苗族人重要的精神价值。然而,当前“烧火歌”演唱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传承和保护。
一、“烧火歌”的文化价值 “烧火歌”歌词质朴,含蓄精炼,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作为湘西苗族“非遗”的一朵“奇葩”,“烧火歌”演唱蕴涵苗族人极高的人文素养和精神价值。 (一)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烧火歌”演唱,场面十分壮观、热闹。活动 参与者众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男女老少、“正客”、“贺客”,围着燃烧的火堆,唱歌、听歌。过去,湘西苗族婚庆持续两天两夜,“烧火歌”演唱也持续两个晚上,几乎通宵达旦。这种演唱场面历时之长、人数之多是中外民族婚礼中鲜有的。同时,“烧火歌”演唱分男女两个组,每组有四至六个歌手,根据特长担任不同角色。每个组推举一位主歌手,称“歌师”,苗语叫“巴江沙”。演唱顺序,通常是女方歌手“放歌”,男方歌手“回歌”,以示对女方的尊重。演唱时要及时接上对方的歌,队友间须相互配合,团结一致。此外,演唱中有一项专门劝新郎新娘的歌,如“劳动赶场做一路,夫妻和好同影随”等[1]28。这集中展现了苗族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优良品质,是构建和谐苗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元素。 (二)感恩戴德,爱众亲仁 “颂亲人”是“烧火歌”演唱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简短的“开场歌”之后,马上进入“颂亲人”环节。男方要感谢的亲人很多,按照顺序依次是媒人、择吉日的先生、岳父母、引亲娘、背亲哥、送亲女、贺客、新娘等。唱媒人时,先道出媒人牵线搭桥付出的艰辛,如“草鞋穿烂知多少,农忙季节误阳春。”
第18卷 第6期 铜仁学院学报 Vol. 18 , No.6 2016年11 月 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Nov. 2016
收稿日期:2016-02-27 基金项目:怀化学院科研项目“湘西苗族‘烧火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HHUY2013-17)。 作者简介:吴桂鸿(1976-),男,苗族,湖南凤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1]24然后对媒人道感恩,如“媒人恩情比山重,千年
百岁不忘恩”[1]24。唱岳父母时,也是先道老人养女
付出的辛劳,如“不插秧田不知酸腰杆”,“好吃好喝让儿先来尝”[2]152,然后感谢岳父母,发誓今后善待老人,如“郎是岳父半边崽,二老高枕把心放” [2]154。唱给新娘时,注重教育“新人”,如“侍候公
侍候婆要耐心”,[3]281教育新娘要孝敬老人。“颂亲人”环节,男方按长幼顺序,不分男女老少,对该感谢的每个人都颂歌一曲,体现苗族知恩图报、孝老爱亲,爱众亲仁的价值追求。 (三)勤劳为荣,恶劳为耻 苗族爱劳动,勤治家,体现在“农事歌”。“农事歌”,顾名思义,就是唱有关农业知识方面的歌,由长辈唱给晚辈,主要包括“散花歌”、“播种歌”、“打谷歌”、“纺纱织布歌”等。“四月散花插早秧,芒种关里忙儿郎”[2]161是“散花歌”的两句,通过对
一年中十二个月重要节日及农活的概述,教育年轻一代要辛勤劳动,和睦相处。“播种歌”主要传授选种、播种、育秧、施肥、除草等技术,如“插秧不要忙,只要行对行”[2]162形象地道出了插秧的技巧。
“打谷歌”是向晚辈一代传授如何收割、晒谷。“纺纱织布歌”则传授纺纱织布、染布、绣花带等技能,如“纺车嗡嗡团团转,手握棉棒牵棉线”[2]164、“夫
唱妻和百业兴,人勤劳来地不懒”[2]165,既在理论上
传授了生存技能,又在思想上灌输勤劳治家的优良家风。通过演唱“农事歌”的寓教于乐,使在场观众,尤其是“新人”深刻领会勤劳、安居、恩爱、和睦等传统美德对于构建和谐婚姻家庭的价值。
二、“烧火歌”传承困境及其原因 “烧火歌”演唱是湘西苗族“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苗族人民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当前,在民族文化融合日益加强的大背景下,“烧火歌”演唱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笔者到凤凰、吉首、花垣等县市的乡镇苗寨调查,发现“烧火歌”演唱主要面临以下困境:演唱日趋减少,一些苗寨甚至已经绝迹;演唱主角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不热衷;演唱规模缩小,已经很难见到当年的那种热闹场面;大多数年轻人不爱学唱苗歌,歌手面临断代危机。经调查分析,“烧火歌”演唱的生存危机,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价值认识缺位,传承保护意识淡薄 文化是人的精神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团结、和睦、感恩、爱仁、勤劳,是“烧火歌”演唱婚俗所蕴涵的苗族群众的优良品质。这些优秀的文化对于提升村民道德素质,构建和谐苗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笔者调研发现,从县、乡镇、村委三级干部到广大村民,整体上缺乏对“烧火歌”文化的价值认识。目前,凤凰县公布了六批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还没有“烧火歌”演唱这一项目。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只是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苗寨,如凤凰的老洞村、老家寨,花垣县的蚩尤村等进行有针对性地保护苗族这一文化,而对众多苗寨“烧火歌”文化的生存状况,则极少关注。此外,通过调研得知,或许是文化所限,大多数村干部及村民认为,“烧火歌”的价值就是增强婚庆活动的热闹气氛,认识肤浅,传承保护意识十分淡薄。 (二)苗区从封闭走向开放,演唱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改革开放前,湘西苗区,尤其是交通闭塞的纯苗族地区,因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较小,苗族文化保存较好。然而,改革开放之后,苗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互动日益频繁。本世纪以来,湘西苗区旅游快速发展,电视、手机、电脑、互联网等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苗族不会说苗语。目前,在湘西苗族聚居区的县市中,古丈、泸溪、保靖等地许多苗寨的年轻人都说汉话,小孩子则用普通话交流。苗话交流能力的下降或丧失,从而“无法拿捏住苗歌的调,唱不出苗歌的韵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苗歌传承的语言性障碍。”[4]146现在苗族办婚庆,举行“烧火歌”演唱的已经不多,既使举行,几乎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听不懂,也不愿意听。此外,现在的年轻人追求时尚,有的人举行婚礼,到临近的城镇请婚庆专业演唱团队,昔日婚庆必不可少的苗族“烧火歌”演唱已经被取代。 (三)外出务工增多,演唱氛围趋冷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由于苗族地区的贫困与落后,致使苗寨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寻找就业机会。据笔者调研,低则百分之六七十,高则达百分之八九十的青壮年均外出中部及沿海城市务工。劳务输出,增加了苗族群众的收入,改善了人
38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 们的生活及居住条件。但与此同时,也严重冲击了“烧火歌”演唱的生存环境。年轻人外出,婚庆活动人气减少,中老年演唱精力有限,加之年轻人长期脱离苗寨环境,已经丧失了传承文化的兴趣,“烧火歌”演唱传承面临断代危机。 (四)住房结构发生变化,演唱场所受到影响 为不耽误农时,以前苗族结婚多在冬天举行。为此,苗族以前在建木结构房子时,都要空出一间较大的房间,在中间挖个很大的火坑,多则能容纳几十人。寨子有婚事,大家围火而坐,共赏“烧火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苗寨群众的住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建的都是两层的小洋房,砖混结构,地面铺上地板砖。同时,因计划生育实施从而带来生育观念的变化,养育子女减少,因此房间面积变小;加上用电取暖的普及,以前堂屋的火坑也没有了。因此,住房规划过多考虑时尚性、舒适性,致使房间面积,尤其是堂屋面积缩小,客观上给“烧火歌”演唱带来了一定困难,甚至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演唱的进行。
三、“烧火歌”传承和保护措施 “烧火歌”是湘西苗族的文化瑰宝,是苗族群众的精神家园。针对民族文化的生存窘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烧火歌”演唱在农村文化与和谐苗区建设中的作用。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文化认同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首先要在价值上有所认同,人们才能自觉地去保护和传承。因此,针对“烧火歌”文化精神价值认同缺乏的状况,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笔者以为,肩负这一任务的主体是乡镇及村干部。为此,乡镇及村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烧火歌”文化对提高苗族同胞素养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这一文化在和谐家庭与和谐苗区构建中的价值,积极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文化专干,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际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湘西旅游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已经逐渐提高了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近些年来,一些苗寨也掀起广场舞、打苗鼓等文娱活动,在结婚等节庆日自行组织文艺演出。因此,广大乡镇与村干部,应该通过走村进户,尤其是抓
住秋冬这一结婚的重要节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同时,村里的年长者,尤其是擅长唱“烧火歌”的中老年人,须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培养,使年轻人认可、接受并主动学习。广大基层干部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扩大宣传,让外界了解“烧火歌”的魅力,增强苗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加大财政投入,为传承与保护提供保障 面对“非遗”濒临灭绝的严峻形势,从国家到省市县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应投入更多资金,培养传承人。2000年之后,湘西旅游迅速发展,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逐渐加强,目前共有一千多“非遗”项目被各级政府批准为传承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多达上千人。2010年“湘西苗族民歌”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苗族民歌涵盖范围很广,而对“烧火歌”的传承和保护有限,须加强“烧火歌”的保护,将其列为传承项目,努力培养传承人。 据笔者调研,湘西苗区目前有几个优势有利于传承。一是几乎每个村仍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爱好苗歌,会唱歌;二是现在虽然婚庆由过去两天两夜变为一天一夜,但一些婚庆仍然唱“烧火歌”,甚至还通宵达旦的唱;三是湘西与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交界,受松桃“烧火歌”的影响,湘西不少人家也请苗歌手,而且新郎会给每位歌手120元左右的演唱报酬。然而,歌手年龄偏大,传承面临断代危机。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加大保护力度。总体来说,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县乡村三级联动,把“烧火歌”演唱纳入农村文化建设的项目。具体而言,一是确立“烧火歌”演唱为县级传承项目,以行政村为单位,每个村确立1~2个传承人,政府给予补助培养年轻的新歌手;二是规定传承人及其弟子须到婚礼现场演唱;三是积极邀请专家、民间艺人等开展讲座,增强文化认同;四是以村小学为场所,在元宵节前组织文艺演出。 (三)加快苗区经济发展,减少外出务工人员 近10年来,湘西旅游发展很快,凤凰山江的老家寨、吉首矮寨等一些搞乡村游的村寨,老百姓的收入有很大改善。但是,湘西绝大部分的苗寨仍然很落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寻找就业机会。不同于一般的“非遗”文化,“烧火歌”演唱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