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八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189.00 KB
- 文档页数:15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语文测试日前,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的科普日活动让人们享受了一顿顿“科普大餐”,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让科普活动变得五彩斑斓、趣味十足。
如果说科学知识是科普的“鱼”,那么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的人文精神,就是科普的“渔”。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近来的科普活动“鱼”多“渔”少,缺了些“精气神”。
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等。
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这些宝贵的科学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同时也在约束科技团体的自身行为。
而对普通人来讲,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安身立命,这些精神都永不会过时。
因为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赋予人崇高的理想,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科学思维在今天的科普内容中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普及科学前沿知识还要重要。
现在,科学知识已经汗牛充栋,一般在网络上一搜就能找到,对普通民众来讲,除非个人极为感兴趣,否则并没有熟练掌握的必要。
对大部分人来说,形成科学理性的反思能力,比掌握某种或某几种科学知识更为重要。
比如,要让大众明白,科学是有局限性、阶段性的,包括医学在内的各种科学,都不是万能的。
这样大众在面对一些诸如“量子矿泉水能治疗各种癌症”等骗局时,才能多一分清醒。
科学的人文精神,和现在网上流行的“心灵鸡汤”大不一样,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关怀为方向和目的,强调科学与人文相互协调和补充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人文观。
在做科普时,也要让人们明白,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控制好这把利剑,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
总之,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的人文精神,本身就是科学的一部分,是科学的“精气神”。
在科普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对此的传播和普及,否则就会局限了科普的广度和深度。
今天,我国大众科学素养依然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科学思维能力依然有待提高,有关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依旧缺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郑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 . 白雪皑皑(ái ái)文质彬彬(bīn bīn)忧心忡忡(chōng chōng)鸟声啾啾(jiū jiū)B . 大腹便便(pián pián)浅浅(jiān jiān)河水浑浑(hún hún)噩噩汩汩(gǔ gǔ)滔滔C . 白发绺绺(liǔ liǔ)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秋风飒飒(sà sà)芳草萋萋(qī qī)D . 奄奄(yān yān)一息缕缕(lǚ lǚ )炊烟熠熠(xìxì)发光惴惴(zhuì zhuì)不安2. (2分)下列词语中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 . 姆指狭隘遐想天理昭章B . 隐遁拮据蛰居沸返盈天C . 厮守踌躇寒喧专心至志D . 伶俐震憾妥贴娇阳高悬3. (2分) (2017高二上·南昌期末)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古人说仓颉造字,仓颉实际上是一个集合名词,是我们所有祖先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这些由点横撇捺交织错落成的符号如同粒粒精致而有营养的粮食,滋养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更加深邃的空间。
A . 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展现在汉字上,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B . 汉字展现了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C . 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也展现了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D . 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把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展现出来4.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苹果”现任CEO蒂姆·库克,在最近几周开始对“苹果”的运营方式进行大幅度调整,这显示着“苹果”将会改头换面,与乔布斯时代的风格有所不同。
河南省郑州五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2017-2018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现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
《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中却具有不同的XXX。
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
为什么不知道它名字,勉强叫它“道”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
换句诂说,它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
“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
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
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
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
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东西了。
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之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
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
《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实常在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
现在勉强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作用的范围,但它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
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唯一的、绝对的,它本身是永久长存的,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我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它“独立而不改”。
郑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中二年级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C项颠倒因果,原文第三段第一句说“‘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道”之无形是因,“不可名”才是果。
)2.D(D项理解有误,文章第四段比较“道”与“存有”的异同,是为了证明老子的“道”是不断运动着的变动体。
)3.A(A项曲解文意,根据文意,老子用“道”来称呼那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只是为了方便起见,实际上它“不可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4.B(村民提着东西来陪父亲喝酒并不能说明乡亲们的虚伪、自私。
)5.①一语双关。
XXX家的“传家宝”,表面上指蓑衣、竹篙及渡船,实际上指春子家世代知恩感恩的精神。
②“传家宝”是小说的线索。
整篇小说围绕着父亲期待儿子继承“传家宝”、儿子如何继承“传家宝”展开。
③“传家宝”暗合了小说的主旨。
XXX虽然没有像父辈那样义务摆渡,但却用自己的智慧传承了家族的感恩精神,而这正是XXX家的“传家宝”。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如答“引起读者兴趣”给1分;如有其他概念,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①这样安排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前半部分写春子“无端的怨恨”“隐隐的不满”以及与父亲的“争吵”,使得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结尾又照应了上文“春子摆渡收费”,面对村民的假意关心XXX淡淡一笑、毫无失落等情节,给这些情节一个合理的解释,使这个结尾又在情理之中。
②丰富了人物形象。
XXX出资建桥,既不负父亲的期待,报了乡亲们的恩情,又可一劳永逸,方便了乡亲们渡河。
小说塑造了一个孝顺感恩、智慧多能的新时代青年形象。
③深化了小说主旨。
小说结尾通过交代出“春子出资建桥”的事实,不仅赞颂了代代相传的感恩精神,也褒扬了在新的时代、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智慧。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语文测试日前,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的科普日活动让人们享受了一顿顿“科普大餐”,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让科普活动变得五彩斑斓、趣味十足。
如果说科学知识是科普的“鱼”,那么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的人文精神,就是科普的“渔”。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近来的科普活动“鱼”多“渔”少,缺了些“精气神”。
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等。
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这些宝贵的科学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同时也在约束科技团体的自身行为。
而对普通人来讲,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安身立命,这些精神都永不会过时。
因为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赋予人崇高的理想,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科学思维在今天的科普内容中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普及科学前沿知识还要重要。
现在,科学知识已经汗牛充栋,一般在网络上一搜就能找到,对普通民众来讲,除非个人极为感兴趣,否则并没有熟练掌握的必要。
对大部分人来说,形成科学理性的反思能力,比掌握某种或某几种科学知识更为重要。
比如,要让大众明白,科学是有局限性、阶段性的,包括医学在内的各种科学,都不是万能的。
这样大众在面对一些诸如“量子矿泉水能治疗各种癌症”等骗局时,才能多一分清醒。
科学的人文精神,和现在网上流行的“心灵鸡汤”大不一样,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关怀为方向和目的,强调科学与人文相互协调和补充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人文观。
在做科普时,也要让人们明白,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控制好这把利剑,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
总之,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的人文精神,本身就是科学的一部分,是科学的“精气神”。
在科普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对此的传播和普及,否则就会局限了科普的广度和深度。
今天,我国大众科学素养依然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科学思维能力依然有待提高,有关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依旧缺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徐福东渡”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天可以确切地指出最早漂流到今中国境外的我们的先人,就应当是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秦人”了。
据《史记•大宛传》,当西汉军队围攻大宛的国度时,这些“秦人”在断绝了水源的围城之中帮助守军“穿井”。
从司马迁在另一处提到为大宛等国“铸钱、器”的“汉使、亡卒降”来看,所谓“秦人”,很可能也是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大宛的西汉军人。
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李陵。
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人被掳掠、甚至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从事农业生产的。
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早的人群,因为在那里他们受到的盘剥较轻。
两汉时因国内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出奔匈奴者亦时见于记载。
自东汉末年以来,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流亡者远走高飞的一方天地。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呈现某种新格局。
由于隋唐政权对突厥和中亚国家持续的军事活动,大批士卒流失在西域固属难免。
禁止汉族居民出家为僧的法令废弛后,汉族僧团的大规模膨胀导致西行求法或东渡弘法的高僧大德人数激增。
除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商贾之家,通过海路移居东南亚的“唐人”,由唐经宋而入元,也代不乏人。
到了元朝,中国移民在南洋群岛已经相当多了。
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向外移民,从晚明的1560年代起逐渐形成一个高潮。
明政府在这时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海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
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7世纪前后,吕宋马尼拉的华人已有两三万人。
清前期为孤立东南抗清力量,重新实行海禁,并对出国归来的人处以死刑,但其收效仍与明末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略同。
鸦片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人总数高达一百万人。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
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说出的却很少很少。
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
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主张。
所谓文外之重旨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
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
他认识到言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
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
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
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
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命题。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他认为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
以上所述,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
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
例如,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
2017-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原名叫“昆山腔”,简称“昆腔”。
元末明初,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江苏昆山一带产生。
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
当时,江苏的昆山地区经济繁荣,贸易兴盛,黎民富庶,城乡各个阶层群众对文化娱乐有所追求,当时流行一种以地方音乐为基础的南曲,叫昆山腔。
昆山腔的出现也和当时的顾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词尚曲有很大关系。
而对昆山腔的诞生有直接影响的人物是顾阿瑛的座上客顾坚,他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进行改进,形成了一种受当地人欢迎的曲调,到明初正式被称为“昆山腔”。
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这种“小集南唱”、“清柔婉折”的昆山腔,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发展,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
经过改造后的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被称为“水磨腔”,就是说音调极其细腻柔婉。
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
2017-2018学年上期期中高二八校联考考试题一.选择题(共17题,每题3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B.催化剂通过参与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C.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反应热相同D.已知化学反应Ms==Xg +Yg △H>0,则该反应一定是非自发反应2.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①I2(g)+ H2(g)2HI(g) △H=-9.48 kJ /mol② I2(s)+ H2(g)2HI(g) △H=+26.48 kJ/mo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1mol I2(g) 中通入1molH2(g), 反应放热9.48 kJB.反应②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①的反应物总能量低C.反应①的产物比反应②的产物稳定D.1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 kJ3.串联电路中四个电解池分别装有0.5 mol·L-1的下列溶液,用惰性电极电解,连接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溶液pH最小的是( 假定产生的气体全部放出) ()KNO3溶液B.NaCl溶液C.AgNO3溶液D.CuCl2溶液4.As(s)+ 3 /2 H2(g)+2O2(g)=H3AsO4(s) ΔH1H2(g)+ 1/2O2(g)=H2O(l) ΔH22As(s)+5/2 O2(g) =As2O5(s) ΔH3则反应As2O5(s) +3H2O(l)= 2H3AsO4(s)的ΔH =_________。
A.2ΔH2 -3ΔH2 +ΔH3B.2ΔH1-3ΔH2 -ΔH3C.2ΔH1+ΔH2 -ΔH3D.2ΔH1+3ΔH2 -ΔH35.下列有关钢铁腐蚀与防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钢管与外加直流电源负极连接,钢管可被保护B.钢管与铜管露天堆放在一起时,钢管不易被腐蚀C.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负极反应是Fe-3e-=Fe3+D.干燥环境下金属不会被腐蚀6.生产液晶显示器过程中使用的化学清洗剂NF3是一种温室气体,其存储能量的能力是CO2的12000~20000倍,在大气中的寿命可长达740年之久,以下是几种化学键的键能:化学键N≡N F—F N—F键能:kJ/mol 941.7 154.8 283.0则反应N2(g)+3F2(g)==2NF3(g)的△H为()A.840.1KJ/molB.291.9KJ/molC.-840.1 KJ/molD.-291.9KJ/mol7.某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过程可表示为反应物—→活化配合物—→生成物B.E1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过渡态的能量差,称为正反应的活化能C.正反应的热效应为△H=E1—E2<0,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D.此图中逆反应的热效应△H=E1—E2<0,所以逆反应为放热反应8.乙烷燃料电池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H3CH3-14e-+18OH-==2CO32-+12H2OB.电子从a极经导线移向b极,再经溶液移向b极C.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D.用该电池电解硫酸铜溶液(电解池的电极为惰性电极),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与析出铜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9.已知反应A(s)+2B(g)==2C(g)+D(g) △H>0,下列条件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正向移动的是()①增加反应物A的质量②升高温度③缩小反应溶剂的体积④不断分离出生成物⑤加入催化剂A.②B.①③C.②④D.③⑤10.高铁酸盐被科学家们公认为绿色消毒剂。
- 1 - 2017-2018学年上期期中高二年级八校联考试题 语文学科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争艳的群芳中,牡丹以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自唐初武则天以来,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昧,园艺工们往往以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为能事,从而使牡丹品种迅速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欣赏牡丹的需求,与此相应,唐代牡丹玩赏之风大盛。 这种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有此局面,主要在于这种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与最高统治者追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统治者喜爱这种富丽花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到了中唐时期,牡丹玩赏不但是长安的一种全民性娱乐项目,且有流衍四方之趋势。北宋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在宫中,有赏花钓鱼宴这种制度化的吟赏活动;在民间,则有洛阳万花会、彭州牡丹会等群众性玩赏活动。随着此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再到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与牡丹相关的诗词中多有佳作,然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唐宋牡丹诗词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的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立足牡丹本身,以呈现牡丹之美艳、赞赏牡丹之高贵、描绘玩赏之盛况为主要内容,充溢着颂美主题。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样是颂美,也有“国色朝酣酒,无香夜染衣”这种单纯的描摹赞美之句和“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蔽亏玉位宫花密,映烛金沟御水清”一类借题发挥、歌功颂德之作的区别,后者多见于宋人牡丹诗词中。另一类则以牡丹为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触媒,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创作的,因而主题思想比前一类丰富、深刻得多。 在这类承载更丰富意蕴的诗词中,有人对牡丹不屑一顾:“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又空枝。”有人批判“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种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和“买归持博笑,贡自可怜人”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当然,观物以明情,和所有的咏物诗一样,以牡丹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来寄托失意之悲,抒写身世之感。“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是对人生路上“风雨”的怅惘。“异奇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是身遭谪贬的憾恨。“可怜国色天香种,竟落田夫野老家”是南渡士人的流落之恨。更有“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伤感之词: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他们开始追忆盛唐、北宋的往昔繁华,痛惜中原沦丧,借牡丹抒写深重的亡国之痛。 - 2 -
综上,唐宋牡丹诗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主题之嬗变,实与唐宋牡丹玩赏之风习相始终,与唐宋文人之生存境遇相生发,特别是与唐宋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轨迹相表里。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今天人们所认同的牡丹及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诸如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象征国家富强、繁荣昌盛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后才逐步形成的。 (摘编自路成文《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 1. 下列关丁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牡丹玩赏之风盛行于唐,在北宋前期达到极盛。宫中的赏花钓鱼宴和民间的诸如洛阳万花会等活动都是当时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的明证。 B. 统治者喜爱牡丹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以显示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因此牡丹玩赏之风首盛于宫廷。 C. 园艺工们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而热衷于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这使得牡丹品种迅速丰富,客观上促进了唐代牡丹玩赏之风的兴盛。 D. 拥有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的牡丹进入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的审美文化需求,牡丹玩赏之风大盛。随着此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主题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立足于牡丹本身来“颂美”“颂圣”的一类和思想更丰富深刻的以牡丹为触媒,反映自己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情绪、情感、心理的一类。 B. 从那些批判现实色彩浓厚的牡丹诗词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也可以看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幸。 C. 对于南宋人士而言,想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已不可能,他们开始追忆往昔,抒写深重的亡国之痛和黍离之悲,也就是说,在他们的作品中,牡丹是昔日繁华的象征。 D. 由于“南渡”这一极特殊的历史事件,宋人牡丹诗词中多有寄托失意之悲,抒写身世之感的作品。感慨人生“风雨”者有之,叹恨身遭谪贬者有之,抒发流落之痛者有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值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唐宋牡丹诗词中的好词佳句,更是其中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根据其主题的嬗变,我们可以探究唐宋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 B. “观物以明理”,所有的咏物诗都能够通过所咏之物来寄托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唐宋牡丹诗词也不例外。 C. 北宋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也是包含着宋人对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之政治倾向的诗句,这种作品在唐代并不多见。 D. 牡丹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广的文化内涵,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承载着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 - 3 -
化变迁的。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B以偏概全。“统治者喜爱牡丹拥有的象征意义,同时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丽绽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导出的结果应当是“玩赏牡丹之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的整体局面。 2. 试题分析:D强加因果。“由于‘南渡’这一极特殊的历史事件”只与抒发南渡的流落之痛一类主题有直接关联,而“感慨人生‘风雨’,叹恨身遭谪贬”等不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 3. 试题分析:C分析不当。引用欧阳修的诗句只是列举吟咏牡丹的名句,其句并无对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之政治倾向,选项错误地联系了后文的内容。 点睛:本题考查分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神举,太祖之族子也。神举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世宗初...,起家中侍上
士。世宗留意翰林,而神举雅好篇什。帝每有游幸,神举恒得侍从。保定元年,袭爵长广县公,邑二千三百户。寻授帅都督,迁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拜右大夫。四年,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治小宫伯。天和元年,迁右宫伯中大夫,进爵清河郡公,增邑一千户。高祖将诛晋公护也,神举得预其谋。建德元年,迁京兆尹。三年,出为熊州刺史..。神举威名素重,齐人甚惮之。五年,攻拔齐陆
浑等五城。 及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州既齐氏别都,控带要重。
平定甫尔,民俗浇讹,豪右之家,多为奸猾。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寻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增邑二千户。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 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聚众据范阳反,诏神举率兵擒之。齐黄门侍郎卢思道亦在反中,贼平见获,解衣将伏法。神举素钦其才名,乃释而礼之,即令草露布。其待士礼贤如此。属稽胡反叛,入寇西河。神举又率众与越王盛讨平。时突厥与稽胡连和,遣骑赴救。神举以奇兵击之,突厥败走,稽胡于是款服。 初.神举见待于高祖,遂处心腹之任。王轨、宇文孝伯等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与焉。及宣帝即 - 4 -
位,荒淫无度,神举惧及于祸,怀不自安。初定范阳之后,威声甚振。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赐之,薨.于马邑。时年四十八。
(节选自《周书卷四十》)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B.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C.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D.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建德元年”“宣政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C. “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 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世宗非常喜欢宇文神举,皇帝每有游幸,总是让他随从侍奉。宇文神举继承了他父亲的长广县公的爵位,食邑二千三百户。不久,宇文神举又被周世宗任命为帅都督。 B. 宇文神举是一个治理有方的人。在治理并州的时候,宇文神举针对此地的现实状况,励精图治,恩威并用,一月之间,远近心悦诚服。 C. 宇文神举对待士人礼贤敬重,黄门侍郎卢思道曾参与反叛,被捉住后,将要被处死。宇文神举早就钦佩他的才能名望,就把他释放,以礼对待,当即命令他起草文告。 D. 周宣帝即位后荒淫而没有节制,宇文神举恐怕自己遭殃,心中不安。后来被周宣帝派人赐毒酒而死,享年四十八岁。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举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 (2)平定甫尔,民俗浇讹,豪右之家,多为奸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