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155.05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应用题的解答能力是一个教学要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特别需要用心和讲究方法。
用心,就是要能从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思维程度有限的实际情况出发,多思多想适合启发和培养他们数学思维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效果负好责任;得法,就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方法要灵活有效,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够由此及彼地联系和共鸣,让小学生感觉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物,能够触摸得到、感觉得到、想像得到,克服茫然、克服畏难,进入乐学佳境。
一、将应用题概念由课本引向生活,由抽象转变为具象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将学生的数学思维由具体的算术题演算,引向由已知条件建立起数量关系,由数量关系推导未知答案,即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向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转向。
这样的拓展和转向是在为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来奠基的,是在启蒙学生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由于数学概念本身的严密性与抽象性,以及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自然给低年级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而造成有些学生很难进入正确的解答思维活动中,甚至在课程结束后,也还半懂不懂的,掌握不到解题要领,而低年级小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的如何,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数学学习。
生活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源泉,小学生解析应用题的数学思维也必定会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事实上,在低年级小学数学课本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意境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但是,课本上的安排仍然不够具象,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导向。
如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导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概念,帮助学生准确而清晰地掌握概念,提高辨析能力。
如:在教“比多少求和”时,先复习“求两数和”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了几个数”。
二、将顺向思考和逆向思考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人们的思维习惯普遍表现为向前延展的顺向思维习惯,而逆向思维既不大惯用,也较之顺向思维的效率逊色。
浅谈应用题教学应用题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费时费力,收获不高”的现象,那么,应用题教学到底难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主要难在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上,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思维能力是应用题教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一教学重点,设计安排了“感知表述,自我学习──初步练习──教师讲解”四步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一、感知表述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然后要求学生把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集中而又有系统的表述。
以此为手段,促进学生对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
例如:小学低年级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教学这道应用题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人摆两堆小木块,一堆摆5块,另一堆摆7块。
然后提问:要把这两堆木块分成4小堆,而且使每小堆的块数都一样多,你们会分吗?怎么分?动手试试看?学生对这类操作活动很感兴趣,当学生把这两堆木块合在一起再进行均分时,教师及时提问:这些木块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把原来的两堆木块并在一起呢?具体的学具操作,能把求平均数的算理简单明了地反映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使其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自我学习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是让学生“会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中后进生的自学能力,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吃力,成绩低下,究其原因,一是基础差,即原有的知识结构往往“残缺不全”,形不成一个“健全的网络”,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思考问题,不知道怎么去自学课本。
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浅谈作者:张庆英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众所周知,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是难点,且在各年级都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
而如何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训练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技巧、方法,增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心,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形成兴趣、掌握方法、训练思路较为重要的阶段。
现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对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的粗浅看法。
一、注重口述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题的启蒙教学中,我很重视利用挂图、实物等素材创设愉快情境,让应用题中所叙述的人、事、物更加形象直观。
要想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首先要训练学生准确地使用常用的量词。
我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完整地叙述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
如,学生刚学习认识“1”的意义时,我让学生口述“1”表示“一只羊”,“一斤苹果”,“一棵树”,“一个人”等。
为了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备课时把教材内容编成儿歌,到课堂上教学生唱,达到让学生记忆理解的目的。
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时”,我编的儿歌是:“你拍一,我拍一,大家一起来唱一,一双鞋一双袜,一只花瓶一朵花,一群小鸡一群鸭,一串葡萄一堆瓜。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初识数的一年级学生就很快掌握了数的意义。
二、重视直观教学,训练解题思维1、从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开始到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应用题教学的准备阶段,因此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每句话都必须是一个典型的应用题。
在这个阶段只出现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再到后期用“?”去表示要求的问题。
根据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加强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判断更好的帮助学生准确感知一步应用题结构。
2、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是一年级应用题教学的过渡阶段,是由看图说题到文字应用题的重要形式。
浅谈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是学生开始接触的一个重要内容。
数学应用题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本文将就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应用题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结合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求解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化,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解决。
二、教学内容1.加减法应用题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通过应用题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将加减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比如:小明有5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现在一共有多少支铅笔?通过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与数学计算进行结合。
2.时间和长度的应用题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时间和长度单位的转换和运用。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时间和长度有关的应用题,比如:小明从家里走到学校需要10分钟,从学校回家需要20分钟,一天他需要花多少时间上下学?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将时间和长度单位的概念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进行计算。
3.金钱的应用题通过金钱的应用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加减法进行计算,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比如:小明去商店买了一块巧克力,花了5元,他手上还有7元,他还能再买多少块巧克力?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金钱的实际运用,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1.情境化教学法通过情境化教学法,可以将数学应用题设置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浅议聋校低年级应用题的启蒙教学引言聋校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应用数学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
这些难题不仅仅需要他们掌握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还要求他们理解问题本身并找出可行的解决途径。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聋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些挑战,例如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等。
为了研究聋校低年级应用题的启蒙教学,本文将从聋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
聋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聋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听力正常的学生存在差异。
他们不能通过听的方式获取课堂内容,需要借助手语、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进行学习。
此外,由于聋校学生语言交流缺乏经验,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会相应地受到限制。
在学习应用数学时,聋校学生也会遇到一些与听力正常学生不同的难点。
例如,对于涉及语言表述的问题,聋校学生可能会比较困难;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聋校学生也会比较难以理解;同时,由于他们不能听到教师课堂讲解的声音,对于一些需要配合语言信息才能理解的数学内容,他们可能需要借助手语或图像等形式才能获得帮助。
应用题的启蒙教学策略鉴于聋校学生的这些学习特点与难点,教师在进行应用题的启蒙教学时,需要制定教学策略,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掌握解题技巧。
以下是一些针对聋校学生应用题启蒙教学的策略。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问题应用题的解题需要建立在对问题理解的基础之上。
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要通过简洁清晰的语言描述、图像和手语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问题。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问题的实际背景,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进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途径在学生理解了应用题后,下一步是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途径。
通过对题目的细节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步骤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排除那些看似没关系却占用时间的思考方向。
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教师在进行启蒙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浅谈一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应用题,教师在引领学生进入解应用题时,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喜欢上应用题,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把一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归结成四个字——引、动、趣、想。
1.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引领,在“不经意”间让学生接触应用题。
例1:教师随手拿了一个学生的铅笔(2支)。
师:(疑惑的语气):我拿了××几支铅笔啊?生:(惊奇的语气):2支呀。
师板书:2。
再从另一个学生处拿了3支铅笔。
师:我又拿了×××……生:(露出笑容):3支铅笔。
师板书:3。
师:那老师一共拿了小朋友几支铅笔呢?生:5支。
这时教师将刚才零散的应用题信息通过口头整理出来:周老师拿了××2支铅笔,又拿了×××3支铅笔,周老师一共拿了小朋友几支铅笔呢?当学生们直接说出答案“5支”时,教师追问“那应该怎么列算式呢?”……师:哦,原来要想知道周老师一共拿了几支铅笔,就要把我拿他们的铅笔合起来!(完善板书:2+3=5。
)在教师“不经意”拿铅笔的过程中,学生们就被不知不觉地引进了应用题的领域,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能接纳应用题,感觉到应用题就是这么简单!2.动教师在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加入动作,用动作引领学生的思维。
例2:桌子左边放了3个苹果,右边放了5个苹果,桌子上一共放了几个苹果?教师边读题边引领学生做动作:桌子左边放了3个苹果(伸出左手),右边放了5个苹果(伸出右手),桌子上一共放了几个苹果?(左手拍右手)学生们在动作中就能领悟了,求“一共有多少?”就表示把它们合起来,合起来就用——加法,即3+5=8(个)。
3.趣低年级学生喜欢图片,一张卡通画,一只小鸟……都是他们的最爱。
所以应用题的形式也应多出现图片及对话。
如果总是出现文字叙述式的应用题,学生们就会感到疲倦,疲倦的学习会让学生觉得应用题学习成为负担,从而厌恶应用题。
浅谈一年级应用题教学的几点做法应用题教学,就是使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来确定算法。
要想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做到上述三点是不可缺少的步骤。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还深深体会到,抓好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的口述过关,也是提高学生解应用题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因为低年级学生是从学习半图半文和以图代字的应用题开始逐步提高为学习完全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
这些简单的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开始,又是进一步学习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又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的前提下,再让学生一一口述出解题思路,这样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正确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教材第一册37页例题,这是一道以图代字的减法应用题。
我们首先让学生看图,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多少个?用剪子剪下几个?剪下的数表示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用什么方法计算?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反复口述,同桌或全班交流。
这样长期训练下去学生做题总是以口述助列式,再逐步开始学习完全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确定算法便可。
再如:第二册36页例八,学校里养了7只黑免,12只白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这是一道完全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又是小学阶段比多比少应用题的开始,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
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呢?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揣摸题意,然后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线板图引导学生弄懂题意,人人口述解题思路。
问:题里告诉的是什么事?(学校养兔的事)知道哪两个条件?(养7只黑兔,12只白兔)求什么?(白免比黑免多几只?)用什么方法才能求出?结合看图把每一只黑兔与对着的一只白兔分别用虚线连起来,再引导学生数对着的有多少只?(7只)对应着的只数是什么数?(白免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没对应着的只数是什么数?(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结合算式12-7=5(只),最后让学生结合图反复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