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4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 学生能够掌握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3. 学生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论证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历史事件的探讨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价值观;3. 培养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树立勇于改革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历史学科课程,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高年级阶段,对历史事件有较高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期背景,引发学生对改革必要性的思考。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2.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a. 政治改革:实行均田制、推行三长制、改革官制等;b. 经济改革:减轻赋税、废除屯田制、发展农业生产等;c. 文化改革:推崇儒学、改革礼仪制度、推广汉文化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a. 推动北方民族融合;b.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c. 对后世政治、文化制度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二课时:讲解孝文帝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课时: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教案)【课程标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4)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小论文写作: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2)认识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3)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以及要勇于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导入本课内容。
(板书)一、改革新制显成效探究学习一:整体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孝文帝改革分成两个阶段。
那么,你知道是怎么划分的吗?前后两个阶段侧重点各是什么?学生归纳总结1、改革阶段: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封建化)后期:孝文帝主持,移风易俗(民族融合)2、主要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实行新的租调制;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改革前: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人口;可以肆意搜刮百姓;贪污成风。
改:俸禄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惩治贪污;改革后:吏治有所好转,政局稳定。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二、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实施的新制度四、教学方法: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新知:一、孝文帝的生平简介(时代背景、成长经历)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改革背景(先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资料,再出示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做些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设想假如不改革会导致什么后果?)(教师小结)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与汉族交往频繁,增强了民族融合,但鲜卑贵族千方百计地阻止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行维持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鲜卑贵族还残酷地实行民族压迫,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变为奴隶和杂户,激化了民族矛盾。
各族人民反对鲜卑贵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
为了适应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缓和社会矛盾,缓解政权危机,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顺应潮流,锐意改革。
学案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促进了北方封建经济的进展1.农业:均田制的推行,使农业得到快速恢复和进展,农业生产在北魏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得到了较大进展,民营手工业也日趋活跃。
纺织业最为发达。
3.商业:商业日趋富强。
平城、洛阳、长安等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深度生疏]北魏经济的复苏和富强,推动了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颖血液。
[重点精讲]试从社会环境、政策扶植、技术推广等角度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经济进展的有利因素。
(1)政府的重视:①均田制使农夫获得肯定的土地,调动了农夫生产乐观性;②吏治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③孝文帝修建水利工程,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深化探究探究点1农业生产的进展诸男夫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思考(1)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舞农耕的措施。
(2)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答案(1)均田令使农夫得到了肯定的土地;鼓舞农夫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夫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2)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进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探究点2繁盛的洛阳材料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楼,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2.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海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魏孝文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
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北魏孝文帝,进而导入本课。
2. 教学新课: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原因。
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如官制、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
让学生理解改革的内容。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如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让学生认识改革的意义。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改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改革。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各个方面。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措施及影响。
3. 运用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提高分析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了解。
2. 针对改革的具体措施,如均田制、户调制等,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明白改革的具体操作和目的。
3. 通过历史文献或图片,展示改革期间的社会变迁,如土地分配、人口迁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改革的影响。
八、互动环节:1.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改革的理解,鼓励课堂上的思想交流。
3.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及其臣子,讨论改革的决策过程和实施困难。
高二导学案学科:历史编号:B3—3 编写人:刘正华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小组序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北魏封建化进程以及对中华民族融合中的重大推动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本课教材内容,对概念、关键词、图表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理解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预习自测】1.下列对北魏统治者在公元439年后面临的局势的表述,错误的是( )A.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B.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C.社会矛盾相对缓和D.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均田制B.三长制C.宗主督护制D.整顿吏治3.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 )A.北方民族融合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5.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材料三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图一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图二孝文帝出行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2)材料二论述的是哪种土地制度?并说明其性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镇沅一中彭有信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历史回声:下图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画像。
他亲自率领北魏铁骑,消灭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
拓跋焘壮大了北魏,结束了一个半世纪的中原混战,但“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统一后的北魏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
一课前预习(一)改革措施:均田制1.均田制雏形:计口授田,“”,从事农业生产,这实际上就是均田制的雏形。
2.主要内容(1)年龄:15岁以上的男子和可以领种土地。
(2)露田:无主荒地,年老身死不能耕种时还给北魏政权。
(3)桑田:可以买卖,农民终身不必交还。
农民要承担一定的。
3.评价(1)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
(2)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保障,限制了土地兼并。
(3)保证了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整顿吏治1.原因(1)北魏统一北方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2)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
2.措施(1)修改任期: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
(2)严惩贪官: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3)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巩固了政权。
迁都洛阳1.原因(1)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孝文帝改革遭到保守的非难和抵制。
(2)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
(3)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又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过程(1)493年,孝文帝以讨伐为名,大举南下,军队艰难到达洛阳。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学习导引1.少数民族内迁从东汉末年起,、、、、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的影响最大。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原因: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族人民的交往增多,民族融合的趋势明显增强。
但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位时,北魏进行了改革。
(2)内容:(1)借鉴汉族的制度和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的管理。
(2)迁移都城。
年,孝文帝把都城从迁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改用汉姓、改穿、与汉、学说、写。
完善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3.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
二、夯实基础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的特点是() A.大杂居、小聚居B.各民族共同杂居在一起C.汉族主要在中原地、少数民族散居边地 D.少数民族在南方,汉族在北方2.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A. 匈奴B. 鲜卑C. 羯D.吐蕃3.“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开始内迁始于() A.三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西晋末年 D.南朝时期4.5世纪30年代,统一我国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是()A.鲜卑B.匈奴C.羌D.氐5.北魏孝文帝是()A. 匈奴族人B. 鲜卑族人C. 羌族人D.汉族人6.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影响最大,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B.氐C. 鲜卑D.羌7.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间是在()A.439年B.494年C.495年D.498年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9.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张俊红
(1)、在改革前,北魏实行怎样的吏治?(2)、这种制度会带来什么样的弊端?
(3)、为解决这一问题孝文帝实行了怎样的措施?
(4)、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
(1)【解析】问题的核心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举出恰当的例子。
如商鞅变法是处在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由此得出奴隶主和新兴地主的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民族融合的加强,由此得出中原先进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的矛盾。
【答案】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
一例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2)【解析】问题的核心是形式不同而作用相同。
如商鞅变法是废旧立新创设新制度,孝文帝改革是学习先进文化。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都促进了政治、经济的的发展,都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答案】不同: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作用:都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六.板书设计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节
一.改革的背景二•改革的内容三•特点及成功原因
社会矛盾尖锐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整顿吏治
鲜卑族落后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七•作业及课后反思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第一篇: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新知:1、改革背景(先出示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再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资料和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有什么事发生?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孝文帝应如何应对?)(教师小结)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与汉族交往频繁,增强了民族融合,但鲜卑贵族千方百计地阻止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行维持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鲜卑贵族还残酷地实行民族压迫,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变为奴隶和杂户,激化了民族矛盾。
各族人民反对鲜卑贵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
为了适应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缓和社会矛盾,缓解政权危机,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顺应潮流,锐意改革。
2、改革措施投影:鲜卑与汉族对比图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些差异孝文帝进行了那些方面的改革(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注释,知道实施的新制度有: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理解实施新制度的目的:加强政府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教师讲述)均田制: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将农田分给农民,确保耕者有其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三长制:即五户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完善了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
俸禄制:废除官吏自筹俸禄,敲诈百姓的制度,确立官吏的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的新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管理。
孝文帝实施的这一系列新制度,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2)迁都洛阳(指导学生先观看教材中的迁都示意图,了解迁都位置;后阅读教材和小字叙述,了解迁都的曲折斗争;再观看由学生表演的历史短剧——迁都洛阳: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教师小结)北魏都城从黄河以北的平城迁到黄河以南的洛阳,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
【双基梳理】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公元471年开始)
1、背景:
①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实行宗主督护制,阶级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
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加剧。这些威胁到了北魏的统治。
②局部统一和统治者注重汉化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冯太后临朝听政,督促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
自幼学习儒学,深受汉文化影响。
2、内容:
前期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制定官吏俸禄制,
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中期改革的重点是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后期的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
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
崇儒学。
3、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4、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
化改革运动。
5、作用:
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日益活跃。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福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国家重新实现统一
奠定了基础。
【课堂巩固】
(08年江苏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
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
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
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
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
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课后提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
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
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
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
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
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课堂巩固】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
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后提高】
(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
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课后提高】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
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