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通事谚解》介词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9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名量词高育花【摘要】名量词种类丰富、使用频繁,是《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的共同特点。
两书在名量词的使用上表现为"大同""小异"。
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在名量词的数量上、种类上,《朴通事谚解》都更胜一筹;表示同一事物,两书中所用的名词量词也有所不同。
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和两书的内容有关,《老乞大谚解》内容相对较为单一,而《朴通事谚解》取材极为广泛。
%The Nominal Quantifiers are varied and frequent in use, which has been a common feature in Laoqida Yanjie and Piaotongshi Yanjie. In them the use of Nominal Quantifiers differ just slightly: in Piaotongshi Yanjie We saw more and more varied Nominal Quantifiers and different ones that refer to the same object. Such difference is probably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contents of Laoqida Yanjie and Piaotongshi Yanjie the former being rather limited, and the latter more extensive.【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8页(P104-111)【关键词】《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名量词【作者】高育花【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95;H13《老乞大》《朴通事》同为朝鲜时代最重要、最权威的汉语会话教科书,被视为“学译者”之“津梁”[1][2]。
《朴通事》释词六则在排比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解释了《朴通事》中的六个词语:“理会”“定害”“遭”“掠饬”“细详”“记事”。
这可以补充辞书失收的词条及义项。
标签:《朴通事》词语考释近代汉语传世的《朴通事》有三个版本,由于流传下来的《翻译朴通事》已经不全,所以通行的版本只有两个,即《朴通事谚解》和《朴通事新释》。
《朴通事谚解》汉语部分的修订约在1483年,而《朴通事新释》则于1765年问世,两者相距近三百年,语言的变化十分明显。
笔者发现这两个版本中都存在一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现举6例作一考释。
 一、理会动词。
(事先)知道,了解;预测。
《朴通事谚解》中共出现6次,详列于下:(1)我是愚鲁之人,不理会那里法度,你到本国,好生照觑我。
(2)你不理会的,那厮高丽地面来的宰相们上做牙子,那狗骨头知他那里去诓惑人东西不在家。
(3)我是新来的庄家,不理会的多少汤钱。
(4)八舍你却那里去?我家里取氊衫和油帽去。
我不理会的,不曾将得来。
你将两个油纸帽儿来,借与我一个。
(5)咱们人今日死的、明日死的不理会的,做些好因缘时不好?(6)除了你,别人不理会的。
《汉语大词典》“理会”共列6个义项:①道理相合,见解一致。
②理解,领会。
③评理,理论。
④料理。
⑤注意,理睬。
⑥主意,办法。
但本书中除例(6)中的“理会”可以解释为“注意,理睬”之外,其余结合上下文均无法用现有辞书所列义项去解释。
义项②的解释相近,但仍有差别,“领会,理解”指明白(话语、行为等的)意思或内涵。
而例(1)至例(4)中的“理会”则指(事先)了解情况,例(5)指(事先)预测到情况。
这种用法在《老乞大》的诸版本中也有用例。
如:(7)恁不理会的,新近这里有一个人家,则为教几个客人宿来,那客人去了的後头,事发。
(原本《老乞大》)(8)你敢是不理会看马的岁数?(重刊《老乞大》)(9)咱人今日死的、明日死的,不理会得。
(《老乞大谚解》)可见,“理会”的“(事先)知道,了解;预测”义在元代以后的口语中应该是存在的,但在现有其他文献中罕见,因此辞书不收。
《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特色《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它历经元、明、清三个时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两部反映中国古代对外汉语教学的教科书,在内容上突出重难点,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语体上采用纯粹的口语会话体;教法上创设生动的模拟情境,都具有很鲜明的特色,对于它们的研究对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仍具有借鉴意义。
标签:老乞大朴通事第二语言教材对外汉语教学一、引言《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成书后被看作最权威的汉语教科书。
后来,为适应不同时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需要而多次修订,直至16世纪朝鲜著名语言学家崔世珍编成《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
由于它们的成书、流传、翻译历经元、明、清三代,使用时间长,流传范围广,因而具有很大的影响。
《老乞大》和《朴通事》均采用当时口语写成,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元末明初北方一带方言口语的重要史料,记载了许多难得的关于元明两代的风俗事物,在历史、文化、经济、贸易、社会、宗教、语言、文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但是,两书在历史上影响巨大,主要是因为它们是两本使用时间长、流传范围广且影响巨大的对外汉语教材,而它们在这方面的巨大价值却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虽然在规模和水平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研究《老乞大》和《朴通事》两部古老的对外汉语教材,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仍具有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内容、结构和体例以及教法上对两书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
二、内容上:突出重难点,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一)突出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词汇英国学者D.A.Wilkins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的基础,没有词汇,我们就无法传递信息,无法使交际顺利进行。
《朴通事谚解》当今圣主,洪福齐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又逢着这春二三月好时节,休蹉过了好时光。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咱们几个好弟兄,去那有名的花园里,做一个赏花筵席,咱们消愁解闷如何!众兄弟们商量了。
咱们三十个人,各出一百个铜钱,共通三千个铜钱,勾使用了。
着张三买羊去。
买二十个好肥羊,休买母的,都要羯的。
又买一只好肥牛,买五十斤猪肉。
着李四买果子、拖炉、随食去。
酒京城槽房虽然多,街市酒打将来怎麽吃?咱们问那光禄寺里,讨南方来的蜜林檎烧酒一桶、长春酒一桶、苦酒一桶、豆酒一桶。
又内府管酒的官人们造的好酒,讨十来瓶如何?可知道好,着谁去讨?光禄寺里着姓李的馆夫讨去,内府里着姓崔的外郎讨去。
讨酒的都回来了。
勘合有了不曾?讨将来了。
我到那衙门里,堂上官说了,便叫将当该的外郎来写勘合,就使印信与我来。
在那里?拿来我看。
“官人们文书分付管酒的署官根底:支与竹叶青酒十五瓶、脑儿酒五桶。
”照依前例该与多少?如今怎麽少了?都是官人们克减了。
罢,罢,减不多。
一边摆卓儿。
怎麽摆?外手一遭儿十六碟菜蔬。
第二遭十六碟,榛子、松子、乾葡萄、栗子、龙眼、核桃、荔子。
第三遭十六碟,柑子、石榴、香水梨、樱桃、杏子、蘋蔢果、玉黄子、虎刺宾。
当中间里,放象生缠糖,或是狮仙糖。
前面一遭烧鹅、白煠鸡、川炒猪肉、赞鸽子弹、熝烂旁蹄、蒸鲜鱼、焩牛肉、炮炒猪肚。
席面上宝妆高顶插花。
着张三去,叫教坊司的十数个乐工和做院本诸般杂技的来。
那冰盘上放一块冰。
杏儿、樱桃诸般鲜果,浸在冰盘里,好生好看。
如今却早有卖的拳杏麽?黄杏未有里,大水杏半黄半生的有。
官人们都来了。
将些乾按酒来。
就将那烧肉来。
我们先吃两巡酒。
后头抬卓儿,弹的们动乐器,叫唱的根前来,着他唱。
如今抬卓儿上汤着。
捧汤的都来。
第一道熝羊蒸卷,第二道金银豆腐汤,第三道鲜笋灯笼汤,第四道三鲜汤,第五道五软三下锅,第六道鸡脆芙蓉汤,都着些细料物。
第七道粉汤馒头。
官人们待散也,疾快旋将酒来,把上马杯儿。
《朴通事》两种版本动词的演变作者:朱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汪维辉先生编纂点校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收录的《朴通事谚解》和《朴通事新释谚解》两个版本为语料,将两个版本中几组动词的演变进行了对比。
通过探讨同一聚合中词语更替的原因,我们发现词语更替涉及到语言内部系统平衡性、词义负担、表达能效损耗等因素。
关键词:朴通事;动词;演变;原因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9-0081-02一、《朴通事》的版本传世的《朴通事》有多种版本,主要有三种:《翻译朴通事》(上;1517年)、《朴通事谚解》(上、中、下;1677年)、《朴通事新释》(1765年),鉴于《翻译朴通事》与《朴通事谚解》差异甚小,本文以汪维辉先生编纂点校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收录的《朴通事谚解》和《朴通事新释谚解》两个版本为研究对象,将对其中几组动词的演变进行探讨。
二、《朴通事》两种版本动词的演变《朴通事》两种版本动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同义词的替换使用上,动词的新旧更替大多是某一个或几个义位的替换,属于完全性替换的比较少见,这是动词与名词的一个显著区别,因此讨论动词的新旧更替要比名词来得困难。
《朴通事》的动词数量较多,我们选取以下三组进行比较分析。
(一)吃、饮、用“吃、饮、用”都有吞咽饮料的意思,这是一组表示“饮用”义的同义词,在《朴通事》中使用的次数情况如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表“饮用”义的“吃”在两个版本中都很常用,《谚解》中有12例,《新释》中有13例;在《新释》中“饮”的用例有所增加,出现了7次,并出现了“用”的使用。
从词的搭配情况看,有“吃酒”“吃茶”“吃水”“饮酒”“用茶”几例,使用次数情况如表2:“吃酒”“吃茶”“饮酒”用例较多,“吃水”在两个版本中只出现在俗语中,属于固定搭配,“用茶”用例只有一例,出现在《新释》中。
具体用例如下:吃酒:(1)凉定了身己时,却穿衣服吃几盏闭风酒,精神更别有。
试探《朴通事谚解》中四词语的方言背景本文主要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朴通事谚解》中“标致”“人事”“爽利”和“起头”四词的方言背景进行了探究,结论是此四词带有浓厚的南方方言色彩。
标签:《朴通事谚解》词语方言《朴通事》是朝鲜人编写的汉语口语教科书中的一种,成书于高丽末,编者不详。
传世的版本主要有三种:《翻译朴通事》(以下简称《翻译》)(上;1517年)、《朴通事谚解》(以下简称《朴谚》)(上、中、下;1677年)和《朴通事新释》(以下简称《朴新》)(1765年)。
《翻译》是崔世珍对《朴通事》所作的谚解,是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朴通事》版本(像《原本老乞大》那样的古本《朴通事》迄今尚未发现),可惜已经不全(只存上卷,缺中、下卷)。
《朴谚》则是显宗时期边暹、朴世华等人对《翻译》所作的修订。
《翻译》和《朴谚》的汉文部分除少数文字有差异外,内容基本一致。
汪维辉认为《朴谚》(与《翻译》本同)的汉语部分是1483年经过中国使臣葛贵等人修改过的本子,已不同于元时的初版本,大体上反映了明初北方话口语(汪维辉,2005)。
另外汪维辉还列举了《老乞大》《朴通事》与《训世平话》中的一百多项词汇差异,并得出初步结论:《朴谚》中可能还杂有少量南方官话的成分(汪维辉,2011)。
下文将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探讨《朴谚》中“标致、人事、爽利、起头”四个词的方言背景,以期能有助于《朴谚》方言背景的界定。
一、标致形容词。
义为“优美;秀丽”。
在《朴谚》中共出现2例。
如:(1)这的大红绣五爪蟒龙,经纬合线结织,上用段子,不是诸王段子,也不是常行的,不着十二两银子,买不得他的。
咳,真个好标致,便猜着了。
(《朴谚》上,P221)(2)他别处画了一个官人的影来,一似那活的,只少一口气。
他标致,是我好相识。
(又下,P305)例(1)中的“标致”引申为“物体赏心悦目”,例(2)中的“标致”指“人物相貌姿态端正”。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方言”条:“南都方言言人物之……美曰标致。
《《朴通事谚解》词汇研究》篇一一、引言《朴通事谚解》作为一部古代汉语文献,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言发展、社会生活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朴通事谚解》的词汇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词汇特点、语言风格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朴通事谚解》概述《朴通事谚解》是一部古代汉语的民间谚语集,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
其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重要资料。
三、词汇特点1. 丰富的口语词汇:《朴通事谚解》中的词汇多来源于民间口语,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这些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语言风貌,为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谚语、成语的运用:《朴通事谚解》中大量运用了谚语、成语等固定短语,这些短语语言简洁、意义深远,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语言艺术。
3. 词语的语义演变:《朴通事谚解》中的部分词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语义演变,通过研究这些词汇的演变过程,可以了解汉语词汇的语义发展规律。
四、语言风格《朴通事谚解》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其语言表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同时,其语言运用富有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五、社会文化内涵《朴通事谚解》所收录的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些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六、结论通过对《朴通事谚解》的词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语言风格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推动汉语词汇学的研究。
同时,《朴通事谚解》作为一部民间谚语集,其丰富的语言资源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朴通事谚解》的研究领域,从多个角度探讨其语言特点和价值。
作为外语的汉语口语教材《朴通事》和《朴通事谚解》
《朴通事》是十四世纪流行于高丽的一部汉语教材,朝鲜中宗朝时出现该书的注释本,此后注释失传。
十七世纪七十年代,经学者考较证订编成《朴通事谚解》。
本文从体例,内容,性质,语言特点和编写编排特色等方面对《朴通事》及《谚解》作出分析评介。
作者认为,《朴通事》和《谚解》是传统语文学的辩音,识字和翻译法的教材,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朴素的功能意念法特别是功能法的某些特点,这些都反映出编著者对作为外语的汉语教学规律的留意和一定程度的领悟。
在分析评介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研究吸收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同时,对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讨,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找寻合理的内核。
这些在今天仍有着一定的教益。
《朴通事谚解》介词研究作者:薛彦明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20期【提要】本文以元末明初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的介词为研究对象,运用穷尽描写法等方法,试图对《朴通事谚解》介词系统进行系统梳理与描写,并对统计出的数据进行定性分析。
【关键词】朴通事谚解; 介词; 词汇研究一、绪论(一)介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指的是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与其共同构成“介词短语”,主要起修饰和补充说明作用的一类虚词。
(二)《朴通事谚解》朝鲜的文献中,《老乞大》和《朴通事》曾并称,朱德熙(1958)在《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书后一文中考证说两本书“都是元朝的作品,不过确切的著作年代已不可考了”,并且指出《老乞大》和《朴通事》明朝都曾修改过。
因此可以判定《朴通事》是我国元末明初(朝鲜李朝)时期流行的汉语教科书之一。
《朴通事》全书有上、中、下三卷,以对话的形式描绘了中国商业、农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明朝时期,朝鲜著名汉学家崔世珍将《朴通事》翻译为《翻译朴通事》。
李朝显宗时期边暹、朴世华等人曾对《翻译朴通事》进行修订,编成《朴通事谚解》。
《朴通事谚解》一书大体反映了我国明初北方话口语面貌。
《朴通事谚解》的内容分三部分,分别是:开头讲春天里三十位朋友聚到园子里设宴赏花,中间讲两位中国文人与高丽秀才交谈,介绍中国风土人情,最后高丽秀才讲述高丽开国过程并赠与中国文人高丽墨宝。
与《老乞大》相比,《老乞大》适合初级汉语学习者使用,《朴通事》适合高级汉语学习者使用。
《朴通事》的版本主要有三种:《翻译朴通事》《朴通事谚解》《朴通事新释》。
本文以《朴通事谚解》中的介词为研究对象,其他版本暂不涉及。
本文研究时使用的版本为汪维辉先生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第一册中的《朴通事谚解》,文中例句后所附书页为该句在《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中的具体页数。
(三)《朴通事谚解》词类研究现状张赪(2002)对包括《朴通事谚解》在内的元明时期几种文学作品中的介词和介词词组语序进行了描写,在与前朝介词的比较下总结了元明时期的介词特点;付开平(2006)系统地考察了《朴通事谚解》中的助词,分别从形式、意义和功能方面对各类介词进行分类和对比分析,得出《朴通事谚解》中助词在继承前代的助词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其中的助词或多或少受到蒙古语影响的结论;张泽宁、穆建军(2011)对助动词“愿”“要”“敢”“肯”进行探析,将其与敦煌变文与现代汉语助动词进行比较,得出《朴通事谚解》中上述几个助动词的特点;高育花(2012)对《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的名量词做了统计和释义,进一步总结了两书中名量词使用特点的异同;方云云(2012)主要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朴通事谚解》中“标致”“人事”“爽利”和“起头”四词的方言背景进行了探究,得出此四词带有南方方言色彩的结论。
(四)本文研究方法1.穷尽式描写法本文将对《朴通事谚解》中介词进行穷尽式检索与统计,确定介词的数量和范围,再以举例子的方式进行佐证。
2.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本文将在详尽统计《朴通事谚解》中介词的基础上,给其中的介词定性,判定其所属的类别。
二、《朴通事谚解》介引时间的介词此类介词是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的介词。
在《朴通事谚解》中表示时间的介词有:临、比、至、于、自、从、到。
(1)临“临”作时间介词,意为“在……之前”或“在即将……的时候”。
在《朴通事谚解》中,“临”作时间介词的用法有6处,如:我临了吃了他一道儿。
(2)比“比”作时间介词,意为“及、等到”。
在《朴通事谚解》中,此用法共有2处,如:比及孩儿相会。
(3)至“至”作时间介词,意为“到……时候”。
在《朴通事谚解》中,此用法共3处,如:其银限至下年几月内,归还数足。
(4)于“于”作时间介词,意为“在……时候”。
在《朴通事谚解》中这种用法总计有2例,如:伏为于今月某日某时已来,前去街上勾当。
(5)自“自”作时间介词,意为“在、于”。
《朴通事谚解》中此类用法有1例:凭着大体例征伐无道,自古有之。
“自”作時间介词还有“由、从”之意,《朴通事谚解》中此类用法出现1例:孩儿自拜别之后,想念之心无日有忘,前者姐夫去时,稍一个水褐段匹与父亲用来,之后,未见回书,不知得否?(6)从时间介词“从”意为“自、由”,在《朴通事谚解》中出现5次,如:小僧从今日准备箬笠、瓦钵,往深山里忏悔去。
(7)到时间介词“到”在《朴通事谚解》中出现10次,如:懒小厮们,一发满槽子馈草,睡到明。
三、《朴通事谚解》介引处所的介词此类介词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的介词。
在《朴通事谚解》中表示处所的介词有:于、从、诸、在、就、当、自、至、往、对、打、到。
(8)于处所介词“于”意为“在”“到”,《朴通事谚解》中此类用法有13处,如:以声察声,拯悲酸于六道,随相现相,救苦恼于三途。
(9)从处所介词“从”在《朴通事谚解》中出现2次,如:我说与你,西湖是从玉泉里流下来,深浅长短不可量。
“诸”为兼类词,作介词可译为“于”,《朴通事谚解》中该类用法出现1次:告诸佛菩萨,愿满之日死时也不愁。
(11)在“在”作处所介词在《朴通事谚解》中有45处,如:杏儿、樱桃诸般鲜果,浸在冰盘里,好生好看。
(12)就“就”作处所介词意为“在”,《朴通事谚解》中这种用法有2处,如:被鬼们当住出不来,就油里死了。
(13)当“当”作处所介词意为“在”,《朴通事谚解》中此类用法有3处,如:当路一科麻,下雨开花,刮风结子。
(14)自处所介词“自”有“在、于”之意,《朴通事谚解》中此类用法有3处,如:你自这里打,炉子、铁锤、钳子、铁枕、锅儿、碎家事,和将沥青来,这里做生活。
(15)至“至”的本义是“到”或“到达”,《字林》:“至,到也”。
时间介词“至”也是“到”的意思。
《朴通事谚解》中该类用法出现1次:约至某处,偷盗前项物色不知去向。
(16)往“往”后面常加“走”、“去”等移动的动词,用以说明动作的方向。
在《朴通事谚解》中共出现8次,如:往那个地面里去?(17)对“对”在《朴通事谚解》中的意思为“在”,出现1次:咱两个对君王面前斗圣。
(18)打处所介词”打”意为“从”,在《朴通事谚解》中有1处用例:王千户打背后来。
处所介词“到”在《朴通事谚解》中出现11次,如:来到家里害热时,把一身衣服都脱了。
四、《朴通事谚解》介引对象的介词这一类介词就是引进动作、行为所作用的对象的介词。
在《朴通事谚解》中表示对象的介词有:问、对、与、为、将、被。
(20)问“问”作介词意为“向”,通常和表示请求、给予意义的动词连用。
《朴通事谚解》中此类用法共2例,如:咱们问那光禄寺里,讨南方来的蜜林檎烧酒一桶、长春酒一桶、苦酒一桶、豆酒一桶。
(21)对《朴通事谚解》中,介词“对”引出对象的用例有3处,如:大妻见那般说,对他男儿说劝:“常言道:若作非理,必受其殃。
你做这般不合理的勾当,若官司知道时,把咱们不偿命那甚麽?你再来休做。
”(22)与“与”作介词引出对象时的意思为“给”,《朴通事谚解》中此类用法共6例,如:太医哥,你教与我这好法儿。
(23)为《朴通事谚解》中,介词“为”引出对象的用例有2处,如:这七月十五日是诸佛解夏之日,庆寿寺里为诸亡灵做盂兰盆斋,我也随喜去来。
(24)将对象介词“将”意为“拿”或“用”,在《朴通事谚解》中出现3次,如:又一个小厮半夜里起来,煤场里推煤去时节,被巡夜的拿着,冷铺里监禁着。
(25)被对象介词“被”在《朴通事谚解》中出现2次,如:又一个小厮半夜里起来,煤场里推煤去时节,被巡夜的拿着,冷铺里监禁着。
五、《朴通事谚解》介引方式、工具的介词此类介词是引进动作、行为所采用的方式、工具的介词,在《朴通事谚解》中表示方式或工具的介词有:以、按、依、着、将、用、凭。
(26)以工具介词“以”意为“用”,表以某物为工具或凭藉,在《朴通事谚解》中出现1处:以声察声,拯悲酸於六道,随相现相,救苦恼於三途。
(27)按方式介词“按”在《朴通事谚解》中共出现3处,如:一个月二两妳子钱,按四时与他衣服。
(28)依方式介词“依”在《朴通事谚解》中出现1次:依体例十两里一两家除时,得十两银子。
(29)着工具介词“着”的意思为“用”,在《朴通事谚解》中共出现10例,如:着石杵慢慢儿打。
(30)将工具介词“将”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意为“把”,在《朴通事谚解》中出现3次,如:先将那稀篦子篦了,将那挑针挑起来。
(31)用工具介词“用”在《朴通事谚解》中出现5次,如:用那密的篦子好生篦着。
(32)凭《朴通事谚解》中介词“凭”的含义与介词“依”一致,都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依据、标准,在文中出现1例:凭着大体例征伐无道,自古有之。
六、《朴通事谚解》介引原因、目的的介词这一类介词就是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或目的的介词,在《朴通事谚解》中表示原因或目的的介词有:以、因、为、由。
(33)以目的介词“以”在《朴通事谚解》中用例有1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34)因《朴通事谚解》中,介词“因”引出原因的用例有4处,如:老安因甚麽事监在牢里?(35)为《朴通事谚解》中,介词“因”引出原因的用例有2处,如:京都在城积庆坊住人赵宝儿,今为缺钱使用,情愿立约于某财主处,借到细丝官银五十两整,每两月利几分,按月送纳,不致拖欠。
(36)由《朴通事谚解》中,介词“由”引出原因的用例有1处:由是威神莫测,圣德难思,故得人天之喜跃,鬼神之欢欣。
七、《朴通事谚解》介词特点(一)处所介词特点《朴通事谚解》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介词是“在”,共45例。
“在”也是元明时期使用得最多的介词,在各类文献中均有大量用例子。
《朴通事谚解》中的“在”主要引进发生的场所、存在的场所、滞留的场所或动作的归结点,引进动作起点的用法未出現。
“於”有10处用例。
但是《朴通事谚解》中的“於”出现在一段文赋之中,出现在日常对话及叙述中的仅例,因此我们不能说“於”在实际语言中比“从”“向”等处所名词更常见,它主要还是出现在受文言文影响较大的语言环境中。
张赪(2002)“‘在’完全取代‘於’成为元明时期最常用的介词是这一时期引进场所的介词的一个重要发展”这一说法在口语性较强的《朴通事谚解》中得到了印证。
(二)对象介词特点对象介词“向”在《朴通事谚解》中没有出现,书中引进对象基本用“对”,还有一处用“问”。
对象介词“对”取代“向”成为书中最常用的对象介词。
(三)工具、方式介词特点工具介词“以”是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下来的介词,从《朴通事谚解》中可以看出,古代常用的工具介词“以”主要被新兴介词“着”和“用”代替了,其中“着”是《朴通事谚解》中最常用的工具介词,“用”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工具介词。
“按”“依”等现代汉语常用介词词汇也在《朴通事谚解》中出现。
(四)总特点《朴通事谚解》口语化程度较高的一个体现是其中有些介词的口语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