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490.50 KB
- 文档页数:75
围手术期处理一、名词解释1.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
2.围手术期处理(management of 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以手术为中心而进行的各项处理措施,包括病人的体质与精神的准备、手术方案的选择、特殊情况的处理、手术中的监护,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即术前准备、术中保障、术后处理三大部分。
3.术前准备(preoperative preparation):指针对病人的术前全面检查结果及预期施行的手术方式,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使病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机体条件,以便安全地耐受手术。
4.急症手术(emergency operation):某些外科疾病,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准备,然后迅速实施手术。
如急性阑尾炎并穿孔,外伤性肠破裂等。
在呼吸道窒息、胸腹腔内大血管破裂等病情十分急迫的情况下,为抢救病人生命,必须争分夺秒的进行紧急手术。
5.限期手术(confine operation):某些外科疾病,手术时间可以选择,但有一定的限度,不宜过久延迟手术时机,应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
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已用碘剂作术前准备的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等。
6.择期手术(selective operation):某些外科疾病,施行手术的迟早,不致影响手术效果,应做好充分的手术前准备,这类手术称为择期手术,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胃大部分切除术、一般的良性肿瘤切除术及腹股沟疝修补术等。
7.术后处理(postoperative management):是指针对麻醉的残余作用及手术创伤造成的影响,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尽快地恢复生理功能,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8.Goldman指数(Goldman’s index):是综合评估心脏病病人手术风险时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该指数提供了阳性发现与额外风险有关的评分标准,可在实际应用时参考。
围手术期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在医疗领域,围手术期的管理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因此,制定一套有效的围手术期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围手术期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的范本,帮助相关机构优化其应急响应机制。
围手术期的应急预案应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
在术前阶段,医疗机构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等。
同时,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解释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确保他们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中阶段的应急预案应重点关注患者的生理状态监测和维持。
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并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如出血、心脏骤停等。
手术室内的设备和药品应随时处于可用状态,以便于迅速应对突发状况。
术后阶段的应急预案则侧重于患者的恢复和并发症的预防。
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处理疼痛、恶心、呕吐等常见症状,并预防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提供适当的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生活。
除了上述三个阶段的应急预案外,医疗机构还应建立一个高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决策的迅速执行。
这包括内部通讯系统的建立、紧急情况下的人员调动方案、以及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协作机制等。
定期的培训和演练也是确保应急预案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模拟演练,以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个完善的围手术期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手术成功的基础。
通过制定和实施这样的预案,医疗机构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还能够增强患者和社会的信任,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脱颖而出。
一、前言围手术期是指患者从入院、术前准备、术中手术、术后恢复到出院的整个过程。
在此期间,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制定围手术期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至关重要。
二、应急预案内容1. 术前准备(1)严格执行术前检查,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2)完善术前谈话,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
(3)备齐手术所需物品,确保术中使用。
2. 术中手术(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3)密切配合医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 术后恢复(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2)加强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
(3)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
三、处理流程1. 患者出现病情变化(1)护士发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要立即报告医生。
(2)遵医嘱实施各项抢救护理措施,如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肺复苏等。
(3)通知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2. 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1)立即启动心肺复苏,配合医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2)通知麻醉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协同抢救。
(3)记录抢救过程,及时报告上级领导。
3. 术后出血(1)观察伤口渗血、引流液性质,遵医嘱应用止血药。
(2)必要时准备二次手术。
(3)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4. 手术室火灾(1)医护人员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面对。
(2)如火灾发生在白天,听从护士长指挥;如发生在夜间,值班护士应负责。
(3)有组织、有秩序地将病人转移至安全区域,并立即上报。
(4)使用灭火器、自来水等灭火工具在第一时间扑火。
(5)报警时要清晰说清火灾发生的准确地点及具体情况。
(6)根据手术病人情况,迅速封闭切口,麻醉科医师迅速接好各种抢救设备。
(7)由术者和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共同将病人从走廊安全门通道有秩序的撤离。
(8)若大火已封锁出口时,应退守房间,用敷料、被子等物堵塞门缝,并泼水降温,等待消防队员前来营救。
一、总则为保障围手术期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所有围手术期患者,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疗救治小组(1)组长:科室主任或上级领导。
(2)副组长:主治医师。
(3)组员:麻醉医师、护士、手术室护士、抢救护士、检验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人员。
2. 抢救护士(1)负责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抢救药物准备及注射。
(2)协助医生进行抢救操作。
(3)记录抢救过程。
三、紧急情况处理流程1. 发现紧急情况(1)护士、医生、麻醉医师等人员发现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应立即报告组长。
(2)组长接到报告后,应迅速组织医疗救治小组进行抢救。
2. 抢救措施(1)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操作。
(2)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保证药物及时输入。
(3)吸氧:给予患者高浓度吸氧,维持氧饱和度在95%以上。
(4)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抢救药物。
(5)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6)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操作: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操作。
3. 抢救后的处理(1)病情稳定后,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或相应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
(2)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包括时间、药物、抢救措施等。
(3)及时通知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四、特殊情况处理1. 手术室火灾(1)立即组织人员疏散,确保患者安全。
(2)使用灭火器、灭火器材等进行灭火。
(3)配合消防部门进行火灾扑救。
2. 手术室停电或突然停电(1)立即启动备用电源。
(2)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抢修。
(3)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五、应急预案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
3.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