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镇村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2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市镇村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安排镇村布局,促进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赣州市镇村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以下简称《要点》)。

1.2 适用范围

本《要点》适用于全市行政区域内县(市、区)域镇村布局规划和乡(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3 基本任务

在城镇体系规划等上位规划指导下,对县(市、区)域、乡(镇)域内镇村进行综合布局,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4 编制主体

1.4.1县(市、区)域镇村布局规划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乡(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1.4.2县(市、区)域镇村布局规划、乡(镇)域村庄布局规划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编制任务。

1.5 规划依据

1.5.1城镇体系规划;

1.5.2城镇总体规划;

1.5.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5.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5.5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6 规划范围

县(市、区)域镇村布局规划以县(市、区)行政区划范围为规划范围,乡(镇)域村庄布局规划以乡(镇)行政区划范围为规划范围。

1.7规划期限

镇村布局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的期限一般与城镇总体规划年限一致。

1.8规划审批

镇村布局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二章镇村布局规划

2.1规划原则

2.1.1城乡统筹原则。统筹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合理确定村镇建设用地范围、数量和布局,优化城乡空间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引导资金和资源重点建设中心镇和中心村,

适当兼并自然村,加快改造空心村。

2.1.2因地制宜原则。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聚的原则,制定规划措施。切忌不切实际、盲目求大、过分集中而造成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不便,也要避免迁就现状布局过于分散。

2.1.3节约资源原则。统筹协调好镇村居民点与区域内的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的关系,推进各项设施共建共享。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归并,对老宅基、废弃地及时进行复垦,以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2.1.4保护生态原则。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保持农村田园风光,突出地方特色。对饮用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和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应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禁止或控制建设活动。

2.2镇村发展研究

2.2.1镇村发展动力研究。综合评价县(市、区)域镇村发展的条件、优势和主要问题,对镇村发展的潜力与优劣做出判断,为确定镇村布局提供依据。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产业

发展分析、人口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分析、区位与交通条件分析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等。通过分析研究,对影响镇村发展的土地管理制度、镇村产业发展、镇村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镇村设施建设等关键因素提出具体、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2.2.2镇村集聚研究。立足于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分析镇村集聚变化的历史、主导因素与特征,分析镇村集聚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客观规律,提出镇村集聚的基本思路、原则及相关制度或政策建议。

2.2.3镇村历史沿革研究。分析历史上影响镇村经济社会发展、镇村布局的行政区划、政治变革、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口迁徙、风俗习惯等因素,对镇村内具有传统特色和保留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提出相关控制性措施和建议。

2.3乡镇空间布局

2.3.1乡镇人口规模应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科学预测城镇化发展趋势以及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确定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人口空间转移的方向和目标,预测乡镇人口、用地的适宜规模。

2.3.2乡镇发展定位应以城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为依据,明确乡镇层次等级,科学确定中心乡镇、一般乡镇的人口规模、职能分工和建设用地标准,提出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措施。

2.3.3县域内乡镇之间的空间协调应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合理调整县域内乡镇职能分工,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交通轴线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加强沿线城镇之间的联系。

2.4村庄空间布局

2.4.1村庄人口规模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村庄现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施的可行性,兼顾民风习俗,合理确定人口集聚规模和耕作半径。村庄的居住人口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转移趋势,并结合村庄撤并、迁移等因素综合考虑。

2.4.2村庄等级应在对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建设条件进行研究分析基础上,确定中心村、一般基层村的人口规模、职能分工和建设用地标准,确定撤并、迁移新建、限制发展、鼓励发展等四种基本类型的村庄及发展策略。

2.4.3规划撤并的村庄不考虑新建或改建,纳入所并入的村庄进行规

划建设。村庄撤并的基本原则是:

1、处在文物古迹、饮用水源地、生态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滞洪蓄洪区、地下采空区、交通和工程管线保护区域及其它法律法规规定的保护范围用地内,村庄发展受到制约的村庄;

2、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频发等不适宜人群居住的村庄;

3、供水、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匮乏且难以修建的村庄;

4、地方病发病率高且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村庄;

5、人口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全乡(镇)村庄的平均水平,无发展潜力的村庄。

2.4.4规划迁移新建的村庄,在选址时必须考虑地质、防洪、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要求,具有满足规划村庄规模的建设用地,有基本农田和农业产业支撑,有第二、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基本条件。迁移新建村庄的基本原则是:

1、发展条件差的村庄向发展条件好的村庄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