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29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
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经济上:洋务运动政治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主题提示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七)一、选择题1.(2020·河北衡水摸底)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的共同主题的是( ) A.寻求救国之路B.反抗外来侵略C.进行民主革命D.推翻清朝统治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可知,都体现了反抗外国侵略的主题,故选B项。
材料没有涉及“救国”和“民主”,排除A、C两项;四个事件均不涉及“推翻清朝统治”,排除D项。
2.(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
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
由上述现象可知( )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02-1905年的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才,这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A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不是解放了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以偏概全,B项错误;1905年9月才废除科举制,而与材料“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不符,D项错误。
3.(2019·河北邯郸摸底)1907年8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中兴日报》,胡汉民为其撰写发刊词,指明其创办《中兴日报》的目的是要在华侨中间宣传爱国、爱民族的学问,促使每个华侨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
这体现了革命派( ) A.科学的革命纲领B.在海外有广泛的影响力C.鲜明的反清立场D.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答案 C解析清朝是满族人统治天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宣传“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清立场,故C项正确。
世界近代史(14世纪---1917年)◆◆世界近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1、由传统农业社会→近代工业社会转型(封→资)2、由相对孤立隔绝→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四个阶段:1、经济:①14、15世纪,西欧产生资本主义萌芽②新航路开辟(西、葡早期扩张)2、思想文化: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文艺复兴***************************************1、经济:①早期殖民扩张(英、荷)——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②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2、政治: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英美)3、思想文化:①思想——启蒙运动②科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4、历史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牛顿)***************************************1、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政治①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②法国最终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③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3、思想文化①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②达尔文《进化论》③文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4、人物:马克思、恩格斯?***************************************1、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2、政治①十月革命②一战及凡-华体系3、思想文化①思想:列宁主义②科技:相对论、量子论③文学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一)经济:1、14、15世纪,西欧产生资本主义萌芽2、新航路开辟(西、葡早期扩张)(原因、条件、过程、影响---ABC DEF)(二)思想文化: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文艺复兴1、首先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2、核心、性质、进程3、成就(文学、艺术、自然科学)4、影响5、文艺复兴与百家争鸣比较异同同:异:6、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比较同:异:(对传统文化;斗争对象;核心思想;领域、局限)导致不同原因:(一)经济:1、早期殖民扩张(英、荷)——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1)英、荷扩张—条件、时间、过程、殖民地(2)评价早期殖民扩张——A BC(早期殖民扩张手段特点及原因)2、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1)含义(2)英国首先进行的前提条件(3)开始标志、简单情况(4)改良蒸汽机时间、意义(二)政治: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英美)(1)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掌握政权(2)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条件、标志A《权利法案》颁布的背景、内容、意义B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确立的影响(英国、世界)(3)英国代议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内阁与议会的关系;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区别)(1)1787年宪法颁布的原因条件、内容、(2)宪法颁布的目的、体现的原则(3)宪法的评价(4)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标志◆比较英美资产阶级政体不同(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和任期、政府首脑、政府产生方式、政府与议会的关系、权力中心)◆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根本原因、过程、形式、作用)◆近现代民主与古典民主的显著不同(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分权与制衡)(三)思想文化:1、思想——启蒙运动(1)原因、条件、性质、核心、主要内容(2)进程、思想家及思想(3)影响(4)与文艺复兴比较2、科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1)原因、条件(2)标志、内容(3)影响(四)历史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牛顿)1、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工业革命结束时间、标志、法美开始、结束时间、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时间、原因、特点、影响)2、政治①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背景、内容、影响)②法国最终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条件、标志、影响)③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条件、时间标志、内容、意义、巴黎公社背景、时间、措施、败因、意义) 3、思想文化①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同上)②达尔文《进化论》(条件、时间、内容、影响)③文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背景、时间、特点、人物及作品)4、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填表: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世界历史阶段特征:◆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扩展的世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现代化历程是先--,然后——,最后是——;而中国近代化历程正相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为代议制提供了思想源泉,列举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与代议制有关的思想◆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意义?特征?***************************************1、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背景、时间、成就、新动力、影响、<垄断组织形成原因、实质、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条件、时间、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2、政治①十月革命(原因、条件、过程、建立并巩固政权的措施、意义)②一战及凡-华体系(选修三)3、思想文化①思想:列宁主义(选修四)②科技:相对论、量子论(时间、背景、意义)③文学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背景、时间、特点、人物及作品)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近代中国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新)◆(近代化)政治:反侵略、反封建——求独立、民主经济:富强***************************************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一、第一阶段: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前(1840—1894)(一)政治:列强的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1、太平天国运动略(二)经济:1、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2、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洋务运动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三)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思想—略)(四)社会生活:1、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2、交通通讯的发展思考并概括:从1840—19世纪末之前,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本阶段的阶段特征—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社会转型:政治:1、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3、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经济: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3、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1、逐步转变虚骄自大的心理,开始向西方学习2、中国民主思想产生外交:闭关锁国——逐渐对外开放社会生活:衣、食、住、交通、均发生重大变化***************************************二、第二阶段:甲午战争—五四运动(1894—1919)(一)政治—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反抗、探索1、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3、辛亥革命(二)经济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3、社会生活变化(三)思想1、维新思想2、民主共和思想(旧三民主义)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阶段的阶段特征:政治:1、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2、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进入挽救民族危亡高潮(义、戊、辛)3、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经济: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社会生活:断---、废---(维新派);颁布法令----(民国政府)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转折点(二)无产阶级政党—中共的诞生(三)国共一次合作(1924-1927)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概况、巩固根据地的措施?2、中国如何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3、红军长征原因、开始、结束的时间及标志、意义?4、民主革命时期的失误及纠正,说明什么?三、抗日战争(1937-1945)1、抗日战争的背景、局部侵华、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2、国共两党合作时间、任务、结果、方式?3、两次国共合作给我们的启示?4、抗战三阶段?主要战役?国共两党关系如何?在抗战中地位的变化?5、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各自执行的抗战路线?6、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1、解放战争的背景?2、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3、人民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四个阶段时间、大事及影响?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一、第一阶段: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前(1840—1894)(一)政治:列强的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鸦片战争(时间、根本、直接原因、失败原因、影响、条约★—时间、名称、内容、影响)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根本、直接原因、过程中大事、条约★—时间、名称、内容、影响)为什么说二鸦是一鸦的继续和扩大?1、太平天国运动略(二)经济:1、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原因、表现、影响)2、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洋务运动(背景、根本目的、内容★、失败标志及根本原因、评价)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间、原因、分布、代表企业、特点、影响)(三)思想:早期维新思想(背景、主张、性质、作用、局限)(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思想—略)(四)社会生活:1、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原因、表现)2、交通通讯的发展(原因、表现)思考并概括:从1840—19世纪末之前,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本阶段的阶段特征—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社会转型:政治:1、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3、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经济: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3、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1、逐步转变虚骄自大的心理,开始向西方学习2、中国民主思想产生外交:闭关锁国——逐渐对外开放社会生活:衣、食、住、交通、均发生重大变化***************************************二、第二阶段:甲午战争—五四运动(1894—1919)(一)政治—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反抗、探索1、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时间、原因、重大事件、败因、影响、《马关条约》时间、内容及影响)2、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国家、原因、罪行、结果、影响、《辛丑条约》时间、内容、影响)(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口号及评价)3、辛亥革命(原因、条件、爆发、高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内容、评价、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根本原因、功绩?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化所做的贡献?(二)经济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间、原因、影响)2、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时间、原因、特点、影响)(三)思想1、维新思想(背景、条件、代表人物及主张、维新思想内容、实践及结果、影响)2、民主共和思想(旧三民主义)(时间、背景、条件、提出、内容、实践、评价)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间、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性质、作用、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两阶段及表现)(四)社会生活变化断---、废---(维新派);颁布法令----(民国政府)◆◆本阶段的阶段特征:政治:1、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2、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进入挽救民族危亡高潮(义、戊、辛)3、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经济: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社会生活:断---、废---(维新派);颁布法令----(民国政府)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转折点1、背景(转折的必要性、可能性)?2、两个阶段概况、结果及表现、原因?3、影响、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二)无产阶级政党—中共的诞生1、条件、标志、2、一大内容3、影响(三)国共一次合作(1924-1927)(原因、条件、标志、国民党的变化、政治基础、方式、斗争对象、成果、结果、教训)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概况、巩固根据地的措施?2、中国如何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3、红军长征原因、开始、结束的时间及标志、意义?4、民主革命时期的失误及纠正,说明什么?三、抗日战争(1937-1945)1、抗日战争的背景、局部侵华、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2、国共两党合作时间、任务、结果、方式?3、两次国共合作给我们的启示?4、抗战三阶段?主要战役?国共两党关系如何?在抗战中地位的变化?5、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各自执行的抗战路线?6、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1、解放战争的背景?2、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3、人民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四个阶段时间、大事及影响?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中断了中国由封建社会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则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战前长时期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般来说,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
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这个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一模)“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
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
”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
“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描写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2.(2020·某某、某某等四市一模)清末著名诗人邱逢甲在《元夕无月》中沉痛地写道:“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其中“神山沦没”事件( ) 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B.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C.刺激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D.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解析:选B。
邱逢甲之诗反映了甲午战争史实,该侵华战争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故选B项;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某某条约》的签订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排除D项。
3.(2020·某某六市一模)“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战争”( )A.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解析:选C。
由材料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影响之一是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项;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的是一战,排除D项。
试论清末民初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构建意义提要:中国近代文化在冲决封建旧文化的网络中构建、发展新文化。
其构建形式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和对西方文化的译介、借鉴和接受,它涉及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建设两大层面。
清末民初指甲午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适逢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保国存种的严重时期。
特殊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决定了清末民初的翻译必将肩负着构建中国近代文化的厚重历史使命。
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择书而译,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大力传播西方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创造了新的文本存在形式,增添新思想、新内容,开拓新方法、新境界,极大拓展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艺术视野、文学视野、学术视野和政治视野,构建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论文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清末民初,翻译,文化构建甲午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即所谓的清末民初(1898-1919)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保国存种的严重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语境是中国处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潮并存的时代,处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相互激荡和撞击的文化洪流中,同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更加激荡复杂的内外矛盾中。
中国面临外部强权势力的威逼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其文化心态已失去了“求知于世界”的和平心态,而“以将亡而始兴学”的焦灼心情正视西方文化,审慎选择翻译西书,寻求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近代化。
梁启超在《论译书》(1897)中说“处今日之天下,则必须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郭延礼1998:12)。
特殊的历史环境、文化语境和文化心态决定、制约着这一时期的翻译,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构建呈现其独特性。
这一时期的翻译不再是在从前和平悠然的环境和心态下展开,而是在外强坚船利炮的压力下,为了抗夷、制夷而师夷之长技,采外域文化精粹而纳之。
译者以自觉的心态,强烈的动机和综合的眼光从事这一翻译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