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 格式:doc
- 大小:348.00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二节《流程与设计》实践课(教案)——鲁班锁的设计与制作(2课时连堂)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王涤生430100一.教材内容分析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的《技术与设计1》前三章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原则”,第四章至第六章主要学习“方案的构思方法和创造技法”,第七章让学生学习设计,体验实践,从而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由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理性认识。
是学生了解技术、学习技术、体验技术、感受技术的入门课程,能让学生在“探究、试验与创造”氛围中,顺利地“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三节简单结构的设计》”中,选取“简易相片架”作为载体,让学生体验了“结构与设计”,熟悉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此刻,在《技术与设计2》“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二节流程的设计》”中,特意增加2—3个课时,选取《鲁班锁的设计与制作》这个载体,让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自己选择合适的工具、设备,选择合适的制作工艺及方法,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制作“鲁班锁”,是激起学生学习技术、掌握技术、探究技术、崇尚技术的最佳课程资源配置。
“鲁班锁”的特殊结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技术结晶,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技术上的瑰宝。
学生通过对“鲁班锁”的探究,重现了我国古代技术的智慧,让他们体验了“结构与设计”及“流程与设计”的关系,使他们不仅对“模型及其结构的自然统一关系”有了实质性认识,增加了对《技术与设计2》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他们技术素养的提高。
教学中设置《鲁班锁的设计与制作》内容,能强化《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知识结构,又可为后续课程《系统与设计》作好铺垫,凸现了《通用技术》的特点,符合《新课标》原则,我们将其作为“校本研究”设置在《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教学之中。
二.教学活动的重点1.让学生通过制作鲁班锁,体验“模型的制作”的全过程。
2019-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系统的设计2教案苏教版必修2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文档内容:系统的设计章节: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第三节系统的设计课时:共3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系统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及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亲历系统设计实践,初步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系统设计的实践,学会运用系统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系统的方案设计,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系统设计的实践操作,运用系统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考虑到部分学生对本课知识存在一定的畏难情趣和部分乡村学生对教师所给材料可能没有现实的生活经历等因素,本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探究学习、观察学习等学习方法。
五、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三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前三节(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分析、系统的设计)内容的延伸和综合。
系统设计是研究和认识系统的目的,本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系统的设计展开,根据系统的目的和要求、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评价、优化。
本节内容也是后面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的基础。
2.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三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分析、系统的设计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系统设计应考虑的问题和简单系统的设计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设计一个完整的系统还缺乏信心,部分学生对系统的知识掌握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对系统的设计综合实践造成障碍。
但是学生的整体基础相对教好,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比较习惯,合作学习的方式对缓解压力与畏难情趣有一定的帮助。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
第二部分课时教学设计基本要求第二单元流程及其设计第1 课时:《流程的探析》一、学科核心素养技术意识:能通过具体案例和技术体验,理解流程、环节、时序的含义。
工程思维:能结合流程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科学合理的流程设计的方法,尝试解决技术问题。
创新设计:能结合技术情境,运用简单的流程图,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样表达:能阅读流程图,绘制简单的流程图。
物化能力:能识读流程图,初步学会技术产品的装配流程。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流程环节、时序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流程的特点绘制简单的流程图。
三、学情分析学生有了技术与设计 1 的学习基础和上一章的结构设计的相关知识的学习经历,对于技术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指导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知道学习技术设计的思想方法的重要价值。
大部分学生对流程会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但不全面,对时序和环节概述的认识还不深入。
见过一些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图,但绝大部分学生尚不能自觉地从流程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四、教材分析本单元由“流程的探析”、“流程的设计”和“流程的优化”三节内容组成。
本节共有“感知生活、生产中的流程”、“绘制流程图”和“探析生活与生产中的流程”三个任务,本节课主要学习“感知生活、生产中的流程”和“绘制流程图”两个任务。
任务一通过手工体验洗衣过程,让学生在手工洗衣过程中体会流程、环节和时序的含义。
任务二通过回忆医院就诊过程,让学生了解流程图对于流程实施的重要性,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恰当的流程图表达方式,来把就诊的流程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
通过学生亲自体验、观察以及生活经验来对流程进行探析,以此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准备课时安排: 1 课时材料准备:1、教学课件、视频等2、洗衣液、洗脸盆、毛巾等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现场体验、观察并思考1.现场体验手工洗衣过程2.观察并思考:(1)操作是否合理,说说理由?(2)请尝试用文字表达上图中的洗衣步骤。
《通用技术_技术与设计2》高二上学期必修二全套教案通用技术高二上学期必修二技术与设计2全册教案第一课时常见结构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2)能够结合简单结构,分析结构的受力。
(3)介绍结构的类型,并对直观的结构实例展开分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构的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观测和分析常用结构,唤起自学激情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融合实例展开结构的受力分析和分类。
三、教学难点:结构受力时所产生的内力和形变。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案例分析法和提问法,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交流互动五、教学准备工作: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ppt、纸板、砝码等。
六、教学过程1.引入。
为了让大家了解结构与受力的关系,我们通过一个实验,让大家切身感受一下结构与力。
2、演示试验传授“纸板忍受压力试验”:比较不同形状的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
试验准备:第1页共79页(1)取废旧纸盒的纸板,分别裁出3条大小均为10cm*40cm的小纸板。
(2)分别取若干本书(用于支撑纸板)和给纸板加压的重物。
试验过程:(1)将一纸板用两摞书提振出来,在纸板上中间不断减少重物,直至它塌下去,记录此时忍受的重物质量的大小。
(2)将另一纸板弯成拱形,两端用两摞书抵住以阻止拱形延长,在拱形的上端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承受的重物质量的大小。
(3)将剩的纸板斜向比前次跨度大的拱形,在拱形的上端不断减少重物,直至它塌下去,记录此时忍受的重物质量的大小。
【师生互动】上述演示试验说明:不同的结构所能承受的力是不同的。
我们知道结构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就会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结构内部产生的应力已经达到其极限值。
那么,说明是应力呢?3.总结这文言我们自学了两个基本力学概念:内力与形变,介绍了五种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通过分析探讨掌控了结构的类型。
4.教学思考:第二课时结构与力(1)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章节: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第三节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课时:第1课时一、核心素养目标(1)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含义。
(2)通过实践体验,能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
(3)通过案例分析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学会画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4)能结合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反馈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5)能结合案例分析影响简单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干扰因素。
二、教学重点学会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并画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三、教学难点掌握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一般方法。
四、设计思想1.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的第三节“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要经历恒温箱控制系统的技术试验和分析过程,要站在工程设计的高度,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与控制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的系统思考和工程思维能力提升。
2. 教学策略设计(1)创设情境:以技术体验“搭建恒温箱控制系统”,引出课题。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概括出闭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学会用方框图描述其控制过程。
(3)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反馈和干扰因素,能结合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反馈和干扰现象及其基本原理。
(4)通过巩固练习,引导学生总结、梳理重点。
五、教学准备1. 课件2.技术体验装置;恒温箱控制系统序号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情景导入走进情境:陈晨家住在北京,阳台上种植了许多植物。
冬天室外寒冷,陈晨想要设计一款恒温箱让阳台上的植物安全过冬。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2任务一:解析闭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1. 搭建恒温箱控制系统技术体验:搭建恒温箱控制系统思考:恒温箱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取决于来自什么装置的信号?用方框图表示恒温箱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设定→控制电路→制热或制冷模块→恒温器→实际温度温度检测装置在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除了从输入端到输出端之间,除了有从设定温度到实际温度的信息传递,还有一条从输出端返回到输入端的反馈环节,它们形成了一条闭合回路。
通用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技术与设计2《第二单元流程及其设计》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基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的核心是认识流程、设计流程和优化流程。
本单元作为《技术与设计2》的第二单元,研究的是生活与生产中的流程,内容相对容易理解,其中流程图的绘制和流程的优化思想为后面学习“系统”和“控制”奠定了基础。
根据相关的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本单元设计了“流程的探析”、“流程的设计”和“流程的优化”三节内容,围绕着身边熟悉的生活经验案例和“制作和改进智能感应灯”的情境安排了七个任务。
“流程的探析”一节以“学生现场体验人工洗衣步骤”为情境引入来设计了“感知生活、生产中的流程”、“绘制流程图”和“探析生活与生产中的流程”三个任务,让学生画出简单地方框流程图,并通过医院就诊案例来体验流程、环节、时序的含义,熟知流程图在日常生产从生活中的意义。
“流程的设计”一节选择“感应灯的设计与制作”,由单人制作变成小组合作,由此制作流程也发生了变化,这一情境设计了两个任务“分析流程设计考虑的基本因素”和“设计感应灯加工流程”;“流程的优化”一节以“改进前面两节课设计的感应灯”为情境引入设计了“物流配送路线方案选择”和“木质模具设计与制作”等三个任务来讲解“分析流程优化的基本要素”和“进行简单的流程优化”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流程与设计》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什么是流程,如何设计流程,同时流程的设计具有不唯一性,已经设计的流程还可以进行改进、优化。
2.本单元重点知识和相互联系流程就是做事的顺序。
第一部分《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告诉学生流程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第二部分《流程的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要根据设计对象的不同特点考虑其基本因素,遵循流程的内在规律。
第三部分《流程的优化》有两类,一是流程设计过程中的优化,一是已有流程的改进。
3.学科核心素养工程思维:能运用流程原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技术设计活动,尝试解决技术问题。
《2-4、1控制的方式与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主要阐述控制的含义,控制的方式及应用。
本节内容重在理解控制的含义,辨析各种控制装置的控制方式及特点。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为后续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各种控制现象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少理性的思考、分析和分类。
这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准备本节对教学场地要求不高,可在配有多媒体的教室上课。
教师要多搜集图片,精心制作课件,要精选案例,重点分析。
为激发兴趣,可精选一段录像片断。
教学用具:课件及图片资料、激光教鞭等实物。
四、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案例,阐述控制的含义。
2. 通过案例分析,辩析手动控制、自动控制、智能控制的特点。
3. 观察生活中的案例,概括控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五、重难点1.阐述控制的含义。
2.辩析手动控制、自动控制、智能控制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思考为课堂教学主线,以直观形象的图片及教具、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讲授式等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实施内容 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 二、新课教学事 微视频欣赏:摩登时代片段。
思 思考:视频中自动喂饭机控制是否成功 理 任务一 理解控制的含义1、1.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具有多样性 如 一颗果树,可能结不出果实,也可能硕果累累,也可能结的果实较少。
降落的雨水,可以用来冲洗物品,也可用来灌溉农田,也可用来发电,也可能流入江河,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事物发展的结果具有多种可能性。
如果人们想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使事物按照预先期望的目标发展,就必须运用适当的手段——控制来实现。
2.自动浇水装置技术体验 工作过程: (1)将两根吸管插入接水盘,当接水盘里的水面低于进气管口时,空气进入瓶子里,瓶内气压减小,水会从出水管流人接水盘。
高二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教学计划课程简介《技术与设计2》是高二通用技术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基本的技术设计和制造工艺。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到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常见的材料、技术和制造工艺,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设计和制造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产品。
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制图技能和图纸阅读能力。
2.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三维模型的设计。
3.了解并运用现代制造工艺来制造出实际的产品。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制图基础1.1 制图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 制图的目的和意义 - 制图所涉及的图形和符号 - 制图所需的基本工具和规范1.2 基础图形的绘制和组合 - 直线、圆、多边形等基础图形的绘制 - 基础图形组合成复合图形的技巧1.3 基础图形的变换和投影 - 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缩放 - 图形的投影类型和投影方法第二单元: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2.1 界面和工具介绍 - 软件的主要界面和功能 - 常用的绘图工具和物体控制工具2.2 三维模型的设计 - 三维模型的创建和编辑 - 三维模型的切割和组合2.3 三维模型的渲染和动画 - 三维模型的材质和贴图 - 三维模型的动画和演示第三单元:现代制造工艺3.1 材料与材料性质 - 常见的金属、塑料和复合材料 - 材料的硬度、韧性、延性等相关属性3.2 制造工艺与设备 - 常见的加工方法和设备 - 制造的流程和要点3.3 产品设计与实践 - 产品的功能和实际需求 - 产品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 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改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 + 实践」的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将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行完成简单的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实践等任务,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度、发言质量、作业完成情况等。
2.平时作业(30%):包括上机实验、课堂小测验、个人学习笔记等。
第一单元结构及其设计1.3结构功能的实现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任务一感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主要讲述了事物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功能是人们需求的体现、功能的实现需要相应的结构来保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往往还需要考虑使用的环境、时间等因素。
任务二是分别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认识经典结构,其中技术的角度包含结构功能的实现,稳固耐用性,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文化的角度主要含结构的文化寓意与传达,美学原则,体现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说明结构对技术产品功能实现的价值。
2.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经典结构。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从技术角度欣赏结构。
2. 难点: 1)结构功能的实现与表达。
2)从结构功能、稳固要求、工艺制造等方面去分析和借鉴经典结构。
四、教学过程【任务一感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观看视频“人体的榫卯结构”引发学生讨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结构不仅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对事物的功能和作用产生着直接影响。
事物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
1.事物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拐杖伞的作用:一把撑开的雨伞,是通过伞的骨架和伞面的受力以实现遮风挡雨功能的,而收起的伞则可以通过伞的主干骨受力实现拐杖的功能。
多用螺丝刀的作用:一把固定结构的螺丝刀,其功能往往是单一的。
如果把固定结构改为组装结构,则可以实现多种功能。
2.功能是人们需求的体现1)使用的人群、场合、需求不同,功能也有所不同。
在设计中,通过该改变结构实现不同的功能。
2)从19世纪初诞生到今天,自行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种类繁多的发展过程。
如今,山地车、折叠车、双人车、童车、残疾人专用车等不同结构的自行车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实现着它们各自的功能。
山地车能够“翻山越岭”,适合多种路面。
这是由于它采用了结实的车架和避震结构,所以能经受住颠簸。
此外,调整合适的挡位也使人骑起来很省力。
高二通用技术第二学期《技术与设计2》教学计划高二通用技术第二学期《技术与设计2》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
“技术与设计2”模块是在“技术与设计1”的基础上设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与设计的教学内容,是“技术与设计1”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深化。
本模块由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四个主题组成,侧重于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以及生活中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
这些对于高中生的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1、理解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初步掌握简单控制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2、能使用常用的规范的技术语言表达设计方案;3、能结合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形成设计方案并初步实施;4、学会从技术、环境、经济、文化等角度综合评价技术设计方案和实施的结果,增强革新意识。
三、实施措施1、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2、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3、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技术试验,领悟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能将它们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进行灵活运用,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中应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能否反映时代的发展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对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
5、课程教学全部结束后全面进行复习。
四、课时计划本学期是第二学期,每学期每周1课时。
五、《技术与设计2》教学内容安排表章节课时学习目标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 系统的分析(1)1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配套K12】苏教版通⽤技术《技术与设计2》全册教案苏教版通⽤技术《技术与设计2》全册教案通⽤技术技术与设计2全册教案⽬录第⼀单元结构与设计第⼀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第⼆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三节简单结构的设计第四节经典结构的欣赏第⼆单元流程与设计第⼀节⽣活和⽣产中的流程第⼆节流程的设计第三节流程的优化第三单元系统与结构第⼀节系统的结构第⼆节系统的分析第三节系统的设计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第⼀节控制的⼿段及应⽤第⼆节控制系统的⼯作过程与⽅式- 1 -第三节闭环控制系统的⼲扰与反馈第四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2 -通⽤技术—技术与设计2 教案第⼀单元结构与设计第⼀节常见结构的认识【教材版本】本课程采⽤苏州教育出版社《技术与设计2》。
【设计理念】引导学⽣通过⽣活观察和技术试验,对简单结构进⾏强度与稳定性分析,解释它的强度⾼或低、稳定或者不稳定的原因。
引导学⽣进⾏实验,也可以让学⽣⾃⼰根据⽣活经验、兴趣爱好和已有条件,⾃⾏设计和制作实验,并得出结论。
指导学⽣对技术实验与观察的过程进⾏记录,并按照⽐较规范的格式写出实验报告,从⽽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与习惯。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技术与设计2》第⼀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第⼀课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本课时要通过展⽰⾃然界中形形⾊⾊的结构图以及对这些结构分析和研究,使学⽣明⽩“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要让学⽣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结构与设计”,⾃然界中形形⾊⾊的结构给了⼈们⽆限的创造灵感和启⽰。
⼈们将其成果应⽤到技术领域,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类。
本课时还要讲解构件的基本受⼒形式:拉⼒、压⼒、剪切⼒、扭转⼒和弯曲⼒,讲解应⼒概念。
当⼀个结构受到外⼒作⽤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会发⽣改变, 产⽣⼀种抵抗的⼒,称为内⼒。
应⼒从认识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熟悉的事例,展开技术视野中的⼒与结构讨论, 通过有趣的⼩试验, 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
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第一课时〕科目:通用技术教学对象: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提供者:一、教学内容分析:知识结构分析:本节是?技术与设计2?〔江苏教育出版社〕中?流程与设计?主题的第一节内容〔共两课时,这里针对的是第一课时〕。
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流程的含义及其对生产、生活的意义;流程中环节和时序的意义;流程的表达方法。
本节内容是学习?流程与设计?专题的导入与根底,所以本单元第一节认识流程局部从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入手,通过具有生活气息的事例,从时序和环节两个角度,引入和揭示了流程的概念、意义及流程的表述方法-----流程图。
知识发生开展过程分析: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流程的含义和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意义,体会到流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流程与设计流程的兴趣。
知识学习意义分析:学习流程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去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程的含义,了解流程的表达方法;〔2〕能分析生活中简单实例的流程、划分环节及分析环节中的时序关系;能认读简单流程的表达;〔3〕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鲁迅先生的名言引出流程的含义,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说明流程的表达,并能运用到具体的技术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流程的理解,培养学生优化学习和生活流程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原有认知开展分析:学生在通过学习前面的技术课程,有了一定的技术素养,这就为学习本章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根底,在学习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流程的知识,学生凭借经验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流程的根底知识,但还没有上升到技术层面上来,还不能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科学地认识、理解、分析、组织和运用流程。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流程的认识只停留在自身的生活体验之中,从知识的角度理解流程对于学生还是空白。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一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2课时)《认识流程》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课教学内容为课程标准规定,通用技术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而技术素养中技术思想和方法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节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一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认识流程是本单元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后面将要学习生产与流程、生活与流程、流程的设计等知识的基础,也为学习掌握流程优化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流程的含义,理解流程中环节和时序的含义,能对生活中简单的流程实例的环节进行划分,能分析环节和时序关系。
学会认读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炒鸡蛋的引入,引出流程的含义,通过分析炒鸡蛋的相片,理解流程中环节和时序的含义。
学会用文字、表格、图示等方式表达流程图。
总结流程的作用和意义,并能运用到具体的技术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参与课堂亲身经历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通过流程中时序的学习,培养学生优化组合的意识,增强时间观念。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理解流程中环节和时序的概念,掌握流程的含义。
难点:描述简单的流程图。
四、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简单的流程操作,对流程的理解只认为是做一件事情的顺序,这样的理解不够准确,对如何表达流程还不清晰。
为了使学生准确的理解流程的含义,学会表达流程,本节课力求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比较、分析、归纳理解流程的含义,掌握流程的表达五、教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六、学法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比较归纳、自主合作探究、动手操作。
七、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电磁炉、以及锅碗等灶具八、教学过程导入:原打算用炒鸡蛋导入,结果在上课前停电,临时改成做小纸盒导入流程,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
苏教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1》
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学习计划、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必修《技术与设计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发展
任务一追溯技术的历史
任务二展望技术的未来
本课综合与测试
二技术的价值
任务一体验技术与人的关系
任务二感悟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任务三探究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本课综合与测试
三技术的性质
任务一分析技术的目的性、实践性与综合性
任务二辨别技术的创新性、复杂性与专利性
本课综合与测试
本章综合与测试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任务一厘清技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
任务二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本课综合与测试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
任务一分析设计的一般原则
一设计的评价与优化设计方案
任务一评价台灯的设计过程
任务二评价设计的作品——台灯
任务三优化台灯设计方案
本课综合与测试
二技术作品(产品)说明书及其编写
任务一归纳技术作品(产品)说明书的一般结构
任务二编写简单的技术作品(产品)说明书任务三探究技术产品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本课综合与测试
本章综合与测试
本册综合。
第二单元流程及其设计第2节流程的设计(第1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分析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2.能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3.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事项进行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1)设计一个流程首先应明确流程要实现的具体。
(2)对于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流程设计,主要应考虑如何节省、提高工作、提高工作质量等目标(3)对于生产活动的流程设计,主要应从提高效率、提高、提高节省、安全生产、提高、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明确设计的目标。
(4)生产活动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艺、设备、人员、和等。
不同行业的流程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流程设计要依据事物的内在和客观变化规律,地设计时序和环节,以达到设计目标。
【课堂导学】【任务一】——分析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一.问题探究——简易手机架的制作流程设计孙宇妈妈平时在家没有固定摆放手机的地方.随意乱放,所以她总是不停地找手机。
孙宇决定送给妈妈一个亲手制作的手机架,方便妈妈摆放手机。
问题1:(1)这个流程是不是自然就存在的呢?(2)流程设计应该考虑什么因素呢?1.流程设计的目标设计一个流程首先应明确流程要实现的目标,对于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流程设计,主要应考虑如何节省时间、、等目标。
如在编写程序时设计程序流程图的目的在提高程序成功率,尽可能的减少失误的出现。
对于生产活动的流程设计主要应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节省资源、安全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明确设计目标。
2.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各式各样的流程,而这些流程的设计,要对该活动、事件本身进行深人分析,研究其内在的属性与规律,考虑事件的发生、演变的规律和其他外界条件的相关因素。
在此基础上构思、优化流程设计具体的环节与时序,做出流程的科学设计。
例如:生产活动的流程设计就要考虑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因素。
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加工处理方法。
工艺:不同产品的工艺要求各异,流程设计也不同。
苏教版(2019)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
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学习计划、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必修《技术与设计2》
第一单元结构及其设计
一常见结构的认识
任务一感知丰富的结构
任务二认识结构的受力
任务三辨析结构的类型
本课综合与测试
二稳固结构的探析
任务一探析结构稳定性
任务二探析结构强度
本课综合与测试
三结构功能的实现
任务一感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任务二欣賞经典结构的案例
本课综合与测试
四简单结构的设计
任务一分析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四素
任务二设计并制作站立式办公桌
本课综合与测试
本单元综合与测试
第二单元流程及其设计
一流程的探析
任务一感知生活、生产中的流程
三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任务一解析闭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
任务二辨析反馈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本课综合与测试
四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任务一探究控制系统的设计要素
任务二设计与实施雨水收集池水位控制系统本课综合与测试
本单元综合与测试
本册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