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荧光与磷光的产生原理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荧光与磷光的基本原理荧光和磷光是物质光致发光过程中常见的两种现象。
它们可以被用来检测材料的性质、追踪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以及在科学研究和工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讨论荧光和磷光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的应用。
一、荧光的基本原理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
当某些物质被激发时,它们会吸收能量,并在吸收后发射光子。
这个过程可以被描述为:M +hυ(excited state) → M* → M + hυ(emission) 。
其中M为物质,hυ为光子,excited state和emission分别表示激发态和发射态。
荧光在荧光检测和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它可以用于探测药物、发现病毒、细菌和细胞,以及跟踪DNA和RNA等生物大分子。
荧光还有广泛的应用,如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等。
二、磷光的基本原理磷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与荧光相似。
它的过程可以被描述为:M + hυ(excited state) → M* → M + hυ(emission) 。
在此过程中,“excited state”可以分为单重态和三重态。
单重态和三重态分别对应于分子的不同电子的自旋状态。
在很多情况下,荧光和磷光都可以同时存在。
磷光通常比荧光持久,因为在它的发生过程中,光子被释放的能量不是来自分子的振动能,而是来自分子的旋转能。
在这种情况下,分子释放出的能量被分散到周围的基体中,而不是以光子的形式释放。
因此,磷光可以从几纳秒持续到数百微秒。
三、荧光和磷光的应用荧光和磷光的应用非常广泛,从材料科学到医学和环境科学。
在材料科学中,荧光和磷光被广泛用于表面分析、光辐射测量和固体物性等方面。
在医学中,荧光和磷光能够帮助识别肿瘤和病原体,优化药物筛选和治疗方法。
在环境科学中,荧光和磷光可以用于监测水体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的分布和迁移。
值得注意的是,荧光和磷光的应用通常需要结合化学、光学、电子学和计算机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例如,荧光和磷光分析需要分析样品中的存在物种和激发条件,并根据荧光和磷光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和荧光染料。
发光材料的原理及应用1. 发光材料的介绍发光材料是指能够发出可见光、红外线或紫外线等电磁辐射的材料。
发光材料的应用广泛,包括照明、显示器件、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
2. 发光材料的原理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主要有三种:荧光、磷光和电致发光。
2.1 荧光原理荧光是指当发光材料吸收光能后,光子被吸收的能量被激发到一个较高的能级,并在短时间内返回到较低的能级,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能量的释放以可见光的形式进行。
2.2 磷光原理磷光是指当发光材料吸收光能后,光子的能量被激发到一个较高的能级,并在较长的时间内返回到较低的能级,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能量的释放以可见光的形式进行。
2.3 电致发光原理电致发光是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的过程。
通过在发光材料中加上适当的电压,电子从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在返回过程中释放光子。
3. 发光材料的应用发光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以下列举了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3.1 照明领域在照明领域,发光材料常被用于照明灯具中,比如LED灯、荧光灯等。
发光材料的高效发光性能,使得照明效果更佳,并且节能更环保。
3.2 显示器件在显示器件领域,发光材料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
发光材料的发光均匀性和亮度控制能力,使得显示器件能够呈现出高质量的图像。
3.3 生物医学在生物医学领域,发光材料被用于荧光探针、生物标记和生物成像等。
利用发光材料的特性可以实现对生物体内部结构的观测,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行的手段。
3.4 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领域,发光材料用于光电子器件、光通信等。
发光材料的高亮度和快速响应时间,使得光电器件在数据传输和存储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4. 发光材料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光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在不断发展。
未来发光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1 高效发光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是一个关键指标,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提高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减少能量的损耗,从而实现更高的亮度和更低的能耗。
光与物质作用产生激发态分子,其返回基态时的发光现象称为光致发光,荧光和磷光都是光致发光。
多环芳烃和某些金属配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大平面丌电子共轭体系,是常见的荧光分子,可以直接进行荧光分析。
对于那些无荧光或荧光较弱的分子,通过与荧光试剂反应后可进行间接荧光分析。
分子荧光光谱法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激发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发射出比原激发波长更长的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测定原理:由光源发射的光经第一单色器得到所需的激发光波长,通过样品池后,一部分光能被荧光物质所吸收,荧光物质被激发后,发射荧光。
为了消除入射光和散射光的影响,荧光的测量通常在与激发光成直角的方向上进行。
为消除可能共存的其它光线的干扰,如由激发所产生的反射光、Raman光以及为将溶液中杂质滤去,以获得所需的荧光,在样品池和检测器之间设置了第二单色器。
荧光作用于检测器上,得到响应的电信号。
(1)激发光源在紫外-可见区范围,通常的光源是氙灯和高压汞灯。
(2)样品池荧光用的样品池须用低荧光的材料制成,通常用石英,形状以方形和长方形为宜。
(3)单色器光栅(4)检测器由光电管和光电倍曾管作检测器,并与激发光成直角。
荧光分析方法的特点:(1)灵敏度高(2)选择性强(3)试样量少和方法简单(4)提供比较多的物理参数荧光分析法的弱点是它的应用范围小。
因为本身能发荧光的物质相对较少,用加入某种试剂的方法将非荧光物质转化为荧光物质进行分析,其数量也不多;另一方面,由于荧光分析的灵敏度高,测定对环境因素敏感,干扰因素较多。
分子磷光光谱法处于第一最低单重激发态分子以无辐射弛豫方式进入第三重激发态,再跃迁返回基态发出磷光。
测定磷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分子磷光与分子荧光光谱的主要差别是磷光是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能层,经系间跨越跃迁到第一激发三重态,并经振动弛豫至最低振动能层,然后跃迁回到基态发生的。
与荧光相比,磷光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磷光辐射的波长比荧光长,分子的T1态能量比S1态低。
第七章分子发光分析一.教学内容1.荧光和磷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光谱的产生、各种光谱的特征、光谱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强度及影响因素等)2.荧光和磷光仪器3.荧光、磷光分析法的特点及大致应用4.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发光类型、仪器及大致应用二.重点与难点1.分子的去激发过程及荧光、磷光的发射2.荧光、磷光的发射与物质结构的关系3.各种光谱的特征、区别与联系4.荧光(磷光)强度表达式的意义及影响因素三.教学要求1.基本掌握荧光和磷光发射的原理及与物质结构的关系2.了解各种光谱的绘制方法、特征与联系3.掌握强度表达式的意义、影响因素及适应性4.掌握荧光、磷光仪器的组件、工作流程及异同点5.基本了解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发光类型、仪器、特点及大致应用6.了解荧光、磷光分析的大致应用第一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一、基本原理(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在电磁辐射基础中,已经简单地讨论过荧光及磷光的产生机理。
这里将根据分子结构理论,将进一步讨论。
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对,其自旋方向相反,当其中一个电子被激发时,通常跃迁至第一激发态单重态轨道上,也可能跃迁至能级更高的单重态上。
这种跃迁是符合光谱选律的,如果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轨道上,则属于禁阻跃迁。
单重态与三重态的区别在于电子自旋方向不同,激发三重态具有较低能级。
在单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8s,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4~ 1s以上(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态和三重态)。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常以辐射跃迁方式或无辐射跃迁方式再回到基态。
辐射跃迁主要涉及到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的发射;无辐射跃迁则是指以热的形式辐射其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豫(VR)、内部转移(IR)、系间窜跃(IX)及外部转移(EC)等,各种跃迁方式发生的可能性及程度,与荧光物质本身的结构及激发时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等因素有关。
磷光的产生原理磷光是指当物质受到激发后,从高能态返回到低能态时所发出的可见光。
磷光的产生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激发、激发态的存在和从激发态返回基态。
首先,磷光的产生需要通过激发。
当物质受到能量的输入,其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被激发到高能态。
这种激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电子激发、光子激发、粒子激发等。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通过外加能量(如电磁辐射)使得物质受到激发。
其次,在激发态可以存在较长时间的情况下,磷光就能够发生。
当物质处于激发态时,其内部的能级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了不同能量的激发态。
在这些激发态中,存在着与基态不同的电子布居状态。
由于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存在能量差,使得激发态具有较长的寿命,从而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
这种能够存在较长时间的激发态是实现磷光的关键。
最后,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是产生磷光的最后一步。
当激发态发生能量差距足够大的跃迁,电子从高能态返回到低能态,就会释放出能量并发出磷光。
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自发辐射。
由于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异,释放出的光子具有特定的波长,从而产生了独特的磷光颜色。
总结起来,磷光的产生原理可以归结为:物质受到能量激发后,电子被激发到高能态形成激发态,激发态通过自发辐射返回基态时,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子,形成磷光。
磷光的产生原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在照明方面,无论是荧光灯、荧光屏还是LED背光灯,都是基于磷光的原理。
通过在荧光体中加入特定的磷光粉,激发其发光,实现光源照明。
此外,在材料研究中,也可以利用磷光来研究物质能级结构、电子布居状态和发光机理等。
另外,磷光还被应用在生物标记、红外探测等领域。
总之,磷光的产生原理是物质受到能量激发后,电子从高能态返回到低能态并发射出可见光的过程。
这一原理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光材料的原理及其应用1. 引言发光材料是一种能够发射光的特殊材料,其广泛应用于照明、显示、传感器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发光材料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发光材料的原理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基于激发态电子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其原理主要分为以下两种:2.1 荧光发光原理荧光是一种吸收光能后,经过分子或晶体内能级跃迁,释放出与激发光波长不同的光。
其原理可以简述如下:•第一步:荧光材料吸收光能,使得分子或晶体内的电子跃迁到高能级。
•第二步:经过短暂停留,吸收的光能以非辐射的形式释放。
•第三步:释放的光能波长通常比吸收的光波长长。
2.2 磷光发光原理磷光是一种电子受到激发后,能级上升至激发态,然后从激发态经过热点(陷入淬灭相位)的介质回到基态时释放出的光。
其原理可以简述如下:•第一步:磷光材料通过吸收能量,使得电子处于激发态。
•第二步:电子经过热点介质的散射和能级变化,最终返回基态,并放出光子。
3. 发光材料的应用发光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列举了其中的几个主要应用:3.1 照明领域•荧光灯:荧光物质在电流的作用下放电,并产生长波紫外线,然后通过磷光粉的荧光效应转化为可见光。
•LED照明:LED使用半导体固体发光材料,其电子直接跃迁从能带顶部辐射光。
•OLED显示器:OLED使用有机发光材料,能够发射各种颜色的光,并具有高对比度、高亮度等优点。
3.2 显示技术•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通过LED背光源发光,然后通过液晶层调节光的透过性来实现图像显示。
•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利用荧光材料的特性,在样品中加入荧光染料,然后对样品进行照射,荧光染料会发出荧光信号,从而成像。
•光纤显示器:光纤显示器利用在光纤中注入荧光材料的方法,通过光纤传输光信号,并在另一端发光。
3.3 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利用荧光材料的特性,通过荧光材料与外界光的相互作用来检测光的强度及频率等。
•温度传感器:一些温度传感器可以将温度变为光的强度,通过检测荧光材料发射光的强度来测量温度。
1.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荧光: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光子能量,跃迁至电子激发态,然后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最后跃迁回基态时发射的光S0 激发态振动弛豫内转换振动弛豫发射荧光磷光: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光子能量,跃迁至电子激发态,然后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和系间窜越到了第一激发三重态,最后回到基态时发射的光S0 激发态振动弛豫内转换系间跨越振动弛豫发射荧光2.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概念,有何异同(1)激发光谱:固定发射光的波长,测量激发光的波长与发射光强度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激发波长)(2)发射光谱:固定激发波的波长,测定发射光强度与发射光波长的关系(选择最佳发射波长)同:都是给样品能量使之发光测量发光强度异:控制的变量不同。
3.化合物荧光与结构的关系a.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b.具有合适的结构如:大的共轭π键、刚性平面结构、最低的单重电子激发态为S1 为π* π型、取代基为给电子基团4.荧光量子产率、荧光猝灭、系间跨越、振动弛豫A.荧光量子产率Q: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荧光的本领,是荧光物质发出光子数与吸收光子数的比值。
B.荧光猝灭: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导致荧光强度下降的现象,荧光猝灭分为静态猝灭、动态猝灭等。
C.系间跨越: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分子由激发单重态跨越到激发三重态。
D.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异热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至地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时间为10-12s5.实时定量PCR与普通PCR的区别所谓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1],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起点检测,实现了每一轮循环均检测一次荧光信号的强度,并记录在电脑软件之中,通过对每个样品Ct值的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获得定量结果。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原理
荧光是一种不发光的物质在受到紫外光、可见光或者其他射
线照射后,其内部的化学键会断裂,产生自由电子和空穴,在重
新结合时就会发出光。
荧光是一种很容易发光的物质,在一些适
当的条件下,这种物质可以发出很强的光。
所以磷光的强度远比
荧光强。
这种现象叫做磷光效应。
我们用荧光粉来做实验,就会看到荧光粉发出一束很强的绿光。
在磷光粉中加入适量的荧光粉就会产生荧光。
人们利用磷光光谱可以进行能量转换,用磷光粉来做光源时,发出的是绿光。
当把磷光粉和其他物质混合时就会产生出红光。
人们还利用磷光光谱可以检测到生物分子内电子转移及离子
对之间的交换等过程,如DNA分子中含有的电子转移、DNA复制
时的离子交换等过程都可以用磷光光谱来检测。
同时利用磷光粉
还可以用来做激光材料,例如用它做激光器时,就可以发出很强
的绿光和红光。
—— 1 —1 —。
磷光和荧光的区别及其依据磷光和荧光是两种常见的发光现象,它们在物理特性和应用上有着一些区别。
磷光是一种特殊的发光现象,它是物质受到外界激发后,在不受外界激发的情况下持续发光。
而荧光是物质受到外界激发后,在激发源消失后立即停止发光。
磷光的产生是通过磷光材料受到外界激发后,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过非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释放出光能。
这种非辐射跃迁的时间较长,所以磷光能够持续发光。
常见的磷光材料有磷光粉、夜光表等。
磷光的颜色与材料的成分有关,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配比来实现不同颜色的磷光。
荧光的产生是通过荧光物质受到外界激发后,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过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释放出光能。
这种辐射跃迁的时间非常短,通常只有纳秒级别,所以荧光的持续时间很短暂,激发源消失后即停止发光。
常见的荧光材料有荧光染料、荧光灯等。
荧光的颜色也与材料的成分有关,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来实现不同颜色的荧光。
磷光和荧光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 激发和发光方式不同:磷光是通过非辐射跃迁发光,而荧光是通过辐射跃迁发光。
磷光的非辐射跃迁时间较长,荧光的辐射跃迁时间较短。
2. 持续时间不同:磷光能够持续发光,而荧光在激发源消失后即停止发光。
3. 应用领域不同:由于磷光的持续发光特性,它常被用于夜光材料、指示灯等需要长时间发光的场合。
而荧光的短暂发光特性使其常被用于荧光染料、荧光标记等需要及时获得信息的场合。
4. 发光颜色控制方式不同:磷光的颜色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成分和配比来实现,而荧光的颜色通常是由荧光物质的结构决定的。
磷光和荧光的区别基于它们发光的方式和特性。
磷光是通过非辐射跃迁持续发光,荧光是通过辐射跃迁短暂发光。
这使得它们在应用上有着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磷光常用于需要长时间发光的场合,而荧光常用于需要及时获得信息的场合。
对于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开发,了解磷光和荧光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
叶绿素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产生的原因叶绿素荧光和磷光现象,这两者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来聊聊它们背后的故事。
叶绿素荧光可不是一些神秘的魔法,而是植物小伙伴们用来“发光”的一种本领。
想象一下,你在阳光下,草地上的小花小草们看起来多么精神焕发,尤其是那些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好像在偷偷打着小闪光。
其实呀,这就是叶绿素的工作。
叶绿素是植物里的一种绿色颜料,特别喜欢吸收阳光,把光能转化成植物生长的动力。
不过,有时候它也会把多余的光能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像是在说:“嘿,今天我吸收得太多了,要不你也来看看我这小亮光?”所以在某些条件下,植物会“发光”,就像小星星一样,真是可爱极了。
然后咱们再说说磷光,嘿,这可是个老古董的说法,听起来好像从古老的故事书里走出来的一样。
磷光跟荧光的差别在于,磷光的“发光”可持续得久一些,像是在夜晚星空下的一盏小灯,忽明忽暗。
磷光的产生通常和一些特定的化合物有关,像是磷、锌和某些稀土元素。
咱们的生活中常见的“发光”玩意儿,比如说一些夜光玩具,其实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这些玩具在白天吸收了阳光,到了晚上就开始“表演”,简直就像是在跟你说:“瞧,我多会变魔术!”让小朋友们兴奋得不得了。
所以说,叶绿素荧光和磷光虽然名字听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效果可大不相同。
叶绿素荧光是植物的本领,属于那种“自然界的艺术家”,而磷光则更像是一个小小的“夜间明星”,总是在夜里为我们送上亮光。
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生活中总是需要一些惊喜,对吧?想想那些夜晚,黑乎乎的,只有星星在闪烁,想起来就让人心醉神迷。
而在大自然的角落,植物也在默默地进行着它们的光合作用。
想象一下,阳光洒在叶子上,叶绿素在疯狂地吸收能量,结果却又悄悄放出一丝丝荧光,仿佛在和周围的小动物们交流:“快来看看我这个绿色的奇迹!”这种互动是不是特别温馨?一些小动物们会在树下歇息,感受着这份自然的恩赐,似乎也能理解植物的快乐。
荧光磷光基本原理荧光磷光是一种发光现象,它是由于物质在受到能量激发后,从一个能级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时释放出的能量而产生的。
荧光磷光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级结构。
原子或分子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这些能级之间有一定的能量差。
在基态(最低能级)下,电子处于最低的能级上,当受到能量激发后,电子跃迁到一个更高的能级上。
第二,激发过程。
能够使电子跃迁到高能级的能量可以来自于吸收光子、电子碰撞、热激发等。
其中,吸收光子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当物质吸收光子能量时,能量被传递给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使其处于激发态。
第三,发射过程。
受到能量激发后,电子处于激发态,但这种激发态并不稳定,电子会很快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上。
这个能级通常称为激发态能级。
电子从激发态返回到基础态时,会释放出一个光子,这个光子的能量等于电子跃迁前后的能级差。
第四,能级跃迁。
能级跃迁可以是无辐射跃迁和辐射跃迁。
辐射跃迁是指电子通过释放光子的方式跃迁到较低的能级上。
而无辐射跃迁是指电子通过其他方式,如振动、晶格等,来失去能量并跃迁到较低的能级上,这个过程中不会释放光子。
荧光和磷光的基本区别在于激发态的寿命。
荧光是指电子跃迁到一个较低的激发态,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返回到基态。
因此,荧光的寿命通常在纳秒数量级。
而磷光是指电子跃迁到一个较低的激发态,然后在更长的时间内才返回到基态,因此磷光的寿命通常在微秒至毫秒数量级。
荧光磷光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发光二极管(LED)等。
通过调控激发态的能级结构和能级跃迁过程,可以实现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发光效果。
荧光和磷光的种类繁多,包括有机分子、无机晶体、半导体材料等。
这些材料的发光原理和特性各不相同,但基本的发光原理和过程是相通的。
总之,荧光磷光是物质在受到能量激发后,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释放出的能量,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光子。
荧光和磷光的基本区别在于激发态的寿命,荧光的寿命较短,磷光的寿命较长。
简述荧光与磷光的产生原理及应用,并说明有机物结构是如何影响荧光的。
具有荧光性的分子吸收入射光的能量后,其中的电子从基态(通常为自旋单重态)跃迁至具有相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
处于各激发态的电子通过振动驰豫、内转移等无辐射跃迁过程回到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然后再由这个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回到基态时,发出荧光。
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有可能以系间窜跃方式转至第一激发三重态,再经过振动驰豫,转至其最低振动能级,由此激发态跃回至基态时,便发射磷光。
荧光与磷光的根本区别:荧光是由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间跃迁产生的;而磷光是由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间跃迁产生的。
荧光主要用于元素及有机化合物的荧光测定,照明,印刷防伪技术,生化和医药方面等。
磷光分析主要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如石油产品、多环芳烃、农药、药物等方面。
有机物结构对荧光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1)跃迁类型:相对于n→π*跃迁,π→π* 跃迁能发出较强的荧光(较大的量子产率)。
(2)共轭效应:增加体系的共轭度,荧光效率一般也将增大。
(3) 刚性平面结构:多数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有机分子具有强烈的荧光。
(4)取代基效应:给电子基团使荧光增强,吸电子基团,会减弱甚至会猝灭荧光;卤素取代基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荧光降低;取代基的空间障碍对荧光也有影响;立体异构现象对荧光强度有显著的影响。
电镜题目
1、从电子显微镜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答:形貌、高分辨像、电子衍射图象、X射线能谱分析.
2、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有何不同?它们分别适合什么样的样品?
答:TEM采用透过薄样品的电子束成像来显示样品内部组织形态与结构,可同时观察微观组织形态及分析材料的结构与成分;而SEM利用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激发出来的代表样品表面特征的信号成像,可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及做成分分析、成分分布. TEM适用于薄样品,SEM适用于厚样品.
3、为取高分辨真实像的TEM相片,制备试样应主意哪些问题?
答:TEM的试样制备是获取高分辨率真实像的前提,为了避免或减少电子穿透试样时的能量损失,从而减少色差,试样要制作得足够薄,一般需小于100 nm ;但又要尽可能保持试样原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