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65.40 KB
  • 文档页数:4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

第4节免疫调节 (17)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

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

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参考课时

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2.知识方面

(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参考课时

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要想讲透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内环境的概念.和外界环境相比较,内环境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利用了一个课件,借助计算机,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充分认识内环境的构成和作用.

内环境的稳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让学生清楚内环境稳态时各组分的理化指标,从宏观上有一个认识,再分析具体事例,说明这些指标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而不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再分析事例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更明确地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利用投影仪,将由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出现的一些病症展现给学生.最后以一道习题作为知识的巩固和反馈.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动物的新陈代谢与植物新陈代谢有何显著不同?(2)单细胞动物是何

进行物质交换的?

2导入: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组成人和动物体的细胞数以亿计,其中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那么这些与外界环境隔离的体内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是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引出内环境的知识.

3.什么是内环境?

(1)明确体液的组成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成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5%左右).体液构成概括如下: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

教师需给学生指出的是:体液是由水﹑无机盐﹑低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构成的.除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均可通过毛细血管壁,从而为弄清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

(2)明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参考教材图3–15

首先使学生明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存在的位置: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存在与血管中;组织液—组织间隙的液体;淋巴—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然后动态显示三者之间的关系:(1)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2)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3)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教师需给学生指出:毛细淋巴管比壁细胞呈覆瓦状(鱼鳞状)排列,组织液中的大部分成分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而淋巴不能反渗回组织液.淋巴经淋巴循环,由胸导管和右侧淋巴管进入左右琐骨下的静脉,又回到血液中.总结三者关系如下:

通过上述讲解得出结论:

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需给学生指出: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问题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问题,就是内环境.

根据上面所讲内容,学生讨论总结:与人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有哪些?

投影仪显示下表: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