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婚姻观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
冯秀林/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山西阳泉045200)。
Jan.2014Vol.30No.1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2014年1月第30卷第1期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素材。
婚姻作为爱情的升华同样也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话题。
在中西方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都生动形象地记录下了其所处时代的不同爱情婚姻观。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观的异同,可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一、中西方传统观念的不同引发爱情观之间的差异(一)中国传统爱情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虽然儒家思想中许多思想都促进了当时封建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它所包含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女有别等思想观念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男女之间情感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一名女子往往是深居闺中,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异性,并且在两性关系上所推崇的是“发乎情,止乎礼”的观念,这些观念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男女对爱情的追求。
这种影响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
例如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点绛唇》所写的那样:“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中“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少女对爱情的那种向往却又羞于表达的感觉完全表达出来了。
在元曲《西厢记》中也有体现,在《西厢记》中,深居闺中的大小姐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崔莺莺也只是将这份感情藏于心中不敢大胆表达出来,如果不是因为她的丫鬟红娘在一旁牵线搭桥,崔莺莺对张生的这份感情肯定也只能永藏于心。
并且,古代人们对爱的表达方式,也不像现代人这般大胆直白,他们对爱的表达比较委婉,例如李商隐在他《无题》里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牧丹亭》为例摘要: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这两个文本渗透了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别是爱情观。
关键词: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文化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情况的不同,东西方爱情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同为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但却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不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凄美,也不能说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更动听。
因为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的执著追求者。
只是他们在爱情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一、热情自由与含蓄委婉1.1主题表达《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
“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
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
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牡丹亭》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从《喜福会》看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作者:韦佳星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09期摘要:由于社会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的不同,中西方存在着很多差异,婚姻观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从婚姻观的角度出发,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语料,对《喜福会》中生长在不同文化背景及价值观下的母女对婚姻的态度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帮助那些国际联姻的人实现更好的交际。
关键词:婚姻观《喜福会》差异一、引言什么是婚姻?婚姻本写做“昏因”,因为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方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即“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它是人们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1]。
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It is the legal union of a man and woman as husband and wife,and in some jurisdictions,between two persons of the same sex,usually entailing legal obligations of each pers on to the other”。
虽然中西方关于婚姻的界定差不多,但是他们对婚姻观的看法还是有些不一致的地方。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她的小说及电影深受文学评论家和读者们的喜欢和赞誉。
影片的叙述以女性为主,描写的是四位女性从中国移居美国的前后生活,以及她们与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们之间的价值观及感情冲突等。
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主人公们的感情及婚姻。
由于中西方受不同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他们对婚姻有着不同态度。
因此,本文从婚姻观的角度出发,以电影《喜福会》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西方婚姻观的具体差异,从而帮助读者实现更有效的交际。
二、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它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婚姻观就是其中一部分,中西方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极具可比性。
文教研究中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差异杨佳颖(辽东学院,118001)摘要: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性是基于中西方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内敛含蓄的,而西方文化伴随着资本主义,是开放热烈的。
因此,中国的爱情观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化构成上是最底层的,也羞于将情感表达出来。
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往往是以繁衍后嗣为基础的,婚姻往往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爱情与家庭可以分开来看。
而西方则秉持真爱至上的爱情观,喜欢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婚姻与爱情相辅相成。
关键词:态度;时效;表达中西方爱情观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爱情表达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情感的内敛,无论女性或是男性,若将爱意直白地表达出来,总会 被社会舆论所判定为浪荡一派。
因此总是会将感情化在生活中,融进眼神里。
而才子佳人们,也喜欢用诗篇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温庭筠的《南诗子词二首》:“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中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
在中国古代,总是习惯用各种各样的物象来寄托 对彼此的爱慕之情。
而在夫妻生活中,表达爱意也并不会通过言语,而是以实际行动。
例如张敞为妻子画眉,以及孟光的举案齐眉,都是将爱意融进生活的日常点滴里。
而西方文化则讲究直率地表达感情,对于真爱若不勇敢追求则会被视为懦夫,为自己所不耻。
因此总是会将情感明确地表达出来,用行动与语言相结合,勇敢的追求真爱。
如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中所说:“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的合拍又和谐。
”以及拜伦的《典雅的少女》:“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无一不是用热烈的语言来表达炙热的感情。
二、对爱情维持的差异中国的感情是爱情与家庭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在传统文化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爱情与亲情相融合,而子嗣则是夫妻感情维系的重要纽带。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透过电影《喜宴》,人们可以发现中西方婚姻观的不同。
本文主要从婚姻配偶的选择、婚姻中夫妻关系和中西方婚礼比对等方面进行对比,探究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在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喜宴》是1993年由李安执导的一部电影,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展现了中西方对于婚恋观念的不同。
影片中的男主角叫高伟同,他是一位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事业有成,与同性恋人Simon同居于纽约。
由于父母的逼婚,他不得不编织谎言,谎称与非法留居美国的女孩顾崴葳结婚。
始料未及的是,父母远赴纽约,打破了他原本宁静安逸的生活,中西方的文化碰撞就此拉开序幕。
一、婚姻配偶的选择中国古代婚姻配偶的选择,主要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既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也是中国礼教和法律对婚姻的根本规定之一。
显然,影片中的同性伴侣Simon 不能得到中国父母的认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婚姻承担着延续香火的重任。
乖巧孝顺也是父母选择儿媳的重要条件,中国家庭讲究以和为贵,偏爱中庸型的人格。
高父是由大陆到台湾的高级长官,接受过良好的社会教育,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在同儿媳崴葳的交流中得知其父母是知识分子阶层,认为儿子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好姻缘。
高伟同是一个已被极大程度西化的商界成功人士,在选择伴侣时与父母具有完全不同的标准。
高伟同厌恶那种依附关系的恋爱,他所追求的恋爱是双方具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并能保持各自独立,不同于中国式家庭的刻板,他更喜欢西式浪漫的恋爱气息。
高伟同与同性恋人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各自经济独立,生活中相互照顾,互相依恋又保有自由的空间。
二、婚姻中夫妻关系美国人更为炽热地表达亲密,中国人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含蓄内敛的。
“夫为妻纲”“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门板抬着走”,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婚姻中以男性为核心的关系,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是权力的核心。
然而,男尊女卑的关系并不是传统中国社会所独有的,西方社会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汉语1001蔡亮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
——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就有权做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妻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是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节,大问题像原则性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是好……中西方婚姻观念在婚姻目的、择偶标准、婚礼以及婚姻中夫妻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所谓的婚姻目的是男女双方想经由建立婚姻关系的方式而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
《礼记·昏义》:“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一是通过联姻合两个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
现今的中国社会,这种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往往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
而西方人的结婚目的:一是坠入爱河的恋人希望恋情有个完满的结果;二是寻找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致使中西方文化在择偶标准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人往往以家庭背景、门当户对、经济条件、学历知识水平为择偶标准;而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
由于文化、习俗、观念、宗教等差异,在婚礼的内容与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作者简介:尚彦飞(1986- ),河南南阳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翻译方向的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摘要: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文化,而西方世界以基督教文化为其核心。
中西文化的不同导致在婚姻观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本文主要从结婚目的、择偶标准、以及婚礼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达到对两种不同文化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婚姻;中西方;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1.引言婚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而且也丰富了人类生活的感情世界。
婚姻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人类从求偶、恋爱到结婚生子的全过程。
2.结婚目的的差异《礼记·昏义》中记载:“昏礼也,将和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婚姻者,所以承先业而继后嗣者也(李江山,2010:115)。
”这就是说中国传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一、通过联姻综合两个家族的权利,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传承男性家族的血统,以传宗接代,即“继统”。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强调的是社会关系和传宗接代。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已经是社会的一种社会秩序,每个人都必须服从,而不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而西方人对婚姻的定义与其有着极大的不同。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他的著作《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中写道:“婚姻是两个不同性别的人,为了终身相互占有对方的性官能而产生的结合体。
”康德主要从人的“两性间的自然关系”和“民事契约”角度定义了“婚姻的目的”,即“一男一女愿意按照他们的性别特点”,“依据法律”“终身相互占有对方的性官能”并“相互利用对方的性官能”“相互地去享受欢乐”。
康德的“契约论”遭到了黑格尔的批判。
西方婚恋观西方婚恋观是指在西方国家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婚姻观念和恋爱观念。
与中国传统的婚恋观相比,西方的婚恋观更加开放、自由和多元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西方婚恋观,以期为读者提供指导意义。
一、婚姻观在西方国家中,婚姻被视为两人相互爱慕、互相扶持、共度一生的终身承诺。
婚姻关系的形式包括传统婚姻(男女双方登记结婚)以及同性婚姻(同性恋者的结合)。
在西方人的眼中,一对恋人走入婚姻殿堂后,依然需要继续经营这个婚姻,付出爱情和耐心,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相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西方国家中的夫妻更独立、自主,不会因钱财、家庭压力等因素压抑自己的内心想法。
同时,跨国婚姻也非常流行,这意味着婚姻不再受到国籍、文化、种族等限制,人们追求的是心灵相通,真正的爱情。
二、恋爱观在西方国家中,恋爱是个人自由的选择,没有牵涉到长辈、父母的意见。
相对于中国许多父母干涉儿女恋爱的现状,西方父母更愿意为子女提供咨询、支持和关爱,而不是过多干预他们的私人生活。
同时,西方人会更注重两人在性格、共同兴趣、互动方式等细节上的相互涵养,而非一味追求对方的物质条件和家庭背景。
在西方,女性可以积极地展开自己的恋爱生活。
异乡异国的旅行、网络交友以及别墅聚会等活动让许多人有机会结交跨越种族、文化的情侣。
在恋爱关系中,女性地位日渐提高,他们有平等地机会接触、认识自己心仪的男性。
同时,同性恋者也有发展恋情的自由,社会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权益。
三、性观念在西方国家,性不再单纯被视为繁衍后代的手段,而是爱情关系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男女在性方面的需求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平等。
而且性也不再是女性的羞涩话题,公共场合谈论男女的性行为已经成为平常的社交聊天话题。
虽然西方人言论自由,但是性文化背景下太过放荡也不合适,这点在某些年轻人中需要重视,同时,对于隐私方面需要更加注重。
性是一个人的隐私,也是夫妻恩爱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方谈论。
四、总结西方婚恋观存在着多元化、自由化的特点。
浅析中美婚姻观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裴鸽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11)摘要:中国的婚姻建立在家庭条件和容貌之上,而美国更多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之上。
中美不同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人的性格,男女在经济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而中美经济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各自婚姻观的不同。
社会价值观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无形中影响了大众的婚姻观。
宗教信仰在婚俗方式,婚姻维持等方面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中美婚姻观家庭条件共同爱好生存环境经济社会价值观宗教夫妻从相识、相知、相爱、相伴、到相守,要经历友情、爱情、同情、恩情的各种体验,而婚姻是对男女关系最直接的定位,无论哪个人在哪个国家都要面对。
婚姻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浓缩并反映了它所处社会的文化特征、道德信仰、经济与政治等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中美婚姻观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作初步探讨。
一中美婚姻观对比1.提到中美婚姻,有人形象地比喻:“对中国人来说,结婚更像一种商业活动,所以叫经营婚姻;而对于美国人而言,婚姻更像家家酒,爱到一起翻天覆地,不高兴了就一拍两散。
”中国婚姻特点:改革开放前,低质量,高稳定,60%的夫妻婚姻是“凑合型”;之后性观念混乱,离婚潮泛滥,则是低质量,低稳定。
而美国人所信奉的既不是严格的单偶制,也不是完全开放的关系,而是对爱情、特殊癖好和多种伴侣关系的包容。
经调查,中国人的择偶标准是:长相、年龄、家庭条件;而美国人的择偶条件是:尊重、信任、兴趣。
2.说到家庭条件,从择偶开始,中国人就视婚姻往往成为买卖,而美国人则将婚姻视为卖买。
在中国的婚姻中,人们较多的说法是男人娶老婆,而很少有人会讲女人娶老公。
所以男女婚姻更多地像是做一桩买卖,既然是买卖那就离不开钱。
如今没房子的男人在有些女性眼里根本算不上男人。
在一些女人心里,一套房子顶得上一百个白马王子,结婚是最好的商业投资机会,电视剧《蜗居》就揭示了这一残酷现实。
而著名思想家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为钱结婚无异于长期卖淫。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目录摘要 (1)一、绪论 (2)(一)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 (3)(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4)二、本论 (5)(一)中西婚姻思想文化差异 (6)1.择偶方式 (7)2.结婚看法 (8)3.离婚看法 (9)(二)中西婚礼过程差异 (10)1.婚礼地点差异 (11)2.婚礼着装差异 (12)(三)中西婚俗文化差异 (13)(四)中西婚姻内涵差异 (14)三、结论 (15)(一)正确看待中西婚姻文化 (16)(二)意义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中西婚姻文化差异摘要婚姻(Marriage),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里解释道“Amarriag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husband and wife.”意思是“婚姻是夫妻之间的关系”。
婚姻是每个人都应经历的重要事情,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其他国家都显得尤为重要,中西方婚姻文化都有着数千年文化的传承,这样就形成中西方婚姻文化的差异。
本文从中西方婚姻的思想文化、婚礼过程、婚俗文化和婚姻内涵来研究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根据研究出的差异原因来得出如何正确看待中西婚姻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婚姻;婚礼婚俗;文化差异;原因一、绪论(一)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本文以中西方婚姻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
如今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婚姻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婚姻文化,中国婚姻文化也影响着西方婚姻文化。
对外交流中汲取外国文化精华固然重要,但不能有损于中国传统文化,否则只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认清中西方婚姻文化和正确看待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是很重要的。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本文从中西方的婚姻思想文化差异、婚礼过程差异、婚俗文化差异和婚姻内涵差异这几个方面来分层次研究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
二、本论(一)中西婚姻思想文化差异1.择偶方式(Standard of Spouse Selection)中国择偶方式:在中国,通过介绍而找到结婚伴侣仍是普通人现实的择偶方式,比如电视台上比较火的节目“非诚勿扰”。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的两个超大的经济体,且属于不同的政体,中美两国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彼此的婚姻观存在诸多差异。
中国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而美国则是受外来思想比较严重。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且互补性很强。
本文着重从中美两种文化根源的角度,阐述了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之处,拓展了人们的认识空间。
关键词:婚姻观念差异文化Abstract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re the two large economies in the world,they are different form of government ,leading to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each other's views on marriage,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Confucianism has been the ideology occupy the field of the orthodox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s undergoing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mpact.Foreign thoughts affect deeply in America's marriage ideas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recent years,.Sino-U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ecame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also Both Countries are highly complementary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This essay illust rates some dif ferent view s betw 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ideas in details based on the source of the cultures and thus enlarges eye sight s of people.Key words:marriage ideas;comparison;culture;前言追溯到原始社会,就有了所谓的婚姻。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婚姻观是人们对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婚姻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对中西方婚姻观进行对比分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
同时,婚姻也被视为是一种社会责任,夫妻双方有义务共同经营家庭,照顾老人和孩子。
因此,中国传统婚姻观注重家庭、传承和责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被视为是最重要的价值。
在婚姻方面,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感情需求和幸福感。
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基于爱情和尊重的关系,而非一种社会义务。
因此,西方婚姻观注重感情、尊重和平等。
从优缺点来看,中国传统婚姻观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由于重视家庭和责任,夫妻双方能够共同经营家庭,提供孩子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感。
但是,这种婚姻观也可能导致个人自由的限制和家庭地位的不平等。
西方婚姻观的优点在于尊重个性和感情,这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同时,由于注重平等和自由,夫妻双方能够更加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角色。
然而,西方婚姻观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感情容易波动、离婚率较高以及忽视家庭责任等。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中西方婚姻观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婚姻观注重家庭、传承和责任,而西方婚姻观更加强调感情、尊重和平等。
两种婚姻观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方婚姻观也在相互借鉴和融合,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和研究的重要趋势。
中西方婚姻观的对比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和态度。
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种婚姻观都有其合理性和价值。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进行选择和借鉴,以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比较中西方爱情观摘要: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一件神圣的事,每一个人在面对爱情时,都应该抱着敬仰的心态,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爱情,均需要给予相应的重视与尊重。
本文分别从地位差异以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两个方面入手,针对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展开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形成原因,就如何看待中西方爱情观差异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观;社会结构前言:爱情在一个人内心里也或多或少存在一部分。
中国人的爱情比较单调,而西方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并且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综合分析来看,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地位差异。
在西方国家中,爱情在人们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很明显,西方国家重视爱情,普遍认为爱情就是一个人的一切。
比如:柏拉图将“爱情”看作是对美的追求与憧憬,并且提出了“精神之爱”这一理念,进一步证实了西方国家人们对于爱情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倡导“友情之爱”;而希伯莱认为,基督教文明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于“神爱”的尊重与敬仰。
达到中世纪之后,骑士精神得到人们的推崇与认可。
从某种程度上分析来看,爱情在西方国家人,可以说是人们心中的神,是不容侵犯的。
对比分析,在中国,爱情的地位一直很低,甚至可以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微时期。
相关学者认为,爱情在国人的情感系统中被划分到次位系统。
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虽然爱情观仍旧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从《诗经·国风》等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于爱情故事的描写。
第二,表达方式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爱情观差异,其中爱情表达方式的另一主要差异。
在西方国家,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是建立在希腊民主制这一基础上,同时普遍受到基督教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基督教文化模式下,主张爱情至上,因此直接决定了西方的爱情观,即:开放、直白。
中西方婚姻观差异
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及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综述等)
1、目的及意义:
婚姻对每个社会个体,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但家庭观念下的中国人的婚姻观与个人观念下的西方人的婚姻观是有着巨
大差异的。婚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被深深打上了时代变迁的烙印,从古至
今,中西方国家由于巨大的地域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婚姻习俗也有一定的
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婚姻观念差异如此大
的情况下,跨国婚姻也初入端中倪,展露头角。这些都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断
融合产生的。婚姻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外人们对婚
姻也越加重视。如何从中西婚姻习俗中分析中西文化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同
时,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西婚姻发展史,为研究中西文化作贡献。最后就如何从
婚姻习俗中提炼出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礼仪等方面
的异同。提出如何在这些异同当中求同存异,去伪存真提出可行的意见 。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经济文化以及各方面与世界的融合,中国的传
统婚姻观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人们也慢慢开始了解西方的婚姻观,甚至接收
西方的婚姻观,正如西方也慢慢接收传统中方的婚姻观一样。虽然两方有着巨
大的差异,但人们对彼此的观念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着求同存异的心态。中
国近年上映过很多有关婚姻话题的电视剧,如《婚姻保卫战》,Mr. and
Mrs.Smith 等等。西方也通过电影,杂志以及小说展现中方的婚姻观。而越来
越多的跨国婚姻也让双方对彼此的婚姻观有了更深的了解。
3、主要参考文献综述:
程宏. 美国的中国过埠婚姻片断 .出国与就业 . 2004年 第23期
龙耀. 跨国婚姻子女社会化问题思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07年 第S1期
甘世凤 . 美国婚姻制度新趋向——契约婚姻.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4年 第01期
王志章 , 张淑琴 . 美国婚姻家庭观念的新变化. 道德与文明 1988
年 第04期
. 付云 . 中美城市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 . 郑州大学 发表时
间:1999-12-01
罗萍 . 论21世纪中国婚姻变迁的趋势.江西社会科学 1995年 第11
期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礼记-昏义》
《圣经新约》
吕郑中 《圣经》[M] 燕京大学出版社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