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登革热疾病ppt幻灯片
- 格式:pptx
- 大小:3.98 MB
- 文档页数:31
预防登革热牢记五要点健康教育(一)翻盆倒罐,清除孳生地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轮胎、可积水的垃圾等。
2、种养的水生植物应每隔5~7天换水洗瓶、清洗根系。
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如要种养也可改为用泥、沙种养。
3、保持花盆托盘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
(二)避免被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1、穿浅色长袖衣裤;2、在外露的皮肤涂驱蚊液;3、睡觉时挂好蚊帐;4、门窗安装纱网;5、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上午8时至10时,下午4时至6时)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运动后应尽快洗澡,保持皮肤清爽。
(三)一旦自己或家人有发热等不舒服症状,怀疑感染登革热时,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
(四)近期打算到东南亚旅游的市民,要做好个人防护。
回国后,要自主观察10天,每天至少测量体温2次,若有登革热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旅游史。
(五)远离“登革热”的“生活方式”1、要增强自身抵抗力。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里褒些保健养生汤;有许多人选择方便的中药凉茶饮料。
中医名家对此开出方子:可用煲汤的方法预防疫病,如玉竹、百合煲瘦肉,饮食不要多吃肥、甘、厚味的东西。
对于凉茶,要选既清热解毒,又能增强免疫力的凉茶,比如夏桑菊就比较合适,具有独特的护肝作用,保护“人体最大的解毒工厂——肝”的解毒能力。
2、要注意锻炼运动,可以打太极拳、练瑜珈等,锻炼身体。
体质增强了,就能增强预防“疫病”的能力。
认识登革热健康教育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dengue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
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健康讲座-登革热的护理及预防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高、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
传播媒介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前者分布于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泛存在,以长江以南为普遍。
传播途径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患者在病毒血症期(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临床表现发热。
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
皮疹。
初见于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延及颈和四肢。
出血。
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
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触痛。
其他。
可有肝肿大。
(一)典型登革热✧1.发热✓急起(80%)高热, 39~41℃,热程2~7天,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1~2天,再发热。
✓伴发毒血症状:骨关节、头、肌肉痛;颜面、颈、胸背充血;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2.皮疹——多型性、阶段性✓早期:皮肤充血,第3~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分布于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持续3~4天,不脱屑;血小板过低:出血点、瘀点✧3.出血: 5-8天,牙龈、鼻、皮下、腔道、沁尿系、浆膜等。
25~50%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
✧4.肝肿大、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
(二)轻型登革热--疼痛轻,少疹或不出,不出血,淋巴结不大,1-4天,似流感。
在流行期多见。
(三)重型登革热--早期如典型登革热,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
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罕见,但病死率高,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
实验室检查WBC下降:第4-5d降至低点2x109/LPLT下降:最低可达13x109/L束臂实验阳性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血清学检查:IgM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治疗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