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87.43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摘要:和谐社会呼唤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用在高校师生关系上,则出现了功利世俗、冷漠疏远的状况,这不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共同努力解决。
关键字: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当今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实现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师生关系渐行渐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如何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适应和谐社会要求,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了面前。
一、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和睦相处,并在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双方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民主、平等。
它打破了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对象之间易产生的“心理对抗”,平和了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强化了师生的社会人责任,改变了以往教育活动中信息传递的单向性,提倡参与性、交互性、探讨性。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对校园和谐、教育和谐和社会和谐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校园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是大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大学校园是高校师生交往的主要物质载体。
当代大学生已完全不同于在封闭社会和计划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现代化的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信息传媒构成他们成长的起点,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大学生的现代意识较为强烈,他们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青少年都更多地具有民主、平等的要求。
高等院校民主、平等氛围的形成,是构架于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的。
2、教育和谐高等院校是科学文化知识最富创新力的场所,是知识密集、人才云集的地方。
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人际关系建设的重要作用“和谐” 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
十八大以来,全社会都在关注“和谐”建设。
大学生是承载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而高校作为大学生的摇篮,更应当把和谐校园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那么和谐大学校园应该是什么样的了?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平台,我认为只有做到学习和谐、工作和谐、生活和谐才能达到“和谐校园”的境界,只有通过构建和谐学校人际关系才能全方位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学校人际关系,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包容搭建学校师生、同事、干群交际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学校各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学校的每个成员性格有差异,兴趣、爱好有不同,但彼此包容,相互谅解,团结合作,和谐竞争。
学校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形成合力,创造了事半功倍的办学效益和育人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和谐”的境界了?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和谐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和老师是高校中最主要的两个群体,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要求。
教师是科学知识的开拓者,是知识和智慧的引渡者,是学生成才的引路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对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体作用。
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但是目前由于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师生之间的比例失调,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顾此失彼,导致教师与学生接触减少;教师监督、管理的劳动特点也与高职生的独立要求产生了一定冲突,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
只要教师稍微不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就会使得矛盾加剧,导致师生情感的疏远;一位教师要面对几百位学生的大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一学期下来很难认识多少同学,这限制了师生的交流,更谈不上师生间的深入交流。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目前众说不一。
但对它的理解,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
二是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依据传统和现行教育制度制定的相关制度,要求师生严格遵守,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运行机制。
三是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不但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而且展现着校内成员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
所以校园文化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内含着教育意图的校园环境。
”①和谐的校园文化,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和谐的校园文化促成了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将师生紧紧凝聚在一起。
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体现师生的精神面貌、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心理特征、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这种校园文化的氛围能够激发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做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宿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体目标。
如果没有强盛的校园文化,就没有学校组织的凝聚力。
和谐的校园文化不断激励师生攀登学术高峰。
和谐校园文化为师生提供了文化享受与文化空间,提供了文化活动的背景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学校成员的兴趣、理想与信念在此得到实现和升华。
校园文化氛围中的种种诱因激发学校成员产生并维持积极的行为动机,它比单纯的物质金钱或惩罚更有优势来促使师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对那些不合理的因素通过校园精神的调节,使其趋向合理,推动个体积极向上,从而促使学校充满活力。
—■—_l I——●■——■■—●—一教育广角高校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李铁柱(许昌学院体育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摘要:奥林匹克精神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新时期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应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和谐性、包容性、人格美和进取性,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时代意识、进取意识。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人文精神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作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更彰显了奥林匹克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大型多功能社会细胞,因此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与构建和谐校园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一、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校园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奥林匹克精神的核-t l,内涵是以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为主旨。
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之下所表现出来的广泛意义上的道德规范。
奥林匹克精神蕴涵着深刻的教育价值:从个体层面上看。
表现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从社会层面上看.表现为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与进步;从生存环境层面上看,表现为维护入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和谐校园.主要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即学校各方面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
从深层的文化角度理解,和谐校园建设应该明确两个观点。
一是以教师为本。
以教师为本,最关键的是要有学术自由的环境.即师生有不受社会和学校等各种强权规定的限制或公众压力的不合理的干扰而进行讲课、学习、探求知识及研究的自由。
二是以学生为本。
和谐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养料和水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时,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发挥其主体功能,以便为学校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奥林匹克精神内涵与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的统一性奥林匹克精神对各民族有着强大的指导、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