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利CDMA原理交流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90
课程RA100001 CDMA通信原理目录课程说明 (1)课程目标 (1)课程内容 (1)相关资料 (1)第1章CDMA发展简史 (1)1.1 主要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2)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的制定 (3)1.4 3G三种制式的比较 (4)1.5 WCDMA和cdma2000的演进策略 (4)第2章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6)2.1 多址技术 (6)2.1.2 频分多址 (6)2.1.3 时分多址 (6)2.1.4 码分多址 (7)2.2 RAKE接收机 (8)2.3 多用户检测 (8)2.4 功率控制 (8)2.5 软容量 (10)2.6 软切换 (11)2.7 地址码的选择 (12)2.8 分集技术 (14)第3章CDMA系统结构 (15)3.1 CDMA系统结构 (15)3.1.1 系统的基本特点 (15)3.1.2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5)3.2 移动台(MS) (16)3.3 基站子系统(BSS) (17)3.4 网络子系统(NSS) (18)3.5 操作子系统(OSS) (20)3.6 接口和协议 (21)3.6.1 主要接口 (21)3.6.2 网络子系统内部接口 (22)3.6.3 CDMA系统与其它公用电信网的接口 (23)3.6.4 CDMA系统与智能网的接口 (24)3.6.5 各接口协议 (24)第4章区域定义与编号计划 (27)4.1 区域定义 (27)4.1.1 服务区 (27)4.1.2 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 (27)4.1.3 MSC区 (28)4.1.4 位置区 (28)4.1.5 基站区 (28)4.1.6 小区 (28)4.2 移动用户号码簿号码(MDN) (28)4.2.1 号码组成 (28)4.2.2 H0H1H2H3中国联通分配方案 (29)4.2.3 拨号程序 (29)4.3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与移动台识别码(MIN) (29)4.4 临时本地用户号码(TLDN) (31)4.5 电子序列号(ESN) (31)4.6 系统识别码(SID)和网络识别码(NID) (31)4.7 登记区识别码(REG_ZONE) (31)4.8 基站识别码(BSID) (32)4.9 与GT有关的号码 (32)4.9.1 HLR号码 (32)4.9.2 其他网元 (32)4.10 GT号码的使用 (32)4.11 特服号码 (33)4.12 短消息中心 (33)4.13 MSCID和扩展MSCID (34)4.14 UIM ID (34)4.15 LAI(Location Area Identification--位置区) (34)4.16 GCI(Global Cell Identification--全球小区识别) (34)第5章网络功能 (35)5.1 支持业务的网络功能 (35)5.2 支持蜂窝运行的网络功能 (35)5.2.1 漫游 (35)5.2.2 切换 (36)5.2.3 登记 (36)5.2.4 移动台去活 (36)5.3 安全保密功能 (37)5.3.1 鉴权 (37)5.3.2 用户信息加密 (42)5.3.3 电子序号(ESN)的管理 (42)5.4 呼叫处理功能 (43)5.4.1 呼叫连接功能 (43)5.4.2 号码存储和译码能力 (44)5.4.3 释放控制方式 (45)5.4.4 时间监视和通话强迫释放 (45)5.4.5 路由选择功能 (45)5.4.6 回声控制 (46)5.4.7 过负荷控制 (46)5.5 其它功能 (46)5.6 VLR具备的功能 (47)5.7 HLR支持的功能 (49)5.8 AC具备的功能 (51)第6章业务功能 (52)6.1 电信业务 (52)6.1.1 普通电话业务(Telephony) (52)6.1.2 紧急呼叫业务(Emergency Calls) (52)6.1.3 短消息业务(SMS) (52)6.2 补充业务 (53)6.2.1 呼叫前转类补充业务 (54)6.2.2 识别显示类补充业务 (55)6.2.3 呼叫完成类补充业务 (56)6.2.4 业务控制类补充业务 (56)6.2.5 多方会话类任务 (56)6.2.6 用户呼叫控制类补充业务 (57)6.2.7 语音邮箱业务 (57)6.2.8 优选语言业务 (57)6.3 智能业务 (57)6.3.1 入呼筛选(ICS)业务 (58)6.3.2 预付费(PPC)业务 (58)6.3.3 移动虚拟私网(MVPN)业务 (58)6.3.4 被叫集中付费(FPH)业务 (58)第7章CDMA移动通信网 (59)7.1 中国联通CDMA网的话路网网络结构 (59)7.1.1 话路网网络结构 (59)7.1.2 移动本地网结构 (61)7.1.3 中国联通CDMA网与中国联通其他网络的互联互通 (61)7.2 中国联通CDMA网的信令网网络结构 (61)7.2.1 网络等级结构 (61)7.2.2 各级信令点的职能 (62)7.2.3 中国联通七号信令网和话路网的对应关系 (63)7.2.4 信令网结构和网络组织 (63)7.2.5 寻址方式 (64)7.2.6 SSN号码 (65)7.2.7 信令点编号 (65)7.2.8 信令网的网间互通 (66)附录A缩略语 (67)RA100001 CDMA通信原理课程说明课程说明课程目标●了解移动通信发展简史●了解CDMA的关键技术●熟悉CDMA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熟悉CDMA的区域定义及编号计划●熟悉CDMA网络功能●了解CDMA移动网络结构及信令网结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介绍CDMA有关的基础知识,诸如:CDMA发展简史、CDMA关键技术、CDMA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CDMA的区域定义及编号计划、CDMA系统功能、以及CDMA移动网络结构和信令网结构等。
CDMA及碼分多址接入,是一種基於擴展頻譜通信技術的多址接入方式。
它採用唯一的碼字將消息信號擴展到相對更寬的頻帶上,從而減少干擾,增強系統處理能力,並且可以區分用戶。
CDMA多址接入不要求分割頻率和時間,因而系統容量較高。
目前國際上主流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WCDMA,CDMA2 000以及我國提出的TD-SCDMA)都採用了CDMA技術。
CDMA收發信機將成為今後通信產品的主流。
本振源作為CDMA發射機心臟,對通信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CDMA技術對線性度和調製精度有嚴格的要求,因此,如何根據整機指標(如:誤差向量幅度-EVM,鄰道功率抑制比-ACPR),尤其是對本振源要求較高的多模手機,確定本振源可實現的具體指標(相位雜訊等),並對電路進行設計與優化,成為各類CDMA通信設備設計者的新的挑戰。
圖1 CDMA發射機框圖本文介紹一款寬帶CDMA發射機的本振源設計過程,提供一整套針對CDMA發射機本振電路(鎖相環路)進行的電路指標確定、器件選取與參數設定以及電路設計的方案的可行性評估。
另外,對發射機系統的EVM指標進行了仿真,從而得出了合理的本振源相位誤差指標。
為便於設計者對鎖相環路的優化與仿真,筆者還編寫了一套ADS鎖相環路仿真程式,不同於常見的優化和計算在後臺進行的輔助程式。
在使用本仿真程式時,設計得可以調整任意參數或器件值並迅速獲得與該調整相應的所有關鍵指標(如:相噪、雜散、穩定性)的變化。
1 原理簡介寬帶CDMA發射機框圖如圖1所示,其中左上部分為本振源電路。
單片機通過資料部控制鎖相環路晶片(PLL IC)使得該電路可以鎖定在不同的通道上;溫補晶振(TCXO)為鎖相環路提供精確的參考頻率源;壓控振盪器(VCO)反饋信號與該頻率源在PLL IC內進行鑒相。
鑒相輸出通過電荷泵和環路濾波器輸出到壓控振盪器的控制端控制其輸出頻率。
2 指標設定與本振源相關的主要整機指標有:·頻穩度:±2×10 -6;·EVM:15%;·帶寬:2.5MHz;·ACPR:-40dB/±2.5M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