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28
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工技术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2.单克隆抗体:单个淋巴细胞针对某一抗原产生的单个抗体。
3.生物技术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工程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知识,按照预先的设计,对生物进行控制和改造或模拟生物及其功能,用来发展商业性加工、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新兴技术领域。
4.生化药物指从生物体中分离纯化所得的一类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物质。
5.生物制品是利用病原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依据免疫学原理制成的用于人类免疫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一类制品。
6.贴壁培养:必须让细胞贴附于某种基质上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
7.生化分离是指采用适宜的分离、提取、纯化技术,将目标成分从复杂的生物材料(细胞)中分离出来,并获得高纯度的产品的过程。
8.固定化酶: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间位置的酶,具体来说,是指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酶变成不易随水流失即运动受到限制,而又能发挥催化作用的酶制剂。
9.灭菌: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或除去物料及设备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孢和孢子。
10.超临界流体萃取就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特性,通过改变临界压力或临界温度来提取和分种化合物。
11.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蛋白质溶解度逐渐降低,最后形成沉淀。
12.抗生素: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在低微浓度下选择性抑制他种生物机能的物质。
13.等电点沉淀:当溶液在某个pH值时,大分子因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而呈电中性,溶解度最低,发生沉淀。
14.离心分离:利用惯性离心力实现不同颗粒分离的操作。
15.疫苗是典型的免疫类药物。
所谓疫苗,是指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如类毒素),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主动免疫制剂。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知识点总结专题2 细胞工程(一)植物细胞工程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全能性表达的难易程度:受精卵>生殖细胞>干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脱分化再分化发育(2)过程: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愈伤组织胚状体植物体常用的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3)用途:微型繁殖、作物脱毒(选材应该选择茎尖组织)、制造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最大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得到的全为纯种)、筛选突变体、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4)地位:是培育转基因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最后一道工序。
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1)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过程:去壁的方法:酶解法;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
化学法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
(4)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二)动物细胞工程1. 动物细胞培养(1)概念: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繁殖。
(2)原理:细胞增殖(3)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4)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
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抑制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
(5)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
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②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
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点彩红细胞:尚未彻低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伤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碱性亚甲蓝染色后,呈大小、外形不一的蓝色颗粒,瑞氏染色后,颗粒呈蓝黑色。
2、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3、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或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4、异型淋巴细胞:在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感染、百日咳、梅毒、布鲁氏菌、弓形虫感染、药物反应等状况下,淋巴细胞增多,并浮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共分三型。
I型(空泡型,浆细胞型),II型(不规章型,单核细胞型),III(稚嫩型)。
5、ABO血型抗体:分自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
自然抗体是在没有可觉察的抗原刺激下铲射过的抗体,以IgM为主,免疫性抗体是在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下产生的抗体,有IgM,IgG,IgA,主要是IgG。
6、尿渗量:是反映溶解在尿中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量的一种指标,是表示肾脏排泄道尿中的全部溶质颗粒的的总数量。
7、血尿:按照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分为三种。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状和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全都,囫囵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过2种。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尿中可见2种形态以上红细胞。
3、混合性血尿。
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
镜下血尿是指尿液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觉红细胞数>3个/HP。
8、夏科—莱登结晶:为菱形无色透亮结晶,其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是嗜酸粒细胞破碎后嗜酸性颗粒互相融合而成。
多见于阿米巴痢疾,钩虫病,过敏性肠炎患者的粪便中。
可见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气管腔内的粘液栓中(粘液栓主要是由粘液、坏死脱落的细胞和一些白细胞构成的)。
9、病理性尿蛋白: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浮现蛋白。
普通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是肾脏疾病的牢靠指标。
第二节《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包括两部分:课前学习活动 ----------- 课中学习活动一、动物细胞融合(阅读课本P52~54,完成下列内容)1. 概念:是指或者动物细胞结合形成的过程。
2. 原理:细胞膜的3. 诱导融合的方法:(PEG)、、电激等诱导因素。
4. 过程:不同的两个体细胞→细胞(注意条件)5. 融合完成的标志:。
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细胞是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
6. 意义(优点):(1)克服了的不亲和性,成为研究、、肿瘤和等的重要手段。
(2)利用杂交瘤技术制造。
二、单克隆抗体1. 传统抗体的获得(1)方法: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使动物产生,然后从动物血清中分离所需抗体。
(2)特点:、、并且制备的抗体特异性差。
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制备原理:一种效应B 细胞产生一种,B 淋巴细胞在体外(能/不能)无限增殖,而骨髓瘤细胞具有增殖的特点,将单个B 淋巴细胞与融合,可以使杂种细胞(杂交瘤细胞)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特性,既能增殖,又能产生。
(2)制备过程:①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 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然后从小鼠内获得相应的B 淋巴细胞。
②获得杂交瘤细胞:先将鼠的与脾细胞中产生的融合。
③再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
该杂种细胞的特点是_。
④培养和检测,经多次筛选,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的细胞。
⑤将杂交瘤细胞在或注射到内增殖。
⑥提取单克隆抗体:从或小鼠的中提取。
3.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可大量制备。
4.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作为诊断试剂,准确识别各种物质并跟一定抗原特异性结合。
在诊断的应用上,具有准确、、简易、的优点。
(2)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制成“”。
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的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
★★预习检测1. 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决定于()A.细胞膜的流动性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细胞质的流动性D.细胞质酶的活性2. 只能使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诱导方法是()A.PEGB.灭活的病毒C.电刺激D.离心3. 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其中1 过程注射的物质和A 细胞的名称分别为( )A.抗体、T 淋巴细胞B.抗原、T 淋巴细胞C.抗体、效应B 淋巴细胞D.抗原、效应B 淋巴细胞4. 单克隆抗体是由下列哪种细胞产生的()A.B 淋巴细胞B.T 淋巴细胞C.骨髓瘤细胞D.杂交瘤细胞5.单克隆抗体和血清抗体相比,其优越性在于()A.单克隆抗体能够制成“生物导弹”B.单克隆抗体能够在体外制备C.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