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_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__省略_和_建构主义教学设计_认识的深化_何克抗
- 格式:pdf
- 大小:562.24 KB
- 文档页数:7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四[摘要] 文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学习《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关于“首要教学原则” 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等内容的心得、体会:一是先简要说明现有“首要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二是评介首要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三是阐述关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贯彻实施方式与实施效果。
[关键词] 首要教学原则;以任务为中心的方法;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复杂技能分解;认知任务分析一、引言许多教师、特别是教学设计专家,多年来都在对众多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进行研究、分析与思考,力图从中寻找出这些理论与模型共同遵循的说明性原则。
这里的所谓说明性原则,是指一个关系——它在适当的条件下总是正确的,而不论涉及具体的教学计划还是教学实践;一项教学实践就是一项具体的教学活动,一套教学计划就是一套处方性教学实践。
这里所要确立的、需共同遵循的说明性原则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1]第一,在一个特定的教学计划中,学习被促进的程度是与践行这些原则的程度直接成比例的。
第二,这些教学原则在任何传递系统中都能被实施,也可以通过使用任何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实施。
第三,这些教学原则是设计导向的,而不是学习导向的;它们与创建学习环境及其产品有关,而与描述学习者如何从这种环境和产品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无关。
通常认为,能够最好地符合上述特征的说明性原则是“首要教学原则”。
下面我们就对首要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与价值逐一进行评介。
二、“首要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在《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策略篇”)第14章的开头,就是对首要教学原则的介绍与评述(该章由M.David Merrill,Matthew Barclay和Andrew Van Schaak撰写[2])。
所谓首要教学原则是指Merrill在对众多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于2002年提出的一组说明性原则。
To the Feedback Connotation's Deep Cognition and to the Effective Feedbacks' Planning Design--The America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Fourth Edition)} Let Us Inspired By One of the
Highlights
作者: 何克抗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中国电化教育
页码: 1-7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5期
主题词: 反馈 行为主义 建构主义 目标绩效 自我评价
摘要:该文首先介绍了反馈的内涵与定义,然后用两种模型阐明反馈是如何起作用的(不同
的作用模型由不同的学习理论支持)。
在此基础上,对反馈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两个视角)做了认真分析。
由于目前广大学生对反馈作用
普遍感到不满意,所以该文后面着重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剖析影响反馈质量的主要因素;二是对如何培育并加强学习者寻求和使用反馈的意识与能力做出科学论证(以便从学习者角度让反馈发
挥更大的作用与影响);三是为在广大教师中积极倡导有效提供和使用反馈的规划设计给出具体建议与实施方案(以便从教育者角度让反馈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影响)。
中美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比较研究教育技术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在中美两国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由于两国在教育理念、文化背景、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其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本文旨在对中美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中美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比较1、美国教育技术研究内容在美国,教育技术研究涵盖了多个领域。
其中,对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的研究颇为深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的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网络平台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优化在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提高远程学习的效果和参与度。
此外,教育游戏和虚拟学习环境也是研究的热点。
通过设计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增强学习的效果。
个性化学习也是美国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借助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课程内容。
在中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关注信息化教学的推广与应用。
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支持,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移动学习是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如何利用移动设备开展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研究的焦点。
此外,智慧教育也是近年来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热门话题。
通过构建智能化的教育系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和决策水平。
二、中美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比较1、美国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美国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常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等。
通过严格控制变量,收集大量的数据,以验证教育技术的有效性和影响。
同时,案例研究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深入剖析个别成功的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题一、选择题1、系统论的基本理论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核心思想);(2)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3)动态观点;(4)最佳观点(也称为:最优化)。
2、系统科学的三个基本原理:(多项选择)(1)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
(2)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能有序(3)整体原理:任何系统都有结构,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是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而且应再加上各部分因相互作用而形成结构所产生的新增功能。
3.下列有关教学技术的叙述中,阐述合理的是( C )A.教学技术是将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B.教学技术的研究对象仅为教学媒体C.教学技术的目的在于追求教育的最优化D.教学技术不包括对传统教学手段的研究4.你认为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是(B)。
A.媒体开发、技术支持、资金支持B.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应用系统方法C.以教师为中心、依靠技术、应用现代手段D.利用视听媒体、掌握信息技术、综合教学理论5.教育技术具有教育和技术双重特性。
一方面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服务的实践领域是教育;另一方面它又是教育范畴中的一个特定领域,是(A)。
A.在教育中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B.在教育中使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采用视听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D.采用系统科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6.教育技术涉及问题的层次,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是(B )。
A.关于教与学现象的内在关系和规律B.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C.关于教育的一般规律、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等D.关于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开发和管理7.师范生需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哪些内容(ABCD)。
A.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B.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媒体使用技术C.关于教育的一般规律、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等D.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技术8.使用多媒体教室应该满足哪三方面要求?( A )A. 应该满足传统教学、信息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的要求。
认知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认知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1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超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人们对与工业化时代相关的传统学习观点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存在的问题的认真反思,试图通过技术的支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创造新的学习方式和相应的教育教学培训新形式。
与注重外显行为的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义和类似于计算机操作的信息加工模型不同,建构主义是一系列类似的关于学习和教学的新思想的集合,而不是单一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只有通过解释自己的经验才能建构自己对现实的理解;学习者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咨询,才能创造出具有社会意义的新知识;学习者只有沉浸在人类文化的语境中,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20世纪90年代迅速流行的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承认,教学设计领域最深远的变化是源于建构主义。
他们认为,建构主义原则可以提高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虽然建构主义的范式并没有颠覆认知和行为心理学的客观影响,但它对一代教学设计者的影响确实是可圈可点的,与其他关于学习的创新思想一起,必将对这一领域在新千年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与建构主义思潮同时产生的还有有关学习的情境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活动理论、学习的生态理论、日常认知与推理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等。
所有这些创新的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一样都建立在与传播学、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完全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而且它们彼此之间在理念与方法上惊人的一致,并具有很多相同的假设和共同的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
有关学习的隐喻也从学习是反应的强化、学习是知识的获得,转变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习是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是实践的参与,由此,与之相对应的新的教学隐喻也凸现出来,即教学是创建优化的学习环境、教学是组建学习者共同体、教学是构建实践共p-]体等。
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文章对前面两个发展阶段先作了简要的介绍与回顾,然后对第三阶段(即近年来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作了重点阐述。
在此基础上,又对三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以便从中吸取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法;WebQuest;TELS;TPACK[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作者简介]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的研究。
E-mail:hekkbnu@。
一、引言美国以科技立国,历来重视各种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也是最早强调应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学科教学(即应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家。
在这一领域,美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包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这两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富有教益的经验与教训。
随着教育信息化在全球的蓬勃发展,许多国家(包括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从强调“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初始阶段,逐渐进入到强调应用,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深入发展阶段。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发展到强调“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新阶段中,广大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最为关注的恰恰是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可见,对美国在这一领域———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领域———多年来所做的研究与探索(特别是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和梳理,将对我国的广大教师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章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1.1信息技术设备的发展1.1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利用信息的历史,也是人类不断创新知识的历史。
人类利用信息的历史,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如:1.语言和文字的产生;2.印刷技术的发明;3.电报、电话、无线电、广播、电视、传真等交流工具的产生;4.计算机的诞生以及后来的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生,大大强化了人们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5.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其基本内容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完整的电脑网络系统,达到资源共享、互相协调和多种服务的目的。
美国学者阿多尔温·托夫勤在80年代出版的《第三次浪潮》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迄今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经历着的信息革命。
信息技术在当代是指应用现代化的手段生成、存储、传递、处理、显示、识别、提取、控制信息的技术。
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描述成: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以光、电通信技术为载体,以多媒体为终端体现,以造福人类,服务社会为目的基本结构。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广泛应用将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学习方式,同时也为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
1.2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在我国完成国家信息化的进程中,它首当其冲地成为重要的技术基础,成为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50多年来,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5个重要阶段:1.大型计算机阶段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的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读作:埃尼阿克)。
大型机(Mainframe)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使计算机技术逐步走向成熟。
[编者按]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AECT组织本行业内著名专家、学者编撰与发行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已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
到目前为止,该手册已先后发行了三个版本。
第一版、第二版分别于1996年、2004年推出,第三版则于2008年正式发行。
在第一、二版中,各章节内容都是由美国当代知名专家、学者编撰;而在第三版中,大部分章节内容则是由知名专家、学者和一些尚未出名的中青年学者合作撰写,并且这些专家、学者中有20%的作者和一位领衔主编并不是美国人。
由于编写团队的这种变化,使《手册》第三版与前两个版本相比,有较大的创新与突破;尤其是在开放性、国际化和多元理论视角等方面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鸿篇巨著,自2008年正式发表以来(中文版也已于2012年9月在我国翻译出版),尚未受到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除了任友群等四位学者为首的中文版翻译团队,曾在《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1期至第6期上,对《手册》第三版内容发表过6篇评介性文章以外,迄今还很少看到有其他相关文章的评论或报道。
为此,本刊拟从这一期开始,连续刊登何克抗教授关于深入学习与思考《手册》第三版的6篇论文,其目的就是想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这部鸿篇巨著的研究兴趣,以便从中得到宝贵的启迪与借鉴。
敬请读者关注!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一———对“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认识的深化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编撰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尤其是2008年发行的第三版,由于主编及撰写团队的阵容强大,其内容更具创新性。
文章首先介绍了《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哪些论述使我们最受启迪与教育。
然后,着重对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两项重要研究发现”之一的“关于建构主义学习原则认识的深化”和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四项重要进展”之一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工程型教学设计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AECT;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工程型教学设计;最低限度教学指导;发现式学习[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作者简介]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的研究。
E-mail:hekkbnu@。
一、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组织本行业内著名专家、学者编撰与发行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该手册已先后发行了三版。
第一版、第二版分别于1996年、2004年推出,主编均为大卫·乔纳森(David Jonasse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当代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第三版于2008年正式出版、发行,主编则由个人改为专家组担任,这个专家组由迈克尔·斯佩克特(J.Michael Spector)、大卫·梅瑞尔(M.David Merrill)、范·麦里恩博尔(Jeroen van Merri觕nboer)和德里斯科尔(Marcy P. Driscoll)等四位专家组成。
第一版内容共42章,分为七大部分:[1]Ⅰ.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基础;Ⅱ.硬技术:和媒体相关的技术;[文章编号]1003-1553(DOI:10.13811/ki.eer.2013.07.008Ⅲ.软技术:教学和信息设计的研究;Ⅳ.教学讯息设计研究;Ⅴ.教学策略研究;Ⅵ.教育传播与技术中的组织与变革;Ⅶ.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方法。
第二版保留了第一版的结构及总体框架,[2]只对第一版各章的具体内容作了修订和更新,以体现自第一版发行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
第三版则有较大的创新与突破。
不仅整个《手册》被重新设计成“基础、策略、技术、模型、设计和开发、方法论观点”等六大部分,共包含56章内容;[3]而且由于主编从个人负责改为由四位专家共同担任,所以每一部分均由四位专家中的一位担任领衔主编,除此以外,他还能得到一位合作主编和多位编辑成员组成的编写团队的支持。
与此同时,第三版的编辑成员和第一、第二版相比,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第一、第二版中,各章节的内容毫无例外都是由美国当代较知名的专家、学者撰写;而在第三版中,大部分章节的内容则是由知名专家、学者和一些尚未出名的中青年学者合作撰写,并且这些专家、学者中有20%的作者和一位领衔主编并不是美国人。
[4]正因为编写团队的这种变化,使《手册》第三版与前两个版本相比,在开放性、国际化和多元理论视角等方面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为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更令人感到鼓舞和欣慰的是,经过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等四位主译为首的翻译团队将近5年的艰苦努力,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鸿篇巨著———《手册》第三版中译本,终于在2012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二、《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由“基础、策略、技术、模型、设计和开发、方法论观点”等六大部分组成。
其中的第二至第五部分(即“策略篇、技术篇、模型篇、设计和开发篇”)分别概括地介绍与评述了这四个部分各自研究主题的历史发展、研究演变、最新动态和未来走向,是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来支持“教与学”过程的重点或关键,所以是《手册》的核心内容;而第一部分的“基础”篇和第六部分的“方法论观点”篇,则着重介绍“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与研究方法,让读者可以对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有关假说以及方法论观点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因而这两个部分,在帮助读者如何有效运用“教育传播与技术”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于《手册》第三版六大部分的具体内容,以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等四位学者为首的翻译团队,曾在《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1期至第6期上连续发表6篇评介性文章,对此作过较详细的分析与评论。
[5][6][7][8][9][10]为使广大读者能尽快了解《手册》第三版的相关内容,并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精华与要点,下面先对这六个部分的内容作一简要的介绍。
《手册》第三版第一部分“基础”篇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1][12]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指向学习真实性的理论观点。
关于“历史基础”,《手册》回顾了教育传播与技术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和经历的范式转变;关于“理论基础”,《手册》概括了教育传播与技术所基于的学习心理学观点及其哲学基础、有关记忆与动机的实证观点以及传播理论、人机交互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而在“指向真实性的理论观点”中,《手册》综述了复杂性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和情境主义理论;最后还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基础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策略”篇的内容也涉及三个方面:[13][14]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学”的理论、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教”的模型以及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学”的理论部分,重点回顾了与技术支持有关的学习心理学观点和生成性学习理论;在“教”的模型部分,概述了九类当前流行的、对教学改革产生重要影响的真实性教学模式,并介绍了技术支持探究式教学的四类着眼点;在教学设计原则部分,则介绍了首要教学设计原则和有关知识呈现和教学反馈的处方性原则。
《手册》第三版第三部分“技术”篇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5][16]一是对技术篇中共16章内容的介绍,在介绍中兼顾了不同技术的发展脉络,从中探讨不同技术的研究发展状况及前景;二是在与《手册》第二版“技术”篇内容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概述了技术研究主题的延续与变化;三是从“硬技术”、“软技术”到“设计技术”的发展视角,评述了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四是评述了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手册》第三版第四部分“模型(模式)”篇的内容也涉及四个方面:[17][18]一是关于“人类认知结构与基于技术的教学”———概述了人类认知结构的进化基础,和在认知负荷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多条教学原理;二是关于“九种面向学校内外的通用学习模式”———分析了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九种通用学习模式;三是关于“模式在特定领域和专业中的应用”———讨论了各种学习模式在阅读、数学、科学、法律以及医学等五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四是“总结讨论与展望”———对学习模式的认知心理学基础以及各学习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各种学习模式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手册》第三版的第五部分,关于教育传播与技术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与评述:[19][20]首先,以“新时代教学设计者(应具有)的能力素质”为题,强调了当前教学设计人员所面临的挑战;第二,是关于“设计与开发的具体研究内容与实践”———介绍了认知任务分析、在线教学的设计与开发工具、设计语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与开发、设计过程中作为工具的人工制品,以及设计与开发团队的社会影响等相关内容;第三,是关于“评价”———回顾了评价的模式与方法,详述了基于技术的绩效评估的设计与验证;第四,是关于教育与培训中的“整体变革”———阐述了变革代理的职责,并介绍了当前教育与培训领域中为整体变革而进行的系统设计。
《手册》第三版的第六部分,关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方法论观点”也是从四个方面进行概要介绍与评述:[4][10]首先,以“研究与理论的开发”为题,系统介绍了理论陈述的四种视角、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两种理论及理论的开发方法;第二,是关于“研究的范式及四种研究的设计”———分析了教学策略、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模型及教学设计与开发这四种研究的设计类型和研究方法;第三,是关于“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讨论了学习过程、复杂行为表现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方法;第四,是关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总结了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过去五年的重要发展和研究发现,探讨了未来五年的可能发展和将要研究的问题,并对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内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总结和展望。
三、《手册》第三版的哪些论述使我们最受启迪与教育通过对《手册》第三版中译本的认真学习,并结合我们自身多年从事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发现,这部著作给我们印象最深、使我们最受启迪的是关于以下五个方面问题的论述。
第一,关于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第二,关于“复杂性理论”与“技术支持的复杂学习”;第三,关于“情境理论”与“九种情境化教学策略”;第四,关于“首要教学原则”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第五,关于“如何实现技术对教学的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