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语用价值的有效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价值及教学策略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为主题阅读及其教学创设了空间和创新尝试的平台。
结合教学实际,在有效教学策略的支持下,主题阅读具有兴趣引导、能力生成与知识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主题阅读是相对于传统教材单篇课文的阅读而言的,在教学方式上基本是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为主要特征的精读教学为主。
而主题阅读是以主题架构单元,每个单元里包含教材4篇文章,然后再补充5篇与主题相关的一组文章,体现了文章之间的读写关联性和主题的统整性。
一、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价值阅读作为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在特定主题的引导下,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所阅读的文章是同类主题或同体裁,但在不同文章的阅读中,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等,逐渐地发现和培养自己兴趣,或对某个现象、某个知识点或某个事物等。
尤其在这种丰厚的积累中,他们会自觉拓展自己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主题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单元主题是“七彩生活”,教材提供的课文有《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四篇文章,增加同主题的教材以外文章《孔雀舞》《大自然的口哨》《风筝》《雨后春笋》《彩色的梦》五篇文章,小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会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直接感受,对文中与多彩的生活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小学生而言,阅读能力不仅是他们的基础性能力,也是他们能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导向性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与逐渐提高,为小学生的有效和高效学习创设了快车道,让他们在各种时段都能按照自己的需要,保持自己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阅读去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和其他信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育人价值的实践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逐渐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教师有必要从中挖掘德育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在提升自身知识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思想体系,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使其不断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育人价值一、通过阅读过程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所设计的内容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讲解,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能够以榜样为导向,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格和行为。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结合文章内容和德育优势,为学生带来更加优良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悟。
同时,这种方式也能够将语文知识带入学生的生活中,实现对文章主题思想的内化,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想体系。
例如,在讲解《邓稼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向学生简要介绍当时科学家所处的艰苦环境。
之后,再对各章节进行逐一讲解和分析。
在讲解完毕后,学生便会被邓稼先这一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格和精神思想所感染,能够学习其身上所具有的爱国敬业、不畏困难、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并以其作为榜样,充分感受其身上所具备的民族精神,将美好的品格代代相传。
二、开展丰富的小组实践活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有必要为其营造生动且活跃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其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并开展合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全面的参与,使其能够不自觉地进行自我反思。
例如,在讲解《诫子书》这篇课文时,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规劝儿子的一封信,信中希望儿子能够修身养性、提升品格。
学生理解其主要的内涵后,能够感受到诸葛亮作为一位父亲的用心良苦。
教师可以让学生制订一个以生活节俭为主题的计划,让学生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实践,使学生能够通过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过程明白节俭的重要意义。
浅谈小学语文“1+x”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1+x”多文本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以往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继承和延伸,又具有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学“1+x”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精细化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
一、精读与扫读相结合。
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精读和扫读相结合,即先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抓住文中主要内容或重要信息,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进入精读环节,深入挖掘文章语言运用,发现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深邃思想的表达等内容。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多元文本交叉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多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如诗歌、小说、散文、新闻等,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文本进行交叉阅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三、激发情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和情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从阅读中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欲望和热爱。
四、贴近生活实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阅读的依据和思想,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阅读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并积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启发思维和创造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思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言外之意,挖掘文章含蓄的思想,唤醒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1+x”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应该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情实际进行灵活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达到既有益于学生学习又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LIBERAL ARTS FANS2023年第36期教育教学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和教学策略探究赵 颖(厦门实验中学,福建 厦门 361100)【摘 要】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应遵循逆向设计理念,先合理设计目标,再采用任务群的教学方式,拓展多种阅读模式,打通阅读的路径,使阅读不仅有广度:辐射到文史哲的方方面面;还具有一定的深度:深化学生对整本书主题的理解、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价值;目标;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3)36-0064-03整本书阅读是一项长期且有计划的任务,涉及阅读任务的制定、实施和评价。
从核心素养培养的层面来看,整本书阅读能够引导学生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从元认知的层面来看,整本书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管理和调适,使得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一、整本书阅读的价值贺卫东在相关研究中阐述了整本书的本质,即整本书是内容连续完整、结构统一、语言风格一致的著作,同时提到整本书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区别于一些编选的文集,具有系统性和结构化的特点[1]。
笔者认为,系统性意味着内容的统整,如阅读《水浒传》这类“链式结构”的文本,可以引导学生将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对这本鸿篇巨著的整体性认知和深度思考;结构化意味着整本书的章节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作者往往遵循一定的思路讲述故事,如“从兴到衰”“从生到死”“从聚到散”“从散到整”“从分到合”,或者像意识一样看似毫无规律可循。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整本书阅读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不同层级和不同学段的学生都需要参与整本书阅读。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培养其阅读品味,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
第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2019·03文章从三方面阐述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资源,有效落实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紧扣文本,抓住契机,练习仿写;紧扣文本,激发想象,练习拓写;紧扣文本,放飞思绪,练习续写。
摘要关键词紧扣文本;语言实践;仿写;拓写;续写挖掘文本资源有效落实语言实践陈明钦(平潭北门小学,福建平潭35040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不是一门单纯的学术性课程,而是一门关于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高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紧扣文本,充分发掘文本资源,找准读写训练点,开展课堂练笔,做到读写结合,是落实“语用”教学的有效方法。
[1]一、紧扣文本,抓住契机,练习仿写教育心理学表明:大多数情况下,个人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学习这一基础层面起步,慢慢地向创造性学习这一高级层面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切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产生于个体对事物的感知与领悟,进而将这种抽象的感知与领悟转化为现实化的表现。
仿写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对学生快速理解文章且大量积累经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佳的仿写对象莫过于教材上的经典著作,这些文章或结构精巧,或不蔓不枝,或笔酣墨饱,或沉博绝丽。
教学中对这些文章进行品读感悟,有意识迁移其中的词、句、段,指引学生先模仿文章,进而自己创作。
通过这种训练,让学生对写作技巧有更加深刻的领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诀窍。
(一)精读感悟,仿写句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不仅语句烂漫优雅,而且句式特点别具一格。
教师需懂得文章的精美之处,并擅于提炼语句,引导学生进行通读并仿写。
例如在《秋天的雨》一文中,有个句式很特别:“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首先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充分的阅读理解,启发学生体会句式的特别之处,掌握句式特点后,再根据句式进行模仿练习。
有的学生写:“它把金色给了田野,金灿灿的稻子像一片片金叶子,晃啊晃啊,晃来了秋天的喜悦。
阅读教学中“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设计策略作者:徐祥香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3年第11期语言运用是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
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习情境创设大都比较重视,但由于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解读不够,创设出的情境很难调动学生语言运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紧扣“真实”“语用”两个关键词进行情境创设,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那么,“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该如何设计呢?一、转向具身认知,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叙事性文本,这些文本中作者采取的叙述视角不同,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不相同。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文本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具身体验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从文章中人物角色和读者角色视角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个体体验,大胆表达,注重自身的实践性。
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主要讲述了王戎与诸小儿游玩途中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既有对王戎的描述,也有对其他小孩的描述。
教学时,结合故事內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言运用情境:如果你是王戎,你会怎样向家人们讲述发生的事情呢?如果你是诸小儿中的一员,你又会如何把王戎的做法讲给父母听呢?如果你是王戎或者诸小儿中的一员,让你写一篇题目为《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你又会怎样描述经历呢?这种学习具有独特性,同时也紧扣本单元习作要素“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当学生以王戎或者诸小儿一员的身份来写的时候,习作兴趣就会变得更加浓厚。
另外,教师也可以从读者视角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语言运用情境:故事中的廉颇和蔺相如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你喜欢谁,把理由写下来。
在这个语言运用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发表见解想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中确定语用目标的三个角度【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阅读教学中确定语用目标的三个角度。
首先介绍了语用目标的概念,然后从阅读技能与语用目标的关系、文本内容与语用目标的匹配、师生互动对语用目标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在实施策略部分提出了相关建议。
文章指出确定语用目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师生互动在实现语用目标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未来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语用目标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本文希望通过对小学阅读教学中确定语用目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语用目标、阅读技能、文本内容、师生互动、实施策略、重要性、研究展望、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确定语用目标成为了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语用目标是指确定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达到的语言运用目标,包括理解文本中隐藏的信息、推断作者意图等。
语用目标的确定对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我国教育环境下,小学阅读教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学生阅读能力整体较弱、阅读兴趣不高等问题。
通过确定语用目标,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
本文将从阅读技能与语用目标的关系、文本内容与语用目标的匹配以及师生互动对语用目标的影响这三个角度出发,探讨小学阅读教学中确定语用目标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旨在引发教育者对于阅读教学中语用目标的重视,促进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升。
1.2 研究意义小学阅读教学中确定语用目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用目标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确定语用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效果。
语用目标的确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掌握不同文本类型所具有的特点,提升阅读水平。
研究小学阅读教学中确定语用目标的方法和策略,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在教育工作中的有效价值7篇篇1一、引言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语文教学的地位和价值也面临着挑战和质疑。
本文将深入探讨语文教学在教育工作中的有效价值,旨在强调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并寻求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二、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挑战当前,语文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问题和挑战也逐渐显现。
首先,语文教学的应试倾向严重,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 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语文教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教学,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语文教学也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经典诵读、文学作品赏析等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阅读、写作、听说等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这些能力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语文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人文关怀,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1.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翻转课堂、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
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 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语用价值的有效策略
展梦婷
(南京市江宁区土桥中心小学,江苏南京210000)
摘 要:小学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创设语境,对学生的表达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文本语用价值的挖掘离不开对字词、句段及篇章结构的有效把握,其策略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价值;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70-1
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
笔者认为,学习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能力。
说具体些,就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的“语用”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还是借“说”“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文本阅读中构建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的有效对话,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用价值,才能有的放矢。
一、聚焦关键字词,在语境中激发表达
字词学习不能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还应发展为积极能动的语用“表现”。
字词运用的最终目的是在相应的语境中使用最恰当的字词,那么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语用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机会,教师可以结合语境采用换词对比、同类仿写或结合汉字字源等方法进行。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熔化”?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了三个读音为róng huà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的条件不同,分别是在液体中化开,受热化开,在火中化开。
学生又质疑:“溶”和“熔”有“氵”和“火”字旁,表示与水、火有关,“融”字哪部分表示与“热”有关呢?教师告诉学生:“融”是形声字,“鬲”是形旁,“虫”是声旁,表示近似读音。
“鬲”是新古代煮食物的器具,有三个粗大的腿,便于受热,因此以“鬲”为形旁的“融”字具有“热”和“温暖”的意思,其他包含“融”字得词语,如融和、融汇、消融、融洽、其乐融融等都与温暖有些关系。
这样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二、关注典型句段,在语境中多样表达
语言的魅力在于同样的意思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听众找到不同的侧重点,丰富传递的信息。
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应尽量避免使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僵化,我们何不利用阅读的机会,发散他们关于语句表达的多样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片段: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
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师:读读这一段话,说说它写了哪些内容?
生:赵州桥的名称和建在什么地方。
生:还写了建桥的年代和具体时间。
生:还有是这座桥是谁设计的。
生:还交代了赵州桥的历史地位。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按课文描述的顺序板书,并写上序号)师:谁能把这几个内容调整一下顺序说?
生1: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的赵州桥世界闻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生2: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赵州桥世界闻名,它位于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生3: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它至今还屹立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生4: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横跨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它是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三、建构结构模板,在语境中迁移表达
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阅读教学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
写作方法不仅是一种表达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
我们在书面表达时倾向于结构性的叙说,条理清晰,更能让人理解。
而目前大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习惯于“发言式叙说”,将文本碎片化,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随意跟随课堂发展,而冲淡了学生系统化、整体性思维的过程。
指导时,应特别强调读对写的指导作用。
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整理在头脑中“建立模板”。
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有多处典范性的状物片段值得借鉴,像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语言清新明快、准确生动,从整体到部分,从前部到后部,条理非常清晰,把小燕子的活泼机灵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可分两步,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悟,了解本段的写作顺序和表达特点,完成“建模”;接着模仿迁移这一写法,学写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表达水到渠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钻研教材,巧设语境,才能在引导学生深化文本内容理解的同时,为“语用”增效。
教材教法 JIAO SHI JIAO YU
教师教育 2016.23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