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公墓发展与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公墓行业分析公墓行业是指专门用于安葬逝者遗体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后事托管的地方。
公墓行业是一个与人们生命和死亡息息相关的特殊行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对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公墓行业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本文将对公墓行业进行分析。
首先,公墓行业是一个需求量大、稳定的市场。
人们对公墓的需求与生命及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不受经济周期影响。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建设公墓的需求。
人口的增长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公墓行业的市场需求趋于稳定增长。
其次,公墓行业是一个适合长期投资的领域。
由于公墓建设一次性投入较大,且特殊性较强,一旦建立起来,将具备长期稳定收入。
与房地产开发不同,公墓行业不会面临过度供应的问题,且土地资源有限,使得公墓行业的投资具备稀缺性。
因此,公墓行业可以成为投资者的长期价值投资对象。
再次,公墓行业是一个需要政府支持和规范的领域。
公墓行业具有公益性质,其发展需要政府合理规划和管理。
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对公墓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在土地使用、公墓管理、墓地环境等方面的监管和规范,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公墓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公共墓地资源有限,供不应求的问题亟待解决。
墓地管理和维护方面,也需要解决现有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和规范的问题。
此外,随着社会对环保和节地的要求提升,公墓行业也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用地资源的压力。
综上所述,公墓行业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需求量大、适合长期投资,但也面临着供需失衡、管理规范等问题。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以及行业的监管和规范,公墓行业的发展潜力将得到更好的释放。
论当代“xx墓地”一、当代墓地行业发展背景及现状的分析1、墓地的选址以及建设公墓的原则国家规定,墓地应该建在荒山荒地。
禁止在耕地;防护林、经济林等林区;名胜古迹、风景区、文物保护区;水库、堤坝附近;铁路、公路等主干线两侧修建公墓。
建设公墓应该遵循的原则有:1)、方向性原则、即符合我国殡葬改革的方向,有利于革新旧的丧葬习俗,树立节俭、闻名、科学的新丧葬习俗;2)、节约型原则,即利用荒山荒地等不易耕种的土地,墓穴不宜太大,节约国土资源;3)、效益型原则,首先是社会效益,其次是经济效益。
4)、管理性原则,即建立公墓须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过批准获得营业执照方可对外经营。
2、我国墓地的分类我国的墓地分类和商品房、保障房的区分类似,墓地中也有经营性墓地、公益性墓地之分。
具体而言,所谓公益性墓地,是为农村村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
其前身,即为农村常见的“乱葬岗“。
为节约用地,政府倡导各村修建自己的公益性墓地,将本村亡民集中安葬,不得收费,也未明确使用年限,但禁止对外经营。
然而城市居民就只能安葬在经营性公墓里。
经营性公墓的土地来源颇为复杂。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民政系统自办的公墓;有的公墓是企业与集体联办,村集体以土地出资;而一些民办公墓,则是通过招拍挂的方式获得,具体还有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区分。
经营性公墓实行有偿服务,属于第三产业。
二、墓地理论与实际分析1、供给方面由于我国墓地时实行市场定价的,墓地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而且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这些年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生态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加上环境的恶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使得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正是因为土地资源的匮乏,政府对墓地申请的审批更加严格,目前已经很难申请到土地来建设墓地,因此墓地的供应大大减少。
2、需求方面在中国,墓地属于人们必须购买的商品,尽管存在着替代品,但是,人们往往不愿意选择这些替代品。
我国公墓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张丽丽【摘要】我国公墓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市场化进程后,呈现出了社会需求大、供给价格高、拓展业务多样化的特点。
无论公益性公墓还是经营性公墓及其他类别不同的公墓均无法满足普通百姓的需求。
为了满足百姓和社会的需求,特别应对墓地价格高涨问题,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体现公益性特点,出台能够引领百姓并符合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政策,引导民众改变理论认知,满足殡葬改革进程中的过渡性需求,最终实现绿色殡葬的改革目标。
%After many years of market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emeter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ocial demand, high supply price and diversified business.Whether public cemetery or operating cemetery and other categories of different cemetery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ordinary people.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people,especially the cemetery prices rising,shoul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government's ability,should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welfare,designed to lead the people and take in line with the policy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society,guide people to change the cognitive theory,carrying the reform of funeral and interm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al requirements,fin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green funeral reform.【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年(卷),期】2016(000)022【总页数】6页(P184-189)【关键词】公墓;市场化;问题;成因;解决方案【作者】张丽丽【作者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 101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2.22公墓,公共墓地的简称,指专供公众进行骨灰、遗体、遗骸埋葬或安置的场地。
陵园景观的现代化发展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陵园景观也在逐渐迈向现代化的道路。
传统的陵园景观往往以庄重、神秘和宗教色彩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生死观念的改变,现代陵园景观也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现代化的陵园景观不仅在建筑设计、植被规划、环境保护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更是在服务功能和人文关怀上有了全新的突破。
下面将从现代化陵园景观的设计理念、建筑特色、环境保护、服务功能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展开叙述。
一、现代化陵园景观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化陵园景观的设计理念中,人文关怀和环境保护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设计师们不再仅仅注重陵园的外观美观,更加注重如何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为家属和游客提供一种愉悦的参观感受。
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和永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陵园景观。
二、现代化陵园景观的建筑特色现代化陵园景观的建筑特色不再以庄重古典为主,而是更加注重现代设计元素的融合和创新。
在建筑风格上,会融入一些简约、现代、自然的元素,不再追求华丽和奢华,而是追求简约美感,让人们在离世后也能感受到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
在墓园建设中会加入一些现代科技元素,比如智能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设备等,以提升管理效率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现代化陵园景观的环境保护现代化陵园景观不仅要美观,还要环保。
在植被规划上,会采用更多的本土植物,减少对水资源和化学品的使用,打造一个更加生态友好的陵园景观。
会采取一些绿色建筑的设计概念,比如建筑物的节能减排、雨水收集利用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现代化陵园景观的服务功能现代化陵园景观在服务功能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除了传统的陵园墓地服务外,也会增加一些现代化的服务项目,比如生命留念墙、虚拟祭祀平台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特别是在智能化管理和便利性方面,现代化陵园景观会加大对应用科技的力度,提高服务效率和便捷性。
五、现代化陵园景观的人文关怀在现代化陵园景观中,人文关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公墓建设的发展需求公墓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规划和人民的精神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公墓的建设和管理面临着新的发展需求。
首先,公墓建设需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和追思的需求也在增加。
公墓作为人们追思和敬仰逝去亲人的场所,应该提供一个舒适和庄重的环境,让人们可以在这里安静地追思亲人,缅怀往事。
公墓建设需要考虑到环境美化、场所规划、设施设备等方面,以满足人们对于一个庄严和安宁的追思场所的需求。
其次,公墓建设需要适应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空间的利用成为重要问题。
传统的大面积公墓占地面积大、利用率低,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上存在很大的浪费。
公墓建设需要采取创新性的思路,探索新的公墓模式,例如山地公墓、森林公墓等,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此外,公墓建设还需要与城市的环境规划相结合,创造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墓地景观,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
再次,公墓建设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公墓建设应该根据当地文化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墓地,彰显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
同时,公墓建设也需要与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相结合,创新设计和服务,满足人们不同的追思方式和需求。
例如,可以引入互联网技术,建立网络平台,提供线上追思服务,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追思亲人,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最后,公墓建设需要加强管理和维护。
公墓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场所,其管理和维护工作必须得到重视。
公墓管理需要加强规范化,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墓地的秩序和环境的整洁。
同时,公墓建设还需要加强安全保障,采取措施防范盗墓、墓地破坏等违法行为。
只有加强管理和维护,才能保证公墓能够长久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公墓建设的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适应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注重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以及加强管理和维护等方面。
第一章公墓管理工作概述(1-22)☆核心提示现代公墓作为殡葬改革的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墓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充分体现民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理念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墓已由简单、单一的处理骨灰或遗体功能演变为多功能的集合体。
在公墓管理中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工具和手段得到应用,从而使公墓管理更加现代化,并走向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学习的目的1、了解我国公墓产生及其演变过程以及现代公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熟知公墓建立过程中的总体规划以及选址和审批等程序。
3、了解公墓的运营过程与环节。
4、认识并了解绿色公墓和公墓管理现代化所包含的内容。
☆关键词公墓;公墓管理;绿色公墓;公墓现代化。
公墓——2007年5月14日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第十七条“公墓是依法设立的安葬遗体、骨灰或者安放骨灰的场所”明确了公墓的定义。
而《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公墓是规划出来供埋葬死者之用的土地。
公墓反映地理条件、宗教信仰、社会观念以及美学和卫生上的考虑,有时因陋就简,有时富丽堂皇,甚至超过生者的居住区。
公墓主要是指人去世后,将遗体或骨灰式遗物统一集中到一个统一的地点。
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和进步。
其大致分为如下类型:1.皇陵园:皇陵园是中国几千年来古代,封建传统专制的历史产物,它主要是以权利而形成。
安葬皇帝及其国君地方。
2.纪念性公墓:它是指烈士陵园或因某一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安葬或纪念地方。
比如: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死难者纪念墓、唐山大地震死难纪念墓地(灾难)等等。
3.普通公众公墓:是指安葬社会各界群众去世的地方,一般以安葬骨灰为主,安葬遗体的公墓主要是未实行火葬的地区。
4.特色公墓:因信仰不同,尊重宗教,民族差异等形成的陵园,以安葬和纪念各自主体的陵园。
比如:回民公墓(墓地)、公墓等等。
5公益性公墓:主要是广大农村地区设立的集中安葬骨灰的地方,没有专人管理。
公墓管理——广义的公墓管理是指国家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来指导、规范、监督公墓的营建和使用活动。
公墓调研总结报告公墓调研总结报告为进一步了解公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开展了公墓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总结报告:一、公墓基本情况1.公墓数量: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公墓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公墓数量增长迅速。
2.公墓规模:公墓规模各异,从小型公墓到大型公墓不一而足。
小型公墓面积较小,仅供周边居民使用;大型公墓面积较大,服务范围广泛。
3.公墓服务设施:公墓服务设施的建设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如停车场、休息区、雨棚等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提高了公墓的整体服务质量。
二、公墓管理现状1.公墓管理机构:公墓管理由政府管理部门或民间非盈利组织承担。
通常情况下,公墓管理机构负责公墓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2.公墓管理制度:公墓管理制度在不同地区有所区别,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公墓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违规建设等问题。
3.公墓收费:公墓收费方式存在多样性,一般按照墓位大小和位置来收取费用。
但是,公墓收费标准并不统一,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
三、公墓发展趋势1.绿色环保:近年来,公墓绿化和环保水平得到了提高,越来越多的公墓开始注重绿色化建设,不仅通过植树绿化来改善环境,还在使用环保材料上下功夫。
2.个性化服务: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公墓开始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墓碑设计、墓地装修等,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3.文化融合:公墓开始注重文化的传承和融合,建设了一些纪念馆、纪念碑等,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敬意。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公墓缺乏规范管理,应加强公墓管理机构的监管,完善公墓管理制度。
2.公墓收费标准不统一,应加强对公墓收费进行规范。
3.公墓的环境卫生问题严重,应加大环境卫生管理力度。
4.公墓需要提供更多个性化和文化融合的服务,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综上所述,公墓作为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各地公墓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各地公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也有了明显提高。
下面就各地公墓建设情况进行一一汇报。
首先,北京市公墓建设情况良好。
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市公墓建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各区县均有规划合理、环境优美的公墓,管理严格、服务周到。
同时,北京市还积极推进公墓绿化工作,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祭扫场所。
其次,上海市公墓建设也值得关注。
上海市公墓建设一直以节约用地、绿色环保为目标,通过墓地多层化、立体化设计,有效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满足了市民的殡葬需求。
同时,上海市公墓管理部门还推出了“一墓多葬”政策,允许同一墓地多次安葬,为市民节约了经济成本。
再者,广州市公墓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广州市公墓建设注重生态环保,大力推进绿色殡葬,积极推广生态墓、树葬等新型殡葬方式,有效减少了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保护了生态环境。
同时,广州市还加大了公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了公墓管理和服务水平。
此外,成都市公墓建设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成都市公墓建设注重文化传承,通过公墓文化节、祭祀文化展示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成都市还加大了公墓安全管理力度,提升了公墓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最后,深圳市公墓建设也值得一提。
深圳市公墓建设注重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智慧公墓建设,引入信息化技术,提升了公墓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同时,深圳市还加强了公墓规划管理,优化了公墓布局,提高了公墓的整体品质。
总的来看,各地公墓建设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土地资源紧张、公墓管理标准不统一等。
希望各地公墓管理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大公墓建设力度,完善公墓管理制度,提升公墓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殡葬服务。
陵园景观的现代化发展在传统时代,陵园主要是指皇室或富有的家族与土地相关的墓地,主要用于祭奠祖先和纪念先人。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陵园也不断发展,出现了新的墓地形式,并且日渐向现代化发展。
现代陵园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地靠土地堆砌而成,更注重的是以生态、环保等为本的将陵园进行规划和建设。
现代陵园不仅是一个纪念先人的场所,同时也是展示现代化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
陵园景观现代化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建筑物和设施的现代化现代陵园的建筑风格已经摆脱了传统的风格,以更现代化和科技化的风格为主。
例如,建筑外观采用简约化和直线条的设计,给人以现代化和大气的感觉。
并且根据不同的需求,在墓地内建造了停车场、咖啡厅、纪念堂、殯仪馆等,为祭祀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舒适的服务。
2.陵园景观生态化和环保化现代陵园的建设,已经更接近自然和生态,建筑墓地以绿化为主,甚至使一些陵园建设有生态陵园、文化生态公园,人文景观、四季景观等,加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结,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保护本能。
3.管理服务现代化和人性化现代陵园的管理和服务,已经超越了纯粹的陵墓管护,加入了陵园公园、文化教育展示等多方面的服务,园内设有电子导游系统、文化展厅等,帮助参拜者更好地了解祖先的历史和文化故事。
同时,陵园管理还加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诸如、智能化管理、电子遗体管理系统、现场相互连接的开放式智慧办理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升了陵园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现代陵园的发展,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灵魂。
在陵园景观现代化的发展中,它的意义不光是在功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承载的人文价值。
1.陵园实现了文化的传承现代陵园的建设,除了传承先人文化之外,更注重的是展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
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提升陵园服务和管理质量,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
3.陵园实现了精神家园的建设陵园作为人们对先人的敬仰和纪念之地,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使人们能够凝聚思想和家族之间的纽带,确立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能力。
推行公墓改革的利与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公墓资源越来越紧缺,导致很多地区出现了墓地面积不足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推行公墓改革,尝试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变传统的葬埋方式。
本文将从利与弊两个方面对推行公墓改革进行探讨。
一、推行公墓改革的利1. 解决墓地紧缺问题公墓改革的一个显著好处是能够解决墓地紧缺的问题。
在传统的葬埋方式下,每个家庭都需要一个独立的墓地,而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有限的土地很难满足所有人的安葬需求。
推行公墓改革后,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墓地利用效率,确保足够的葬埋空间,从根本上解决墓地紧缺问题。
2. 保护生态环境公墓改革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的墓地一般采用土葬方式,但土葬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
而推行公墓改革后,倡导使用骨灰盒和墓穴管理,使葬埋方式更加环保,减少了对土地的占用和破坏,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 节约葬仪费用公墓改革还能够节约葬仪费用。
传统的墓葬需要购买墓地,进行墓地维护和管理,这些费用都需要家庭承担。
而推行公墓改革后,采取集中式管理,可降低葬仪费用,使葬礼更加简洁,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4. 方便后续管理推行公墓改革还有助于方便后续管理。
传统的墓地维护需要家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迁居或家族逐渐分散,墓地的维护就变得异常困难。
而公墓改革后,墓地的管理工作由相关机构负责,专业人员进行墓地维护和管理,不再需要家庭花费过多的心力,方便了后续的管理工作。
二、推行公墓改革的弊1. 社会接受度低推行公墓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社会接受度低。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传统的私家墓地,认为这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家族的延续。
而推行公墓改革后,要求将逝者集中安葬,很多家庭难以接受这种方式,对改革持有抵触的态度。
因此,公墓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和宣传,增强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2. 社会风险隐患推行公墓改革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风险隐患。
精品文档公墓建设和发展调查报告最近,通过对全国和全省民政会议精神的学习,结合我市公墓管理的工作实际,就我市公墓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一些粗浅的想法,现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由于我从事公墓管理工作的时间不长,这些想法还不是很成熟,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公墓业是殡葬行业的一个朝阳产业,肩负着执行国家殡葬改革政策,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的历史使命。
它在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遏止散埋乱葬,还青于山、还美于民、还文明于社会的同时,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达到两个文明“双丰收”。
我国的公墓产业是在80年代后期起步的,经过近20年的运作,它呈现出快速迅猛的发展势头,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1年,全国公墓总数达692家,设计墓穴数达321万。
公墓业逐渐成为殡葬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撑点,成为民政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我市是从1995年筹建公墓的,到现在已建成了5处公墓,其中,市区、文登和乳山各一处,荣成两处。
总的看,我市的公墓布局合理、规范,从墓容、墓貌,到干部队伍建设、公共服务、舆论宣传,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能够满足城市功能和群众需求,为推进我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努力。
虽然我市公墓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以金山公墓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绿化、美化工作滞后。
目前金山公墓的绿化和美化工作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同一墓区的树种参差不齐,缺乏呼应;地面绿化力度不大,绿化美化工作缺乏整体效果,还没形成与公墓设计相适应的独特的外部景观,不能给丧主以美的享受。
在这一点上,我们与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福寿园和滨海古园等公墓还存在很大差距,急需进一步改善。
(二)墓穴档次搭配不合理。
目前,金山公墓已建成墓穴3665座,销售1550座,剩余2115座。
其中,剩余墓穴中有85%的是6000元以下的低档墓。
反观近两年的销售情况,8000元以上的中高档墓占总销售量的80%以上,且现有的13000元和18000元的墓穴已经销售一空。
中国殡葬发展极简史(下)民国时期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新型国家——中华民国,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使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当然包括传统丧葬习俗。
1918年11月,著名文化人士胡适的母亲逝世,为了提倡新文化,胡适办理母亲的丧事,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改革。
胡适认为,丧葬改革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删除古礼遗留下来的种种虚伪仪式,如旧式讣文中说“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祸延显妣”等虚套;二是删除和尚、道士的超度亡灵的迷信仪式。
这两方面的改革,主要就是改革安葬之前的礼仪,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吊唁之礼。
这样,原本需要七、八天的吊唁之礼,简化成半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
1928年,时任礼制服章审订委员会及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与内政部长薛笃弼等人,鉴于各地丧俗的纷繁复杂,不利于新俗的形成,为改变这种状况,制定了《丧礼草案》。
草案对丧礼的“报丧、亲殓、受吊、祭式、别灵、出殡、葬仪”等全过程进行了内容简化的安排,对丧服、丧葬用品等也进行了规范。
无论是胡适所提倡的丧礼改革,还是《丧礼草案》所倡导的丧俗,其核心精神都在于,一方面破除封建迷信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简化繁杂的丧葬程序,这也奠定了中国现代殡葬改革的方向。
新中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着力改造旧殡葬业,建立殡葬新秩序:在农村,配合土地改革运动,群众“迁坟置地”、“开荒扩田”;在城市,配合爱国卫生运动,清理整顿乱埋乱葬,取缔或改造旧的杠房(杠房为旧时对提供丧葬服务的称呼),设立殡仪馆、火葬场、殡仪服务公司等。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国家提倡改土葬为火葬。
1956年4月27日,由毛泽东、朱德等151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签名倡议实行火葬。
火葬只保留骨灰,不留逝者遗体。
这种简化的殡葬方式,拉开了我国殡葬改革的帷幕。
1965 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前身——内务部,发布《关于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阐述了我国新时期的殡葬改革。
陵园景观的现代化发展陵园是指用于安葬亡者的公共墓地,是人们缅怀先人、表达哀思和祈祷的重要场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遗产和历史的重视,陵园作为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也不断发展和现代化。
陵园景观的设计更趋独特和个性化。
在过去,陵园的设计往往比较传统和规范化,缺乏特色和个性。
而现代陵园的设计更加注重独特性和个性化,力求根据区域文化特点和先人的身份地位进行特色化设计,使陵园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和旅游景点。
陵园景观的建设更加注重环保和生态。
在过去,陵园的建设常常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而现代陵园的建设更加注重绿化和生态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使陵园成为一片绿色的生态园区,既满足人们对先人墓地的尊重,又保护了自然环境。
陵园景观的功能多元化。
过去陵园的功能主要是用于安葬亡者和悼念祭奠,功能单一而局限。
而现代陵园的功能更加多元化,不仅可以作为安葬亡者的场所,还可以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包括公园、景区、文化活动等。
陵园还可以作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第四,陵园景观的设施更加完善和人性化。
在过去,陵园的设施常常比较简陋和欠缺,不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期望。
而现代陵园的设施更加完善和人性化,包括停车场、洗手间、休息区等,方便人们到陵园祭扫和参观;同时还有引导标识、导览设备等,提供给参观者更好的导览服务。
陵园景观的现代化发展在设计独特性、环保生态、功能多元化和设施完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陵园景观的现代化发展还将继续加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先人祭扫和文化遗产的需求,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陵园景观的现代化发展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如何处理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建设相互关系,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其中,陵园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亦成为现代化建设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陵园景观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不仅关乎着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关系着人们对生命、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因此,探讨现代化下的陵园景观发展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陵园景观的现代化也在不断加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陵园景观从单纯的历史文化遗产,向服务于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多元化文化载体转变。
陵园景观已逐渐走出单一性、传统性的园林景观也逐渐与现代化理念融合,兼顾之前陈旧景观和现代文化特征的新型陵园将逐渐成为主流。
二、传统陵园与现代陵园的对比1. 传统陵园传统陵园注重祭祀,强调对逝者的哀悼,常常用墓碑、石像、石艺、墨画等形式来突出逝者的形象。
传统陵园布局多呈直线型或圆形,且绿植覆盖面积较小。
传统陵园被认为是陵园景观的源头,这种古老的陵园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
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传统陵园已无法满足人们对陵园的现代化需要和审美标准。
2. 现代陵园现代陵园是指针对现代化社会人群而创建的陵园,其在陵园的风格、规划、设计、构造、设施等方面都较传统陵园更为科学化和多元化。
现代陵园在空间设计上注重自然景观,将陵园从单一铺砖铺路、墓碑石刻布置的传统园林破解,注重将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创意相融合,打破原有的线性局限,使陵园更加优美、宜居,增强人们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1. 陵园景观与城市环境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病的加剧,城市形象和城市绿色和环境保护都成为了重点关注的议题。
陵园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强调自然与人文相融合,让人们在陵园里不仅仅是感受逝者的纪念,更是能够享受到优美自然的环境和生态文化的融合。
熙和文化建设之---墓碑文化拾遗(八十二)墓碑文化.当代墓碑的现状一现代墓碑一般集中在城镇公墓中,或分散于农村的田间山头上。
前者受西方公墓的影响而形成了不以姓氏和地域为安葬限制的公共墓碑群;后者依照传统旧式,立于以姓氏和地域为安葬限制的家族墓地里。
现代公墓也称为墓园或陵园,以园林的形式设计,具有一定的设施、规模和数量的墓穴,不以姓氏和地域为安葬限制的公共墓地(区别于一姓一家的坟地)。
它是在我国“义地”(又称乱葬岗)的基础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形成。
西方有很多著名的大型公墓,如法国皮埃尔·拉雪兹公墓(图5-1-1 )。
该公墓坐落于巴黎东郊的山间,是巴黎三座公墓中最大的一座,由拿破仑于1804 年正式命名,坟墓30 万座。
其中有很多世界名人长眠于此。
由于文化背景、历史发展的独特性,我国的较大型的公墓产生得很晚。
1956 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首倡卫生、方便、节省的火葬,开展群众运动、进行殡葬改革。
其后又对墓葬占地面积有了严格的规定,强调环境保护,并将封建社会那繁杂而充满陋习的丧葬形式变成“简洁而不草率、庄重而不迷信”的纪念形式。
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现代公墓的发展。
一批基于新的生态人文观念而建的现代城市公墓,例如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上海福寿园、武汉石门峰都市陵园、广州银河园等,对我国现代公墓的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
(一)现代墓碑批量生产,同一公墓内的墓碑大多形制单一现代公墓内的墓碑强调个体,相互之间无太多联系。
聚族而葬在公墓之中已经完全消失。
最普遍的墓葬方式就是用水泥或石料板块制成墓穴安放骨灰盒,立墓碑,每墓一般占地一平方米,每墓植一棵松树或柏树。
公墓里建有道路和园林式的绿化带、亭、台、楼、阁等文化设施。
这种形式符合“入土为安”的中国传统文化,较易为老百姓接受。
现代公墓在整体上发展不平衡,良莠不齐。
由于我国老龄化人口剧增,城镇土地资源紧张,和开发商的利益驱使等诸多原因,导致现代公墓的共同问题就是密度大,最大限度被开发,争取最大的利用率。
中国当代公墓发展与演变
摘要:通过对当代公墓的发展背景及国内外的公墓发展进行总结,探讨当代公墓的设计理念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当代,公墓,类型,进程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emeter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metery to carry on the summary, explores contemporary cemetery design concept 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words: contemporary, cemetery, type, process
1.公墓背景
墓地作为人死后的居所,人们以生前的经历作为借鉴来设计人死后的居所,希望死者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甚至死后能享受到比活时更好的状态。
(社会背景)中国的发展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现处于社会主义社会。
丧葬发展与它的社会时期是息息相关的,如在封建社会里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皇帝的陵墓等级最高,按照生前的等级在地下营造同等豪华的陵寝以供死后享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民主的时期,宣扬的是人人平等,生而平等,死后也是平等的,所以有了公墓,即公共墓地,用来埋葬国家各个阶层的死者。
(文化习俗背景)公墓的设计融入了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以及传统的墓葬习俗。
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与自然的交流非常多,这也促使人们的意识是尊重自然,对于人的来源的认识也是“天人合一”的理论,所以中国流传最久远的安葬方式是“入土为安”,即土葬。
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墓地的需求量激增,而资源的有限促使1956年实行了殡葬改革,由传统的土葬转变为火葬。
传统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十送寒衣的祭祀活动得以继承。
(经济技术背景)原始社会,对于死者只能弃之,任由自然界生物链的循环使尸体融于自然消解中,进入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埋葬死者于地下,并在地上设立标志以便祭祀。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有了埃及金字塔,泰姬陵,明十三陵这些经典陵墓建筑的产生。
随着工业革命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墓大量建设并且其设计等级很高,也融入了现代的社会观和技术力量。
2.公墓概念及其功能属性
公共墓地就是供人民大众逝后安寝的集中地,逝者多由亲朋好友来安葬,故会在墓葬中表达出生者对死者的情感,故会将对生者的评价引入到墓地设计中,将公墓形成逝者的居所,甚至是逝者的城市。
1)公墓根据建筑种类可分为三种:
一是建构物,如墓碑,纪念雕塑等;
二是单体建筑,如仪式厅,骨灰堂(塔)等;
三是建筑群体,即仪式厅和骨灰堂以及墓葬区等建筑根据一定的空间秩序组合而成。
2)公墓根据功能可分为:
a).停尸堂,如法卡斯雷特停尸堂;
b).墓地,如佩里—拉蔡斯墓地
c).火葬场,如恩斯科德林区火葬场;
d).殡葬综合体,如利根殡葬综合体;
e)骨灰盒安置堂,如荃湾骨灰安置堂;
f)公墓,如八宝山烈士公墓。
3.公墓的内容及功能
1)公墓的内容
公墓建筑的规模由其功能决定,基本构成包括业务,殡仪,火化,骨灰寄存,墓地,办公和辅助用房。
简言之,公墓要满足死者,生者和工作人员三类人群的要求。
公墓首先要满足安葬死者的需求,当代安葬方式是以火葬为主,然后将骨灰放置在骨灰盒中进行安置。
公墓是人们追念哀悼的场所,亲朋好友会举行大型的送葬仪式,送死者最后一程,其后进行下葬仪式等,纪念日进行祭拜。
工作人员分为四种,一种是负责对外接待,一般设置在公墓的入口;第二类是安排丧葬的人员,通过专门的通道将死者运到墓园,然后对其进行一些整理,如换衣,化妆等,再将其放入纪念厅中供亲朋瞻仰,最后由大家送入火化室。
第三类是后勤人员,第四类是管理人员。
公墓设计中要考虑各种人群的流线,设计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现代公墓。
2)公墓的功能
公墓的功能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对服务区,即业务厅和办公;第二是丧葬仪式区,即举行送别仪式的告别厅,火化场等;第三是葬区,即土葬的墓地,骨灰堂等。
4.公墓的发展历史进程
1)国外公墓建筑的发展历史进程
公元前7世纪,罗马人是比较早的对公墓有理性认识,他们将公墓建设在城市外围的,使墓地空间成为城市的保护区。
将公墓建设为死者的城市,成为城市的中死者与生者的交流圈和生者交流的公共集会场所。
中世纪到18世纪,教堂作为埋葬地,以祭坛此为圆心向外埋葬。
由于卫生和用地有限的原因将公墓迁于郊区,公墓的建造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种是19世纪的风景式墓园,选址在环境优美,地形起伏多变,水面宽阔和森林茂密的环境建造死者的“花园” ,以便生者前来悼念并利用良好的环境营造适宜的社交活动场地。
第二种是草坪公园式墓园,将墓地里各具特色的雕塑式墓碑,自由的道路和小径改为大片的草坪,墓碑也是统一的规格嵌在草地中,公墓内的雕塑和纪念碑也是由墓园所有者统一设计的。
在此时期,公墓的纪念性不单单由墓碑和文字来传达,墓园的总体环境布局也开始承担这样的功能。
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战争纪念墓园,世界大战对很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产生了战争纪念墓园。
该类型的墓园主题是战士的安息地。
风格虽然也融合地景,但是风格更趋向于与军队的氛围相似。
20世纪功能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建筑领域的学院派退居其后,工业大革命的产生也改变了世界生存的方式。
设计师们选择更为简洁的几何形式来体现人们的情感。
2) 国内公墓建筑的发展历史进程
丧葬行为自古至今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成形的。
仰韶时期,在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墓葬区是在村落外围,由壕沟与村落进行划分,这就是在氏族公社时期的公墓。
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的差异,产生了专为皇族和贵族权利阶层的墓园。
陵墓建筑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建筑以安葬死者的遗体和遗物,使死者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同等的待遇。
地上建筑则用做祭祀和安放神主,以满足生者的尊崇和缅怀场所的需求。
城市的公墓是建在城墙之外,郊区的公墓则是多是以村落或家族为单元,在其周围的用地上建造村庄的集体墓葬区,选址多在地势高,以达到逝者保佑守护生者的感情寄托,也有利于排水。
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殡仪制度的改革,公墓逐渐占据了社会安葬的主导地位。
公墓的选址多在城市的近郊,安葬方式由土葬变为了节约型的火葬,壁葬,树葬,海葬和土葬的多种方式。
公共墓园也多将土葬,火葬两种结合起来,甚至多种结合在一起设计的综合性墓园,公墓的环境也有了很高的要求和标准。
5. 小结
公墓是记录人们自然生物规律痕迹的地方,也是供后者祭祀和沉思的地方。
人们的认识从消耗自然转换为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所以当代的公墓设计多向园林式生态墓园方向发展,设计中赋予精神内涵,吸引人群到来,给予公墓真正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纪念性建筑》谭垣,吕典雅,朱谋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国园林》总25卷159期
3.《纪念性建筑》埃德温•西斯科特,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