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 格式:ppt
- 大小:8.04 MB
- 文档页数:20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及基本信息]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f大调第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
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第一乐章,初至乡村时的开心体会。
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
由双簧管呈现光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烈而清爽的乡间气氛,并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至小自然后的欢欣心情。
音乐在平淡安宁的气氛中展开,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反复复交错,作者并不在主题上予以他莫费特的充分发挥手法,只是质朴地重复,构成恬淡清爽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猛烈的力度变化,整体表现出来人在大自然的默默中获得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在溪边。
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
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
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第三乐章,乡村快乐的集会。
快板,f大调,3/4拍子,诙谐曲。
这个乐章的主题就是例如牧笛风格的旋律,纯粹开朗,整体表现了欢乐的乡民源自四面八方,并翩翩起舞了欢乐的舞蹈。
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绘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嘈杂,质朴而硬朗,像是一幅色彩鲜明线条刚烈的民间风俗画。
当快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发生了一些恐惧并很快变为远处的雷声,快乐的集会被吓到。
第四乐章,暴风雨。
快板,f小调,4/4拍子。
《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三乐章作品简介“没有人会比我更热爱田野的了”“森林、树木和岩石呵!你反映着人的愿望。
”──贝多芬贝多芬经常独自漫步在维也纳郊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和欣赏大自然美妙的景色。
在与大自然的亲切融合中获得灵感,有时躺在树林中的草地上,有时站在小河旁的榆树下,记录他的构思。
贝多芬曾经对他的朋友兴德勒说过:“周围树上的金翅鸟、鹑鸟、夜莺和杜鹃是和我在一块作曲的。
”贝多芬最早的传记作者辛德莱尔说,当他和贝多芬在其住处附近一条溪旁的小路上散步时,贝多芬曾对他说:“我就是在这里写下那个‘溪旁景色’乐章(即《田园》的第二乐章)的。
”可见正是由于贝多芬对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才使他写下了以“田园”为标题的交响乐作品。
这部交响乐创作于1807~1808年,首演于1808年底。
全曲包括五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标有小标题。
但是贝多芬在原来的谱首上写着:“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并且,在初演时的节目单上还有着“以田园生活的回忆为标题的交响曲(F 大调)”的大标题。
上述标题充分说明:贝多芬希望我们不要仅仅从标题出发去图解音乐,而应从人们进入自然界中所产生的种种感受来理解这部音乐的内涵。
欣赏提示第三乐章欢快的农民集会快板、拍子、谐谑曲,三部曲式结构。
这一乐章的音乐欢乐而有舞蹈性,表现了农民节日里热烈欢腾的情绪。
第一部分,在F大调上先由弦乐弱奏出具有动力性的简单曲调(见下例处),好象是从远处赶来参加舞会的人们的急促脚步声,曲调回旋下行,是个问句。
紧接着木管奏起一个答句(见下例处),由d小调转入同名D大调,旋律是连贯起伏的:这一主题在多次反复发展中,力度不断加强,最后在强烈的全奏之后,由双簧管在F大调上吹奏出这一部分另一个淳朴、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如歌旋律,充满着节日歌舞的情趣:这时除了小提琴伴以轻快的节奏外,还有大管在句尾吹着简单的音调。
好象是一个老农民,拿着一件古老的民间风笛,也到场上来助兴。
他只能吹出主、属两个音,但却吹得那么认真、起劲……。
听《田园交响曲》有感《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是贝多芬唯一的标题音乐,贝多芬将其命名为《田园》,但却在其后注明“着并非是音画,重要的是感情的表现”,可见贝多芬并不喜欢模仿,他喜欢用真实的感触,用诚挚的心声作曲!也正是贝多芬对音乐、对人生的激情,成就了他的伟大。
除此之外,这首作品的与众不同还在于他是为数不多的拥有五个乐章的交响乐。
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在海利根施塔特这座美丽的小村庄写成的,海利根施塔特对于贝多芬有着重要的意义,1802年他住在这里时写下了“海利根遗嘱”,当时他几乎自杀。
由此可知,贝多芬想通过这部作品传达的并非仅仅是乡村生活的美好,更有着其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
第一乐章贝多芬注释为“初睹田园景色的愉快心情”,以快板开始,F大调。
开头从容不迫,尾音颇长,留以人无限的遐想,仿佛身处于一片广阔的平原之中,远远的是地平线,有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苍茫。
由小提琴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欢快而洒脱,仿佛一头扎进了树林,树林中常有小动物跳跃着伴行,而后悠悠鸟群从头顶掠过,在天空中划出优美的线条。
时而行走与树林中,时而驻足用心感受这静谧与美好,扬起脸迎接大自然的轻抚。
这段主题,此后反复出现,贯穿整部作品。
之后由“5427|5275|”开头的第二主题出现,温柔美好,重复多次,最终加强,仿佛“渐渐走出树林后第一缕阳光洒在身上”般的温暖和惬意。
第一乐章始终充斥着这两个主题,并一直以原态出现,这也反映了这部作品想要传达出的乡村生活的朴素。
第二乐章贝多芬注以“溪畔景色”,中速、行板、降B大调。
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共同演奏出流畅的旋律,带着淡淡的忧伤,在其衬托下第一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更显得清亮。
流水击打在小溪中的石头上,荡漾着的水波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点点金光,我仿佛可以听出溪水的清澈。
同样由小提琴演奏的第二主题,婉转起伏,似天空中翻飞的鸟类。
两个主题相互交织,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乐章的最后,木管乐器吹奏出了鸟儿的鸣叫声,打破了整幅画面的本有的平静,却添上了一抹感人的生机。
《贝多芬交响曲——田园》赏析
刘勇
【期刊名称】《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贝多芬怀着赤诚的感恩之心,用一个个音符在五线谱上描绘了大自然无私的恩泽和美景:山林田野、溪畔花香、雨后彩虹、芳草绿菌上翩翩起舞的男女……作者将音乐的意境转换成可视的形式造型再现,表现出超凡脱俗的音乐气质和造型天赋。
作者充分感悟和利用了天然材料如叶如林的飘摇动态,把自然界生机勃勃的形式效应,用优美、流畅的金属曲线勾勒出人体的抽象之美,将天然形态烘托、悬空于上,营造出海市蜃楼般的梦幻田园意境。
这也正是贝多芬当年创造不朽音乐巨著的真实心境。
【总页数】1页(P92-92)
【作者】刘勇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2.3
【相关文献】
1.聆听绿色音乐之一——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 [J], 雷达;赵冰晶;
2.音乐符号学理论综述——以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四乐章为例 [J], 章江
3.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标题性与审美观 [J], 陈淼根
4.浅析音乐作品“听”的艺术--以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与肖邦钢琴协奏曲为例 [J], 钳维芝
5.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唱赏析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立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其中以附有标题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最为风行。
比较起来,还是朴素清新而又词韵丰美的《田园》最容易让人感到亲近,也是我最喜欢的交响曲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贝多芬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
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
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田园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
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在溪边。
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
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
快板,F大调,3/4拍子,诙谐曲。
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
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
第四乐章,暴风雨。
快板,f小调,4/4拍子。
贝多芬E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辛德拉撰写的《贝多芬传》中有这样一段话:“1823年4月中旬的某一天,贝多芬问我是否前去美丽的海利根式塔特附近散布。
贝多芬和我浏览了海利根塔特的温泉疗养地和那里的迷人的庭院,我们围绕他的创作,畅谈往事。
然后,从格林晴格往卡伦贝尔格山走去。
海利根式塔特和格林晴格之间有一条花草繁茂的山谷,从附近山上流下来的潺潺小溪发出清脆的声音。
贝多芬常常停下脚步,他出神地,满意地环顾周围,他被那风景陶醉了。
后来,他踏上草地,背靠着榆树树干,问我,上边有没有黄鹂歌唱。
当时,四下里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
贝多芬又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河边》的,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在乐曲里了。
’……”贝多芬在这里所说的《小河边》,无疑指的是《第六交响曲》(田园)的第二乐章,这个乐章的结尾部出现了各种鸟叫,是出了名的。
当时位于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式塔特,现在是第19区,已划在维也纳市区,往昔的风貌已经无处寻觅,如今是高级住宅区了。
但是,贝多芬每天散布的那条沿着小溪的路,却被命名为“贝多芬小路”而保存下来,供人们散步。
虽然加以整修,但小溪两岸也铺上了水泥,未免有些煞风景;不过,溪边的七叶树和枝头上鸣叫的小鸟,至今未变。
当漫长的严冬过去,温暖的春天到来时,各种各样的小鸟就从各个国家飞来。
我们到那里恰是五月末六月初,在日本只有秋冬才能见到的黑鸟已在这里和别的鸟儿一同敞开优美的歌喉了。
贝多芬从1800年夏季开始,每年都到维也纳郊外避暑,埋头作曲。
贝多芬于1802、1808、1817年三次在海利根式塔特租房居住,他当时住过的房屋现在都完好地保存着。
其中最有名的是1802年居住的房屋,他在那里给他弟弟写了那封被称为“海利根式塔特遗书”的信。
那房屋的地址是普洛布斯加西6号。
从那里大约步行四五分钟,就来到位于格林晴格施特拉西64号的一座两层白色小楼,贝多芬于1808年住在楼上,他在那里写了《第六交响曲》(田园)。
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具有浓厚乡村风情的交响乐曲,它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首交响曲共分为五个乐章,分别是悠闲的快板、夏季之乐、田园的欢乐感恩节、农民的感谢感恩节和乐伴的欢迎,每个乐章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展现了贝多芬高超的创作才华。
从简到繁,让我们从整体结构开始赏析《田园》这首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以其轻松愉悦的曲调和优美动人的旋律而著称,这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里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我们来看第一乐章,悠闲的快板。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以欢快的曲调勾勒出了乡村生活的愉悦和宁静。
快节奏的音乐仿佛让人置身于丰收的麦田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
在音乐中融入了农民们劳动时的欢歌笑语,展现了他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接着是夏季之乐。
这个乐章以其柔和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表现了夏日里大地的生机和生命的活力。
贝多芬通过音乐勾勒出了一幅幅田园风光,勾起听众们对夏日的美好回忆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紧是田园的欢乐感恩节。
这个乐章中,贝多芬运用音乐巧妙地表现了人们欢庆丰收的场景。
欢快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中,感受到了人们对丰收的感激和对生活的热爱。
然后是农民的感谢感恩节。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通过音乐展现了农民们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
慢节奏的音乐配合着温柔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了对丰收和生命的感激之情。
最后是乐伴的欢迎。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以强有力的音乐表现了田园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欢快的节奏和饱满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和谐,让人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景。
总结回顾,《田园》这部交响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听众们的喜爱。
贝多芬通过音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
在这首交响曲中,贝多芬展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激之情,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生活的意义。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如果《第四交响曲》中表现出来的青春气息,依然带有一份年轻的冲动和炙热,那么从《第六交响曲》开始,作曲家向我们更多的展示出一种音乐上的返璞归真和自然韵律。
从作品号上可以看出,编号68的《第六交响曲》是紧接着《命运》之后立刻创作出来的。
而贝多芬亲自为这部作品加上了“田园”这个表达作品主旨的副标题。
在经历了与命运之神的搏斗之后,作曲家显然想通过这部作品来让自己获得轻松,从充满斗争的战场回到安定祥和的大自然。
从这部《田园交响曲》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作曲家对于幸福的爱情生活、对于纯朴的民风、对于美妙无比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热爱!是啊,虽然贝多芬依然在和耳聋疾病作着不断的斗争,但是当时安逸的生活、美妙的爱情依然围绕着他,出于一种对人生追求自然的天性,乐圣创作了这部作品。
虽然缺乏《第三交响曲》的英雄气概、《第四交响曲》的热情如火,也没有《第五交响曲》中的强烈旋律对比,但《第六交响曲》似乎用大交响的方式在向我们讲述最平凡的景色和最朴实的生活。
其实在贝多芬的创作随笔当中,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这就是一部反映乡村、田园生活风貌及其风情场景的作品。
如果说《命运》是通过叙述一个斗争的过程为表现手法,那么《田园》则是通过描写景色反映出贝多芬内心对理想生活的期待,让更多的听众通过这种音乐描述,来遐想乡间生活的乐趣。
非常喜欢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第一次听,就被它深深吸引!我想,无论您是一个初入门的古典新手,还是在交响乐海洋中徜徉已久的爱乐人,都无法抗拒这个美妙乐章!简短的引子之后,迅速转入正题,开门见山。
一段主旋律迎面而来,简直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清新感觉!那么的富有朝气,那么的清新自如,让人似乎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不得不再次佩服贝多芬的音乐天赋——能够如此细致地、准确地用五线谱、用一个个音符来描绘出大自然的景象。
紧接下去的旋律,围绕着主题不断反复、回旋,但却丝毫不会让听众感到厌倦,反而思绪会不断的跟随着音乐飞翔。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座位表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被称为“田园交响曲”,这是因为它展现了
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这部交响曲由五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音乐表达。
在演出这部交响曲时,座位表的设计和安排至关重要,以确保观众能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音乐的美妙。
首先,乐团的构成是非常重要的。
田园交响曲涉及到大量的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弦乐器的运用,因此在座位表中需要合理地安排这些乐器的位置,以保证演奏的和谐和平衡。
其次,观众的角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贝多芬在这部交响曲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因此观众应该尽可能地能够感受到音乐中所表达的田园景色。
在座位表中,可以考虑将观众席安排成半圆形,以增加观众的视野和听觉体验。
此外,音响的设置也是很重要的。
为了使观众能够听到贝多芬所创作的细腻音乐的细节和动态变化,音响设备的放置和调整需要仔细斟酌。
最后,座位表还应考虑到观众的舒适度。
在长时间的演出中,观众需要能够坐得舒服并且享受音乐。
因此,在座位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足够
的腿部空间和座椅的舒适度。
总之,在演出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时,座位表的设计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音乐的美妙和情感的表达。
合理的乐团构成、观众的视野和听觉体验、音响设备的设置以及观众的舒适度都需要被考虑进去,以确保这场演出的成功。
作曲家介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逢恩,祖籍弗兰德。
自幼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1792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
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
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坎坷。
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
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27)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田园交响乐的审美赏析《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唯一的标题音乐,贝多芬将其命名为《田园》,且在其后注明了“卓并非是印花,重要的是情感表现”。
这首交响曲是一部非常具有哲理性和美感的伟大作品。
这部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恩格斯称赞这是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因为这首交响乐结合美学与音乐,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各个角度都能体会这首交响乐中的美。
从美学角度来欣赏《田园》,就要跳出其中的技法问题,从更深层次理解音乐本质,去理解《田园》中的艺术美学规律。
创作背景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海利根施塔特,也是1802年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遗嘱几乎自杀的地方。
这部作品传达的除了对乡村生活美好的描述,还有贝多芬对其人生进一步的思考。
《田园》交响乐模糊了视觉与听觉的界限,通过对乐曲的欣赏可以使人由乐生情,又以情入境。
我们可以通过这首乐曲爱闹钟联想出把整个田园风光。
这种对田园风光的表现并非是用音符来描述某个具象的存在,而是将听众带入到无以名之的田园风光感觉中。
让我们爱上大自然,沉浸与自然,并激发我们对自然的思考,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在东方的思想价值体系中,人与自然往往是人企图融入自然的逍遥倾向;在西方,自然则是一位独立自主的上帝一般的角色,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常常有人与自然对话与争辩的关系。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赏析这首《田园》,是基于对贝多芬全部作品的纵观。
贝多芬的感情强烈,心灵冲突却并不十分明显,这刚好是乐以忘忧的一种心情,也是此首表达的主要情感。
贝多芬将第一章注释为“初读田园景色的愉快心情”,从容不迫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带领听众仿佛置身于一片广阔的平原中,远处是天与地交界的地平线,这种感觉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苍茫感。
此时天空悠然飞着的鸟群划出了美丽的弧线,听众转换到林间行走,在静谧中感受大自然的轻抚与美好。
而这种美好,是第二主题开始一直出现的,也是我理解的关于人与自然的美好。
贝多芬在第一章中寄托了对生命美好的渴望以及对完美生活和幸福的追求。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园》赏析此曲为贝多芬在乡村养病期间,对⼤⾃然的感受和印象,透过⾳符流露其回忆及感情的作品。
——题记贝多芬⽥园交响曲⼜叫F⼤调第六交响乐,⼀般来说,古典的流派的作曲家是不会直接命名曲⽬的。
我们熟悉贝多芬的“悲怆”、“⽉光”、“热情”奏鸣曲和“命运”交响曲等,这些题⽬都是出版商或者是后⼈添加的。
有些是与其内容有关,有些则不然,懂古典⾳乐的⼈应该知道⽉光奏鸣曲所表达的内容跟⽉光毫⽆关系,⽽这⾸第六交响曲“⽥园”是贝多芬⾃⼰命的名。
不过那时候给交响曲命名还不是⼀个常见的事情。
为交响曲命名要等到浪漫主义后期的时候才普及。
从这样的⼀个观点出发,我尝试分享欣赏贝多芬著名的第六号交响曲“⽥园”。
我个⼈认为,这⾸交响曲并没有具体⽤⾳符描述各种⽥园对象,我们是透过⾳乐得到如此的感觉,⽆以名之,恰好很类似⽥园风光,故名之为⽥园。
我想既然作者亲⾃为其命名,那我们就遵循他的思路,去感受⼼中的⽥园⽓息。
贝多芬有标题的⾳乐作品往往只能勉强说是从⼀种与标题有关的情绪出发,⽽不能说是真正标题⾳乐。
⽥园交响曲固然可以如动画名⽚《幻想曲》那样把整个⽥园风光完全⽩描出来,然⽽⼩提琴绵延不断并且与⼀个富节奏性的主题同时进⾏,这⾥就绝对不可能与⽥园风光有任何⽩描意含了。
“⽥园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分别为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溪畔⼩景、乡民欢乐的聚会、暴风⾬、暴风⾬过后的愉快情绪。
⽥园交响曲第⼀乐章⼀开始以第⼀⼩提琴演奏、竖笛、双簧管、乐团逐渐加强⾳量到达⼀个⾼峰,接着是长笛,这样⼦的乐曲风格,会想成⽥园风光是很⾃然的事。
提琴奏出优雅、愉悦的旋律;⽊管吹起⼀缕轻风,⼀阵阵优美的旋律迎⾯袭来,眼前的⼀切渐渐开阔起来。
我最欣赏《⽥园交响曲》的第⼆乐章,感觉⾃⼰常常能直接⾛进这⾳乐造成的境界之中,那旋律有⼀种美丽的忧伤情绪,仿佛就是我⾃⼰伫⽴和漫步在⽥园中久久沉思的⼼境。
贝多芬在这⾥⽤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来模仿描绘鸟⼉的歌唱,其轻盈的声⾳会使⼈⽴即联想到可爱的⼩鸟和美丽的⼤⾃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