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历史的主体
- 格式:docx
- 大小:21.87 KB
- 文档页数:3
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浅析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是指在他的政治哲学中,人民被视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和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认为,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动力。
马克思强调人民的历史性。
他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驱动力。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由人民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来创造的,而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
他强调人民的创造性和历史觉悟,认为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改变自然和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马克思关注人民的阶级属性。
他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的意识和行动是受到其阶级地位的制约和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具有推动社会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才能打破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还关注人民的群众性。
他认为人民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人民的群众性意味着人民是通过集体行动来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的变革的。
马克思关注无产阶级群众,强调群众的觉醒和组织,认为只有通过群众的斗争和革命行动,才能推翻旧的社会秩序,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历史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强调了人民的历史性和创造性,提醒我们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人民的阶级属性,认识到社会意识是受到阶级地位和利益的左右的。
它强调了人民的群众性,提醒我们要关注群众的觉醒和组织,发动群众的力量来实现社会变革。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也存在一些限制。
马克思过于强调了阶级斗争和阶级觉醒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马克思对于人民觉醒和革命行动的条件和方式进行了理想化的设想,忽视了实际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对于人民主体的限制和制约。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它强调了人民的历史性、阶级属性和群众性,对我们认识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也存在一些限制,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他们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他们的意志和行动决定了历史的方向和进程。
无论是革命运动还是社会变革,都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人民群众通过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和斗争,推翻了封建统治、实现了民族解放,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人民群众的意识觉醒和主体性也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变革都源于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意识的觉醒。
人民群众通过自我教育和组织活动,提高了政治素养和认识水平,增强了自身的主体性。
他们不再被动接受命运,而是积极争取权利和利益,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在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的力量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他们的创造力、智慧和勇气可以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只要给予他们合适的机会和条件,他们就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和意义以人民为中心是指在各种工作中放在人民的利益,福祉和幸福的首位。
这一理念的内涵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和愿望。
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放在第一位,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2.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
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民的努力和创造而实现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让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3. 人民是社会的统一体。
社会是由人民组成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发展应当以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福祉为出发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从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避免片面和个体的利益对整体社会利益的侵害。
4. 人民是最终受益者。
各种社会改革和发展都应该使人民得到实惠和好处,让人民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为标准,推动社会的发展不断惠及人民大众。
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把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将人民的利益置于各种工作的核心位置,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继续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和意义还包括以下几点:1. 人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国家治理应当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保障人民的权益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目标,从人民的现实需求出发,制定和实施政策,解决人民最迫切的问题。
2. 人民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激发广大人民的创新潜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了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幸福,需要为人民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基础条件,激发人民的创业创新精神。
3. 人民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确保人民生活在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中。
国家应当保障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维护和安全防范措施,保障人民生命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关于英雄人民的名言,30句当谈及英雄人民时,有许多名人名言可以传达他们的伟大和勇敢:1.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 —— 鲁迅2. “人民是最伟大的英雄。
” —— 毛泽东3. “人民是一切英雄的创造者。
” —— 徐特立4.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永远紧紧依靠人民。
” —— 邓小平5.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 —— 周恩来6. “民族的兴亡,有时候就看一些平凡人能不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 —— 江泽民7. “英雄不问出处,人民皆英雄。
” —— 茅盾8. “英雄是平凡人在特殊时刻做出的特殊选择。
” —— 爱因斯坦9. “伟大的英雄是人民的骄傲。
” —— 卡尔·马克思10.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英雄的创造者。
” —— 林彪11.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 —— 列宁12. “每个人民中都有英雄,只要我们愿意看到。
” —— 韩寒13. “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他们有正义感。
” —— 萨拉曼卡14. “人民是强大的,因为他们的心是晴朗的。
” —— 保尔·波格巴15. “人民是伟大的,因为他们有信念。
” —— 乔治·华盛顿16. “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 —— 约翰·肯尼迪17. “不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而是历史造就了英雄。
” —— 普希金18. “人民是最伟大的创造者,他们的勇敢和智慧铸就了历史。
” —— 弗洛伊德19. “历史的进步,是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
” —— 尼古拉·奥斯特罗夫斯基20. “人民不畏惧,勇往直前,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 —— 雷锋21. “人民是伟大的,因为他们拥有不屈的精神。
” —— 尼古拉·鲁宾斯坦22. “人民的伟大在于,他们为真理和正义奋斗不懈。
” —— 孟德斯鸠23.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力。
” —— 马丁·路德·金24. “真正的英雄是无名的人民。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000字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力量。
人民群众的作用可以从社会动态和历史进程两个方面来分析。
在社会动态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运行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的生产力。
他们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推动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和农民合作社等都是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量。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发展动力。
他们在社会问题和不公义现象上的不满和抗议,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广义上,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抗议通过民主运动、革命运动等方式转化为社会的动力。
狭义上,人民群众在社会运动中的集体行动和示威抗议,成为压倒性的力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历史进程方面,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政治、变革社会制度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方式。
历史上的革命运动和政权更替往往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人民群众通过投票、参与政党活动和民主参与等方式,推动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社会进步。
第二,人民群众变革社会制度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体,通过起义、革命等方式推翻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历史上的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都是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三,人民群众维护社会稳定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要素。
人民群众的理性行动和社会参与,可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总的来说,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是社会的基础,经济的动力,社会的变革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政治、变革社会制度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行动,为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价值,尊重他们的权益和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历史逻辑。
它是在深刻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的。
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民是历史的主体。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奋斗和努力,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
其次,人民是历史的检验者。
历史的发展必须接受人民的检验,只有符合人民利益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
历史的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
再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所推动的。
人民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人民是历史的见证者。
历史的发展必须接受人民的见证和评价。
人民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评价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逻辑是党的根本立场和指导思想。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群众史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重要原则。
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原理和方法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原理和方法论认为,人民是民主社会的基本因素,也是最根本的社会力量。
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因此,人民群众应该作为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自己作为关键
力量,以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原理和方法论,要求人民群众发挥积极作用,在
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自己的利益贡献力量。
必须有民主和公正
的参政体制,真正地听取民意,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形成一个
动态的社会发展环境。
同时,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应该有努力的意识,建立一种勤奋好
学的态度,以此提高自我能力。
要有胸有成竹的学习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思想,奋斗着努力实现自我识别,以扩大自身影响力,实现更积极有效的发展和变革。
总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必须全面激发自身的发展潜能,发挥积
极作用,以推动我们的民主社会发展,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感悟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①人民群众从质上说道就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至促进促进作用的人们;
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③在相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著相同的内容,涵盖着相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④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因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一,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缔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变革的同意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就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人民民主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观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人民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政治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现国家治理权力的最终依据。
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人民民主观,剖析其核心内涵以及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人民民主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的实践活动和创造力。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基本力量,具有改变社会现状和塑造社会未来的决定性作用。
正是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二、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形式人民民主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被赋予了重要地位。
人民民主是指人民基于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权利和能力。
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形式,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保证了他们在国家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三、人民民主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人民民主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人民民主能够有效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最大发展。
其次,人民民主能够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高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第三,人民民主能够促进社会的创新和进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人民民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人民民主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强调,真正的人民民主需要建立在广泛的民主参与和决策基础上。
只有通过人民民主的实践,才能确保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在国家治理中,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依靠人民的力量,维护人民的权益。
五、不断深化人民民主的使命和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明确指出,不断深化人民民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通过推进人民民主的实践,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加强人民的参与权力,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框架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框架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二、价值与人生价值(1)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生价值: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三、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
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1)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第四课矛盾分这内外因,内因引变是根据,外因必备是条件,两因结合才有戏。
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概念1.1 人民:历史的主体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人民被视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他们以自己的意志和行动参与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政治变迁,是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1.2 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
他们的劳动、创造力和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在各个历史时期,人民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参与着社会生活,对历史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人民的历史作用及其体现2.1 生产斗争在生产斗争中,人民以劳动的方式改造着世界。
在古代,他们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在工业革命时期,他们参与工厂生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现代,他们参与科技创新,引领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2.2 阶级斗争在阶级斗争中,人民不断争取自身利益和权利。
农民起义、工人罢工、人民革命等都是人民为了争取自身权益所展开的斗争。
这些斗争促成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形态的变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3 文化斗争在文化斗争中,人民以其自己的文化实践和精神创造,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他们以自己的语言、习俗、信仰等丰富了社会的多样性,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下人民的地位和作用3.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下,人民被理解为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力量。
他们以自己的意志和行动参与社会变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3.2 人民的创造力和斗争精神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的创造力和斗争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斗争,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结论和个人观点在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他们以自己的意志和行动参与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
在我看来,人民的奋斗精神、创造力和斗争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发扬人民的作用和价值,为实现社会的长足进步而共同努力。
唯物史观相关原理,谈谈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的理解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是物质生产的结果。
因此,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江山是人民创造的结果。
对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的理解,可以这样说:
1.江山就是人民:江山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江山的主体,没有人民就没有江山。
2.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江山的基础和支撑,江山是人民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
这句话表达的是人民和江山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关系,即人民和江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江山是人民创造的结果,人民是江山的主体。
江山是人民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人民是江山的基础和支撑。
此外,在唯物史观角度下,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江山是人民创造的结果。
人民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迁的主体。
江山是人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迁的结果。
人民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江山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因此,“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表达了唯物史观中人民和江山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也表示了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江山是人民创造的结果。
它强调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江山是人民创造的成果,人民是江山的基础和支撑,江山是人民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
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
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
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
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民工的伟大创造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
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
人民群众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
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
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
)这些“利器”还要人来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
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具,没有劳动群众进行劳动生产,就不会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我们可以看出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离骚》、《水浒传》、《聊斋志异》,这些名篇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
)他们创造这些精神财富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
《离骚》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传说,《水浒传》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
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不仅如此,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什么条件呢?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在车篱旁边吟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陶渊明吟诗作词离不开人民群众,为什么?(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他不但没酒喝,也没饭吃,只能饿死在车篱旁边,哪里还会吟出什么诗句。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统称为“刻版印刷术”。
到了北宋年间,“布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经济、方便。
毕升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
排版前,先在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板一样印刷。
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不是仅仅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它是不是精神财富?(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对前代印刷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总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分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
精神财富也不只是知识分子创造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起来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
革命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争得的。
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1 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偷偷摸摸将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种植,搞起了“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18位农民手中起步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有哪些伟大的创造?(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从1981年开始的农村村民自治,实现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这些都是基层农民自己创造的。
包括基层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起到了什么作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人民群众仍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战国思想家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能群”是指什么? (人们能够利用群体的力量征服自然界。
我们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时不能脱离群体,要依靠群体的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运用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实际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三大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民工就有490万,支援的粮食就有40万吨。
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取
得成功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那么为什么群众会支持共产党,会成为共产党的依靠?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
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确立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是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
总结新课:本节课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用课件展示小结线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