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的病害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429.64 KB
- 文档页数:2
黄颡鱼疾病防治技术彭张华1、日常疾病预防:内服:“免疫双抗”1袋+“甘泰乐”1袋200克+金维康1袋+恩诺沙星400克,拌400斤饲料内服,每天两次,连续内服5天,每月2次。
调水:每10天全池泼洒“藻能源”1瓶+“金水露”3瓶或者“益水源”3袋或者“活菌宝”2袋(3者可以交替使用),一套使用15亩;底改:每包5公斤“底润舒(新)”使用15亩或者“底卫士”每袋5亩,交替使用,严重时,可以加量使用。
2、黄颡鱼苗红体:第一天:“藻能源”1瓶+“金水露”3瓶泼洒10亩;第二天:“神农百果露”+“派尼均安”各1瓶全池泼洒2亩。
3、黄颡鱼出血、烂身、烂鳃:外泼:1、第一天全池泼洒“舒肤加”+“派尼酸碘”,各1瓶5亩.米;2、第二天全池泼洒“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袋+“派尼均安”1瓶使用3亩;内服:“免疫双抗千目粉”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派菌康4小袋+福乐佳4袋拌160斤饲料,中药连续内服7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4、黄颡鱼裂头:泼洒:第一天:杀灭寄生虫,全池泼洒“虫清1号”1袋+“神农百果露”2瓶+“派尼均安”1瓶,1套泼洒2亩;第二天:全池泼洒“派尼酸碘”,1瓶5亩;内服:“免疫双抗千目粉”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派菌康4小袋+福乐佳4袋拌160斤饲料,中药连续内服7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5、肚子、肝腹水、脾脏肿大:内服:免疫双抗千目粉”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派菌康4小袋+福乐佳4袋拌160斤饲料,中药连续内服7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外用:“黄氏琼浆”1瓶+“神农百果露”1瓶,配合使用泼洒2亩水面。
6、小瓜虫、车轮虫等:内服:“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袋拌料80斤,连用5天;外泼:“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袋,1套全池泼洒2亩,或者是每天1次1套泼洒食台周边区域,连用3天。
7、气泡病外泼:“神农百果露”1瓶1亩,2小时后“金水露”1瓶3亩。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一、出血性水肿病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
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
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
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
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
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
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0.35公斤/亩·米。
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
39 养防并举,综合防治。
YANGZHISHIJIE编辑:邓婧(dengjing_************)养殖世界鱼用3%~5%食盐溶液浸浴1~2分钟或用0.2~0.3毫克/升二溴海因液进行全池泼洒。
六、水霉病 病鱼消瘦独游,鱼体长白毛,似棉絮状附着物。
池塘彻底消毒,鱼种下塘前用2%~3%食盐溶液或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2~3分钟,并泼洒亚甲基蓝,使水池药物浓度达到2毫克/升。
运输用水中可适量添加土霉素。
七、车轮虫病 病鱼严重感染时沿池塘狂游,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鳃丝部。
鱼体表有一层白色黏液,分泌增多,不吃食。
用0.7毫克/升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八、黏孢子虫病 该病可危害黄颡鱼皮肤、鳃、肠道及其他内脏,导致鱼呼吸困难,摄食减少,浮于水面,消瘦而死。
以90%的晶体敌百虫配成0.1%~0.5%浓度的水溶液浸洗鱼体5~10分钟,再以0.2~0.3毫克/升的浓度全池泼洒;隔1天再全池泼洒1次。
(南 师)一、裂头病 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严重时头顶穿孔、裂开。
发病初期,内服三黄粉、龙胆泻肝散、多维或爱福灭、强力霉素、鱼病康,连用5~7天;外泼洒高聚碘或新威特,连用3天。
二、腹水病 病鱼独游,浮于水面,腹部可见气泡,伴有腹水,空胃。
采用0.2~0.5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液对水体消毒,连用3天,并投喂粉状饲料。
三、出血性水肿病 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胃肠内无食。
采用0.2~0.5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液对水体消毒,连用3天;同时口服聚维酮碘(用量按说明书要求)。
养殖过程中密切关注水质情况,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毫克/升。
四、肠炎病 病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时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
全池泼洒0.5毫克/升溴氯海因液或用0.2~0.5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液对水体消毒;内服0.2克/千克大蒜素粉,服用4~6天;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池塘养殖黄颡鱼的疾病防控策略探究【摘要】池塘养殖黄颡鱼是一个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但由于其易患多种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本研究旨在探讨池塘养殖黄颡鱼的疾病防控策略,包括水质管理、饲料管理和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对黄颡鱼常见疾病的综述和防控策略的探究,得出了在养殖过程中重视水质管理、合理饲料供给和良好的环境控制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强调了池塘养殖黄颡鱼疾病防控策略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总结,为池塘养殖黄颡鱼的健康养殖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池塘养殖、黄颡鱼、疾病防控、水质管理、饲料管理、环境控制、重要性、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池塘养殖黄颡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黄颡鱼疾病防控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现代养殖过程中,黄颡鱼遭遇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真菌等,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养殖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养殖户若无有效的疾病防控策略,将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
对池塘养殖黄颡鱼的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探究有效的防控策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引入科学管理方法,优化水质管理、饲料管理、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措施,提高疾病防控的效果,不仅可以保障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也有助于推动黄颡鱼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池塘养殖黄颡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在养殖过程中,黄颡鱼常常遭受各种疾病的威胁,导致养殖效益下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池塘养殖黄颡鱼疾病的防控策略,希望能够从疾病综述、水质管理、饲料管理以及环境控制等方面,提出可行的防控措施,减少疾病发生,保障黄颡鱼养殖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1. 综合分析黄颡鱼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症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2. 探究不同水质对黄颡鱼健康的影响,探讨有效的水质管理措施,提高池塘水质,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3. 研究不同饲料对黄颡鱼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为合理饲养提供科学依据;4. 研究环境因素对黄颡鱼疾病的影响,探讨环境控制措施,提高养殖环境的舒适度,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黄颡鱼的主要病害有哪些?防治方法是什么?黄颡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我国养殖黄颡鱼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它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它的养殖面积和密度也在不断的扩大,但同时带来时病害的高发和多发,严重影响养殖产量和养殖户经济收益,那么黄颡鱼在养殖会遭受哪些病害的危害呢?1、水霉病水霉病是由水霉病菌感染寄生在鱼体上,水霉病军在水体中繁殖,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外部损失时,水霉病菌就会趁虚而入。
寄生在鱼体的外伤口上,不断的繁殖生长,开始寄生时肉眼不可见,随着时间推移,菌丝开始不断的向内和向外生长,蔓延扩散,形成白灰色的棉絮状物。
发病时病鱼游动不安,精神失常,摄食量下降,最终因食欲废绝,逐渐消瘦而死。
防治方法:放苗前先要及时石灰粉清塘消毒处理,减少病原,降低养殖吗,密度,防止鱼在游动时应摩擦而产生外伤,同时在放养和捕捞也要小心。
定期消毒,改善水质,发病时用水霉速克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即可治愈。
2、肠炎病肠炎病是一种细菌性的传染病害,它是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主要原因是投喂的饲料不新鲜、霉变腐败。
发病时病鱼腹部肿大,肛门红肿,轻轻按压会有黄色的黏液流出。
将病死鱼解剖,会发现肠胃部位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发病后会离群独自活动,游动缓慢,食欲减弱,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同样的要继续清塘消毒,减少病原细菌,投喂的饲料一定要新鲜,不要喂食变质、霉变的饲料,活饵要经过消毒后在投喂,投喂后的残饵要及时清理。
尤其是在夏季时,还要注意控制水温,因为此病流行期在水温25-30度时,发病后全池泼洒二溴海因,再在饲料中加入一些食盐。
3、出血性水肿病出血性水肿病也会一种细菌病害,是黄颡鱼养殖时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时病鱼体表发黄,黏液增多,腹部肿大,肛门红肿外翻,另外胸部、鳍部、背部都会出现充血水肿的现象,病情严重时食欲废绝,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肠胃内有大量的脓液,死亡率高。
养好黄颡鱼关键在防病养殖好黄颡鱼,重点工作在于抓好黄颡鱼的病虫害防治。
从苗种投放到成鱼捕捞,都要精心管理。
一、冬季准备要充分1.清塘培水。
每年冬天,鱼种经并塘或成鱼出池后,排干池水,清理塘底污泥和修整塘基,让池塘暴晒龟裂,这样可以加速土壤风化,并达到控制和消灭病虫害的目的;同时便于清除池塘边杂草,减少寄生虫和水生昆虫对鱼种的侵害。
每亩用生石灰755千克~150千克和晶体敌百虫1千克~1.5千克全池泼洒消毒,彻底杀灭病原生物。
消毒5天~7天后注入新水,每亩施腐熟的粪肥200千克培水,过7天~10天当池中出现大量浮游生物时即可放苗。
2.漂白粉清塘。
一般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其用量为15千克/亩。
先将漂白粉加水溶化后,全池遍洒,一般下药后经4天~5天药力完全消失,即可放鱼。
二、苗种投放看市场大规格商品黄颡鱼受市场欢迎,因此应投放30克/尾左右的大规格鱼种进行成鱼饲养。
鱼种的放养量可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饲料供应和鱼种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每亩可投放30克/尾的黄颡鱼种1500尾左右,并可搭配50克/尾的花白鲢200尾左右。
所放鱼种应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入池前需用5%食盐水浸洗10分钟。
黄颡鱼种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投放,搭配的花白鲢鱼要在黄颡鱼入池半月之后再投放,以利于黄颡鱼的生长。
三、健康喂养抓要点1.饵料配制。
天然水域的黄颡鱼的食物主要是小虾、鱼及鱼卵和部分水生昆虫、水生植物等,因此进行人工养殖可采用鲜活的动物性饵料饲养。
采用自制配合饵料进行驯化喂养,饵料采用鱼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干鱼虫等与饲料添加剂进行配合而成,前期蛋白含量34%以上,脂肪4%;后期可用小杂鱼替代部分鱼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即可。
投喂饵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无酸败。
2.投饵驯化。
野生黄颡鱼喜昼伏夜出摄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5天~7天驯化,完全可以白天上饵料台摄食。
在苗种入池2天后采用人工投饵驯化,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
黄颡鱼的疾病防治一、细菌性肠炎。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
肠道发炎,呈浅红色,充满血脓。
病鱼离群靠岸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⑴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活饵用2-3%的食盐水消毒后再投喂;定期在饵料中添加0.1%鲜大蒜汁。
⑵全池泼洒0.3克/立方米二氧化氯。
⑶投喂土霉素药饵,每千克饵料加土霉素0.05克,连用10天。
二、出血性水肿病。
病鱼体色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脏有霉黑点。
防治方法⑴:二氧化氯0.5克/立方米水体消毒,连用3天。
⑵内服利福鱼康连用一周。
⑶加大换水量,定期用二氧化氯消毒。
三、水霉病。
病鱼游动缓慢,体表有棉絮状附着物,鱼体消瘦衰弱而死。
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由拉网、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防治方法:⑴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谨慎操作,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⑵全池遍洒霉菌净全池泼洒。
⑶先用5%食盐水浸洗鱼体5分钟,再用青霉素80万单位加入100公斤水配成溶液浸洗10分钟。
四、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
由车轮虫或斜管虫大量寄生于鱼体鳃部和皮肤引起,主要危害黄颡鱼苗种。
病鱼焦躁不安,在水上层狂游,或腹部朝上,在水面上旋转。
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或斜管虫寄生于鳃丝和皮肤上。
防治方法:车轮斜管杀全池遍洒。
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五、小瓜虫病。
多由小瓜虫寄生于鱼体鳃部和皮肤引起。
病鱼皮肤上,肉眼可见小白点,用镊子取下小白点,显微镜下观察可确诊。
防治方法:金典消毒,鱼虫杀星全池遍洒。
此外,黄颡鱼为无鳞鱼,对药物耐受力不及四大家鱼,用药要准确掌握剂量。
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由于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和投饲量的增加,池塘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也随之增多,造成水质变化加快,加速了细菌、寄生虫的繁衍,导致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一旦防治工作不到位,就将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一、烂鳃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
少食或停食。
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分钟。
2、治疗以外消为主,使用溴氯海因0.3~0.4×10-6g/m3或等量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二、暴发性出血病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
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
该病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1、合理放养,每0.067公顷放鱼种2500~3000尾,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如“中水”降氨宁)或“科恩”生物净水剂调节水质,排除池塘有毒气体。
2、发病时,池塘使用二溴海因0.3~0.4×10-6g/m3全池泼洒,连续2次,病症严重者,尚需用颗粒型溴、氯消毒剂全池直接播撒1次。
3、饲料中添加克暴灵或鱼血康,添加量为4‰~5‰,连喂3~5天。
若投喂鱼浆鱼块的,再加1%的食盐,治疗效果更好。
三、肠炎病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
症状: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食道和肠充血发炎。
防治方法:1、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2%食盐浸浴。
不投霉变食物,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水浸泡或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2、发病时,外消同暴发性出血病。
内服:饲料中添加肠菌宁和大蒜素,添加量分别为5‰~7‰和1‰~2‰,连喂5~7天。
四、小瓜虫病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孢囊。
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在水面。
如何有效防治黄颡鱼疾病?彭张华一、养殖背景6月份气温升高,黄颡鱼养殖进入生长旺季,投喂量逐渐增大,但6月多“白撞雨”天气,气温变化大,尤其降温下雨易引起返底、倒藻等不良现象。
市场调研发现,80%以上的塘口均有水质问题,其中以亚硝酸盐偏高(≥0.3mg/L)为主。
水质变化初期表现氨氮升高、鱼吃食速度变慢、采食量下降,如不注意及时调水、增加溶氧,则紧跟着亚硝酸升高、鱼体质下降,各种病害和寄生虫亦随之而来。
二、池塘常见的水质及病害问题1、水质问题——氨氮、亚硝酸盐高氨氮、亚盐的来源:养殖池塘水体中氮元素最主要的来源是饲料。
其存在形态主要可以分为5种:溶解游离态(N2)、氨(铵)态氮(TNH4—N)、硝酸态氮(NO3-—N)、亚硝酸态氮(NO2-—N),有机态氮(R—NH2,包括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及其分解产物)。
其相互转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
4种无机态氮(溶解游离态、氨态氮、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之间的转化主要通过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进行。
硝化细菌大部分为好氧菌,反应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反硝化细菌大部分为厌氧菌,可随时将硝酸态氮还原成亚硝酸态氮、分子氨。
因此,在池塘溶氧不足的情况下,反硝化作用要快于硝化作用,造成亚硝酸盐的积累而升高。
亚盐高的主要危害:(1)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将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载氧能力,导致鱼体出现生理性缺氧,黄颡鱼表现吃食不欢,鳃丝末端失血变白;(2)使小血管平滑肌松弛而导致血液淤积,黄颡鱼体表会有出血点,内脏亦有小出血点;(3)长期生活在亚硝酸盐高的水体环境中的水生动物容易出现生长速度缓慢、对病原的抵抗力不强、易患病等情况。
氨氮高的主要危害:(1)离子氨态氮(NH4+-N)一般对生物无害,而且能够被藻类直接吸收利用,但非离子氨态氮(NH3)渗入组织液,则对生物机体有毒害作用,尤其损害鳃组织。
长期氨氮过高,黄颡鱼表现摄食下降,鳃丝组织增生,生长速度减慢;(2)非离子氨态氮毒性与pH值关系密切,pH值越高,毒性越大。
在2000年以前,黄颡鱼病害在国内仅有鳃霉病、出血性水肿病和肠炎病的报道。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黄颡鱼的疾病也日趋增多和严重。
现将我们多年养殖的病害防治经验作如下总结。
一、由细菌引起的疾病1.出血性水肿病(1)主要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胶状物、肠内无食物且充满黄色脓液。
病鱼食欲明显下降、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
(2)危害及流行:在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阶段均可能发生,苗种阶段危害较为严重。
常在高温季节暴发,死亡率高达80%以上。
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①注意水质,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②用强氯精0.25~0.3克/米3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
③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定时加1%食盐到饲料中。
2.肠炎病(1)症状:病鱼独游,发病的初期,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道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
在发病的后期,可以看到肠道、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粘液,脓血充塞肠道。
病情严重的时候,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2)危害及流行: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病菌主要来源于环境和变质的饲料,这种病具有很强的传播性。
(3)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溶液洗浴消毒。
②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不投喂腐败霉变的饲料,鲜活饲料要用2%~3%食盐溶液消毒后投喂。
③每隔15天投喂1次大蒜或大蒜素药饵,每千克鱼喂大蒜l0~30克或大蒜素粉(含大蒜素10%)2克。
④对发病鱼池,采用外消内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用强氯精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5~0.6克/米3;每千克鱼用氟哌酸l0~30毫克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5天。
3.水霉病(1)症状:病鱼受伤处水霉大量繁衍呈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
黄颡鱼在我国各大水系都有分布,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大规模的养殖,是一条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
今年开春以来,全国各地黄颡鱼都出现了大规模爆发性死亡,事件发生后,各级水产专家都深入一线进行流行病调查,及时调查病情,分析病因,制定防控方案,我们市县水产技术部门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4月26日黄颡鱼疾病诊断报告及5月9日省、市、县三级黄颡鱼爆发性病害防控分析会意见,结合前一阶段防控工作实践,特制定黄颡鱼爆发性病害防控技术,供养殖户参考。
一、黄颡鱼发病主要症状及诊断患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或静卧池边;病鱼头部发红或发黑,体表皮肤溃疡、布满黏液,体色发黄或腐皮脱色;吻端、口腔充血、下颌部、鳃盖充血;鳃丝基本清晰正常,偶见鳃丝肿胀和少许粘液,有少量车轮虫感染;背鳍基部、胸鳍基部、尾鳍有溃烂、炎症;腹腔脂肪积累明显、有时腹水严重;胃、肠内无食物,有时胃充满粘性积液;肠道有充血发红肿胀病变,肛门红肿出血;肝脏失血、脾脏发黑、肾脏肿大坏死、胆囊肿大。
大部分患病黄颡鱼有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典型症状,如“头穿孔”病、腹水病、腐皮病等。
实验室分离到多种细菌病原,包括维氏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类志贺邻单胞菌等。
二、黄颡鱼发病原因分析(一)发病池塘普遍为高密度单养模式,亩产量超过1500kg,密度过大,品种单一;(二)池塘管理缺乏,水质恶化,水体透明度低,溶解氧低,理化指标超标。
池塘冬季基本上未清塘消毒,投放黄颡鱼苗种前未培育浮游生物和有益微生物;○沈修俊杨军2020-12--57(三)3月底至4月初温度上升期投喂量过大,并且黄颡鱼摄食正常时,保健措施缺乏,没有及时进行预防;(四)养殖户采用地笼、摊网、拉网等操作导致鱼体受伤,造成致病菌或病毒感染;(五)疾病发生后缺乏科学诊断,滥用药物,加重病情。
过高的养殖密度、投喂量过大、外在刺激(水质、不当用药及人为刺激)是发病的主要条件,三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鱼体体质下降,免疫水平降低,感染爱德华氏菌和多种条件致病菌引发黄颡鱼爆发性病害。
黄颡鱼3大病害发生频繁,想增加养殖效益,关键要掌握这几点黄颡鱼又名黄骨鱼、黄腊丁、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黄颡鱼品种较多,有黄颡鱼、江黄颡鱼、岔尾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人工养殖的品种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两种。
黄颡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无肌间刺,且具有滋补、药理作用,成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在我国养殖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如广东、广西、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区。
黄颡鱼属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自然条件下,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水生昆虫、小鱼虾、螺蛳、植物碎屑。
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全程摄食配合饲料。
黄颡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伏夜食现象,一般白天栖息于水体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体上层觅食。
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在摄氏1度至摄氏38℃水温条件下都可以存活,最适温度为25~28℃。
营底栖生活,生性胆小,喜聚群栖息。
对酸性环境较适应,对碱性环境比较敏感,最适pH值范围为7.0~7.6。
pH值8.2以上容易引起腐皮病感染。
对水中溶解氧要求不低于2mg/L,低于2mg/L浮头,低1mg时出现窒息死亡。
随着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提高,黄颡鱼病害发生也逐渐频繁。
减少黄颡鱼病害损失,增加养殖效益,目前成了我们从事水产科研和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控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笔者就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防治做以下概述:1 红头病病原体:迟钝爱德华氏菌;流行水温为18~28℃,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发病较少;主要危害30~200g左■ 郝满义 王玲芳(陕西省大荔县水产工作站)右的鱼种或成鱼,传染性强,发病率高。
症状: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悬挂于水中,鳍条各基部充血,下颌、鳃盖、腹部可见深红色小血斑;解剖可见肝脏发白夹杂着小血点,胆囊肿大,脾肾脏发黑糜烂;胃苍白有血丝,肠内有黄色脓液。
严重时头部发红出血、颅骨上方出现菱形裂口,裂口处充血,脑组织外露。
治疗方案:每亩平均1m水深,用200g二氧化氯,化水全池泼洒;每亩平均1m 水深,用20%戊二醛溶液150mL,化水全池泼洒。
池塘养殖黄颡鱼的疾病防控策略探究黄颡鱼是一种在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优质淡水鱼类,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强等特点,因此受到了许多养殖户的青睐。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黄颡鱼的养殖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疾病威胁。
为了保障养殖户的收益和黄颡鱼的健康成长,有必要进行相关疾病防控策略的探究。
一、黄颡鱼常见的疾病1. 白点病:白点病是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鱼体表面出现白色的小点状病斑,鱼体出现瘙痒,进食减少,活动减弱等症状。
2. 鱼类细菌病:引起鱼类细菌病的病原菌较多,包括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假单胞菌等,症状主要表现为鱼体表面出现溃烂,腹水,呼吸困难等。
3.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鱼类养殖中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鱼体寄生虫、鳃呼吸道寄生虫、消化道寄生虫等,会导致鱼体迅速消瘦,活动减弱等症状。
二、黄颡鱼疾病防控策略1.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黄颡鱼疾病的首要措施。
养殖池应避免受到化肥、农药、污水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水质清洁和适宜的PH值。
2. 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不合理投喂是预防黄颡鱼疾病的关键。
合理配比饲料,计算好饲料用量,避免过度投喂引起水体污染和饲料残留,这样有助于减少疾病的传播。
3. 定期检查疾病情况养殖户应定期对黄颡鱼进行体检,如观察鱼体表面是否有异常斑点、鱼鳃操作是否正常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疾病的扩散。
4. 合理使用药物一旦发生疾病,应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用药,避免过量使用和滥用药物,以免产生药物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
5.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合理的养殖管理水平对预防疾病同样非常重要。
养殖户应提高自身的养殖技术水平,了解黄颡鱼的生长特点和易感疾病,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养殖水平。
三、疾病防控策略的优化思考1. 加强宣传教育科学的养殖知识和技术对于预防疾病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殖户的科学认知水平,让养殖户养成良好的养殖习惯。
黄颡鱼常见病的防治1.小瓜虫病该病由小瓜虫所致。
严重时,鱼的躯干、头、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体表像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
病鱼表皮腐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
此病在水温15~25℃时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1)采用生石灰清池(水深1米的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50公斤)和鱼种消毒(3%食盐水浸洗鱼种10分钟),杀灭残留在池塘中和鱼体表的病原体。
(2)每立方米水体用福尔马林15~25克,兑水全池泼洒,隔天一次,共泼2~3次。
2.鱼鲺病由甲壳动物鳃尾类寄生鱼体所致,病鱼常在水中狂游或跃出水面,食欲降低,鱼体瘦弱,但一般不会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1)放养前用生石灰清池,以杀死水中的鱼鲺成虫、幼虫和卵块。
(2)每亩用20公斤马尾松枝扎成多束散放在池塘中,可起到预防效果。
(3)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0.5克)。
(4)用4~5根号桐树(俗称蒿筒)根扎成一束放入池塘中,每亩水面放7~9束。
(5)每亩水面用15公斤樟树叶,捣烂连渣带液全池泼洒。
3.肠炎病由点状气单孢杆菌侵袭鱼体所致,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
防治方法:(1)鱼种下池前用2%~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5~10分钟。
(2)全池泼洒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用药1克。
(3)投喂磺胺胍药饵,第1天每百公斤鱼用药10克,第2~6天药量减半使用,连续使用6天。
(4)每公斤饲料加0.3~0.4克痢特灵制成药饵投喂,连用2~3天。
4.水肿病由细菌感染所致,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病鱼食欲下降,甚至闭口不食,运动失调,常离群悬垂于水体表面的水花生、水葫芦根下。
此病感染快,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1)用强氯精等制剂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克。
如何防治黄颡鱼的夏季鱼病随着夏季的来临,水温逐渐上升,水中各种病原体也开始滋生,该时段是鱼病的高发季节。
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黄颡鱼较容易感染一些病害,引发大面积死亡,使养殖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讲讲防治黄颡鱼的夏季鱼病的方法。
黄颡鱼的夏季鱼病症状与发病原因病鱼主要为3~5厘米规格,发病时头顶部溃烂,红肿,穿孔,鳃充血,鳍条基部充血,离群独游或较长时间头朝上、尾朝下垂直悬于水中,且来回转动。
该病是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
发病原因多为:⑴轻防重治,缺乏防病意识,每月没有按时检查,预防鱼病,调节水体,改善水质,遇到天气骤变,鱼体摄食后,极易暴发鱼病,大量死亡。
⑵水质污染,水体pH值偏低,鱼感染机率增大。
⑶投放密度大,幼鱼粪便和排泄物增多,水质较差,鱼类长期处于半缺氧状态,加之活动空间减少,活动力减弱,使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更易感染寄生。
⑷饲料蛋白质含量较低,使得饲料系数增加,鱼体生长较慢,残饵、排泄物较多,造成了水体的二次污染,诱发了寄生虫、细菌等的感染。
黄颡鱼的夏季鱼病预防和治疗用药宗旨为,调节水体,改善水质,杀灭寄生虫,外消内服,综合防治由车轮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点红”。
⑴预防方法①鱼苗入池前必须用高锰酸钾、硫酸铜和高聚碘等药物交替消毒;②水源必须经沉淀、过滤、消毒、曝气处理后再流入鱼池;③池塘消毒: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④降低放养密度,同时定期换水;⑤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提高pH值,按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止水质恶化;⑥定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福尔马林、车轮净等杀灭寄生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病等的发生。
⑵治疗方法①第一天用生石灰25克/立方米调节水质,提高pH值;②第二天上午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 0.7克/立方米,下午用高聚碘150毫升/亩·米,全池泼洒二天。
第四天彻底换水后用车轮净(按说明剂量)全池泼洒。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一、出血性水肿病1.病因: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疫情及危害:高温季节易暴发,疫情凶猛,传播迅速。
这种疾病在幼苗和成年鱼的繁殖阶段危害很大。
一旦发生,通常可以看到一些患病的鱼类在水体中旋转,很快就会死亡。
4、治疗方法:捞出病情严重的鱼,换掉半池水,然后用0.3mg/l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
内服氟尔康,每千克饲料添加2c3g,每天投喂1次,连续3天。
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要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1、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独自游近岸边,动作缓慢,食欲不振,根本无法进食。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当鱼的肠道被切开时,可以看到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和发炎,肠腔中没有食物,或者肠道后部只有少量食物,肠道中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全肠、食道和胃呈红色,肠壁弹性差,肠壁上只有淡黄色粘液,肠道充满脓和血。
在严重病例中,腹部扩张,肛门红肿,腹部轻轻按压,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
在疾病早期,肠上皮出现炎性水肿,上皮细胞顶部和纹状体边缘受损,粘膜皱襞顶部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粘膜皱襞底部上皮细胞结构清晰可见,杯状细胞明显增多,肠腔内有大量粘液和渗出的纤维连接蛋白样物质。
在疾病的后期,肠上皮细胞坏死并解体。
肠腔内可见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小肠上皮小片和少量红细胞。
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胶原纤维肿胀,平滑肌细胞肿胀变性。
3、流行情况及危害: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
4.防治方法:彻底清池:选用优质壮苗,用2%-3%的盐水浸泡10-15分钟后下池;加强饲养管理,掌握饲养质量;定期注入清水;启动曝气机,在整个水池中喷洒生石灰,使池水呈弱碱性,溶解氧充足,水质新鲜;严格执行“四定”措施;夏季加深水位,使水温变化小而不高;在发病季节,每100公斤鱼每天喂食4-8克大蒜素粉和200克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