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南平市教师进修学校余辉

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合情推理意识,其次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合情推理过程:第一步,让学生通过解读问题或情境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思之有“源”;第二步,让学生寻找与当下信息有关的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哪些可以作为合情推理的基础,做到推之有“据”;第三步,让学生整理思路,利用合情推理知识解决问题,做到言之有“理”;第四步,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果的合理性,辩证地看待合情推理,做到用之有“忧”。教师只有将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与具体的学习过程相结合,才能真正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1.让学生思之有“源”

得到数学结论前,合情推理帮助我们猜想和发现;得到数学结论时,合情推理为我们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方向。合情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统计推断、数学直觉等。合情推理的实质是“发现——猜想”,而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应以观察为基础,以联想为桥梁,以想象为动力,以创新为目的。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供猜想的情境,让学生借助有利于萌发猜想的素材,有机可“猜”。

(1)提供关系结构或规律相同的同类型材料,让学生归纳推理。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包括不完全归纳和完全归纳,而小学数学中采用的多是不完全归纳。不少数学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归纳—验证”发现的。针对归纳推理,教师根据需要研究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搜集材料时,应做到:一是提供一定数量的同类型材料,一般不少于三个;二是提供某些方面结构相同或规律明显的材料;三是提供所蕴涵的关系或呈现出来的规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并具有推广价值的材料。通过提供的这些材料,使学生能够从“多”中求“同”,归纳概括出有效结论。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2/4和4/8,借助纸条直观地比较1/2、2/4和4/8

的大小,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1/2和2/4、2/4和4/8、1/2和4/8各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发现这三组分数都具有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于是猜想所有的分数都可能具有这一性质。

(2)提供具有某些相似性的不同类型材料,让学生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两个不同对象的某些类似属性,猜测这两个对象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类似属性的推理。类比推理的基础是比较,关键是迁移。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一个类似的、已经解决的问题可以与之对比,因此素材选择的合理性是影响学生类比推理的关键因素。选择类比推理的素材时,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需要探究问题的特点,以及所蕴涵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其次是寻找学生已有知识中具有相似特点的素材,由这种相似性的分析,类比出他们其他性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再次是要对可供选择的材料进行适当处理,使之能够凸显有待解决问题的主要性质或关系。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学习材料,学生就可以通过具有紧密联系的旧材料、旧知识,根据知识间属性的相同或相似,分析,类比、猜测新知识也可能具有此属性,然后举例验证得出结论。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某教师针对“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的推理是这样处理的:首先,他对小学生已经学过的体积公式进行过滤,得出:长方体、正方体与圆柱体都“比较直”,都是直柱体,外在形式具有相似性;其次,他强调虽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主要表征形式不相同(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表示,引导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怎样的,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

(3)提供实验情境或统计数据,让学生统计推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一是对某事件有一个猜测,为了检验这个猜测,学生要自己设计统计活动,动手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二是面对统计活动得到的大量数据,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预测(或推测)。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现实意义的统计素材和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尝试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组织比赛》时,某教师通过组织“实验—统计—分析”的数学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数据的处理活动,了解数据的来源与内容,学习加工数据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说一说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活动、组织什么比赛好,引导学生分析数

据,做出合理的决策。虽然学生根据统计数据决定开展的项目不一定就是比赛的项目,但是进行统计推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作出选择、判断、决策,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4)提供结构化、整体化的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所谓数学直觉,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关系以及规律性的某种直接领悟或洞察。它表现为对数学对象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综合的判断、整体的把握,是一种不包含普通逻辑推理过程的直接悟性,属于非逻辑的方法论范畴。直觉是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在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在短时间内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瞬间做出判断的思维形式。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直觉尽管“突如其来”,但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而是在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结构化、整体化的教材,引导学生开拓思想,大胆猜测,从复杂的问题中寻找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发现隐蔽的联系,从而把各种信息做综合考察并做出直觉判断。

2.让学生推之有“据”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全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虽然合情推理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但由于合情推理带有较强的情境性、个体性,因此部分教师认为合情推理只要有道理、说得通就行。其实,合情推理不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数学思考的,是“有一定根据的”。如何让学生在合情推理的过程中,做到推之有“据”呢?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合情”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后再进行“推理”(或称之为猜测、推测)。其次,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合情推理方法,让学生猜测或推测出可能的规律、结论。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猜想的依据,思考猜想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而不能满足于已经得出的结论。

例如,教学《13亿粒米有多重》时,教师如果简单地让学生猜测“13亿粒米有多重”。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就可以信口开河报出“15千克”、“100千克”、“200千克”、“1000千克”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而这些猜测是没有根据的,没有“合情”的成分,与答案“13亿粒米约有26吨重”这一较科学的结论相差甚远。如何让学生“有根有据”、合理科学地猜测呢,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