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心肌炎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牛口蹄疫该如何治疗?养牛专家给出最佳方案!当前牛口蹄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以及牛巴氏杆菌病俨然已成为威胁养牛业的三大杀手,不少养牛的朋友与它们打过交锋并深受其害。
最近一段时间牛口蹄疫又开始爆发,特别从内蒙、吉林等地区新引进的犊牛更容易感染,为此小编专门给大家介绍一下牛口蹄疫该如何治疗?牛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可感染牛的口蹄疫血清型主要为O型、A型和亚洲1型。
各种血清型之间并不能形成交叉免疫保护,也就是说牛感染O型口蹄疫或注射O型口蹄疫疫苗之后仍可感染其他血清型的口蹄疫,因此牛群最好采用双价(O型、亚洲1型)或三价(O型、A型和亚洲O型)口蹄疫疫苗进行免疫。
牛感染口蹄疫后,潜伏期多为2~7天,发病后体温迅速升高至40℃~41℃,大量流涎,并且很快在唇内、齿龈、舌面、颊部黏膜、蹄趾及蹄冠部柔软皮肤以及乳房皮肤上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会形成红色烂斑,而后糜烂逐渐愈合,也可发生溃疡,愈合后会形成瘢痕。
患牛由于口腔溃疡疼痛会出现食欲减退或拒食,蹄部疼痛则会造成跛行或蹄壳脱落,甚至口蹄疫好转后蹄部仍继续跛行。
该病成年牛死亡率不高,一半多在5%以下,而犊牛由于容易继发心肌炎和出血性肠炎,死亡率较高。
1、牛群发生口蹄疫后的紧急应对措施当牛群发生口蹄疫后,应及时将患牛与健康牛隔离开,并对牛舍环境、饲槽和健康牛进行彻底消毒。
此时千万不要注射口蹄疫疫苗,这样只会加快发病速度和病情,根本起不到任何预防和治疗效果。
不过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口蹄疫血清全群注射,对患牛具有一定治疗效果,对健康牛则有紧急预防效果。
2、牛口蹄疫并无“特效”药当前牛口蹄疫并无“特效”药,只能进行对症治疗,然而一些兽药厂家却打着口蹄疫“特效”药的幌子欺骗养牛户。
这类药物多会起“口蹄一针灵”、“口蹄一喷灵”、“口蹄金针”之类的商品名称,然而若仔细看其药物成分无非是一些清热解毒、消炎的药物,养牛户花冤枉钱是小耽误牛的治疗是大。
3、患牛需摄入充足的营养患牛由于口腔溃疡疼痛会出现食欲减退或拒食的现象,而不能摄入充足的营养体质便会衰竭,并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牛蹄部有水泡是什么病?牛口蹄疫的预防与防治方法牛肉在市场上的价格一直不低,通常得几十元一斤,而且每一年都有所增涨,养殖前景还是算不错的,现在很多人开始养牛赚钱。
养牛户最怕牛得病了,这样要耗费很多人力物力,要是牛蹄部有水泡是得了什么病呢?如何进行预防与防治?小编在下面就来告知大家!一、牛蹄部有水泡是得了什么病?1、牛蹄部有水泡一样是得了口蹄疫,这种病毒侵入动物体内后,经过2~3日,有的则可达7~21日的埋伏时间,才显现症状。
症状表现为口腔、鼻、舌、乳房和蹄等部位显现水泡,12~36H后显现破溃,局部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脉搏和呼吸加快;流涎呈泡沫状;乳头上水泡破溃,挤乳时疼痛不安;蹄水泡破溃,蹄痛跛行,蹄壳边沿酒囊饭袋溃裂,重者蹄壳脱落。
犊牛常因心肌麻痹死亡,剖检可见心肌显现淡黄色或灰白色、带状或点状条纹,似如虎皮,故称“虎斑心”。
有的牛还会产生乳房炎、流产症状。
2、牛的埋伏期2~7天,可见体温升高40℃~41℃,流涎,很快就在唇内、齿龈、舌面、颊部粘膜、蹄趾间及蹄冠部柔软皮肤以及乳房皮肤上显现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红色烂斑,之后糜烂逐渐愈合,也可能产生溃疡,愈合后形成斑痕。
病畜大量流涎,少食或拒食;蹄部疼痛造成跛行乃至蹄壳脱落。
该病在成年牛一样死亡率不高,在1%~3%之间,但在犊牛,由于产生心肌炎和出血性肠炎,死亡率很高。
二、牛口蹄疫的预防与防治方法预防方法:1、预防接种认真作好早期的预防接种,免疫时应先弄清当时当地或邻近地区流行的本病毒的毒型,根据毒型选用弱毒苗或灭活苗。
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可用于疫区和受要挟的家畜,特别是控制疫情,保护幼畜。
2、紧急扑灭如果已经产生疫情,应根据我国有关条例,立刻上报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扑灭措施,由发病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发布“卦锁令”,对疫点、疫区实行封闭,严禁人畜来往。
扑杀、烧毁病畜及其同群畜,消灭疫源。
组织消毒工作,对畜舍及污染环境随时进行消毒和扑灭疫情的大消毒。
牛口蹄疫病特点与防控措施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年第11期由于牛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市场对于牛肉及牛类制品需求量增加,给养殖人员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但是在牛养殖过程中需要警惕疫病,口蹄疫又称口疮和蹄癀,是偶蹄类家畜常见疾病,口蹄疫病因是口蹄疫病毒感染,属于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
口蹄疫主要通过消化道损伤皮肤粘膜和呼吸道传播,病毒存在于患病牛体液或粪便中。
除接触传播外,口蹄疫病还可通过大风天气传播。
口蹄疫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许多动物都有可能感染,人类也有可能患上该疾病,而偶蹄类家畜最易受到感染。
根据口蹄疫病爆发时期和流行特点,可以对此病进行早期预防,降低疾病发病率,防止此病大范围扩散。
由于此病可以在人群中传播,所以在发现后要及时上报,切不可隐瞒。
本文分析了牛口蹄疫流行特点,提出牛口蹄疫诊断治疗方法,从而促进牛养殖进一步发展。
1牛口蹄疫病发病原因及传播特点牛口蹄疫病主要由口蹄疫病毒导致,经过病原体变异,此病毒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传播速度很快,涉及地域较广,发病率较高,极易对牛群造成危害,许多犊牛因感染此病毒引发急性心肌炎而死亡[1]。
在一些地区,此病爆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可以提前防治。
口蹄疫病传播方式主要是借助宿主进行传播,一些牛群在感染该病毒后并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养殖人员若未能及时防治,将导致疾病大范围扩散[2]。
2牛口蹄疫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2.1临床表现病牛在感染口蹄疫病毒后常有1周潜伏期,潜伏期过后病牛常体温升高、进食量下降。
除此之外,病牛还出现黏膜破溃,口腔内病变,皮肤出现疱疹,蹄部偶见水泡性损伤,甚至口吐白沫[3]。
2.2诊断方法在对牛口蹄疫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主要根据牛口蹄疫病临床表现来确诊,但是由于一些牛口蹄疫临床表现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如牛恶性卡他性热、牛瘟等也会出现口腔病变和疱疹,所以在确诊时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取病牛身上患病部位皮肤与相关化学检查药剂进行混合,经过相关专业实验检验后,判断病牛患病类型。
牛口蹄疫病诊断治疗及防控措施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牛肉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这使得养殖人员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但是在养殖过程中有许多的干扰因素,比如牛群会发生牛口蹄疫病,这种疾病传染性较强,如果不进行及时控制和治疗,会给整个养殖场带来巨大的损失,给养殖人员的收益带来极大的损害。
所以,在对牛群饲养过程中,对牛口蹄疫进行有效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对牛口蹄疫临床症状进行风险分析,对牛口蹄疫诊断治疗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提出了有关牛口蹄疫的防控措施,给养殖人员对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牛口蹄疫病;诊断治疗;防控牛口蹄疫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动物传染性疾病。
近些年,我国畜牧业整体处于平稳发展阶段,畜牧业的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展。
为了使养殖企业可以迅速和稳定的发展,保持牲畜整体数量和质量呈上升趋势发展,对牛口蹄疫的有效控制非常关键。
有关研究显示,口蹄疫一般容易发生在偶蹄动物群体,并且口蹄疫传染速度和传播能力较强,感染部位包括牛的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等,这些部位的皮肤会产生水泡,进出产生腐烂的情况。
口蹄疫是众多养殖户需要进行防控的重要动物疾病。
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是确保牛群生长主要保障措施,同时可以给养殖人员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1临床症状1.1感染初期牛口蹄疫病在发病初期,首先体温会有很大的变化,体温可以达到41摄氏度,牛的精神情况也会受到影响,会出现精神萎靡,进食量降低,呼吸不通畅[1]。
虽然牛口蹄疫造成死亡的概率并不高,部分牛在发病初期不会引发其他的疾病,病灶一般会在较短的时期内逐渐恢复。
但是口蹄疫是一种传染病,对牛的身体伤害较大,因此如果牛出了这种疾病,会累及其他牲畜,对此要及时将牛和其他牲畜进行隔离饲养,降低牲畜相互感染的风险。
1.2发病期牛口蹄疫发病以后,会出现反刍停止、食欲降低的情况。
牛的嘴唇内部、齿龈、舌面和脸颊部粘膜均会产生白色水泡,口腔外部的涎液较多。
因为发病期间,牛的体温较高,加之病毒的侵害,使牛的免疫系统受到伤害,皮肤也会产生较多的水泡,不能正常行走,行走是时会出现跛足,如果发病严重时会造成牛蹄冠脱落。
牛口蹄疫的防控措施牛口蹄疫的防控措施牛口蹄疫俗称“口疮”和“蹄癀”。
牛口蹄疫是一种引发动物口腔黏膜、蹄部以及乳-房皮肤水泡和溃烂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和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
牛口蹄疫病毒的致病能力强、传播途径广、潜伏期短、发病快,严重威胁牛群的生命健康,造成养牛户重大经济损失。
1 牛口蹄病毒简介牛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 病毒科中的鼻病毒属类,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细小的一级病毒。
由于牛口蹄疫病属于RNA 病毒科,病毒内部RNA 决定病毒变异性强,外部蛋白质决定病毒免疫性和抵抗性强等特征。
牛口蹄疫病病毒由于是RNA 病毒,这种病毒变异性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牛口蹄病毒就有七种:CA、O、C、南非1、南非2、南非3 和亚洲1 型,导致牛群即使在接受疫病防疫过程中也会引发牛口蹄疫病。
牛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在冰冻情况下病毒能够在血液和粪便中存活120-170 天,阳光直射1 小时才能够消灭病毒,温度85℃需要15分钟而沸水需要3 分钟才能够消灭病毒。
牛口蹄疫病毒传播快、传播途径广、发病急、危害大,牛群发病率可达50%-100%,而且死亡率高。
牛口蹄疫病毒存在于病牛的水泡液、乳汁、尿液、唾液、泪液以及粪便中,通常情况下病牛和潜伏期牛群是传染源。
该病各个季节均有可能发生,春季发病率相对较高。
2 牛口蹄疫病的诊断牛口蹄病毒在牛群中的潜伏期为2-7d,体温迅速升高至40-41℃,牛群在潜伏期时通常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和口流唾液,唇内、齿龈、口腔、颊部黏膜、蹄趾间和蹄冠部柔软皮肤以及乳-房出现黄豆甚至核桃大的水泡,水泡破裂后出现溃烂,蹄部疼痛跛行甚至蹄壳脱落;病牛口温高,嘴边挂满白色泡沫状粘液,停止采食和反刍。
解剖死牛可见患病牛的咽喉、器官、支气管和胃黏膜都有水泡、溃烂,而且出现黑棕色痂块,病牛胃部和大小肠黏膜出现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浑浊和粘稠液体,心包膜头弥漫性点状出血,心肌有灰白色或浅黄色条纹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
怎么治疗牛心肌炎怎么治疗牛心肌炎,使用香港奥邦生产的牛疫康效果特别好。
牛疫康用于牛口鼻足水泡病、牛病毒性腹泻、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流行热等细菌病和病毒病的紧急预防与治疗,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强牛体质。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每瓶本品用于1000公斤体重治疗,根据病情可连续使用1-2次。
预防量减倍。
牛疫康含有硫酸链霉素,硫酸链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药。
其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并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敏感菌具有氧依赖性抗生素跨膜转运系统,链霉素可首先经被动扩散通过细胞外膜孔蛋白,然后经此转运系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并不可逆地结合到分离的核糖体30S亚基上,导致A位的破坏,进而:1.阻止氨酰tRNA在A位的正确定位,干扰功能性核糖体的组装,抑制70S始动复合的形成;2.诱导tRNA与mRNA密码三联体错误匹配,引起完整核糖体的30S亚基错读遗传密码,导致异常的、无功能的蛋白质合成;3.阻碍终止因子与A位结合,使已合成的肽链不能释放,并阻止70S完整核糖体解离;4.阻碍多核糖体的解聚和组装过程,造成细菌体内的核糖体耗竭。
链霉素对结核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一般为0.5mg/L。
牛同源精制血清抗体系用引起牛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等病毒病原浓缩精制疫苗免疫健康牛群,产生高效价抗体后,收集血清,采用酶切技术提取IgG、IgM、IgA Fab片段加保护剂制备而成。
IgG是血清中最主要的抗体蛋白,占总免疫球蛋白量的75%,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中和毒素)以及与病毒抗原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中和病毒);IgM在抗感染免疫的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清型IgA可介导调理吞噬ADCC 作用,分泌型IgA是机体粘膜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是防止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
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和诊断要点口蹄疫在偶蹄兽中突然相继出现体温升高、饮欲废绝、反刍停止,继而在口腔黏膜、鼻镜、口角、乳房和蹄部出现水疱。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和诊断要点
一、牛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1)本病仅感染偶蹄兽,偶尔感染人和其他动物。
(2)各种年龄的偶蹄兽均易感,而以幼龄发病严重,甚至因心肌受损而死亡。
(3)病牛除体温升高,口腔、鼻镜、乳房皮肤和蹄部出现水疱外,产奶量严重减少。
常因此病继发乳房炎。
二、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1)本病在病牛口、蹄、乳房部出现水疱之前,突发高热达
40.0-42.5℃,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心跳加快,瘤胃蠕动微弱,口腔发红充血。
病牛由于唾液分泌加强,表现出不停吮咂。
排粪稍稀黏或干,尿少而黄。
24-48小时后,开始在上述部位出现水疱,水疱壁菲薄,疱内充满清亮液体,水疱破溃后形成浅平烂斑。
(2)心肌麻痹型。
病毒侵害心肌,造成局灶性心肌坏死,在水疱破裂后突然死亡。
(3)犊牛患病时水疱不明显,以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为主,死亡率高。
三、牛口蹄疫的剖检
病牛除口腔、鼻镜、蹄部和乳房皮肤有水疱或烂斑外,在咽喉、气管和前胃黏膜,尤其是在瘤胃肌柱有圆形烂斑或溃疡,真胃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
最具诊断意义的是心脏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虎皮状斑纹,故称“虎斑心”。
四、牛口蹄疫实验室诊断
为了对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断及病毒毒型的鉴别,须进行实验室检验(病毒分类鉴别、血清学试验等方法)。
鉴定毒型的重要性,在于有针对性地使用与当前流行毒株相匹配的疫苗,以便达到预防效果。
成功客户治疗案例
时间
2018年9月13日
地址
黑龙江
姓名
王老板
养殖量
60头牛
临床症状
畜主述:刚从外地运输回来的牛,出现发热,舌头和蹄子上有水泡,不采食,卧地不起。
用了一些抗病毒和消炎类的药物,效果不明显
诊断
疑似为牛口蹄疫
处置方案
治疗方案:
1、口腔喷洒:西瓜霜喷剂喷洒到口腔内部;
2、饮水:复合多维饮水
3、饲喂:牛疫健拌料,一吨料加2袋牛疫健,用了5天;
4、消毒:用高锰酸钾消毒液,进行环境喷洒消毒,3天一次,连用5次;
5、管理: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干燥
治疗结果
用药后第三天回访,牛明显好转,开始站起来吃食了;
第五天再访,除2头因心肌炎而引起的死亡外,其余牛只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畜主十分满意,表示愿意将此方案介绍给周围养牛的用户。
结论
1、此解决方案比别的公司更规范,剖析更详细、更专业;
2、方案化的组方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且效果更好,用户能接受;
3、疗程式指导用药明确易懂,操作简单,能缩短治疗时间,治愈率达90%以上;
4、周到的务实服务及科学的解决方案受到了该养殖户的认可和感谢,具有推广、传播的价值。
牛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控措施作者:尖参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30期尖参近年来,随着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常见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态势。
因此在发展牛养殖产业过程中,就需要在考虑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做好牛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针对性防控,降低发病率,控制疫情传播蔓延。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牛常见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一、牛口蹄疫1、临床症状。
口蹄疫是发生于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对牛造成的易感性最强,临床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乳头皮部皮肤表面会出现水泡烂斑,传染性极强。
该种疾病的潜伏期在2~4天,临床上患病牛先是在口腔黏膜出现水泡,发病初期患病牛体温升高到40度,最高升高到41度,精神萎靡不振,口腔紧闭,从口腔当中流出大量泡沫状内容物。
1~2天之后,在嘴唇的内侧齿龈,舌面和颊部会出现水泡,随后水泡逐渐破溃,形成边缘不整齐的红色烂斑,趾间蹄冠皮肤会出现红肿胀痛等症状,虽然后出现水泡烂斑,患病牛不能正常行走。
在出现病斑之后,如果皮肤引发细菌感染,会造成局部化脓坏死,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会造成皮肤脱落。
患病牛的乳头皮肤表面也可以出现水泡烂斑。
哺乳阶段的牛出现发病症状之后,还会出现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表现为突然死亡,病死率高达20%~50%。
2、防控措施。
对于口蹄疫常发地区应该重点做好牛、羊、猪等动物的疫苗免疫接种,牛羊等动物可以免疫接种A型和O型双价弱毒疫苗。
在免疫接种之前应该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所选择的疫苗必须与当地流行的病毒保持一致,否则不能够起到相应的防控作用,也很容易造成口蹄疫疫情的发生流行。
当牧场出现发病情况之后,应该立即将病情上报,由国家政府防疫部门下达封锁命令并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禁止一切动物调运行为,划定封锁区域,就地对患病牛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
对受威胁区域内的牛羊猪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
对于受威胁区域当中的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牛羊应该立即免疫接种口蹄疫疫苗,污染的圈舍、饲料槽、工具、粪便选择使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雾消毒。
牛羊口蹄疫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分析摘要:口蹄疫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人与兽共患疾病,最容易受影响的是牛、羊等。
一旦发生口蹄疫,就会蔓延开来,严重地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牛羊口蹄疫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牛羊口蹄疫的发生,与防控工作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
结合有关病例,对其症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
希望能对有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口蹄疫;牛羊;病因探析;防治措施牛羊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它潜伏于牛羊脓囊、淋巴液中,因此,牛、羊是最大的传染源。
当然,由于饲养管理、饲养环境、应激环境、疫区引种、消毒不彻底等因素,使羊口蹄疫成为流行病的致因较多;口蹄疫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但也可以通过粘膜、皮肤等感染。
1.牛羊口蹄疫的症状、诊断、病因1.1临床症状牛羊口蹄疫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发病后,体温升高达,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主要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水泡。
牛羊都会有水泡,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水疱、溃烂、严重的时候,还会引起溃疡,胃部和小肠发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心肌炎,导致幼畜(犊牛、羔羊、仔猪)猝死。
在饲养过程中,若饲养人员不注意对动物进行清洁、消毒,将会出现二次感染,使动物的身体组织出现坏死,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的口腔也会出现病变,出现水痘。
在此期间,很多牛羊感染了口蹄疫,也可引起皮肤炎症。
1.2疫病诊断诊断可分为两类:一是常规的,二是鉴别。
在传统的诊断中,牛群和绵羊的口蹄疫都是偶蹄,因此无需实验室检查就能确诊。
口蹄疫病毒的种类很多,而兽医则是先将水痘放入丙三醇或生理盐水中,再让它在水中待上一小会儿,再将它带去化验,最终确诊。
在鉴别时,要注意区分口蹄疫和口炎症,因为它们是极易混淆的。
鼻腔粘膜或鼻镜内有红色、深红色、灰褐色的丘疹,再有坏死组织、病灶,就会形成水痘。
1.3疫病成因当口蹄疫病毒入侵到牛、羊的身体时,会引起牛、羊的疾病,并且会通过粪便、泪液、尿液等排出体外,引起牛、羊的感染。
牛口蹄疫症状及治疗牛自然感染口蹄疫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2-7天,有时可达14天。
特征是口、鼻、蹄及乳房等无毛部位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会形成溃疡、结痂,痂块脱落后形成斑痕。
其它征状包括沉郁、发热、流涎、跛行。
病牛首先是体温升高,精神抑郁,脉搏加快,结膜潮红,反刍减弱。
奶牛在沁乳期发病后,产奶量会下降,乳房浮肿、触摸有疼痛感。
怀孕奶牛有流产、死胎等症状。
新生犊牛发病较急,不形成水疱,表现高热、极度衰弱、心功能紊乱,有时可见腹泻现象,1-2天后会因心肌炎而死亡。
部分患病的新生犊牛会不见任何症状而死亡,剖检可见瘤胃溃疡和心肌炎。
预防和治疗牛口蹄疫,就用东方牛疫健。
口蹄疫病程和预后会因感染牛的种类、品种、年龄、环境因素、病情等而不同,多数成年牛发病后7-10天全愈。
呈良性经过的多数牛,死亡率较低为1-5%,护理条件好的死亡率可下降到0.1-0.2%。
幼畜发生口蹄疫而有并发症或继发感染时死亡率较高,冬春寒冷季节,哺乳犊牛患病后死亡率可达5%。
当发生恶性口蹄疫后,往往会引起大批患病动物的急性死亡,死亡率可达20-50%。
病理变化奶牛发生口蹄疫后,口腔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分离,舌部表皮生发层的上皮细胞坏死、细胞间水肿和粒细胞浸润。
咽部、气管、支气管和前胃粘膜有时可见到圆形烂斑、溃疡,真胃和肠粘膜可见弥散性或点头出血,心肌松软,心肌纤维坏死,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条纹和斑点,称“虎斑心”。
牛典型性口蹄疫发病分四个阶段:浆液性渗出阶段(原发性水疱阶段),病毒血症阶段,继发性水疱阶段,转归阶段。
与其它疫病的鉴别牛口蹄疫与牛瘟、牛恶性卡他热、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牛的流行性胃炎、牛疮疹性乳头炎、传染性鼻炎、真菌病和蓝舌病等疫病部分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在诊断时应认真鉴别。
一般情况下,实验室诊断时分离鉴定出相应的病毒或病毒特异性抗原、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体可做出区分。
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的鉴别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口蹄疫苗主要为灭活苗,制苗过程中大部分病毒非结构蛋白已被去除。
牛口蹄疫病的症状与防治措施作者:马素贞赵劲雷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1年第11期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19摘要:对于养牛场或养牛户来讲,牛群发生口蹄疫病并不陌生,因为口蹄疫病是牛群中常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一旦有牛只发病可以在全群中迅速传播,说明本病的传染性极强。
尤其是每年春季口蹄疫在牛群中更容易暴发,给牛场带来比较严重的损失,在此将牛口蹄疫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汇总如下,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牛群;口蹄疫病;病毒;水疱;防治措施牛口蹄疫疾病是属于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来防控,所以做好日常预防和饲养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对预防牛群感染口蹄疫疾病具有明显效果。
在此将牛群感染口蹄疫疾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剖解病变以及预防措施等进行逐步分析,希望对牛场防控牛口蹄疫疾病有所帮助。
1 牛口蹄疫病病原牛口蹄疫病属于病毒性疾病,是由牛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侵入动物机体内引起的。
本病毒具有七种类型,目前我国流行的口蹄疫病毒由A、C、O三种,同时本病毒还有容易变异的特性,对光照、高温和酸碱均敏感,尤其在光照和高温情况下,经过几个小时就可以失去活性。
使用常见的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甲醛和草木灰水等消毒液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1]。
2 牛口蹄疫病临床症状牛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一般经过1~7d的时间开始发病,病牛表现精神萎靡、口腔紧闭、流出大量口水、张口时发出吸吮声音,体温逐渐升高到40~41℃,经过1~2d后,在病牛的舌头、嘴唇和牙龈等表面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水疱,这时口腔中涎液增多,往往呈白色泡沫状在口腔边缘悬挂,因口腔内形成大量的水疱,严重影响采食量,甚至引起采食和反刍完全停止。
口腔内水疱经过1d时间就开始破裂,然后形成溃疡面,这些体温开始下降到正常温度。
随着病情发展,在病牛的蹄冠和脚趾中间等皮肤比较柔软的部位,也开始形成水疱,然后破裂和形成溃疡面,有的在奶牛的乳房上面也能够形成水疱和溃疡面[2]。
口蹄疫的是人畜共患病,除了感染偶蹄动物外,如若处理不当,也会感染人。
所以特别注意消毒和防护措施。
首先如若发生,要立即将其病牛隔离,进行圈舍认真消毒,以免细菌滋生感染其它健康牛和人。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健康,则后果不堪设想!被感染的病牛主要表现在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部分牛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病变,治疗时候主要是抗病毒、局部消炎。
针对小牛容易在应激的情况下,得心肌炎型口蹄疫和急性肠炎。
打针来说会产生应激而导致死亡,可以用口蹄速治进行喷雾治疗,蹄子、口腔、鼻子、舌头、乳头等部位有溃烂、
水泡、等症状,进行喷湿,每日一次,连续三天,当日喷雾4小时即可结疤,病重者可每
日两次即可痊愈。
而针对母牛、本身经年时间久体内本事自带抗体,在不用药的情况下也许会自愈,但是一部分不能自愈的情况下,我们采用江苏泰州鹏程药业口蹄先锋进行打针治疗,治愈率可达90%,防治措施: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牛舍内外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口蹄绝杀消毒);加强牛舍通风换气、减少空气污染;严格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在冬春季节,合适的通风保暖是防控牛呼吸道病的关键措施。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保证饲料营养平衡,使用优质全价的饲料,杜绝霉变。
牛口蹄疫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摘要】牛口蹄疫是因为蹄疫病菌引发的急性、热性、高接触性和迅速蔓延的传染病,牛口蹄疫会危及牛的性命,是导致牛大量死亡的“罪魁祸首”,也能引发养牛人士的惨重损失。
笔者将对牛口蹄疫的诊断办法和防治措施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牛口蹄疫;诊断;防治;研究牛口蹄疫又叫“口疮”或“蹄癀”。
牛口蹄疫能诱发牛群的口腔黏膜、蹄子以及胸部肌肤水泡以及化脓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牛口蹄疫的病菌破坏力强、蔓延速度快、潜伏期短、发病速度迅速,是牛群常见的一种传染病之一。
然而,伴随医疗技术的发达以及国外先进医疗技术的引进,对牛口蹄疫的诊断以及预防提供了技术支持。
牛口蹄疫病菌的生命力顽强,对牛群的威胁较大;所以,讨论怎样诊断和预防,对养牛专业户来说,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1.牛口蹄疫病菌简述牛口蹄疫病菌隶属微核糖核酸病菌中的鼻病毒科目,是当前已知的病菌中的最微小的一级病菌。
因为牛口蹄疫病菌隶属核糖核酸病菌,病菌自身的核糖核酸使其变异性增强;外部的蛋白质使其潜伏期变短、抗御能力变强。
牛口蹄疫的病菌因为隶属核糖核酸病菌,其病菌在已知领域的种类包括:CA、O、C、南非一、南非二、南非三与亚洲一型,上述病菌使牛在治疗疫病的过程中有可能加重病情。
牛口蹄疫病菌对外部杀灭药物的抗御能力极强,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可以在血管以及排泄物中生存4个月或5个月以上;而太阳照射1h才可能杀灭病菌;在气温达到85摄氏度时,要经过一刻钟才能杀灭病菌;而在沸水中的生存时间也能达到三分钟。
该疾病在每个节气都能够产生,春天的致病率明显偏高。
2.牛口蹄疫的诊断办法牛口蹄疫病菌在群牛中的潜伏期是2-7d,体温攀升到40-41度。
群牛在潜伏期内会产生不想吃饲料、精神不振、口水流淌,嘴唇、牙龈、口腔、颊部黏膜、蹄子间、蹄子顶部的柔软肌肤和胸部产生黄豆以及核仁大小的水泡,水泡裂开后产生溃疡,蹄子发生病痛且不能正常行走;发病的牛群口腔温度偏高,口吐白沫,并终止采食或倒嚼。
牛口蹄疫心肌炎
牛口蹄疫心肌炎,因为牛口蹄疫心肌炎严重,很多养殖户变的一筹莫展,牛口蹄疫是怎么产生的,怎么预防牛口蹄疫心肌炎好?
心肌炎常不认为是一种独立疾病,而多为某些疾病的继发病。
依据临床心肌炎的发生经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通常急性多见。
牛口蹄疫心肌炎病因/病原
急性心肌炎多继发于某些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常见如牛口蹄疫、血孢子虫病、子宫炎,由于病毒、细菌及其所产生的毒素直接作用于心脏而发病。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由于摄食大量的有机毒物、无机毒物及农药,如砷中毒、铅中毒、氢氰酸中毒、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中毒、有机磷、氟乙酸钠中毒等,都会引起急性心肌炎的出现。
临床上曾见到铁丝经网胃直接刺入心肌的病例。
牛口蹄疫心肌炎初期,由于心肌兴奋性增高,心脏跳动加速,动脉高度充盈,听诊:第1心音增高,随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此时常出现期外收缩所引起的心跳过速、节律不齐和缩期杂音。
随着心肌受损变性,收缩力减退,临床上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病牛粘膜发绀,静脉充血,肺充血和肺水肿,呼吸困难,气喘,下颌、胸前、四肢下端水肿,体腔积水等。
由于心脏收缩减弱而影响门脉循环,招致肝、肾、胃肠道及全身瘀血现象的发生,从而造成各器官机能紊乱,患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全身虚弱,战栗,目晕。
基于心肌炎常为传染病、中毒性疾病等的继发症,除上述表现外,尚应有原发病的症状存在,因此,原发病的心肌受损程度决定了急性心肌炎的病程。
病情较轻者,在治疗原发病时,急性心肌炎也逐渐得到痊愈。
每当心肌损伤严重,常因心脏麻痹而死亡。
牛口蹄疫心肌炎治疗:肌肉注射牛蹄灵(英国凯诺生物),每瓶本品用于250kg体重治疗,预防500kg体重,,根据病情可连续使用1-2次,严重的可连用3天。
牛蹄灵主用于牛口鼻足水泡病、牛病毒性腹泻、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流行热等细菌病和病毒病的紧急预防与治疗,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强牛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