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长亭送别2
- 格式:ppt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70
徐建国老师公开课教案--《长亭送别》教学园地10-10 1944:阅读课“问题教学策略”课例学生面对新文本,一定会产生疑惑,有了疑惑才会诱发追问,当一个个的阅读疑惑,一个个的阅读障碍被排除后,学生才真正意义上贴近或理解了文本,因而获取了文本的精神内核、文本的思想价值。
就阅读课教学而言,问题有两个来源途径,一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预设,课堂上教师把预设好的问题向学生发问,问题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似乎也就完成了;另一个是学生自己发问,学生把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带到课堂中来,与其他同学讨论、与老师展开对话,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两个不同的“问题”途径,体现了两个不同的教学取向。
老师把预设好的问题向学生发问,我认为是“老师牵,学生走”的模式,学生主体地位是缺失的。
况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的疑惑,是不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这里恐怕还不好定论。
但如果问题一旦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一定是学生最想解决的,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是“先放手,后引导”的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不同的学生阅读背景不同,阅读层次也不一样,这样,放开手脚来提问题,学生所提的问题肯定会五花八门,有的可能深,有的可能浅;有的是个性问题,有的是普遍性的关注。
这里,需要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个取舍、归并、整合的过程,应该把最有思考价值的、最有效度的问题遴选出来。
学生提不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怎么办?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着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收集学生问题的同时,自己也要提出一些能触及文本深处的问题。
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打通理解文本的渠道。
学习《长亭送别》,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独立走进文本,提出自己的阅读疑惑和需要思考的问题。
课前,我共收集到了101个问题,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取舍、归并和整合。
这节课我将把整合后的问题,返还给学生,同学们以相互讨论、师生共同参与等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题目长亭送别授课时间 2007年4月12日下午授课人:安工大附中徐建国教学目标梳理学生的阅读思路,打通走进文本的渠道,以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阅读疑惑。
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理解性默写(二)1.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乌鸦反哺传说,来抒发对祖母的孝养之情。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人格化的云和鸟来表达对宁静与闲适生活的渴望。
3.杜甫在《蜀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诠释了诸葛亮忠义尽责与鞠躬尽瘁的精神。
4.《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蔑视权贵,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使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诗人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作者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到不幸。
11.《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高中语文古诗文必背篇目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十二章2.劝学(节选)--《荀子》3.《屈原列传》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明代)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报任安书》节选两汉司马迁3.《过秦论》(上篇)两汉贾谊4.《礼记·礼运》(节选)5.《陈情表》魏晋:西晋·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魏晋陶潜7.《种树郭橐驼传》唐代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宋代欧阳修9.《石钟山记》宋代苏轼10.《登泰山记》清代姚鼐(三)选修(12篇)1.《老子》八章2.《论语》季氏将伐颛臾3.《礼记》大学(节选)4.《礼记》中庸(节选)5.《孟子》一则6.《逍遥游》《庄子》7.《谏逐客书》李斯8.《兰亭集序》王羲之9.《滕王阁序》王勃10.《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1.《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12.古代文论选段《毛诗序》《典论·论文》《诗品序》钟嵘《与元九书》白居易《题画》郑燮《人间词话》王国维诗词曲(40首)1.《静女》- 《诗经》2.《无衣》- 《诗经》3.《离骚》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潜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13.《燕歌行》高适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并序)》白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李煜23.《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9.《长亭送别》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附1:国家规划教材要求默写的篇目1.《诗经·静女》;2. 《诗经·采薇》;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 孟子《寡人之于国》; 5. 荀况《劝学》; 6. 韩愈《师说》; 7. 李白《将进酒》; 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9. 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唯见江心秋月白”; 10.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1. 苏洵《六国论》12. 艾青《我爱这土地》;13. 戴望舒《雨巷》;14. 舒婷《致橡树》附2:古文阅读篇目1.《诗经》:关雎、蒹葭、静女、采薇2.唐诗二首: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宋词二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雨霖铃/柳永4.劝学5.师说6.廉颇蔺相如列传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8.寡人之于国9.过秦论10.鸿门宴11.兰亭集序12.阿房宫赋13.邹忌讽齐王纳谏14.游褒禅山记附录古代诗文学习推荐篇目一、古代诗词(30 首)1. 静女《诗经》2. 国殇屈原3.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4. 短歌行曹操5.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6.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7.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8. 山居秋暝王维9. 蜀道难李白10. 将进酒李白11. 燕歌行高适12. 登高杜甫13. 兵车行杜甫14.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15. 李凭箜篌引李贺16. 过华清宫(其一)杜牧17. 锦瑟李商隐18.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19.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20. 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21.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22.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3.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4. 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25.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26.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2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28.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29. 窦娥冤(【正宫】【滚绣球】)关汉卿30.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王实甫二、文言文(20 篇)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2. 公输(子墨子见王)墨子3.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4. 庖丁解牛《庄子》5. 劝学《荀子》6.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7.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8. 鸿门宴《史记》9. 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10. 过秦论(上)贾谊11. 苏武传班固12. 兰亭集序王羲之13. 张衡传范晔14. 陈情表李密15. 师说韩愈16.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7. 六国论苏洵18. 赤壁赋苏轼19. 项脊轩志归有光20. 登泰山记姚鼐。
苏教版语文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
必修一
1.《沁园春·长沙》P3
2.《劝学》P35
3.《师说》P37
4.《赤壁赋》P84
必修二
5.《阿房宫赋》P71
6.《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75—76
7.《荷塘月色》第四、五、六段P91
必修三
8.《发现》P18
9.《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P39
10.《五人墓碑记》第五、六段P39
11.《离骚》推荐背诵全文及名句P54
12.《谏太宗十思疏》推荐背诵全文及名句P94
13.《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一段P98
必修四
14.《季氏将伐颛臾》P3
15.《寡人之于国也》P4
16.《蜀道难》P59
17.《登高》P61 《锦瑟》P64
18.《琵琶行》推荐背诵全文,检查第二自然段及名句P62
19.《虞美人》《蝶恋花》P66
20.《雨霖铃》《声声慢》P67
21.《滕王阁序并诗》推荐背诵全文,检查第二自然段及名句、滕王阁诗P69
22.《秋声赋》推荐背诵全文,检查第三自然段及名句P73
必修五
23.《陈情表》P45
24.《项脊轩志》第一段P47
25.《长亭送别》“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P50
26.《报任安书》背诵重点语段P71
27.《渔父》P77
28.《纪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第一段P80第四部分第五段P82
29.《逍遥游》前三段P93
30.《兰亭集序》推荐背诵全文P96
31.背诵帕斯卡尔和罗素文章中的名句P98—100
注:没有注明背诵语段的为课本要求“背诵全文”
推荐背诵全文的为课本要求“背诵文中的名句”。
(一)古文20篇1.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2. 劝学《荀子》3. ☆逍遥游《庄子》4.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5. ☆过秦论贾谊6. ☆屈原列传司马迁7. ☆报任安书司马迁8. 陈情表李密9. 兰亭集序王羲之10. 归去来兮辞陶潜11.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12. ☆滕王阁序王勃13. 师说韩愈14. 阿房宫赋杜牧15. 六国论苏洵16.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7. 赤壁赋苏轼18. 石钟山记苏轼19. 项脊轩志归有光20. 登泰山记姚鼐(二)诗词曲50首1. 静女《诗经》2. 无衣《诗经》3. ☆氓《诗经》4. 湘夫人屈原5. ☆离骚屈原6. 长歌行汉乐府7.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8.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9. 短歌行曹操10. 白马篇曹植11.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潜12. 山居秋瞑王维13.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4. 越中览古李白15. 蜀道难李白16. 将进酒李白17. 登高杜甫18. 蜀相杜甫19. 兵车行杜甫20. 客至杜甫21. 旅夜书怀杜甫22.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23. 阁夜杜甫24. 登岳阳楼杜甫25. 渔翁柳宗元26. 石头城刘禹锡27. 琵琶行白居易28.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29. 李凭箜篌引李贺30. 过华清宫杜牧3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32. 锦瑟李商隐33.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34.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35.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36.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37.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38.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39.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40. 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41.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42.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43. 书愤陆游44.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4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46.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47. ☆窦娥冤关汉卿48. ☆长亭送别王实甫49. 醉太平(人皆嫌命窘)张可久50. ☆哀江南孔尚任注:有☆的只背诵其中一部分。
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及答案高一语文教学是高三复习的基础,唯有夯实阅读积累之基础方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及答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筵席( ) ②斜晖( ) ③玉骢( )④迍迍( ) ⑤金钏( ) ⑥笑靥( )⑦揾泪( ) ⑧余荫( ) ⑨谂知( )⑩罗帏( ) 口占( ) 谨赓( )痴情( ) 弃掷( ) 香衾( )(2)给多音字注音①②③ ④⑤ ⑥2.辨形组词(1)谂 /稔 /捻(2)醅 /掊 /涪(3)倩 /腈(4)宵 /霄3.词语释义(1)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劳燕分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凄凄惶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蜗角虚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填空(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2)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____。
柳丝长玉骢难系,______________。
文言文精编300篇古诗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文类:《千家诗》《诗经》《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大学?中庸》《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呻吟语》《幽梦影》《传习录》《智囊》《曾国潜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趣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历史类:《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1、桃花源记陶渊明2、短文两篇3、陋室铭(刘禹锡)4、爰莲说(周敦颐)5、核舟记(魏学)6、大道之行也(《礼记》)7、三峡(郦道元)8、短文两篇9、答谢中书书(陶弘景)10、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1、观潮(周密)12、湖心亭看雪(张岱)四、八年级下册文言文1、与朱元思书吴均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3、马说韩愈4、送东阳马生序宋滚5、小石潭记柳宗元6、岳阳楼记范仲淹7、醉翁亭记欧阳修8、满井游记袁宏道五、九年级上册文言文1、陈涉世家司马迁2、唐雕不辱使命《战国策》3、隆中对陈寿4、出师表诸葛亮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1、公输《墨子》2、《孟子》两章3、得道多助,失道索助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鱼我所欲也《孟子》6、《庄子》故事两则7、惠子相梁8、庄子与惠子游于滚梁9、曹论战《左传》10、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1、公移山《列子》1、《诗经?氓》*2、《离骚》(节选)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4)1、《念奴娇?赤壁怀古》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6、《声声慢?寻寻觅觅》7、《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8、《长亭送别?碧云天》*9、《望海潮?东南形胜》*10、《雨霖铃?寒蝉凄切》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5)1、《归去来兮辞》(并序)2、《滕王阁序》(第2、3段)3、《陈情表》。
《长亭送别》文意理解及情景式默写
一.文意理解
1.原文填空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南飞。
晓来谁()霜林()?总是离人泪。
2.文本分析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译文: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碧云天,黄花地”的寥廓、萧瑟、凄冷,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急迫、无奈,气氛已经酝酿得要滴出水来。
译文: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得这样红?一定是那离别之人带血的眼泪。
“晓来谁染霜林醉?”横空而来,给人石破天惊的一问。
句中“染”“醉”两字极有分量。
“染”将客观变主观,将无情变有情,引出“离人泪”,勾勒出离人涟涟惜别的难舍难分;“醉”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写出了离人的沉溺不能自持。
而结句“总是离人泪”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这样,惜别的深情和惨淡的气氛合而为一。
二.情景默写
1.在《端正好》这支曲子中,作者巧妙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是“,”。
2.写出深秋季节秋风萧瑟、大雁南飞的句子是“,
”。
3.《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和设问手法写出送别时离愁别绪乃至伤心落泪的两句是“?”。
二.情景式默写答案
1.碧云天,黄花地。
2.西风紧,北雁南飞。
3.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023年河北省保定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中的君是指()A.王维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2.《我与地坛》中,用种种事物来类比四季,其整体象征意味是()A.对自然景物的复杂感受B.对社会现象的复杂感受C.对人生命运的复杂感受D.对各种知识的复杂感受3.某胆瘘患者胆汁大量流失至体外,胆汁分泌急剧减少,这是由于下列哪项减少()A.胃泌素B.胆盐的肠肝循环C.合成胆盐的原料D.促胰液素4.《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A.司马光B.欧阳修C.苏轼D.王安石5.朱光潜《选择与安排》一文中的攻坚破锐主要比喻文学创作中的()A.安排B.选择C.议论D.布局6.下面文章出自刘义庆的是()A.《石崇与王恺争豪》B.《马伶传》C.《段太尉逸事状》D.《祭十二郎文》7.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A.白蛋白B.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无机盐8.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是()A.白居易B.苏轼C.韩愈D.柳宗元9.《爱尔克的灯光》的总体行文特点是()A.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B.边叙事,边议论,难得抒情C.边叙事,边抒情,难得议论D.先叙事,再抒情,后议论10.下列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这B.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易:轻视C.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将:将军D.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贳:赦免11.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诗句传达的是()A.儒家思想B.佛老思想C.墨家思想D.玄学思想12.《史记》的史学价值在于首创了()A.国别体B.编年体C.纪传体D.语录体13.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论证了本文的基本观点。
这种论证方法是()A.归纳论证B.对比论证C.演绎论证D.类比论证14.风雅颂的划分依据是根据《诗经》的()A.乐调的不同B.国家C.表现手法D.写作时间15.钱钟书的《吃饭》一文出自()A.《写在人生边上》B.《走到人生边上》C.《我们仨》D.《谈艺录》16.《饮酒》(其五)中,最能表现作者超然物外的一句是()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7.《长亭送别》中的男主人公是()A.长老B.老夫人C.红娘D.张生18.李清照在下列哪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A.《词论》B.《词选序》C.《典论·论文》D.《文选序》19.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用来作喻的景物是()A.春花秋月B.东风明月C.雕栏玉砌D.一江春水20.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2016年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 遒劲.(jìng) 污渍.(zì) 绦.虫(tiáo) 三省.吾身(x ǐng )B. 拓.片(tà) 吮.吸(y ǔn ) 颀.长(qí) 断壁残垣.(yuán)C. 桑葚.(shèn) 纤.细(xi ān ) 睥.睨(pì) 苦心孤诣.(yì)D. 蒙.骗(m ēng ) 湍.流(tu ān ) 绮丽(q ǐ) 载.歌载舞(z ǎi )解析:选C 。
A 项,绦虫tāo; B 项,吮吸shǔn; D 项,载歌载舞zài。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旧城改造规划融入海棉城市理念,有助于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内涝问题的解决。
B. 杨师傅微微地喘息着,面颊腊黄,嘴唇苍白干燥,唯有那深沉的眸子依然光亮。
C. 这条消息的浏览量超过了7100人次,网友跟贴呼吁要理性爱国,摒弃狭隘心理。
D. 中国女排在高潮与低谷的颠簸中,意志坚定,不骄不躁,一次次带给我们惊喜与感动。
解析:选D A 项,海绵; B 项,腊黄; C 项,跟帖。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作为洞察..未来战场的“千里眼”,量子雷达的出现掀起了各国变革雷达技术的热潮。
B. 为消除过多强调死记硬背的积弊..,历史新教材在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思考与体验。
C. 展出的90幅图片、32件实物,生动反映了子弟兵在抗洪救灾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D. 回顾丁俊晖的晋级之路,不难发现他的状态与日俱增....,这次夺冠的希望越来越大。
《大学语文》简答题(1)1.什么是《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从体例分类上来说的。
风,大多是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多是宗庙祭祀时用的乐歌。
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宋代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诗经·郑风·子衿》塑造了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女主人公形象?该诗塑造了一个正处在热恋中的感情真挚的女主人公形象。
全诗写她在城/search_frame.html楼上等候她恋人的情景。
先写“青青子衿”,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写相思萦怀之情。
因不能与恋人相见,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最后,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回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一个痴情、缠绵,活泼、可爱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3.乐府民歌《战城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描写前方战士暴尸荒野、后方田园荒芜、禾黍不获的情景,谴责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对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对阵亡将士的哀悼之情。
4.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有哪三种观点?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有三种观点:1.讽喻说,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喻唐明皇贪色误国;2.爱情说,认为该诗的主题是歌颂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3.双重主题说,认为该诗前半部分是讽喻,后半部分是歌颂爱情。
5.《长恨歌》塑造了一个具有什么样性格的杨贵妃?杨贵妃美貌、娇媚,进宫后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杨贵妃死后,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仙境中的杨贵妃。
她高雅端庄,寂寞悲伤,殷勤迎接汉家使者,对唐玄宗一往情深,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使她成为千百年来忠于爱情的化身。
6.柳永的《八声甘州》体现了柳词的哪些特点?柳词擅长写“羁旅行役”,《八声甘州》就是一首叙写羁旅漂泊的词作。
课文《长亭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亭送别》,使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掌握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长亭送别》的结构、形象和主题,培养学生解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亭送别》,使学生感受友谊的珍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长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著名诗词,描绘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离愁别绪和对友谊的深切怀念。
2.2 词句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如“长亭”、“古道”、“西风”、“瘦马”等,理解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2.3 诗词意境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情感的真挚和深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掌握《长亭送别》的诗意、诗境和诗情。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2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词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3)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手段(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背景、图片等资料。
(2)播放诗词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的作业、练习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5.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进行诗词鉴赏考试,检验学生对《长亭送别》及其他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组织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第六章:教学计划与安排6.1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