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人体词隐喻意义对比研究—以相貌词例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5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人体部位词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它们用来指代人体的各个部分。
在不同的语言中,人体部位词之间的语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语义拓展来进行对比。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可以从两个认知视角进行对比。
第一个认知视角是感官视角,即人们通过感知身体部位的功能和位置来对其进行分类。
第二个认知视角是功能视角,即人们通过身体部位的功能来对其进行分类。
从感官视角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分类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体部位主要分为头部、上肢、下肢和躯干四大类。
而在汉语中,人体部位则主要分为头、颈、胸、腹、背、手、臂、肩、腿、足等多个部分。
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语言区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关。
英语国家通常强调身体的整体性和功能性,而汉语国家则更注重人体各部分的具体位置和形态。
从功能视角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分类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体部位主要通过其功能来进行分类。
头部包括了头发、额头、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不同部分。
而在汉语中,人体部位的分类更注重部位之间的关联和位置关系。
手臂由手腕、前臂和上臂三个部分组成,手腕连接着手掌和前臂,上臂连接着肩膀和前臂。
这种分类方式反映了人们对身体部位之间关系的关注。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中,一些人体部位词可以引申为非人体的意义。
脖子(neck)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连接,如"the neck of a bottle"(瓶口);手(hand)可以用来指代某人的工作或技能,如"she has a good hand for drawing"(她擅长绘画)。
而在汉语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更多地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相关。
脸(face)可以用来形容情绪,如"他笑得很开心,一脸笑容";背(back)可以用来形容背后的某个人或事物,如"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支持团队"。
英汉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对比分析作者:刘蕊来源:《商情》2011年第05期[摘要]体验哲学强调隐喻性思维是人们的重要认知方式,身体则是隐喻的最大源域。
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与身体主要部位相关的隐喻性表达,分析两种语言中人体隐喻性表达的异同,旨在探究其异同的根本原因:相似性源于人们相同的生理基础及相似的隐喻思维方式,而差异性则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并进一步指出,随着文化的相互影响,差异性将有着向相似性转化的趋势。
[关键词]人体隐喻英汉对比认知普遍性文化相对性一、英汉人体隐喻化的认知对比分析人体隐喻的实现主要依靠以下三种方式:人体域投射到非人体域(包括人体域投射到具体域及人体域投射到抽象域)、非人体域投射到人体域(空间域投射到人体域、颜色域投射到人体域及多种非人体域投射到人体域)以及人体域内部两个器官之间的投射。
汉英语中主要存在这三种人体隐喻化形式,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层面考察人体隐喻化的方式及特征。
1.人体域投射到非人体域在语言发展史上,由于人类认知发展规律的作用,最早为人类所了解与认知的人体及其器官名称被广泛用于非人体概念域,借以认识、体验和表达其它领域的事物。
共有两种情况:人体域投射于具体域和人体域投射于抽象域。
(1)人体域投射于具体域人体名称最早被用来指称具体物体或东西的相似部位。
在汉语中,此类结构投射的目标域既有无生命的实体,又有有生命的实体(主要是植物)。
前者如山头、山脊、火舌等;后者如树头、芽眼、菜心、果皮等。
在英语中,人体域到具体域的结构投射极为丰富、常见,涉及生活及周围环境的方方面面,如head of an arrow /a page/a flower/stairs/a bed等等。
不难看出,整个人体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被投射到人们周围无生命的东西和有生命的植物,整个世界成了人类基于身体感知下的世界。
(2)人体域投射于抽象域人体域向称呼域的映射属于一种特殊的隐喻化过程,即转喻。
与隐喻相同,转喻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其本质是概念性的,是自发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1. 引言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
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来源于自然。
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
例如,英国是个岛国。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
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
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
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英汉人体部位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特点和差异。
研究背景方面,英汉两种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人体部位词在日常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不同文化间的认知差异和语言结构的不同,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词义本身,还反映在人们对于身体部位的认知和描述方式上。
以手臂为例,在英文中可能包含肘部和手腕,而在中文中可能仅指上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日常交流的准确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身体部位的认知模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深入研究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际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体部位词的语义差异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问题。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一、分析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特点,探讨其文化背景及认知视角下的不同;二、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揭示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之处;三、探讨造成这些语义差异的原因,并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语义歧义。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英汉人体部位词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语义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借鉴,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1.3 研究意义人体部位词是语言中常用的词汇之一,在日常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人体部位的认知差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通过研究人体部位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在认知视角下的语义拓展,可以帮助语言学者深入探讨人类认知机制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为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英汉人体部位词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帮助中文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中关于人体部位的表达方式,为英汉语言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
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英汉“眼”(eye)隐喻对比汉语和英语中关于“眼”(eye)的词和短语都很多,由原型意义引申出很多新的意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比较英汉关于“眼”(eye)的各种词和短语,从而分析英汉语中“眼”(eye)的隐喻特征。
标签:认知隐喻眼一、引言传统语言学把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隐喻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即“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1]。
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们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时通过对自身的认识而来的,通常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因此,人体隐喻是隐喻思维中喻体和本体之间最直观最基础的概念范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用人体不同的部位引申出来的种种事物概念,如“山腰”“锯齿”“针眼”“车身”等等。
“眼”作为人体重要的一部分,在语言中也必然会出现很多由眼睛隐喻而来的词和短语。
二、汉英“眼”(eye)的各种义项对比汉语和英语中“眼”(eye)的义项有很多,下面罗列的几个义项都是从《当代汉语词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面摘录出来的。
(一)义项的对应1.人或动物的视觉器官part of body:either of the two organs on the face that you see with.人们都是从眼睛的视觉来认识外部世界的,因此,引申出了很多跟视觉有关的隐喻义,如“眼见为实”“触目惊心”“眼花缭乱”等等,英语中也有相关短语:keep an eye on(留心,注意)drop/lower your eyes(眼睛朝下看)Make an eye contact with sb(与某人目光接触)2.孔、洞、窟窿眼睛的位置是脸上的两个小孔,因此常用来喻指身体上或其他无生命的小孔小洞,如“鼻子眼儿”“嗓子眼儿”“肚脐眼儿”“针眼儿”“泉眼儿”“枪眼儿”等等,英语里面也有相关短语:eye of needle(针眼儿)eye of clothes(衣服上的扣眼)eye of the storm(风眼)eye of potato(芽眼)3.见识、境界人们是通过视觉器官——眼睛来观察世界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把很多非凡的能力都与视觉联系起来,汉语里有很多建立在“眼”上的能力隐喻,如“别具慧眼”“鼠目寸光”“有眼无珠”“眼光独到”“有眼力”等等。
To: 黄永平老师From: 彭莉Class:09英语1班No:20091801310019英汉明喻、暗喻对比明喻一.英汉明喻的个性之词汇差异1 喻词差异英语比喻词并不多, 最常见者不外“as”和“like”; 而且, 其间的文体差别并不明显, 只有“like”在比较早期的英语中常与“as”或“unto” 连用, 文体上显得古雅。
另外, like 在现代英语中, 尤其在美国语中, 用作连词引导明喻从句, 带口语色彩。
对比之下, 汉语比喻词的文体色彩就十分丰富。
在白话里常有“如同”、“好象”等词, 在文言里常有“犹”、“若”、“如”、“似”等词。
有的修辞学者把汉语比喻词分为四组:(1)“象”组, 有“象”、“就象”、“很象”、“活象”、“煞象”、“正象”、“好象”等等, 比较口语化;(2)“如”组, 有“如”、“有如”、“犹如”、“譬如”、“宛如”、“一如”、“正如”等等, 倾向于书面语;(3)“似”组, 有“似”、“好似”、“正似”、“恰似”等等, 书面语的色彩很浓;(4)“若”组,有“若”、“宛若”、“犹若”等等, 这一组还包括诸如“宛然”、“俨然”、“仿佛”等, 是彻头彻尾的书面语, 给人一种古雅隽永的感觉, 文言的意味极浓。
2 比喻习语差异英语习语中用于明喻的有两种结构:(1) (as)____ as_____, 例如:(as) black as coal, as busy as a bee, as light as feather, as free as a bird, as hard as rock(2) ____like ____ , 如:drink like a fish, sell like hot cakes, have a memory like sieve, watch like a hawk, eat like a horse 相比之下,汉语比喻成语多数为四字格,在明喻中主要使用“如”或“若”。
人体隐喻论文:英汉人体隐喻认知性分析【中文摘要】隐喻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自从2000多年以来,隐喻由于其与语言的密切关联性,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仅仅是语言的装饰,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就主要局限在语言层面和修辞手法上。
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开始。
在书中,作者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思维源于入的生物本体,及由此感知的躯体经验和生活环境的自然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类基本的意象图式经验结构,即源认知域,再通过隐喻模式,具体的基本概念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即域中去。
人类的认知规律总是遵循着由近及远,由自我到非自我,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陌生,由具体到抽象,由实体到非实体的顺序逐步展开的,所以在认识外界万事万物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遵循着“近诸取身,远诸取物”的规律,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把自己的身体作为基准来衡量周围其他的事物,把对人体的认知经验用到对别的对象的认知上,把用于人体的概念投射到别的对象上面,从而建构新的概念,这就是人体隐喻化。
(荀苗,2008)在早期的人类时代,远古人类就是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将身体的各个部位或者器官以各种方式投射于自身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以此通过人体隐喻化的认知方式来不断的认识世界。
由此可见,人类的认知最先起源于人类自身,人体隐喻化在人类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通过人身体隐喻研究,人类可以认识和了解那些复杂和抽象的概念。
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的不同,反映在人类语言中的人体隐喻化概念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映射理论(The Cross-domain Mapping Theory),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以及约翰逊的意象图示(Image Schema)等认知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英汉语中大量人体隐喻词及表达方式的分析,主要回答如下问题:1.英汉语中存在的人体相关的隐喻表达方式是如何构建的?又是怎样被理解和表达的?2.怎样理解两种语言中存在的人体隐喻的异同现象?同时通过分析人体器官概念隐喻过程及其认知机制,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的语言系统体现了人类相似的认知过程——即通过具体的身体经验的隐喻化去理解抽象的情感,心理,思维等,从而不断理解和认识世界。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以《骆驼祥子》为参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汉字是有限的,汉字组合衍生出来的词和句子的意义却是无限的。
老舍先生著名小说《骆驼祥子》仅用了2413个汉字,将其扩展成一部近十万字的小说形式,传达了无限的意蕴。
据统计,我们常用汉字的使用区间大约是2500到7000之间,那么我们是如何在这些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组合中领悟到不同的意义呢?许多词语和句子并不是只有一种含义,而是有多重含义,这其中就包含字面义和隐喻义。
隐喻现象具有普遍性,语言据其本质而言存在隐喻性,因为它们的原义都可以追溯到某种具体的意义。
对于隐喻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念,对隐喻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
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
而概念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
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为人们理解隐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触发人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探讨隐喻的翻译。
隐喻类推与人的主体感受密切相关,人利用自己的主观判断,依据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类推。
隐喻类推的思维方式是用我们熟悉的事物(经常用人的身体的某部位)来指称不熟悉的事物,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指称抽象晦涩的事物,英汉词义的变化大多是基于事物之间相似性的类比推理,即使在翻译具体作品的过程中对喻体的表达存在不同的形式,但英汉语言之间仍存在相同的概念隐喻、相似的概念隐喻和文化限定性的概念隐喻。
如:原文1:钱这个东西像戒指,总是在自己手上好。
译文1:This thing called money was like a ring , it was always better on your own finger.原文2: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
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摘要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英汉感官动词隐喻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英汉感官动词隐喻的异同,探讨了英汉文化差异和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对隐喻的影响。
研究发现,英汉文化中感官动词隐喻的使用差异主要表现在隐喻的多样性、内涵和外延的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则导致英汉感官动词隐喻的匹配方式、修辞效果和运用场合的差异。
本文旨在加深人们对英汉感官动词隐喻的理解,同时为英汉语言交流、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关键词:隐喻;感官动词;英汉文化差异;语言思维方式Abstract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human thinking. The metaphor of sensory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flect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the world.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taphor of sensory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language thinking modes on metaphor. The study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sensory verb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diversity,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metaphors;while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thinking modes lead to differences in the matching mode, rhetorical effect and application occasions of sensory verb metaphors in Englishand Chinese. This paper aims to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phor of sensory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Keywords: metaphor; sensory verb;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 modes1. 前言隐喻是指在表达一件事物时,用另一种常用但语义不能包括被表达内容的事物来代替,有时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进行表达的一种修辞手法。
英汉人体词“head(头)”的隐喻研究一、引言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隐喻的这种认知功能在当代已被大家普遍认同,成为认知语言学探讨的热点。
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用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人类不断认识新事物新概念,成为一种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主要手段(李国南,2001)。
隐喻的形成称为概念化(metaphorization),它涉及到两个领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人们将对源域的经验理解映射(mapping)(或投射projecting)到目标域,基于两者具有相似性或能够创造相似性的本质上,达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束定芳,2000)。
在这两个不同的领域中,源域是人们所熟悉的、简单具体的事物,而目标域是暂未被人认识的、陌生的事物或是复杂抽象的概念。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首先是从自身开始的,尤其在科技不太发达的古代,人们对人体及其各个器官的外形最为熟悉,从而使其充当了认知隐喻的基本的、重要的源域,通过自己的身体结构去认识世界。
二、英汉语中“head(头)”类字的分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人类思维特征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意即古代人总是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
如对于没有生命力的床,人们以床头、床尾、床脚、床身来命名它的各个部位。
将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隐喻化命名,一方面形象地表达了新事物的形状和功能,填补了原来的词汇空缺;另一方面简练地表达了复杂的概念,使我们不必啰嗦地描述为床的前端、床的末端、床供人睡觉的部分和支撑床的底部。
这也符合人类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亦即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Zipf,1949)。
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表现为以自身为中心,去感受、体验和认识世界,整个世界便成了人类基于身体感知下的世界。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1. 引言人体部位词在语言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是解剖及生理学上的基本单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翻译和语言交流中,中英文之间的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差异很容易导致交流的误解和不流畅。
因此,本文旨在从认知视角出发,对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从基本概念的认知和语义角度来全面研究这些词语的相关特征和差异。
2. 人体部位词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人体部位词,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语义类别,如头部、四肢、躯干等。
基于解剖学和功能角度,人体部位词不仅可以表达人体结构的空间位置和关系,也可以用于表达人体器官的形状、大小、功能等信息。
同时,人体部位词还可以用于表达相关的物理感觉、情感和心理状态,例如疼痛、不适、紧张等。
3. 对比分析3.1 词语本身的结构特点中文人体部位词往往是一个形容词或名词+形容词的组合。
其中,形容词通常用于描述部位的特征和状态,如“红肿”的“红”和“肿”;名词则表达部位的本质和构成,如“脑部”的“脑”和“部”。
英文人体部位词则更多采用名词短语的模式,例如“chest cavity”(胸腔),“upper extremity”(上肢)等,这些名词短语通常包括一个基本名词和一个修饰名词。
3.2 词语的语义特征对于同一个人体部位,中英文之间有时存在一些语义差异。
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头部”这个词汇。
中文中的“头部”,通常强调人体顶部的位置特征,包括头皮、头发以及头盖骨等;英文中的“head”,则包括了“头部”以及周围的面部特征,例如口腔、鼻子等。
这种差异也显示出了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和语言传统上对于人体构造和空间位置所赋予的不同含义。
除此以外,还存在一些语义易混淆的词汇,例如汉语中的“脚”和英语中的“foot”。
虽然两者都指人体下肢的末端部分,但在英文中,“foot”通常包括了足部的部分神经元和血管等组成部分,而“脚”这个词汇则强调了人体下肢的功能性。
本文是全英英语专业原创论文,现提供中文摘要查看,需要完整可以联系客服QQ:799757938
(英语系毕业论文)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
摘要: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对人类语言与认知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人们常用自己最熟悉的身体部位构成隐喻概念,去认知、体验和感受其他未知的概念。
“眼”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身体部位。
所以本文将从“眼”这一特定的身体部位作英汉对比研究,找出英汉两种语言在“眼”的概念隐喻表达方面的相似性以及英汉表达所具有的特性,然后根据所得出的分类探讨研究找出其内在的原因,特别是在英汉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通过英汉“眼”的隐喻表达的研究,我们将更好的认识到概念隐喻对语言发展的贡献;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相似性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等所产生的差异性,以及其差异性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色彩。
关键词:“眼”概念隐喻;普遍性;相似性;文化差异性
7400字。
(贡献者ID 有提示)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2 嘉莉妹妹在通向成功道路上的挣扎 3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4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5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6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7 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 8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 9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10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11 Women in the Civil Wa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d Mountain and Gone with the Wind 1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3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4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15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 16 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从“灰姑娘情结”看简奥斯汀的作品 17 解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18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19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20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 21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22 简析《日常用品》中的矛盾冲突 23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24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25 26 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omotion of Automobiles--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27 意译在广告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探析 28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9 英语修辞的翻译方法 30 谈英汉励志谚语互译 31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32 英汉招呼语对比与应用研究 33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34 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中的互动 35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36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3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 S. 38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39 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oung Learns 40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 (贡献者ID 有提示)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 41 从语境角度分析英语歧义 42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商务谈判委婉语研究 43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44 The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Grammar in Senior High Schools 45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46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47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 48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 49 从任务型教学角度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The Story of Xi Wang为例 50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 51 中英数字词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52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53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54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55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 56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 5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的运用 58 西方人文主义的关怀与局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印度之行》后殖民主义解读 59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60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61 E-C Transl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in Business Contra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62 中国后与美国迷惘一代文化认同感的比较 63 64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 65 论汉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 66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67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 68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69 On the Dramatic Conflicts Contributing to Eliza Doolittle’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Pygmalion 70 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教育语言学重估 71 An Analysis of Syntactical Features and Rhetoric in English Speech 72 会议交替传译中习语的翻译 73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74 中西方礼仪差异 75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76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77 论英语商务合同中状语从句的翻译 78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79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贡献者ID 有提示)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80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81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其翻译研究 82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 83 英美国家政治委婉语的文化解读 84 埃德加·爱伦·坡幽默小说研究 85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 86 A Feministic Study of the Theme of “The Chrysanthemums”( 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87 方位介词“over”的隐喻含义研究 88 英文商标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89 神经漫游者中的两个世界 90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 91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92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93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94 “拂过水仙的蕙风”——华兹华斯与汪静之作品浅析 9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96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97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98 浅析好莱坞类型电影文化 99 从功利主义角度分析查尔斯狄更斯《艰难时世》中露易莎和汤姆的教育悲剧 100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101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02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03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104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对比分析 105 浅析《阿拉比》中男孩的心理成长历程 106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yle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107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108 从释意学理论看中英口译 109 接受美学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10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11 论《白鲸》的象征主义 112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和组织 113 《隐形人》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1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115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 116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117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 118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119 论《蝴蝶梦》哥特效果的整体性 120 汉民族节日名称英译中的文化价值取向研究 (贡献者ID 有提示)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 121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122 仿拟在广告中的运用 123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 124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 125 应用学习动机理论优化高中英语学困生 126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127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128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 129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JEFC Teaching under Multi-level Modes 130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 131 中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分析与对策 13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US Courtesy 133 试论英语学习中的动机 134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 135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36 An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37 中华老字号英译顺应论分析 138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 139 《三国演义》中带数字的词语翻译研究 140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简爱的婚姻观 141 翻译中的字词选择 14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3 《时间中的孩子》成长主题分析 144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145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 14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147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 148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149 Movie Lines Imi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150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151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152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 153 新经济原则在商品买卖会话中的运用 154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与电影版本的差异分析 155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156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157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 158 浅析爱伦坡《怪异故事集》中的哥特美 159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探讨《名利场》中利倍加的奋斗与失败 160 浅谈商务英语句法特点及翻译技巧 161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不同内涵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