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液体系中_活性_控制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58.53 KB
- 文档页数:7
乳液聚合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乳液聚合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近期几年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乳液聚合的基本情况,并着重介绍了一些新的乳液聚合方法和研究成果。
关键词:乳液聚合;进展前言:乳液聚合技术的开发始于本世纪20 年代末期,当时就已有和目前生产配方类似的乳液聚合的专利出现。
30 年代初,乳液聚合已见于工业生产。
随着时问的推移,乳液聚合过程对商品聚合物的生产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在许多聚合物如合成橡胶、合成树脂涂料、粘合剂、絮凝剂、抗冲击共聚物等的生产中,乳液聚合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方法之一,每年通过该方法制作的聚合物数以千万吨计。
【1】1.乳液聚合基本情况乳液聚合定义生产聚合物的方法有四种: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及乳液聚合。
乳液聚合是由单体和水在乳化剂作用下配制成的乳状液中进行的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介质(水)、乳化剂及溶于介质(水)的引发剂四种基本组分组成。
目前的工业生产中,乳液聚合几乎都是自由基加成聚合,所用的单体几乎都是烯烃及其衍生物,所用的介质大多是水,故有人认为乳液聚合是指在水乳液中按照胶柬机理形成比较独立的乳胶粒中,进行烯烃单体自由基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一种技术。
但随着聚合理论的逐步完善,对乳液聚合比较完整的定义应该为:乳液聚合是在水或其他液体作介质的乳液中,按照胶束理论或低聚合物机理生成彼此孤立的乳胶粒,并在其中进行自由基加成聚合或离子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一种聚合方法。
乳液聚合体系至少由单体、引发剂、乳化剂和水四个组分构成,一般水与单体的配比(质量)为70/30〜40/60,乳化剂为单体的%〜%,引发剂为单体的%〜%;工业配方中常另加缓冲剂、分子量调节剂和表面张力调节剂等。
所得产物为胶乳, 可直接用以处理织物或作涂料和胶粘剂,也可把胶乳破坏,经洗涤、干燥得粉状或针状聚合物。
乳液聚合的特点聚合反应发生在分散在水相内的乳胶粒中, 尽管在乳胶粒内部粘度很高,但由于连续相是水,使得整个体系粘度并不高,并且在反应过程中体系的粘度变化也不大,这样的体系由内向外传热就很容易,不会出现局部过热,更不会暴聚,同时低粘度体系容易搅拌,便于管道输送,容易实现连续化操作。
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陆佳;田晓晓;金叶玲;陈静;丁师杰【摘要】简要介绍了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理,即机械阻隔机理和三维黏弹粒子网络机理.从球形固体颗粒稳定的乳液、片层状固体粒子稳定的乳液以及不同环境响应型乳液(如pH、温度、电场、磁场)等方面对目前Pickering乳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概述了Pickering乳液在乳液聚合、功能材料的制备、药物释放和催化剂的分离回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最后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日用化学工业》【年(卷),期】2014(044)008【总页数】7页(P460-466)【关键词】Pickering乳液;固体颗粒;稳定机理;刺激响应性;进展【作者】陆佳;田晓晓;金叶玲;陈静;丁师杰【作者单位】淮明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江苏省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苏淮安 223003;淮明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江苏省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苏淮安 223003;淮明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江苏省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苏淮安 223003;淮明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江苏省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苏淮安 223003;淮明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江苏省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苏淮安 22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8.2+3乳液是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液相组成的分散体系,其中一相以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相中。
但是,如果只有液滴和连续的液体,体系的界面能很大,液滴会迅速聚并最终使得两相分离。
因此要获得稳定的乳液,必须向体系中加入一类物质——乳化剂。
传统的乳化剂主要为表面活性剂(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等)或具有表面活性的聚合物(如多糖、蛋白质等)。
第25卷第4期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Vol .25,No .4 2009年4月POLYMER MA 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pr .2009醋酸乙烯酯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蒋 波,易玲敏,詹晓力,陈 碧,陈丰秋(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浙江杭州310027)摘要:醋酸乙烯酯在聚合中容易发生链转移和链终止反应,所以实现醋酸乙烯酯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文中从不同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角度对醋酸乙烯酯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行了综述。
在众多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中以黄原酸酯、二硫代胺基甲酸酯为链转移剂的RA FT 聚合和以乙酰丙酮钴络合物为调控剂的钴调控自由基聚合真正实现了它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
关键词:醋酸乙烯酯;“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RAF T ;黄原酸酯中图分类号:T Q 3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55(2009)04-0163-04收稿日期:2008-02-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606029)通讯联系人:詹晓力,主要从事化学反应工程、聚合物与聚合反应工程的研究, E -mail :xlzhan @zj u .edu .cn 醋酸乙烯酯(VAc )是一种常见的单体,其聚合物聚醋酸乙烯酯(PVAc )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1,2],实现VAc 的“活性”/可控聚合有很重要的意义。
由于VAc 只能用自由基方法聚合,而且VAc 的自由基异常活泼,所以实现VAc 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是一个挑战。
尽管许多研究者用不同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进行了VAc 的“活性”/可控聚合,但是真正实现VAc “活性”/可控聚合的报道并不多[3~6]。
本文针对VAc 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从不同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角度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 引发转移终止剂法(Iniferter )1982年,日本学者大津隆行等人[3]提出了Iniferter 聚合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76044),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指导性计划项目(03KJD150188);作者简介:周晓东,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乳液体系的活性聚合。
*联系人.Email:phni@.乳液体系中的RAFT 可控 活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周晓东,倪沛红*(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苏州 215123)摘要:可逆加成 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可控 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
由于该方法具有适用单体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可采用多种聚合实施方法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分子设计手段。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文献报道的在乳液和细乳液体系中实施RAFT 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对非均相体系的稳定性、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动力学特点、以及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乳液聚合;细乳液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聚合引言传统的自由基聚合由于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的特点,难以获得分子量可控及分子量分布可控的聚合物,也不能合成嵌段共聚物和精致结构的聚合物。
而各种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却能克服上述不足。
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多种活性自由基聚合体系,例如:TE MPO 稳定自由基存在下的可控自由基聚合[1]、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2]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3~5]。
RAFT 可控 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是在传统的自由基聚合体系中加入二硫代酯类化合物作为链转移剂,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机理得到 活性 聚合物链,RAFT 聚合的一般机理如图1所示。
[4]图1 RAFT 聚合反应机理[4]Figure 1 Mechanism of the RAFT polymerization process [4]RAFT 聚合适用的单体范围广,带有羧基、羟基、叔胺基等官能团的单体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实现聚合。
聚合过程中,二硫代酯基S=C(Z)S 在活性链和休眠种之间转移,使得聚合物链保持活性,由此可以合成各种结构精致、且具有可控分子量和窄分子量分布的嵌段[6~9]、星型[10~13]、接枝[14]等特殊结构的聚合物。
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研究进展徐诚;唐华东【摘要】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polymerization of vinyl monomer, it can synthesis a variety of homo- and copolymers. The initiators of radical polymer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azo initiators, peroxide initiators, redox initiators, multifunctionalinitiatior,macroinitiators and photoinitiator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ogress of these initiators.%自由基聚合是乙烯基类单体的有效聚合方法,可合成多种均聚物和共聚物。
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可分为偶氮类引发剂、过氧化物类引发剂、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多官能度引发剂、大分子引发剂和光敏引发剂。
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些引发剂的研究进展。
【期刊名称】《浙江化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偶氮引发剂;氧化还原引发剂;光敏引发剂【作者】徐诚;唐华东【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14【正文语种】中文自由基聚合为乙烯基类单体通过不断增长的自由基引发的聚合反应,可以生产众多均聚物、二元及多元共聚物产品,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已成为工业上生产高分子产品的重要技术,目前利用自由基聚合生产的烯烃聚合物已占到其总产量的70%左右[1-3]。
自由基聚合的优点为:适用单体广,反应条件要求不高,相关理论研究成熟,反应重现性好,易于操作控制,适于本体、悬浮和乳液聚合等工艺,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4-5]。
Symyx公司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中的新型控制剂
佚名
【期刊名称】《《石油化工》》
【年(卷),期】2002(031)009
【总页数】1页(P7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316.322
【相关文献】
1.Symyx公司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中的新型控制剂 [J], 赵淑战
2.新型磁控式可控电抗器在电网电容电流自动补偿中的应用 [J], 蒋长洪;李兴建;曹五顺
3.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在制备热塑性弹性体中的应用 [J], 谭昊轩;赵磊;王景红;朱琳;郑宇飞;雷良才;李海英
4.水介质中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研究进展 [J], 彭慧;沈艳华;柯勇;程时远
5.乳液体系中的RAFT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J], 周晓东;倪沛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章聚合方法一、名称解释1. 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Process of Radical Polymerization):主要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悬浮聚合四种。
2. 离子聚合实施方法:主要有溶液聚合,淤浆聚合。
3. 逐步聚合实施方法:主要有熔融聚合,溶液聚合,界面聚合。
4. 本体聚合:本体聚合是单体本身、加入少量引发剂(或不加)的聚合。
5. 悬浮聚合:悬浮聚合一般是单体以液滴状悬浮在水中的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水、油溶性引发剂、分散剂四部分组成。
6. 悬浮作用:某些物质对单体有保护作用,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能使水和单体的分散体系变为比较稳定的分散体系,这种作用称为悬浮作用。
7. 本体聚合:本体聚合是单体本身、加入少量引发剂(或不加)的聚合。
8. 溶液聚合:是指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的聚合。
9. 乳液聚合:是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液状而进行的聚合,体系由单体、水、水溶性引发剂、水溶性乳化剂组成。
10. 分散剂:分散剂大致可分为两类,(1)水溶性有机高分子物,作用机理主要是吸咐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着保护人用,同时还使表面(或界面)张力降低,有利于液滴分散。
(2)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作用机理是细粉吸咐在液滴表面,起着机械隔离的作用。
11. 乳化剂:常用的乳化剂是水溶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作用有:(1)降低表面张力,使单体乳化成微小液滴,(2)在液滴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凝聚,使乳液稳定,(3)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超过某一临界浓度之后,乳化剂分子聚集成胶束,成为引发聚合的场所。
12. 胶束:当乳化剂浓度超过临界浓度(CMC)以后,一部分乳化剂分子聚集在一起,乳化剂的疏水基团伸身胶束回部,亲水基伸向水层的一种状态。
13. 临界胶束浓度:乳化剂开始形成胶束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简称CMC。
14.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该值用来衡量表面活性剂中亲水部分和亲油部分对水溶性的贡献,该值的大小表表亲水性的大小。
异丙醇在丙烯酸乳液聚合反应中的作用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丙烯酸乳液聚合反应是一种重要的聚合工艺,在涂料、粘胶和塑料制品等行业中广泛应用。
在这个反应过程中,异丙醇作为常用的溶剂被广泛添加到乳液中,并对聚合反应产生重要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异丙醇在丙烯酸乳液聚合反应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会介绍异丙醇的基本特性和用途。
然后,我们会详细探讨异丙醇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对聚合速率和分子量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会解析丙烯酸乳液聚合反应的机理与过程,并特别关注反应条件对该过程的影响。
最后,我们会深入探讨异丙醇在乳液聚合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并总结其在该过程中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解释异丙醇在丙烯酸乳液聚合反应中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对其影响因素和机制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优化乳液聚合反应条件、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开发新型异丙醇聚合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可能存在的限制和挑战,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2. 异丙醇在丙烯酸乳液聚合反应中的作用2.1 异丙醇的介绍异丙醇,也称为2-丙醇或异丙基醇,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它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和化学原料,在众多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2 异丙醇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在丙烯酸乳液聚合反应中,异丙醇起着调节乳液稳定性的关键作用。
添加适量的异丙醇可以改善乳液的稳定性,防止其析出分散相和发生凝胶化现象。
异丙醇通过与聚合物链相互作用,降低了分子间的排斥力,增加了聚合物链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从而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
2.3 异丙醇对聚合速率和分子量的影响异丙醇对于丙烯酸乳液聚合反应具有显著影响。
适量添加异丙醇能够促进聚合反应的进行,并缩短聚合时间。
这是因为异丙醇分子与自由基活性物种之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稳定自由基特性的中间产物,从而加速了聚合过程。
此外,异丙醇还可以调节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使其更加均匀。
无皂乳液聚合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无皂乳液聚合是在传统乳液聚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聚合反应新技术,相比传统乳液聚合具有很多优点,因此广受关注。
介绍了无皂乳液聚合的反应机理(包括成核机理、稳定机理)和反应动力学,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并对无皂乳液聚合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标签:无皂乳液;机理;稳定性;应用乳液聚合是高分子合成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合成方法,它以水作分散剂,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并借助于机械搅拌,使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状液,由引发剂引发而进行的聚合反应。
由于传统的乳液聚合中会使用乳化剂,反应后乳化剂会对产品性能有一定影响,而且乳化剂价格昂贵,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因此,人们开始致力于无皂乳液聚合技术。
无皂乳液聚合是指不含乳化剂或仅含少量乳化剂(其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乳液聚合,但少量乳化剂所起的作用与传统的乳液聚合完全不同。
最早的无皂型乳液聚合是Gee,Davis和Melvile于1939年进行的丁二烯乳液聚合。
由于无皂乳液聚合环保,并且可以赋予乳液诸多优异的性能而备受关注,成为近年迅速发展的一项聚合反应新技术[1]。
与传统乳液聚合方法相比无皂乳液聚合具有以下突出优点:(1)传统乳液聚合中的乳化剂会被带入到最终产品中去,其纯化工艺非常复杂,因此无皂乳液可以免去去除乳化剂的后处理,产品可以直接应用;(2)无皂乳液聚合由于不含乳化剂,所制备的乳胶粒子表面比较洁净,从而避免了乳化剂对聚合物产品光学性、电性能、耐水性及成膜性等的不良影响;(3)无乳化剂乳液聚合所制备的聚合物微球具有单分散性,微球尺寸较常规乳液聚合的大,还可得到具有一定表面化学性质的功能性颗粒。
1 无皂乳液聚合机理1.1 无皂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无皂乳液聚合体系的粒子密度、粒径大小与成核机理密切相关。
自1965年Matsumoto和Ochi在完全不含乳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具有单分散性乳胶粒粒径乳液以来,人们便对无乳化剂乳液聚合的机理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研究[2],提出了多种无皂乳液聚合成核机理,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为“均相凝聚成核机理”和“齐聚物胶束成核机理”,但是现有的任何一种成核机理均难以描述所有单体粒子成核的机理。
(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简称RAFT)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是实现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一种主要方法。
由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自98年首次报道以来,迅速成为高分子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RAFT聚合时在传统自由基聚合的体系中引入一种被称为RAFT试剂的化合物,通过与自由基进行可逆加成/断裂反应来实现分子链的“活性”增长。
RAFT反应过程已基本确立,但对加成/断裂反应速率常数的大小却又争议,是当前RAFT聚合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共聚反应体系中RAFT试剂的选择原则:RAFT共聚反应所选用的RAFT试剂既要能够实现产物分子量及分布的可控性,又不能对共聚速率产生较大的缓聚作用,缓聚作用如果很大,不仅延长了聚合时间,还使得聚合体系中死聚物含量增大,加宽了产物的PDI。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结合了自由基聚合和活性聚合的优点:一方面,可以精确控制大分子链的增长过程,从而得到预设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窄的聚合物,可以合成嵌段聚合物、规整结构的星型聚合物和梳状聚合物等以往无法合成的聚合物;另一方面,它适用单体范围广、单体易共聚、聚合条件比较温和并能应用于水介质体系。
RAFT 试剂是一种高效的可逆链转移试剂,通过增长自由基与链转移剂之间可逆的链转移平衡反应实现对聚合过程的控制。
相比其他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技术,RAFT 聚合具有反应条件比较温和,适用单体范围广等优点。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基本特征是在活性种与休眠种之间存在一个平衡反应:休眠种可以在催化剂存在下活化,也可以在适当条件下(如加热等)自活化以形成活性种,在单体存在条件下,活性种可以增长,直到其再次失活变为休眠种,活性种失活的同时还可能发生终止及链转移等副反应。
可以简单的认为休眠种每 k act 秒活化一次变为活性种,在活性种状态停留k deact 秒后又回到休眠种的状态。
高分子化学复习资料一、解释名词1.自加速效应: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单体转化率(c%)逐步提高,[I]、[M]逐步下降,聚合反应速率Rp理应下降,但在许多聚合体系中,Rp不但不下降,反而显著上升,这种现象是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影响,在反应过程中自动发生的,因而称为自动加速现象。
2.反应程度:把在缩聚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数目与起始官能团数目的比值称作反应程度,以P表示,则:P=Pa=Pb=(N0-N)/N0=1-N/N03.聚合度:聚合物大分子中重复结构单元的数目称为聚合度。
6.结构单元与重复单元:在大分子链中出现的以单体结构为基础的原子团称为结构单元。
聚合物大分子中以共价键相互连接的、重复出现的、小而简单的结构单位称为重复单元。
4.竞聚率:令r1=k11/k12,r2=k22/k21,表示两种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称为竞聚率。
5.平均官能度:单体混合物的平均官能度f是每一个分子所含有的官能团数目的加和平均。
f??Nf?N 式iii中,Ni为单体i的分子数;i为单体i的官能度。
7.理想恒比共聚:聚合的竞聚率r1=r2=1,这种聚合不论配比和转化率如何,共聚物组成和单体组成完全相同,F1=f1,并且随着聚合的进行,F1、f1,的值保持恒定不变。
8.官能团等活性:不同链长的端基官能团,具有相同的反应能力和参加反应的机会,即官能团的活性与分子链长无关。
9.引发效率与笼蔽效应、诱导分解:引发剂效率:用于引发聚合的引发剂量占引发剂分解或损耗总量的比例,以f表示。
诱导分解:实际上是自由基(包括初级自由基、单体自由基、链自由基等)向引发剂分子的链转移反应。
笼蔽效应:聚合体系中引发剂浓度很低,引发剂分解出的初级自由基常被溶剂分子所形成的“笼子”包围着,初级自由基必须扩散出笼子,才有机会引发单体聚合。
如来不及扩散出去,初级自由基之间有可能发生反应而终止或形成较为稳定的自由基不易引发单体聚合,这样就是消耗引发剂分子而不能引发聚合,使得引发剂效率f减小,这种效应称为笼蔽效应。
ATRP 在嵌段共聚物合成中的应用进展摘要:段共聚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作为一种“活性/可控”聚合方法,在嵌段共聚物合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主要介绍了近年来采用ATRP 合成的不同性能的嵌段高分子聚合物,并对ATRP 在嵌段共聚物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嵌段共聚物0 引言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TRP)现在作为“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技术,具有聚合条件温和(甚至可以在少量氧存在下进行),使用单体范围广范,分子设计能力强等特点,正逐渐成为合成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有力手段而备受关注[1~4]。
是现在其他活性聚合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1 ATRP 的反应机理1.1 ATRP 简介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以低价态过渡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的“活性/可控”聚合,是制备具有预期分子量、精确末端官能团和预期链结构聚合物的新技术。
早在1995 年王锦山和Matyjaszewski 等人首先报道了一种新型自由基聚合方法[ 5,6 ],它是以卤代化合物为引发剂,过渡金属化合物以适当的配体为催化剂,使可进行自由基聚合的单体进行具有活性特征的聚合。
ATRP 方法进行聚合反应的单体,一般都是一端含有一个卤素端基,另一端含有功能化引发端基;或者两端皆为卤素端基。
这些端基很容易进一步的功能化,合成出相对分子量分布较窄的聚合物。
1.2 ATRP 反应机理过渡金属化合物Mtn 从有机卤化物“提取”出卤原子,产生氧化物种Mtn+1X 和初级自由基R· ;随后自由基R·和烯烃M 反应,生成单体自由基R-M· (即活性种);R-M·与40 Mtn+1X 反应,得到目标物种R-M-X;同时过渡金属被还原为Mtn,可再次引发新一轮的氧化还原反应。
2011年第3期TIANJIN SCIENCE&TECHNOLOGY[12]黄月文.电器用环氧胶粘剂的研制[J].粘接,2000(6):25-27.[13]黄月文.高渗透环氧胶粘剂GIC 的研究及其性能[J].化学与粘合,2001(6):242-244,261.[14]H olm an R .O lding polym er[J].C oat Paint s,1998(2):17-19.[15]张保龙,唐广粮,由英才,等.功能基化介晶高聚物增韧环氧树脂性能研究———材料断裂面形态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J].高分子学报,1999(1):74-79.[16]韦春,谭松庭,王霞瑜.反应型液晶聚合物改性环氧树脂性能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19(1):168-171.[17]X iaoK .R at e-effect onfract urebehavior of core-shell-rubber(C SR )-m odifiedepoxy [J].Polym Eng Sci,2000,40(1):70-81.[18]C hengY an.N um ericalandexperim ent alst udieson t hefract urebehavior of rubber-t oughened epoxy in bulk specim en and lam inat edc om posit es[J].M at erSci,2002,37(5):921-927.[19]H arani,Fellahi,B akar.Toughening of epoxy resin usingsynthesized polyuret hane prepolym er based on hydroxylt erm ina t edpol yest ers[J].A ppl Polym Sci ,1998,70(13):2603-2618.[20]胡玉明.双酚F 和双酚F 环氧树脂[J].网络聚合物材料通讯,2001(2):8-12.0引言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同时这些领域中不断提高的需求也对高分子材料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推动着高分子学科的不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3063)资助;作者简介:尹德忠(1973-),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E 2mail :dezh -yin @ ;3通讯联系人:E 2mail :qyzhang @nw .乳液体系中“活性”Π控制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尹德忠,张秋禹3,张和鹏(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西安 710072) 摘要:“活性”Π控制自由基聚合(CRP )可用于合成具有精确结构和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
乳液聚合具有环保、经济、易控的优点,但乳液体系为多相体系,控制试剂的相间分配和迁移较均相系统复杂,这使乳液“活性”Π控制自由基聚合面临一些挑战,诸如控制聚合特征差、乳液稳定性下降等。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乳液体系中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和可逆加成2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的研究进展,包括体系的特性、面临的挑战、解决的方法,以及工程与商业运用的前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活性”Π控制自由基聚合;乳液聚合;非均相体系;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可逆加成2断裂链转移聚合引言活性聚合[1]是无不可逆链转移及链终止的聚合过程,此时,聚合物链以等同速率增长,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线性增长,呈现低分散性,称为控制聚合。
因自由基不可能完全避免链终止和链转移,故称为“活性”Π控制自由基聚合(CRP )。
CRP 的核心是建立活性自由基和休眠链之间的动态平衡[2],可通过可逆链终止和可逆链转移两种途径来实现,前者以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报道最多,后者主要是指可逆加成2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
乳液聚合环保、经济、易控,是工业上生产聚合物的重要方法。
但传统乳液聚合中自由基链终止速率常数为107~109m -1・s -1,比相应的链增长速率常数高5个数量级[3],不是“活性”Π控制自由基聚合。
本文从反应体系的特征出发,总结了乳液体系中ATRP 和RAFT 的研究进展。
1 乳液体系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乳液体系是一个包含乳胶粒、胶束和单体液滴的非均相体系,引发剂Π催化剂Π配体组合和乳化剂选择都会影响聚合特征的实现,活性种、休眠种和催化金属离子配合物在有机相与水相中的分配系数和传递非常重要。
为此要合理选择体系的引发剂、催化体系、配体和乳化体系。
111 引发催化体系引发催化体系在有机相和水相之间应有合适的分配比例,以便在单体液滴与增长链之间发生转移,捕获水相中游离的自由基。
正向ATRP 典型的引发催化体系为R 2X ΠCuBr 。
马志等[4]对2004年以前的ATRP 金属催化剂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近3年许多学者报道了利用铜以外的一些新颖的金属络合物作为催化剂[5~8],但成功的ATRP 乳液聚合均采用Cu 催化体系[9~13]。
正向ATRP 引发剂一般在α碳上具有诱导或共轭结构,如22溴异丁酸乙酯(E BiB )[9,12,14,15]和烯丙基氯类[16],其中卤素基团必须能够快速、选择性地在增长链和转移金属之间交换,快引发对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指数(PDI )很重要。
R oof 等[17]按图1程序,利用92溴蒽(a )的光聚合二聚体(b )作为引发剂合成双臂型聚苯乙烯(c ),并经光解反应制备蒽封端的聚苯乙烯(d )。
近年来,大分子ATRP 引发剂的报道逐渐增多[18~21]。
在乳液中,Xu 等[22]利用氯代聚乙烯醇(PEG 2Cl )大分子引发剂,微波辅助引发苯乙烯ATRP 乳液聚合,合成单分散的纳米PEG 2b 2PSt 共聚物粒子,粒子粒径<50nm ,且比传统的热引发粒子单分散性好。
Seng 等[23]采用本体ATRP 技术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大分子引发剂,将其溶于丙酮后,采用纳米沉淀技术将其沉淀在Brij98[C 18H 35(OCH 2CH 2)20OH]的乳液中,然后加入不同单体进行乳液ATRP 聚合,制备了丙烯酸丁酯均聚物和多种嵌段共聚物,并通过酯的水解获得亲水性的嵌段共聚物。
K agawa 等[14]采用E BiB ΠCuBr ΠT weeen80体系,运用ATRP 技术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PiBMA 2Br 大分子引发剂,并以此大分子引发剂引发苯乙烯的种子乳液聚合,合成了具有洋葱结构的PiBMA 2b 2PS 粒子,层厚约19nm (见图2),PDI 为1126~1151。
图1 92溴蒽引发合成蒽封端的聚苯乙烯图示[17]Figure 1 Synthesis of anthracene endlabeled polystyrene (d )with92brom oanthracene (a )as ATRP initiator [17]图2 洋葱结构PiBM A 2b 2PS 粒子的横截面透射电镜图[T ween 80用量3%(a )和6%(b )][14]Figure 2 TE M photographs of ultrathin cross sections of PiBM A 2b 2PS particles(prepared with T ween80of 3%(a )and 6%(b ))[14]112 反向ATRP反向ATRP 采用高氧化数的Cu (Ⅱ)和常规乳液聚合的引发剂,如K PS [13,24]、V 250[25]、AI BN [10,25,26]和BPO [13,27],使实验操作变得简单,乳液更为稳定,更易于成功。
高楠等[13]分别以油溶性的BPO 和水溶性的K PS 为引发剂、1,102邻二氮菲为配体、十二烷基磺酸钠(S LS )为乳化剂,在水分散体系中进行了苯乙烯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
结果表明,采用BPO 引发时,必须由CuBr 和CuBr 2形成复合催化剂体系才能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加入CuBr 可以加快BPO 的分解速度,满足活性聚合中“快引发”的要求;采用K PS 作引发剂时,反应介质的pH 值对聚合有很大的影响,反应速度随着反应介质pH 值的升高而加快。
实验表明,由两种不同引发剂引发的苯乙烯乳液的粒径及粒径分布也有很大的差异。
113 乳化剂的影响乳化剂是ATRP 聚合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S DS 和S DBS ,能获得高分子量的分子,但同时导致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变宽,削弱了控制聚合特征,这主要是由于磺酸基与催化体系中的阳离子相互作用,降低了自由基的去活化效果所致[28,29]。
Eslami 等[9]采用E BiB ΠCuBr 22CuBr ΠdNbpy 体系进行了甲基丙烯酸异辛酯(EH MA )的ATRP 聚合研究,比较了DT AB 、MT AB 、Brij97、Brij98和T ween80五种表面活性剂对乳液ATRP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MT AB时PDI达2159,采用Brij97和DT AB时乳液稳定性较差(凝胶含量分别为8010%和9510%),而采用Brij98和T ween80都可获得窄分布的高分子和稳定的胶乳。
聚合温度升高,乳液稳定性下降。
张开[25]、G aynor[30]和Jousset等[31]分别采用不同的体系,得到基本相同的结论,Brij98是最适合乳液ATRP聚合的表面活性剂。
研究结果说明胶乳的稳定性与分子量及其PDI没有直接关系,但胶乳的稳定性对聚合过程控制和聚合动力学研究至关重要。
张静志等[32]在S DS中加入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羧甲基纤维素与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丙烯酸酯的嵌段共聚物,C MC2A9),超声辐照引发苯乙烯乳液聚合,得到清亮、稳定、粒径均匀的纳米乳液,放置半年没有沉淀出现。
C MC2A9与S DS形成了楔形结构的保护膜,通过空间位阻效应稳定乳胶,提高胶乳耐电解质能力。
114 配体选择配体的作用是通过与催化剂配位形成配位化合物从而稳定催化剂,并调节催化剂在有机相和水相间的分配,因此选择合适的配体对于ATRP乳液聚合的成功极为重要[2,24,27]。
所选择的配体必须对金属离子有足够的亲合力,才能与水分子竞争金属离子,同时配合物必须具有足够的疏水性,否则有机相中Cu (Ⅰ)和Cu(Ⅱ)太低,不能建立原子转移平衡,丧失活性特征。
Qiu等[24]采用紫外2可见光谱对多种铜络合物在单体n2BMA、n2BA或St和水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结果表明,即使是疏水性很强的4,4’2二(52壬基)22,2’2联吡啶(dNbpy)配体,也仅有66%2 76%的Cu(Ⅰ)络合物和低于20%的Cu(Ⅱ)络合物分配在有机相中,温度越低,有机相的分配比例越大。
他们运用E BiBΠCuBr催化体系,研究了不同配体对BA和BMA乳液ATRP聚合的影响,结果含有较强疏水基团的配体具有良好的控制聚合效果,而亲水性的联吡啶(bpy)、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 A)等本体和溶液ATRP聚合中常用的配体,在乳液ATRP聚合时却不能使用,因为他们与金属离子形成水溶性络合物,不能很好的建立原子转移平衡,导致聚合物链在增长过程中不控制。
张彬等[33]测定了CuBrΠphen配合物和CuBr2Πphen配合物在M MA相中的分配比例,结果前者在70℃和25℃时分别为17%和36%,后者分别为4%和5%,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与Qiu J等[24]的研究结果一致。
他们采用E BiBΠS LSΠphen体系,分别以CuCl、CuBr和CuBrΠCuBr2复合物作催化剂,在90℃、70℃和25℃下进行M MA的乳液ATRP聚合,结果3种催化体系都以低温条件可控性最好。
K agawa等[34]测定了苯乙烯ΠCuBrΠdNbpy乳液聚合和溶液聚合的链增长速率Rp、分子量分布系数(PDI)和乳液体系配合物的分配情况,并分别利用测定的和文献报道的分配数据[24]进行了PRE DICI软件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均定量地表明,由于乳液体系中有机相中Cu(Ⅱ)浓度较溶液体系低,乳液体系的链增长速率常数Rp和PDI高于溶液体系的Rp和PDI,PDI的差别可用活化2去活化循环的减少和双分子链终止几率的增加来定量解释。
2 乳液体系可逆加成2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是在聚合的配方中引入一个新的组分试剂———RAFT试剂,用以调控聚合体系活性自由基的聚合方法。
G raeme[35]对RAFT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近来报道了大量的RAFT乳液聚合实验[36~38]和模拟研究[39,40],开发了多种适合于乳液聚合的RAFT试剂,优化了操作条件,逐渐克服了初期出现的活性聚合特征差,乳液不稳定等问题。
211 RAFT试剂特性由于RAFT是基于可逆的链转移反应,从原理上讲采用不同RAFT试剂不会影响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和活性聚合特征,但在非均相的乳液体系中,RAFT试剂的引入影响了体系的成核机理、传质过程和宏观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