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美育
- 格式:pptx
- 大小:820.91 KB
- 文档页数:14
高中生物美育教育视角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分析高中生物美育教育是指通过生物学科知识和美育思想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育素养,全面提升其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
核心素养是指一系列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质,例如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等等。
本文将从高中生物美育教育视角出发,探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生物学科知识的美育渗透从生物学科知识的角度出发,将美育思想渗透到教学当中,通过教学的手段和策略,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
例如,在生物学科老师讲解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与生物学科知识相关的美学知识,如色彩搭配、构图设计等,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还能启发学生的艺术审美,提升其美育素养。
二、突出实践手段的美育功能实践手段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切身体验和感知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在高中生物美育教育中,实践手段也可以起到美育功能。
例如,在高中生物学科实验中,对于实验颜色、图案的设计、仪器的外观和配色等都可以注重美育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审美能力和美育素养。
三、联动其他学科强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生物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与许多学科都存在关联,如数学、化学、美术等学科。
因此,在高中生物美育教育中,可以通过联动其他学科来强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在化学学科中讲解化学反应时,可以注重化学反应的美学特点及其与生物学科的联系;在美术学科中,可以注重生物学素材的运用,让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素材产生艺术共鸣,从而提升美育素养。
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在美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
例如,在生物学科教育中,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的特点、生存环境、进化过程等,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的奥妙和大自然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总之,高中生物美育教育是整体性的教育模式,其中包括多种手段和策略,通过这些手段和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美育活动教案
目标:通过观察和探索多样的生物,培养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美育
素养。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重要性,不同生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丰富多彩。
2.讲解: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3.实践: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中,观察不同生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让学生亲
身感受生物的美好。
4.反思: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保护和尊重生物多样性。
5.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激发他们
的保护意识。
教学方式:讲授、实践、讨论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分享和思考,以及课堂表现和作业等方
式综合评价。
扩展阅读: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或做一些关于生物的实验,扩展学生的生物知识和美育
体验。
附注:本教案是初中生物课程的一个美育活动,通过探索生物多样性,旨在提高学生的美
育素养和保护意识。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与美育融合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美育也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将实验教学与美育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美育融合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来了解生物的奥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显微镜看到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美丽。
在动物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的生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和美丽。
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
此外,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渗透美育。
例如,在实验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的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的美妙之处,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的收获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将美育与实验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美育融合的意义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美育融合在一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实验教学和美育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的美丽和奇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和美育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将实验教学与美育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谈生物学美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
通过审美教育来全面地培养人们对美的感情,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净化、人品美化、感情高尚化。
生物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如能充分挖掘运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而且能够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启示学生发现美,探索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能感受人与自然的协调美,进而使学生在情感、人品、审美观等方面有所提高。
一、对生物美本质的认识首先,几乎所有成功的生物学结论都会有充足的美育理论要求的那种“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即生物学含有足够的美的本质。
一方面,生物学家在对生命的现象和运动规律研究时,尽管运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给自己提供一种客观性,探求生命运动,合乎他们自己内在尺度的形式。
”例如孟德尔遗传实验,实际正是他设置一定的条件表达自己预先设想的目的,从而揭示出两大遗传基本规律。
另一方面,考察生物学史,不难发现,生物学在实现其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统一的过程中,例如,对生命的认识,从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到细胞水平,至现在因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
又因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诞生,使生物学研究又进入宏观领域。
总之,生物学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群体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个性,创造出具有社会功利性的人化形式,使其确能揭示出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等中所蕴含的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即为生物学的美育本质。
二、生物学中蕴含的美美的基本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生物科学美是一种自然美。
生物学中蕴含的美的主要形式有“和谐、简洁、多样统一、对称”。
⒈和谐美和谐是指组成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一致。
和谐给人一种恰如其分、浑然天成、井然有序、轻松自如的美感。
例如生物全息律揭示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小,它使我们能理解为什么东北虎尾部的斑纹数与身上的斑纹数相等、斑马各节肢与主体斑纹数相等等现象,并体会到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协调对应。
美术特色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研究一、引言:美育与生物的结合,意想不到的精彩说到美术特色高中,你是不是马上就想到了那些眼花缭乱的油画、精美的雕塑,甚至是墙壁上那些让人看了都不敢上前的抽象画?嗯,的确,艺术就是这样,能够把人从平凡带到非凡,光是看一眼就能让你沉醉其中。
但是,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这些常见的艺术形式,而是把艺术和我们日常学的“生物”学科结合起来,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意思?你会想,生物课嘛,不就是细胞、基因、动物,什么的,和美术有什么关系?你想错了!生物课和美术,原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你可能从来没有注意到罢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在美术特色高中的生物教学中,巧妙地渗透美育,让这门看似枯燥的学科,也能让学生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二、渗透美育的意义:让生物变得有趣生物这门学科,说实话,很多学生一听就犯困。
细胞、基因、DNA,能不能不要这么科学,能不能有点诗意?你看,艺术和美育的加入,能让这些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起来。
当我们用美术的眼光去审视生物学的内容时,突然间,细胞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圆形,而是一幅精美的画作;动物的骨架,也不只是冷冰冰的解剖图,而是一个充满力量和韵律的雕塑。
你说,学生们看到这种“生物画作”,是不是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再是“死板的生物”,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的存在。
艺术其实就是这样,不仅让我们欣赏美,更能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你看,生物学和美术的结合,简直是一举两得,既能学知识,又能感受到美的存在,何乐而不为呢?三、具体实践:如何把美育融入生物课堂咱们聊完了美育和生物结合的理论,接下来就来说说,怎么在生物课堂中,巧妙地渗透美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既有知识又有艺术氛围的课堂。
老师们可以把生物的教学内容,通过绘画来展示。
比如,讲到植物的结构,老师可以带学生们亲手画出一棵植物的解剖图,边画边讲解。
通过这种动手操作,学生们不仅能加深对植物结构的理解,还能体验到绘画的乐趣。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艺术生物课堂不是静止的知识传授,生物科学是真的,知识,智慧,创造,发明,福祉;生物课堂是美的,自然美,语言美,人性美,灵魂美,生命美。
生物课堂教学就是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美育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而生物又是自然界中美的主体,生物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活动与美育有着密切而潜在的联系,这在传授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灵魂,揭示美的本质,丰富美的内涵,实现美的超越。
一、以语文等文科的方式开始——塑造美的灵魂柏拉图说:“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教育的意义很多,但是真正的教育首要的就是塑造学生美的灵魂。
在生物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的用语文的方式,以美好的食物滋养孩子向善的心愿。
例如:华佗不愿出任做官,却乐意在民间行医;李时珍27年如一日点滴收集药材直至《本草纲目》的问世;“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创造的高产杂交稻,从此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达尔文从一个虔诚的神学院学生转变成推翻“特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进化论的伟大创始人,在科学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些都体现出科学家“不患位之不尊,只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的高尚美德,同时启示学生只有具备崇高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才能获得成功。
二、以诗词的方式引导——创造美的意境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导美、创造美的过程,它将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美与大自然绚丽多彩之美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欣赏自然美,更加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在讲“生物的呼吸作用”时,先以“盈盈荷辨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为谜面,请学生猜猜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何种水果被扔掉时的情景,学生回答“荔枝”之后,师生共同说出白居易描写荔枝的词句:“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接着将话峰一转,说荔枝不耐贮藏“一日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初中生物美育渗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动物的多样性和美丽之处;
2. 理解生物美学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欣赏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和美丽之处;
2. 探讨动物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3. 通过欣赏动物的美丽,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
1. 动物的多样性和美丽之处;
2. 动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生物美学的概念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美丽之处,激发学生对动物美的兴趣。
2. 学习内容呈现:讲解动物的多样性和美丽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不同特点和外貌。
3. 欣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动物观察和描述,分享自己对动物美的理解和感受。
4. 讨论环节:探讨动物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
5. 总结提升:总结生物美学的概念和意义,强调美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保护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
1. 观察周围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美丽之处;
2. 写一篇关于动物美的作文,加强对生物美学的理解和认识。
六、评价方式:
1. 参与欣赏活动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和表现;
3. 课堂讨论和表达观点的积极性。
浅谈美育教育对生物教学的影响美是教育的神圣目标,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巨大力量。
生物学教学中要获得优秀的教学成果,必须在追求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即要讲究教学活动的审美价值。
而首先要了解的是美育在生物教育中所存在的重要性,进而了解教学活动的审美因素,把握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一、美育于生物教学的重要性美育不仅体现在语文、历史等文科内,生物学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
把美育教育运用到生物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生物学教学,使美育和生物学教育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寓美育于生物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生物是研究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
在教学过程中将不乏遇到一些美丽又富有激情的事物。
例如种子的萌发,我们可以在讲述种子萌发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时向学生说明美存在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人只有不断地运动才会显示出无穷的智慧和激情,才会同贝多芬一样展现出超强的力量等等。
在生物学中充满了对美的认识,大自然就是生物的学的另类课堂,感受大自然的真、善、美,认识大自然的无穷奥妙,从而激发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欲望,使学生充分感受这些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从而把保护自然,作为自己的责任,自觉行动起来。
(二) 寓美育于生物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在生物学中不仅充满了自然美,还蕴含了社会美。
生物学家为了一个研究项目可以昼夜连续工作,直到得出实验结果。
在生物学难题面前,他们勇于挑战,一次又一次从失败中爬起,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直到成功。
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如孟德尔、达尔文。
也因此,在生物学史上,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精神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能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
(三)寓美育于生物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养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生物学研究也不例外。
如通过对生物界的非生物界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及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分析,以及生物进化等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论观点及对立统一的观点。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一、生物教学与美育的关系生物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其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内容。
生物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培养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这一点与美育的目标是一致的,美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行为,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生物教学与美育的共同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成为有着美好情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1、培养审美情感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与神奇。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植物和动物,感受它们的美丽和生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生物的形态、色彩、结构等特点,引发学生对生命美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开展生物美育活动学校可以组织生物美育活动,如野外考察、植物标本制作、摄影比赛等,让学生亲身参与通过亲身体验提高对生命美的认知和感悟。
学校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进行生物美育讲座和分享,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激发学生对生物美的兴趣。
3、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美育创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生物美育创作。
通过观察生物的形态、行为等特点,激发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绘画、摄影等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生物之美,同时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1、跨学科教学生物教学与美育的结合需要采取跨学科教学的方式。
教师可以整合生物学、美术、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设计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体验生物的美丽与神奇,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2、生物实验通过生物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生物的探究和发现,感受生物的奥妙和美丽。
生物实验可以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观察实验,也可以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野外考察,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生物的生命力和美丽,增强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关键词】生物教学审美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以美育人,以美求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品德的有效途径。
初中生物学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
一、充分挖掘美育因素让学生感知美审美教育的特点是重在熏陶,重在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接受教育,其基础是让学生感知美。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生物课程资源中处处能够展示生物的自然美,能够让学生在美的教育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我们在备课时,应着力寻找学科知识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即在备生物课的同时备美育,使美育工作附着有物,尽力做到美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
1.感知形象美美的事物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形象美,因此可以借助媒介,创设形象美的意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这是开展审美教育的基础。
例如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生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花卉的五彩缤纷、蜂鸟在振翅飞翔等。
又如很多学生对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形态特征感到害羞,可在课堂上以多种途径向学生展示青春期发育后男性的肌肉发达和英俊潇洒,女性的婀娜曲线和妩媚秀气,让学生从内心感知并珍惜这与生俱来的青春美。
这样学生能感受到,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美其实就在于我们的发现。
2.感知内涵美在美育过程中仅仅让学生关注事物的外形美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引导、启发、联想等,让学生将美感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深刻领悟美的意蕴。
如自然界五彩缤纷的色彩让我们赏心悦目,但对生物来说,色彩还有更重要的作用:花卉鲜艳的颜色可以吸引昆虫传粉,从而有利于它的生殖;动物鲜艳的颜色可以起到警戒作用或有助潜伏,以有利于它的生存……这些知识能让学生了解色彩美的内涵。
二、通过多种审美途径让学生理解美对美的感受和领悟,不是个人天生具备的,它需要通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潜移默化来进行培育。
高中生物美育实验教案模板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感。
实验材料:
1. 瓶装水
2. 盆栽土
3. 小苗或种子
4. 温度计
5. 测量杯
6. 手套
7. 实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
1. 将盆栽土倒入适合种植植物的容器中,并在土壤中挖一个小孔。
2. 将小苗或种子放入小孔中,并用盆栽土将其覆盖。
3. 将温度计插入土壤中监测土壤温度。
4. 每天固定时间给植物浇水,记录每次浇水的时间和水量。
5. 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并记录生长状态、叶子颜色等变化。
6. 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记录表总结植物生长的过程。
实验评价:
1.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学生是否能够合理运用实验材料和工具。
3. 学生是否能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记录习惯。
拓展实验:
1. 尝试在不同条件下观察植物的生长,比如光照、水分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探索植物生长的机理,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2. 涉及操作危险或使用有毒物质时,要注意佩戴手套,并遵守实验安全规定。
(备注:本实验适用于高中生物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摘要:高中生物教学要围绕“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积极融入美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方针;美育教育;素养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1-174-01美育对智育有促进作用。
把美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能引起学生美的感受,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是内容丰富而新奇的学科,如果教学中将教学与美育有机结合,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生物学科除了知识教学,还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这方面,美育作用不可少。
1 为了培养学生对生物圈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讲授知识时,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要联系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例一:某老师从前辈人那里收集到一则信息,即在1958年“大战钢铁”的时候,由于当时人们(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群众)对人与生物的关系认识不足,没有树立起长远的环保意识,砍树炼钢炼铁,以致成片树林变为荒山,气候失常,生态系统失衡,旱涝频发水土流失,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使学生对这段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件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沿着这条钱索进行深入调查,并与语文老师联系,以此为题材写一次作文。
经过一段时间,一篇篇作文出来了。
其中校级文学创作组的一篇文章影响最大。
摘录如下:生物圈的灾难——黑色的1958,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了解才知道,大跃进中的“全民炼钢运动”,轰然上马,炼铁土高炉到处都是,没有煤碳燃料,就大肆砍代树林,将青杠树烧焦用水浸灭作为杠碳,作燃料炼钢。
这样大片的树林便衰败了。
事情还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的几年,时儿大旱,时儿水涝。
大旱时,水田也裂开了指头般大的缝,旱时地里的象热气蒸腾的火窑,玉米苗了都干枯成了一绺绺绳子,水涝时,暴雨倾盆,水流从山上冲刷而下,混浊泥水铺天盖地,漫过田野,漫过小河,山坡裸露出撕破了皮肤的红土,象一片血。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美育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学习内容中,蕴含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内容和方式。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初中生物的教学范围包括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卫生,以及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等。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抓住机遇,潜移默化的进行美育教育,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观察中的美育在生物教学的课堂环节中,观察是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观察的过程中,美的形象的美的情感都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美誉。
教师就可以把握契机,适时及时的渗透美育教育。
比如:在植物教学中《花的结构》的一课中,教师可以用优美的简短的导言引起学生关注美丽花朵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进而在学生独立观察的过程中感受花的缤纷、花的芬芳、花的甜蜜。
体会花在开放以后,又要经过传粉和受精作用孕育出果实和种子的奇妙的生命过程。
从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与艰辛,感受大自然的博大精深之美。
产生对于自然的热爱和保护自然保护植物的美好愿望。
使美育教育在简单的动手、动眼和动脑活动中获得发展和升华。
在动物教学中,在鱼和两栖动物的学习之前,可以播放关于鱼的外形和活动的录像,以及播放青蛙捕食和发育的过程的录像。
变枯燥的说教和讲解于生动形象的声、像素材。
使学生观察到难以在生活中感知的事务。
尤其是优美多变的鱼在水中优游,追逐嬉戏。
活泼的蝌蚪在水中一步步演变为青蛙的过程,这些优美的场景和氛围,更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并转化为自己的审美素质,从而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解剖中的美育说起解剖,人们的头脑中往往是血淋淋的场面。
好像没有任何美可言。
其实,那只是表面现象。
在解剖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活动获得的是从未有过的心理体验。
尤其是,当学生发现在自己的解剖领域里的未知的东西的奇妙、奥妙之处时,会由衷的发出赞叹:“太美了。
”比如:在进行鱼和两栖动物的实验研究时,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未知的结构,比如:鱼的心脏在跳动,那种生命的顽强和勃勃生机,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的可贵,培养珍爱生命的美的情感。
初中生物的美育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之心。
2. 增强学生对生物美感的认知,提高其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
1.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美丽之处。
2. 如何用不同视角观察生物,展现其美感。
教学准备:
1. 生物图片、模型等教学材料。
2. 图书、视频等辅助资料。
3. 绘画、摄影等美术用具。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生物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多样性和美丽之处。
二、探索生命(15分钟)
1. 学生分组观察周围的生物,记录下其美丽之处。
2. 学生展示自己所观察到的生物,分享彼此的发现。
三、美术表现(20分钟)
1.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生物,用绘画或摄影等方式表现其美感。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思考交流(10分钟)
1. 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生物为什么会如此美丽?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生物的美丽如何启发我们认识和保护生命?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美丽对我们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周围的生物,并以绘画、摄影、文字等方式记录下它们的美感。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增强了对生物的认识和兴趣,还培养了表达和观察能力。
通过美术表现和思考交流,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之处,为未来的美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孟津县直中学许红利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
其最终目是培养具有完美的心理素质的人。
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实施全面发展。
在全国发展教育中,美育如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必有可少的。
因此,生物学教育中应进行美学教育
一、审美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1、能培养真确的审美观点,增强审美意识
生物学中的科学理论、规律、公式、图像、图表、生物学各种实验;生物学挂图、模型,各种直观教具、生物学电化声像教育手段,微电脑教学软件等,均形成和储存多种审美信息。
这些审美信息为学生感官所接收,不断产生美感效应,就会丰富学生情感,树立其真确的审美观。
2、能创设良好的学习请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进行可审美教育,可创设愉快自由的学习情镜,会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紧张和疲劳,变“苦学”为“乐学”。
良好的学习情境包括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形式多样;教师语言简洁幽默,循循善诱;课堂结构紧凑,富有生气,良好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3、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