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寒论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撰写,其内容涉及诊断临床的本质,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重要的一份资料,由于敦煌石窟保存状况良好,且石窟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首先,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和历史文献重要性。
书中共包括五十四章,依次介绍病概,病理,病因,表证,脉证,分析,判断,处置及并发症等内容。
内容细致,涉及病理病因各个方面,是把古代中医诊疗实践和伤寒论学术思想完美结合,成为中医智慧和智慧的重要经典《伤寒论辨脉法》。
其次,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鉴于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对古代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献为古代中医学研究者提供了获取古代医学信息的重要资料,其中记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被广泛用在古代中医医学领域,因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可以被视为伤寒论文献的重要补充,可以用于研究历史文献的演变和其他历史表征,相比于其他版本,有着更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
最后,关于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诊断临床的本质探讨。
《伤寒论辨脉法》从诊断临床的本质出发,提出了把脉因脉象分为四种的理论,即正常脉,虚弱脉,结节脉,表虚脉。
分析和解读脉象是根据脉象的位置,形态,语言表达,及其他特征,来判断病因。
根据此理论,《伤寒论辨脉法》指出,正确判断脉象对诊断疾病至关重要,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历史文献重要性、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以及诊断临床的本质的重要资料。
它为今后研究古代中医学和疾病治疗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研究。
《伤寒论》124条
《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第124条是关于温病的,内容如下:
温病者,脉象微弱,自汗出,无大热,时时恶风,关节疼痛,头痛,微喘,咳嗽,清涕,渴引水而不多饮。
至七八日,热多而渴者,属阳中之病;热少而利口为患者,属阴中之病。
阳中者宜以汗解之,阴中者宜以渴解之。
所以然者,阳中者,汗出自解,阴中者,利口引水自发故也。
所以然者者,以阳热伤津液,则渴引水而不多饮。
阴阳俱虚,则不欲饮而口燥喉干,故能引少水为苦。
所谓渴引水者,口欲引水,当少少少引,致其小差;多则更剧。
所治渴者,宜与水三四口啜一发,勿令多饮,欲止欲得,此之谓也。
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曾被誉为“中医经典中的经典”,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伤寒论对中医开展理论和治疗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对伤寒论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思考,现分享于此。
一、认真学习基础功夫中医是一门肯定理论、重视实践的学问。
理论研究需要靠实践来验证,而实践也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
伤寒论作为中医基础经典,要学好它,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医基础功夫,如四诊和辨证施治。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面色、舌象等情况,辨识病人疾病的性质与病因;闻诊是通过听病人讲述病情,可了解病情,进而确定辩证;问诊是通过与病人问答交流,了解病情病史与临床表现的详细内容;切诊是通过脉搏的节律、力度、搏动等判断病情及辩证。
四者相互印证、相互支持,互为补充,可确诊并辨证施治。
二、深入悟解伤寒论思想伤寒论作为中医基础经典,阐述了许多关于疾病的学说,如“太阳病”“少阳病”等,各病各有特点,其中各个方面的认识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我在学习伤寒论时,深切感受到其理论优秀之处在于其独立性和系统性,内容对于了解中医理论、诊疗原则、疾病分类等方面均有贡献。
伤寒论九十篇,可以说是几乎包含了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
如以太阳经辨证为例,其中就涉及了热病的发展过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分型治疗等细节问题,具有很高的实际指导意义。
热毒反复,值得临床吸取经验教训。
只有深入悟解伤寒论的思想,我们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三、勇于探寻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勇于探寻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创新,使我们的临床疗效更高。
伤寒论在中医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这个药物丰富、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敢于尝试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比如说,药材有升降浮沉之分,中医治疗中应该根据病情和病人体质的不同,合理搭配使用。
药物的制法、用法和适宜的方剂也是需要注意。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艾灸等物理疗法和饮食、运动等保健方式,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伤寒论第176条诸家解说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浮为在表,滑为在里。
表有热,外有热也;里有寒∶有邪气传里也。
以邪未入腑,故止言寒,如瓜蒂散证云∶胸上有寒者是矣。
与白虎汤,以解内外之邪。
《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
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热则伤气。
甘以缓之,甘草、粳米之甘以益气。
清·吴谦《医宗金鉴》【按】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其说甚是。
若是「寒」字,非白虎汤证矣。
【注】此言伤寒太阳证罢,邪传阳明,表里俱热,而未成胃实之病也。
脉浮滑者:浮为表有热之脉,阳明表有热,当发热汗出;滑为里有热之脉,阳明里有热,当烦渴引饮,故曰:表有热里有热也。
此为阳明表里俱热之证,白虎乃解阳明表里俱热之药,故主之也。
不加人参者,以其未经汗、吐、下,不虚故也。
【集注】程知曰:滑则里热,云浮滑则表里俱热矣。
大热之气,得辛凉而解,犹之暑暍之令,得金风而爽,故清凉之剂,以白虎名之。
又曰:厥阴条中有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可证此条之非里有寒矣。
魏荔彤曰:此里尚为经络之里,非脏府之里,亦如卫为表,荣为里,非指脏府而言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此条论脉而不及证,因有白虎汤证,而推及其脉也。
勿只据脉而不审其证。
脉浮而滑为阳,阳主热。
《内经》云∶“脉缓而滑曰热中”。
是浮为在表,滑为在里。
旧本作里有寒者误。
此虽表里并言,而重在里热,所谓结热在里,表里似热者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此申明上章来显之义。
脉滑者,里有热也,厥者,表有寒也。
此不言厥者,诊脉浮滑,已知是表寒外束,里热内郁,不必问其肢节之厥热矣。
若里热外发,则脉变实缓,不复浮滑也。
浮滑者,阳气郁格之象也。
此之表寒,乃阴气之外浮,非寒邪之外淫。
不然,表寒未解,无用白虎之理。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脉浮为表邪未尽,滑则为湿与热,以证情准之,当云:「表有寒,里有热。
伤寒论心得1000字《伤寒论心得》篇一《伤寒论》在中医界那可是响当当的“大佬”级别的存在。
我刚接触它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在面对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心里直犯嘀咕:“这玩意儿我能搞明白吗?”我记得第一次翻开《伤寒论》,那密密麻麻的条文,就像一群蚂蚁在纸上爬,看得我眼花缭乱。
但是呢,随着慢慢深入,我发现这里面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就拿太阳病来说吧,感觉就像在给疾病做一场“大侦探”的推理。
比如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就好比给我们画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罪犯”的轮廓。
有一次,我自己感冒了,头晕乎乎的,脖子也疼,还怕冷,我当时就想,嘿,这不就是太阳病的症状嘛。
这时候,我就像一个找到了线索的小侦探,兴奋得不得了。
然后我就按照《伤寒论》里的思路,想找个合适的方子来治自己的病。
可是呢,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方子那么多,到底该选哪一个呢?就像在一堆钥匙里找一把能开锁的,真让人头疼。
也许我对自己的症状判断也不是那么准确呢?这时候我就有点犹豫了。
我觉得《伤寒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辩证思维。
它不是那种一病一方的简单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症状、脉象、舌象等多种因素来综合判断。
这就好比是一场复杂的棋局,每一个棋子(症状)的位置都很关键。
有时候我就想,古代那些医家是怎么琢磨出这么精妙的东西的呢?是不是他们天天就盯着病人看,然后像魔法师一样把这些经验变成了这些神奇的条文呢?而且《伤寒论》里的一些方子,那简直就是经典中的经典。
像桂枝汤,就像是一个万能的小助手。
但是你可别小瞧它,要想用好它,那可得下一番功夫。
我曾经听一个老中医讲他用桂枝汤的故事,他说有个病人总是自汗,他就用桂枝汤稍微调整了一下,就像给汽车做了个小调试一样,结果病人就好了。
这让我特别佩服,同时也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伤寒论》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我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摸到了一点门道,有时候又感觉自己像个迷路的小羊羔。
不过我想,只要我继续努力,总会在这个宝藏里挖掘出更多的宝贝的。
伤寒论中关于阴虚、阳虚的描述
一、阳虚
1. 症状表现
- 少阴病篇中多有阳虚证的描述。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脉微细是阳虚无力鼓动血脉,心肾阳虚的表现。
但欲寐则是阳气虚衰,精神不振的状态。
2. 治法与方剂
- 对于阳虚证,治法多以温阳为主。
如四逆汤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附子大辛大热,温补肾阳;干姜温中助阳;炙甘草调和药性且缓姜附峻烈之性,全方重在回阳救逆,是治疗阳虚阴盛证的重要方剂。
二、阴虚
1. 症状表现
- 阳明病篇中的一些条文也涉及阴虚。
阳明病本为里热实证,但如果热盛伤阴,可出现阴虚的情况。
例如,阳明病中如果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难解等津液亏损的症状,这其中也包含阴虚的因素。
2. 治法与方剂
- 针对阴虚证,治法多以滋阴为主。
炙甘草汤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等药物,共奏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功。
对于阳明病中热盛伤阴的情
况,根据病情轻重,有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养阴(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汗出后伤津,大烦渴不解提示阴虚有热)等治法。
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卷第一辨脉法【原文】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本条说明阴阳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阴阳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阴脉。
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阴阳,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
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阴阳的消长,阴病见阳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阳病见阴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
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阴阳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问曰:脉有阳结①、阴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①阳结:燥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②阴结: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④沉而迟:重按即得为沉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的为迟脉。
【译文】问:阳结和阴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病人的脉象浮而快,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名叫阳结,预期到十七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而慢,不能饮食而身体重,大便反硬结不通,名叫阴结,预期到十四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
【评析】本条说明阳结、阴结的脉症特征,及对病情转剧日期的推断。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全书共分为六十篇,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伤
寒论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关于疾
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
之一,指的是根据六经辨证来诊断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六经包括了三阴三阳六经。
三阴三阳是指
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六经辨证速
记方法主要是指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四
诊合参,辨别病情所属的六经,进而确定病证的归经,从而制定相
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六经辨证速记方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
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情况,倾听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来判断病情所属的六经,并进行相应的辨证论治。
此外,六经辨证速记方法还需要医生对伤寒论及其他经典医书
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准确地运用其中的辨证论治方法,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总之,六经辨证速记方法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提高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不断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方法,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伤寒论注解最棒的书《伤寒论注解最棒的书》《伤寒论注解》这本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它是关于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宝贵指南,至今仍被广大医学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所借鉴和学习。
然而,对于这本书的注解版本来说,我们可以说有一本是最棒的。
这本最棒的《伤寒论注解》是由现代医学大师王叔和先生所著。
他对于张仲景的原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结合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对每一篇原文进行了精细的注解。
这本注解版的《伤寒论》无疑成为了读者理解原文和运用于实践的良好工具。
首先,王叔和先生在注解中采用了现代化的语言文字,使得读者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和运用书中的知识。
相对于其他版本的注解,这本书的解释更加通俗易懂,避免了晦涩难懂的古文解释,使得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读懂并运用其中的医学知识。
其次,王叔和先生在注解中融入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
他们对每一篇原文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并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说明。
这种注解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加深入地理解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他们还在注解过程中提供了一些临床应用技巧和经验,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运用书中的知识,提高临床实践水平。
最后,这本注解版的《伤寒论》准确地传承了张仲景的思想和精华。
王叔和先生在注解中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力求忠实地还原张仲景的原意。
他们通过对古文的深入解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张仲景的思想,并加以运用。
这种传承和发扬中医经典的方式,使得这本注解版的《伤寒论》更加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这本《伤寒论注解》是一本内容流畅、通俗易懂、注重实践应用的优秀著作。
它的出现使得广大医学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伤寒论》中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水平。
无疑,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的瑰宝之一。
【每⽇⼀诵】伤寒论第106条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如狂,⾎⾃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
上五味,以⽔七升,煮取⼆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下⽕。
先⾷温服五合,⽇三服,当微利。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太阳,膀胱经也。
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腑,为热结膀胱,其⼈如狂者,为未⾄于狂,但不宁尔。
经⽈∶其⼈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相搏,若⾎不为蓄,为热迫之则⾎⾃下,⾎下则热随⾎出⽽愈。
若⾎不下者,则⾎为热搏,蓄积于下,⽽少腹急结,乃可攻之,与桃核承⽓汤,下热散⾎。
《内经》⽈∶从外之内⽽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
此之谓也。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病不解,当传阳明,若不传阳明⽽邪热随经,瘀于膀胱荣分,则其⼈必如狂。
如狂者、瘀热内结,⼼为所扰,有似于狂也。
当此之时,⾎若⾃下,下者⾃愈,若不⾃下,或下⽽未尽,则热与瘀⾎,下蓄膀胱,必少腹急结也。
设外证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以⿇黄汤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痛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即调胃承⽓加桃核,所以攻热逐⾎也。
盖邪随太阳经来,故⼜加桂枝以解外⽽通荣也。
先⾷服者,谓空腹则药⼒下⾏捷也。
太阳病不解,不传阳明,邪热随经⼊⾥,谓之犯本,犯本者,谓犯膀胱之府也。
膀胱府之卫为⽓分,膀胱府之荣为⾎分,热⼊⽽犯⽓分,⽓化不⾏,热与⽔结者,谓之犯卫分之⾥,五苓散证也;热⼊⽽犯⾎分,⾎蓄不⾏,热与⾎结者,谓之犯荣分之⾥,桃核承⽓汤证也。
⼆者虽皆为犯本之证,⼆⽅虽皆治犯本之药,⽽⼀从前利,⼀从后攻,⽔与⾎,主治各不同也。
喻昌⽈:桃核承⽓汤⽤桂枝解外,与⼤柴胡汤解外相似,益见太阳随经之热,⾮桂枝不解也。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第230条)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第230条)讲者:孙洁编辑:东旭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病,若见不大便,是邪热结于胃肠,当见腹满而痛,或绕脐痛,苔黄燥而干。
今病人虽不大便,却无腹满,反见胁下硬满,说明病兼少阳;苔不黄而白,说明热邪不甚。
本证是阳明、少阳同病,而以少阳为主。
少阳胆火扰胃,故呕。
可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使枢机得利,三焦得通,则病可解。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是对服用小柴胡汤后所见之证的描述。
手少阳三焦主一身气化,为水液代谢之通道。
今少阳病,则三焦气化必然不利,而见小便不利,胃气不降。
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后,三焦气化得利,则上焦气化可通,能布散津液,故曰“津液得下”;中焦胃气能降,故曰“胃气因和”;下焦津液得通,则小便自利。
一身气化得行,则营卫津液运行无碍,表现为周身汗出,病亦随之而解。
这段话提示我们,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能通行三焦气机,使津液通行,而能治疗一些因三焦气化不利而引起的津液代谢疾病,如小便不利,汗出异常等。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伤寒条文: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第226、227条)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第228条)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第229条)字帖获取请点击:伤寒论字帖现已更新至208条伤寒论直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汇总伤寒论直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汇总从今天起“从头学中医新”开启《伤寒论》新板块了!《伤寒论》怎么读,怎么理解?是很多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的痛点。
关于《伤寒论》条文解读、应用的名家著作众多,很多初学者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著作来学习。
我们尝试对《伤寒论》条文进行逐条讲解,用尽量简单、精炼的语言,帮助大家理解伤寒论的字面含义,以做入门之用。
如果您对于条文的解读有什么疑惑或建议,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小编一定会回复。
【每⽇⼀诵】伤寒论第67条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下逆满,⽓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术⽢草汤主之。
上四味,以⽔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吐下后,⾥虚⽓。
上逆者,⼼下逆满,⽓上冲胸;表虚阳不⾜,起则头眩;脉浮紧,为邪在表,当发汗;脉沉紧,为邪在⾥,则不可发汗。
发汗则外动经络,损伤阳⽓,阳⽓外虚,则不能主持诸脉,⾝为振振摇也,与此汤以和经益阳。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若过发汗,则有⼼下悸,叉⼿冒⼼,脐下悸,欲作奔豚等证。
今误吐下,则胸虚邪陷,故⼼下逆满,⽓上冲胸也。
若脉浮紧,表仍不解,⽆汗当⽤⿇黄汤,有汗当⽤桂枝汤,⼀汗⽽胸满⽓冲可平矣。
今脉沉紧,是其⼈必素有寒饮相挟⽽成。
若不头眩,以⽠蒂散吐之,亦⾃可除。
今乃起则头眩,是⼜为胸中阳⽓已虚,不惟不可吐,亦不可汗也。
如但以脉之沉紧为实,不顾头眩之虚,⽽误发其汗,则是⽆故⽽动经表,更致卫外之阳亦虚,⼀⾝失其所倚,故必振振⽽摇也。
主之以苓桂术⽢汤者,涤饮与扶阳并施,调卫与和荣共治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初起,正宜发表,吐下⾮法也。
然吐下后不转属太阴,⽽⼼下逆满,⽓上冲胸,阳⽓内扰也;起则头眩,表阳虚也。
若脉浮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
今脉沉紧,是为在⾥,反发汗以攻表,经络更虚,故⼀⾝振摇也。
夫诸紧为寒,⽽指下须当深辨。
浮沉俱紧者,伤寒初起之本脉也;浮紧⽽沉不紧者,中风脉也。
若下后,结胸热实⽽脉沉紧,便不得谓之⾥寒。
此吐下后⽽⽓上冲者,更⾮⾥寒之脉矣。
盖紧者弦之别名,弦如⼸弦,⾔紧之体,紧如转索,谓弦之⽤,故弦紧⼆字可以并称,亦可互见。
浮⽽紧者名弦,是风邪外伤。
此沉紧之弦,是⽊邪内发。
伤寒论白话解读全文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经典中的“圣典”。
它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一部关于伤寒病的理论和临床治疗的经典著作。
伤寒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病因、病理变化、病症表现、辨证施治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临床医生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伤寒病是指由感受外邪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以发热、汗出、头痛、身痛、咳嗽、腹泻等症状为特征。
伤寒论对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有深入的研究,认为伤寒病是由“外邪侵入”、“内伤精气”、“饮食不洁”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
在治疗伤寒病时,伤寒论提出了“饮食为先”、“治未病”、“从本而治”等原则,强调了治疗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伤寒论中的病证辨析是临床医生必须要掌握的重点之一。
伤寒论对病证辨析有详尽的论述,包括各种病症的特征、辨证的方法和治疗的原则等,对中医临床医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例如,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五个阶段的病证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辨析,使中医临床医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要掌握的重要经典之一。
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临床的理论和实践,提高中医临床医生的临床治疗水平和疗效。
- 1 -。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篇,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医学中的圣经,对于研究传统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伤寒论主要阐述了关于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内容,对于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伤寒论在其原文中使用了古文的形式,通篇使用文言文进行表述,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可能会较为困难。
下面我们对伤寒论的原文进行简要解释和概括,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首先,伤寒论中提到的“伤寒”是指人体在受寒之后引起的一类发热疾病。
文章开头就强调了伤寒的主要病因是“食变”,即因为饮食不当或食物变质等原因导致人体内外寒湿之气不协调,从而引发发热等症状。
接下来,伤寒论对于不同类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和描述。
其中包括“阳明病”、“太阳病”、“少阳病”以及“厥逆回阳病”等。
每种类型的病症都有其特点和表现,医生需要通过病人的脉象、舌苔、症状等信息来进行判断和诊断。
在病因和分类的基础上,伤寒论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病机。
文章中指出,伤寒病主要是由于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
风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外邪,它具有潜隐、突袭、迅猛的特点,容易使人体的防御机制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发热、寒战等症状的出现。
针对伤寒病的治疗,伤寒论提出了“腹中急针”、“下之小便”、“鼻中盗汗”等方法。
其中,“腹中急针”指的是通过针刺使患者获得缓解。
而“下之小便”是指通过排尿来清除体内的湿邪。
此外,“鼻中盗汗”则是通过特殊的治疗手段促使患者通过鼻腔排汗来驱除病邪。
伤寒论在文章的结尾强调了治疗的要点,即要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三等,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温煦缓解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则需要采取更加激烈的治疗措施。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伤寒病的病理机制以及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
关于伤寒论
一以下是引用北宋校正医书局给伤寒论的序言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
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
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序》: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
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
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於后。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
以为《汤液》。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鹊,秦有医和,汉有仓公。其论皆经理识本,非
徒诊病而已。汉有华佗,张仲景,华佗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
酒刘季琰病发於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於畏恶,病动
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
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
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
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
戮死。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
皆可施用。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
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
公传,其学皆出於《素问》,《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览也。
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複,错互非一。甘露中,
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複,论其
精要,至为十二卷。《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事类相从,聚
之义也。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於於医道,虽
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
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於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俟其闲暇,
当撰核以为教经云尔。
张仲景,《汉书》无传。
汉书乃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班固的出生年月是公元32年到公元92年,而现代人认为仲
景的出生年月是公元150年到公元215年。这句话就放佛说,《清史》没有记载过刘渡舟,
同时也说明至少到公元1000年左右的宋朝人并不是很清楚张仲景的生卒年。
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
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
能及。
《名医录》,又称《名医大传》。是唐代人甘伯宗所著,他的生平里籍未详,曾编撰《名医传》
七卷。此书集自三皇至唐代名医一百二十人传记,是中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后人称
之为《名医大传》或《名医录》。《名医传》记载于《唐书·艺文志》。《宋史》作《历代名医
录》。七卷。唐·甘伯宗撰。据《玉海》记载,此书收集 "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
原书已佚,《历代名医蒙求》等书有所引录。林亿等人是宋朝人,引用唐书是可以能的。
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
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
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
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
仲景于今八百余年,高保衡是在熙宁(1068-1085)年间为朝奉郎国子博士,太子右赞善大
夫。这里仲景既可能是说仲景本人,也可能是伤寒论的代称,八百余年就至少说明《伤寒论》
不是九百年前的书,基本上是准确的。
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
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