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阅读整理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7
1 / 2 25伯牙绝弦 【基础须知】
我会解词语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重点梳理】 句子理解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难点再现】 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恸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2 / 2
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体现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伯牙琴艺高超,肯定不缺少赞美,但他听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维的话,说他弹的琴声太好听了,却没弄懂到底好在哪儿。他不需要这样的恭维,表面上的赞美。因为其他人听不懂伯牙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所以伯牙才唯独视钟子期为知音。
【小学文言文阅读】《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伯牙绝弦的原文及意思翻译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伯牙仁义鼓琴,钟子期仁义听到。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圣子,峨峨兮但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圣子,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去,伯牙曰世再并无知音,实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锣。
注释:绝:切断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起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山山中的样子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是……一样。
洋洋:广大。
读: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曰:指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实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成“闲”的音。
译文伯牙擅于弹琴,钟子期擅于聆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起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到了惊叹道:“不好啊!这琴声就像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起势不可挡的江河,钟子期惊叹道:“不好啊,这琴声犹如B90汹涌的江河!”无论伯牙想起什么,钟子期都能够精确地讲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指出世界上再也没比钟子期更介绍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弄倒了,切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六年级语文小升初专项复习——课内阅读(一)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1.“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这个句子中的“差不多”能否去掉?为什么?2.文中有一处使用了引号,在这里的作用是 ( )A.特殊含义B.引用C.强调D.讽刺和嘲讽3.“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这个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好处是( )A.通过腊八粥赞美中国的农业发达。
B.通过腊八粥体现人们的生活水平高。
C.突出腊八粥使用的粮食很丰富的特点。
D.通过腊八粥赞美中国的美食文化。
4.下面对选文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老北京的一些新年习俗。
B.介绍腊八的时候北京人都要吃腊八粥。
C.介绍腊八的时候北京人都要吃腊八蒜。
D.介绍老北京在腊八时要煮腊八粥和吃腊八蒜这两个习俗。
(二)转眼间,猫摇身一变,男孩几乎不敢相信他还是刚才那个动物。
他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拱起腰,伸直了腿,四脚抓地,尾巴变得粗而短,两耳朝后,嘴里嘶叫着,瞪大的眼睛冒着火星。
男孩对猫并不示弱,反而向前逼近了一步。
这时猫突然一跃,径直朝他扑了过去,把他摔倒在地,跳到他身上,前爪按住他的胸口,对着他的咽喉张开了大嘴。
男孩感觉到猫的爪子穿过他的背心和衬衣,刺进了他的皮肤,锋利的犬牙触到了他的咽喉。
他拼命地喊着救命。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培优补差专项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截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为文中的“善”选择正确的解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赞叹b.擅长、善于①“善鼓琴”中的“善”是(_______)的意思。
②“善哉”中的“善”表示(______)之义。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
”[4]伯牙绝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回答)[5]面对如此伤心、绝望的伯牙,我想说:______________。
[6]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听者的知音。
请写出一句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或名言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伯牙鼓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_____的来历。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附加答案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同乡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③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注】①遽(jù):急忙、立刻。
②契(qì):用刀子雕刻。
③契者:雕刻的地方,④惑:迷惑、糊涂。
④“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________。
(3)你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
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
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
③耳:罢了。
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②幸尚宽________③后贼追至________④携拯如初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句的意思。
(3)从文段内容看,你认为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写写你的理由。
六年级语文小升初专项复习——课内阅读(一)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1.“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这个句子中的“差不多”能否去掉?为什么?2.文中有一处使用了引号,在这里的作用是 ( )A.特殊含义B.引用C.强调D.讽刺和嘲讽3.“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这个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好处是( )A.通过腊八粥赞美中国的农业发达。
B.通过腊八粥体现人们的生活水平高。
C.突出腊八粥使用的粮食很丰富的特点。
D.通过腊八粥赞美中国的美食文化。
4.下面对选文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老北京的一些新年习俗。
B.介绍腊八的时候北京人都要吃腊八粥。
C.介绍腊八的时候北京人都要吃腊八蒜。
D.介绍老北京在腊八时要煮腊八粥和吃腊八蒜这两个习俗。
(二)转眼间,猫摇身一变,男孩几乎不敢相信他还是刚才那个动物。
他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拱起腰,伸直了腿,四脚抓地,尾巴变得粗而短,两耳朝后,嘴里嘶叫着,瞪大的眼睛冒着火星。
男孩对猫并不示弱,反而向前逼近了一步。
这时猫突然一跃,径直朝他扑了过去,把他摔倒在地,跳到他身上,前爪按住他的胸口,对着他的咽喉张开了大嘴。
男孩感觉到猫的爪子穿过他的背心和衬衣,刺进了他的皮肤,锋利的犬牙触到了他的咽喉。
他拼命地喊着救命。
小升初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一)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同乡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③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注】①遽(jù):急忙、立刻。
②契(qì):用刀子雕刻。
③契者:雕刻的地方,④惑:迷惑、糊涂。
④“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________。
(3)你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
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
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
③耳:罢了。
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俱乘船避难________③后贼追至________④携拯如初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句的意思。
(3)从文段内容看,你认为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写写你的理由。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完美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C.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D.伯牙/破琴绝弦[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写出两个形容伯牙琴技高超的四字词语:____、____。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用“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6]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奏者的知音。
请写出关于“知音”的诗句和名言。
诗句:______________名言:_____________2. 阅读《欧阳修苦读》,完成习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二、小学四篇课内文言文复习(一)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①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①解元: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
而孙山所说的“解元”,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回家)D.解元尽.处是孙山(尽头)2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 )(2分)A.乡人子B.孙山3从选文看,孙山是个( )的人。
(2分)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自私自和 D.不通人情4.这个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2分)吴地(今苏州一带)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能言善辩的才子。
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他儿子一同前往。
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
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非常聪明,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在明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后,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杨梅不是我家果”的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高山流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高山流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高山流水伯牙子①鼓琴,其友钟子期②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③,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④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⑥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①伯牙子:春秋时精于琴艺的音乐家。
②钟子期:春秋时精通音律的音乐鉴赏大师。
③方鼓而志在太山: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
鼓,动词,弹奏。
太山,指泰山。
④少选:一会儿。
⑤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
⑥奚由:“由奚”的倒装,即“由何”,从何。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伯牙子鼓琴2.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3.伯牙破琴绝弦二、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2.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三、文中的“骥”是比喻,“伯乐”是比喻。
四、对下列句子中的语气助词“哉”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2.贤者奚由尽忠哉!A.(1)表示感叹,(2)表示反问。
B.(1)表示感叹,(2)表示设问。
C.(1)表示设问,(2)表示感叹。
D.(1)表示设问,(2)表示反问。
【参考译文和答案】译文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
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
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
开始弹绵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
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
《伯牙鼓琴》节选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⑶汤汤
..乎若流水()
⑵巍巍
..之间而志在流水()..乎若太山()⑷少选
2.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
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朋友之间的故事或者名言吗?可以简要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心志,情志。
(2)高大的样子。
(3)形容极短的时间。
(4)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2.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3.锺子期死了,伯牙把琴摔坏,把琴弦弄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六年级古文《伯牙绝弦》阅读练习题(一)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节选自《伯牙鼓弦》)1、将课文补充完整。
2、火眼金睛。
峨()眩()泰()谓()载()娥()舷()秦()猬()栽()蛾()弦()奏()渭()哉()3、请用“”画出锺子期善听的句子。
4、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5、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除了表示峨峨高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动人情景呢?仿写句子。
志在,锺子期曰:“善哉,兮!”志在,锺子期曰:“善哉,兮!”6、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琴技的高超:7、《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锺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能力。
C.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8、伯牙鼓琴中,伯牙演奏的琴曲是:()A《高山流水》B《阳关三叠》C《十面埋伏》D《霸王卸甲》9、“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可见知音难觅,知己难求。
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
——孟浩然《示孟郊》,。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王安石《伯牙》10、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二)伯牙鼓琴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本文选自(),从上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琴技__________,锺子期欣赏水平__________。
通过反复吟诵,我们可以到体会锺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__________的心情。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俞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时代人。
因为他们二人的传说,人们把__________视为知音。
六年级2021年部编人教版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训练。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①,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②,钟子期曰:善哉③,峨峨兮若泰山④!”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⑤兮若江河!”伯牙所念⑥,钟子期必得之⑦。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⑧,乃破琴绝弦⑨,终身不复鼓⑩。
——选自《列子》(注释)①善:擅长,善于。
鼓:弹。
②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③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妙啊”。
④峨峨:高。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若:好像。
⑤洋洋:形容广大的样子。
⑥所念;指伯牙心里所想的,所要表达的内容。
⑦必:一定。
得之:知道,明白。
必定准确地知道。
⑧谓:认为。
觉得。
知音:本义指能听懂琴声的人,这里指理解自己心意、志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
⑨破琴绝弦:把琴摔坏,把弦拉断。
⑩不复鼓:再也不弹琴。
复:再,重新。
[1]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伯牙善鼓琴善:__________ 鼓:__________(2)洋洋兮若江河洋洋:__________ 若:__________(3)乃破琴绝弦乃:__________绝:__________[2]请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伯牙绝弦”这个故事主要赞扬了()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钟子期高起的音乐鉴赏力。
C.伯牙和钟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高山流水俞伯牙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1.“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
”(《庄子·齐物论》)句中“蘧蘧然”的意思是( )。
A.生动活泼的样子B.惊慌失措的样子C.手舞足蹈的样子D.高兴愉快的样子答案:B解析: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
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
蘧(qú):蘧,原意为惊喜的样子,此处为惊疑动容的样子。
2.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一人虽听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
答案: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言文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及上下句默写即可。
填写句子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盖、盘、盂、沧、探、汤、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使弈秋诲二人弈。
③虽与之俱学。
④弗若之矣。
⑤孔子不能决也。
⑥见两小儿辩斗。
⑦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⑧及其日中如探汤。
(1)(2)(3)(4)答案:全国教导一起不判断辩论,争论离热水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言中字词意思的掌握情况。
本题中”去“”探汤“的意思与我们现在字义不同,因此要格外关注。
故答案为:全国 教导 一起 不 判断 辩论,争论 离 热水4.按照课文内容回答。
翻译成现代汉语。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除了开头描写“悼念鲁迅”之外,还写了、、、四件事,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
詹天佑是我国,他修铁路,采取的两种方法是:、。
《穷人》一课中,采取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人物对话等,从这些描写中,你看出桑娜是一个人。
(1)答案: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伯牙善________,钟子期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________!”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伯牙所念,________。
子期死,伯牙谓________,乃________,终身不复鼓。
阅读课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下列句子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 )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钟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C.伯牙和钟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4.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除了表示峨峨高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动人场景呢仿写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
1.鼓琴善听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必得之世再无知音破琴绝弦
2.(1)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
(2)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4.明月皎皎兮若明月
注译: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___高山流水______ 出自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__俞伯牙和
_____钟子期__________ 是知音,从___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__俞伯牙和钟子期这对知音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比喻__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人们把知音比作__真正了解自己______________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_____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破,再也不弹琴了____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从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我感受出他当时的心情
(用一个成语概括),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用成请概括)6、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伯牙善鼓琴鼓:_____________
②洋洋兮若江河洋洋:___________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知音:___________
④乃破琴绝弦乃:_____________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中需要停顿的地方。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题3: 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小题4:“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弹②广大③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④于是
小题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题3:①太好了,高大巍峨,像泰山!②不管伯牙的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小题4: 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小题1:试题分析:“鼓”是古今异义的字,应作动词,根据语境可译为“弹”。
“洋洋”是形容的江河的词语,根据这个推断即可译出。
“乃”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译为“于是,就”。
“知音”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样。
小题2:试题分析:要断句,首先要把句子的意思大致翻译一下,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根据句意,应画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如果多停顿一下,可以把“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中的“谓”后面再加一道斜线。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善、峨峨”等。
“善”表示称赞的词,译为“好,太好了”。
“峨峨”是用来形容山脉的,可译为“巍峨,高大”。
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伯牙绝弦”的故事妇孺皆知,故事写的是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他们心心相通,能互相理解并欣赏对方,彼此视为知己。
仿写:
①善哉,峨峨兮若泰山!②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写:
1.善哉,雪雪兮若鲜花!
2.善哉,花花兮若土地!
3.善哉,茫茫兮若云雾!
4.善哉,袅袅兮若青烟!
5.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6.善哉,汩汩兮若清泉!
7.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8.善哉,高高兮若嘉木!
9.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重点词句理解: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示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重点注释:
善: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说。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以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阴:山北或水南为阴。
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为停顿处
"~"表示声音从高到低(感叹)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