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债券融资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企业偿债能力文献综述范文英文回答:Title: Corporate Solvency and Credit Risk: A Literature Review.Introduction:Corporate solvency, the ability of a firm to meet its financial obligations as they become due, is a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its financial health and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Assessing corporate solvency is crucial for investors, credito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o evaluate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investing in or lending to a particular firm. This literature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corporate solvency, focusing on the various approaches used to assess it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Approaches to Assessing Corporate Solvency: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numerous approaches to assess corporate solvency, each with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Som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s include:Financial Ratios: Financial ratios, such as the debt-to-equity ratio and the current ratio, provide insightsinto a firm's financial structure, liquidity, and profitability. A high debt-to-equity ratio, for example, may indicate a higher risk of insolvency.Credit Scoring Models: Credit scoring models, such as the Altman Z-Score and the Moody's KMV EDF Score, us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to assign a score to a firm based on various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factors. A higher score generally indicates a lower risk of default.Cash Flow Analysis: Cash flow analysis examines the flow of cash into and out of a firm, providing insightsinto its ability to generate cash from operations and meet its obligations. A negative cash flow from operations can raise concerns about solvency.Going-Concern Assessment: Going-concern assessments consider a firm's future prospects and ability to continue operating as a going concern. Factors such as industry trends, competitive pressures, and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re evaluated to assess the likelihood of a firm's survival.Factors Influencing Corporate Solvency:The solvency of a firm is influenced by a wide range of factor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nal factors include:Management Quality: Effective management, with astrong understanding of financial risk and a commitment to sound financial practices, can enhance corporate solvency.Capital Structure: The composition of a firm's debtand equity financing can impact its solvency. A higher proportion of debt financing increases the risk of insolvency.Business Model: The underlying business model,including industry dynamics, competitive pressures, and operating margins, can affect a firm's ability to generate cash and meet its obligations.External factors influencing corporate solvency include:Economic Environment: Economic downturns, recessions, and market volatility can adversely impact a firm's sales, profits, and cash flow, increasing the risk of insolvency.Regulatory Changes: Changes in regulatory policies, such as increased capital requirements or accounting standards, can impose additional financial burdens on firms and affect their solvency.Competitive Landscape: Intense competition, market share erosion, and technological disruptions can reduce a firm's profitability and weaken its financial position.Implications for Investors and Creditors:Understanding corporate solvency is essential for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Investors need to assess the risk of insolvency associated with potential investments, while creditors need to assess the creditworthiness of firms to mitigate the risk of default. The findings of this literature review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approaches used to assess corporate solvency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 enabling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to make more informed judgments about the financial risks involved.Conclusion:Corporate solvency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concept that should be evaluated using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hat considers both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factors. By employing appropriate assessment techniques and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rporate solvency,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can better assess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investing in or lending to particular firms, enabling them to make more informed financial decisions.中文回答:企业偿债能力文献综述。
分院商学分院专业会计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陈赛珍职称副教授合作导师职称论文题目企业债券融资文献综述一、前言企业债券融资研究,是企业融资决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融资决策是现代财务学研究的范畴,相关研究表明,企}ll%融资决策不仅需要考虑融资成本问题,还要考虑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竞争力、宏观经济情况等多重因素。
在我国,长期以来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偏重于间接融资的贷款而非直接融资,即使对于_直接融资的各项具也偏重于股票而非债券。
对于这一现象很多文献从我国独特的制度环境出发,阐明企业债券在我国缺乏发展的土壤和基础,认为国外的企业融资决策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的实际环境。
一、公司债券的定义根据《试点办法》中对公司债券的定义发行公司债券的主体是公司,债券的期限在一年以上。
根据《中国证券百科全书》对公司债券的定义,“是由股份公司发行,并承诺于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气公司债券的发行主体是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债券之前必须参与信用评级,发行的债券期限为长期。
与政府债券相比,投资风险较高,同时收益率也高。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公司法》中对公司债券的规定“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公司债券是公司进行债务融资的一种方式,公司债券的发行,意味着一种债权债务的契约关系在债券的投资者和发行人之间形成。
所以,公司债券是公司向债券投资者出具的债务索取权利凭证,债权人有权让债务人还本付息。
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下,由于经济制度的历史原因以及公司股份制改革的推进,有“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两种不同说法。
国外没有“企业债券”的概念,只有“公司债券”的概念,在美国,公司债券被定义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债券;在F1本,公司债券的发行主体为股份有限公司和事业公司。
这些定义里的主体都是指公司化了的企业,它的产权形式不可以是独资制、合伙制、合作制等,必须是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期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融资难始终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近年来,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成果涌现。
本文旨在对近期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本文将首先梳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导致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接着,综述国内外学者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包括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影响因素、解决方案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关注近期文献中提出的创新性观点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全面了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和企业健康发展。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现状与成因近期,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多,反映出这一现实挑战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有限、融资成本高昂、融资效率低等方面。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制约。
企业自身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往往与其规模小、实力弱、信用度不高、经营风险大等因素有关。
由于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和稳定的现金流,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导致融资难度增加。
部分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不规范之处,也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和成本。
外部环境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产生影响,如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都会对企业的融资带来挑战。
政策环境的不完善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足、税收优惠政策不够、担保体系不健全等都会限制企业的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企业融资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
中小企业的融资在国外研究者的研究中,被归类于中小企业选题中,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论点:Meyers在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后,提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明显。
比如在创业早期阶段,中小企业中的很多企业并未获得外部审计的财务报告,企业盈利能力难以预测和估算。
因此,中小企业在融资时,为快速满足资金筹措需求,会优先选择内部融资渠道,如果选择外部融资渠道,就需要优先选择债务融资方式。
Storey在分析金融机构与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冲突时, 提出中小企业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作为最大的债务性融资渠道。
但因为中小企业自身的资质和发展水平偏低,金融机构提供给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支持力度偏低。
Hairs&Raviv认为企业融资结构是中小企业收入流分配和企业控制权分配的依据,其指出,中小企业之所以很难得到金融信贷支持,主要源于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中,中小企业存在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
Félix Corredera-Catalán等表示中小企业在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其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面对的融资问题不同。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梳理,可从融资和负债角度出发,而不仅限于融资方面。
Liang Kaier认为融资渠道受制、融资制度不完善、政府关注度不高等都是中小企业难的主要原因。
融资难已经威胁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Barthelmess Benedik等表示中小企业融资需要面对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融资本身,还包含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问题,融资只是为中小企业注资,保障资金链,但其最终要解决的是,依赖于什么获得市场竞争实力。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展开分析时,主要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引言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文献综述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分析。
根据某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支持不足:我国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和其他融资渠道。
- 融资渠道单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其他融资途径较少,导致融资难度较大。
- 信用评估体系不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相对不完善,缺乏客观、标准的评估体系,从而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融资。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借鉴国外的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许多国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以下是一些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成功案例:欧洲多层次融资体系欧洲国家的多层次融资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通过设立不同级别的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
这种多层次融资体系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美国创业投资模式美国的创业投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创业投资者通过投资初创企业获得股权,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这种模式激励了创新和创业,并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英国技术创新基金英国设立了技术创新基金,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这种基金通过提供风险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渡过融资难关。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改革对策基于国内外的中小企业融资经验,我国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对策。
- 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 完善信用评估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
文献综述经济学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是企业债务融资的两种主要方式,企业债务融资方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债务融资方式的需求都存在差异,因此,在经济中,银行贷款代表的中介融资和企业债券代表的市场融资不应互相排斥,而且应相互共存、相互补充,以满足经济中多样化融资方式的需求。
一、国外研究状况(一)筹资成本研究。
Bhagatt 和Frost(1986);Smith(1986);Blackwell和Kidwell(1988)研究指出,筹资规模越大,发行规模越大,债券的规模成本效应越强。
与银行贷款成本比较起来,其规模成本优势更明显。
所以,筹资规模成为比较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融资成本大小的一个重要变量,自然也成为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的主要解释变量。
Krishnaswami Spindt和Subramanian(1999)就企业债券融资方式的筹资成本与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筹资规模及企业的大小与其债券融资比重呈正相关,与银行贷款呈负相关。
(二)信息不对称研究。
Ramakrishnan和Thakor(1984)认为,如果同一企业不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是直接从多个投资者中筹集资本,每个投资者都要对企业进行调查和监督,就会造成信息生产的重复和浪费。
Boyd和Prescott(1986)及Hadlork和James(1997)的研究认为,作为资金提供者,金融机构比市场上投资者给给更具信息优势,当市场上众多投资者仅仅拥有企业价值的一般信息时,金融机构则往往拥有更多的非公开信息,从而比一般投资者更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三)债务再谈判研究。
Gilson John和Lang(1990)研究证明,高比例银行贷款的企业其合约调整可能性更大。
尤其是在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银行能提供流动性帮助而有利于企业价值的上升。
因此,银行贷款的可再谈判特性使得银行贷款成为企业债务融资方式优先考虑的又一个理由。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公司优序融资理论和可转债融资的动因研究 (1)2可转债融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3)3 可转债的定价和价值理论研究 (4)文献总结 (5)参考文献 (5)企业融资有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金融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初入市场到作为一种创新融资方式而盛行,可转债正逐渐成为证券市场中企业再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
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从不同研究视角对公司发行可转债融资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
1公司优序融资理论和可转债融资的动因研究上市公司的融资按资金来源进行划分,有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两种,内部融资是企业直接将往年经营产生的留存收益转化为投资,而外部融资的方式则十分多样,可通过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份的方式进行。
在西方金融研究领域中一直存在着对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争论,至今都尚未得出定论。
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对自身的资本结构作出调整,但企业是否能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来达到降低资本成本、提高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的目的,一直以来都是争论与分歧的核心。
Ross(1977),Leland和Pyle(1977)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改变资本结构,企业可以通过增加负债,即提高杠杆比率,或者增持自己公司的股份等行为,向外界传达其经营投资状况良好的信号,并且可以降低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
1983年,Myers 和Majluf结合了Ross,Leland和Pyle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信号传递模型。
该模型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和主要股东比外界投资者更了解自身公司的价值和经营绩效,而管理者着眼于短期的市场绩效,追求更优的股价表现,企图将股东利益最大化。
通常来说,管理层通过增发或配股进行融资的前提,往往是公司股票价格超过了管理层预期。
因此如果这种融资信息被公开,市场会对其报以消极态度,导致公司股价的在短期内下跌。
企业融资理论文献综述(5篇)第一篇:企业融资理论文献综述融资就是是企业对资金的筹集行为。
一个企业,在初期资本注入后,后期的资金投入都将会是相对巨大的。
下面是关于企业融资理论文献综述,欢迎阅读。
企业融资理论文献综述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充足的资金有利于企业降低营运风险,更好的拓展业务,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渠道,外源融资又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
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筹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筹资已逐渐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方式。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法制、税收、监管等方面有显著的改善,为企业筹资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渠道,但是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筹资仍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许多学者对企业筹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对影响企业筹资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探索出当前形势下企业进行筹资的创新方式,并指出了中国企业有效融资的途径。
关于企业筹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赵艳荣(2010)指出企业筹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主要依赖银行贷款;重视股权筹资,轻视债权筹资;盲目追求筹资数额,忽视资金保值增值。
杨琦(2010)认为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不强,内部管理水平落后导致间接融资渠道不畅,筹资难成为发展的极大障碍。
曲立峰(2010)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迅速成长阶段,企业筹资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并且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而实际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民间储蓄、企业资本和国家财政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这就意味着筹资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金供应不足,而是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指导,企业选择筹资渠道不正确。
许多学者对影响企业筹资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杨帆(2010)认为自2009年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外汇储备过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境内资产价格不断上涨。
同时,在全球范围,随着主要经济体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涨,这必将向消费领域传递,通胀预期有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就成为现实。
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综述本文旨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梳理和总结,以增进对该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中小企业融资的背景和动因、融资渠道的分类和特点、相关政策及措施、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1.中小企业融资的背景和动因1.1 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与融资需求1.2 中小企业融资的背景分析1.3 中小企业融资的动因探讨2.融资渠道的分类和特点2.1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与特点2.2 中小企业融资的内部与外部融资渠道2.2.1 内部融资渠道的种类及特点2.2.2 外部融资渠道的种类及特点3.相关政策及措施3.1 国家层面的政策与措施3.1.1 银行信贷政策与措施3.1.2 股权融资政策与措施3.1.3 债券融资政策与措施3.2 地方的支持政策与措施3.2.1 各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政策3.2.2 地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实施情况4.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与挑战4.1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问题4.2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问题4.3 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佳问题4.4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5.未来发展趋势5.1 科技创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5.2 互联网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前景 5.3 环境与社会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5.4 融资模式创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1.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2.中小企业融资案例分析报告3.中小企业的融资申请材料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银行信贷政策与措施:指国家和各级出台的针对银行信贷业务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2.股权融资政策与措施:指国家和各级出台的针对股权融资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以支持中小企业获得资本金。
3.债券融资政策与措施:指国家和各级出台的针对债券融资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以提供中小企业融资的另一种融资渠道。
融资融券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1.1.1融资融券的国外研究现状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名国外研究学者发表观点,市场中不允许卖空交易时,部分投资者被限制进入市场,悲观投资者无法参与市场交易,不能表达悲观预期,悲观信息无法在价格中得到体现,这种情况下股价会被高估。
在八七年国外学者Verrecchia模拟实验研究缺乏卖空交易对证券价格调整速度的影响,他的研究结果证实市场中没有卖空交易会降低证券价格的调整速度,从而使得市场定价效率下降。
从上述这两项研究可以发现,限制市场中的卖空交易不利于股价的稳定,也不利于市场定价效率的提升,反过来说也证明了卖空业务对市场是有利的。
Bris(2007)通过研究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研究指出允许卖空交易的国家股票价格波动率较低,股票价格能更快地吸收负面消息,股票价格更能提现投资者全部的情绪,卖空交易有助于稳定股票市场的价格,有助于股票价格的发现。
融资融券交易的实施会提高金融交易体系的运行效率,股票价格的波动也会下降。
然而也有一些外国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融资融券业务会加剧股票价格的波动,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外学者Allen指出,当市场限制卖空交易时,股票市场是有效的,存在竞争性。
但当允许进行卖空交易时,市场竞争并不充分,风险也会增加,会加剧股票价格的波动更明显,价格下跌也会更严重。
二十一世纪初也有学者提出观点:投资者会因为担忧未来的流动性而抛售手里的股票,这种行为会引发市场恐慌,进而造成危机,因此卖空约束可以减少金融危机的出现,从反面说明了卖空交易会使股市出现更大的波动。
也有学者认为,信用交易不会影响股市的波动。
二十世纪末国外学者Webb 通过研究400只股票,得出结论:融券交易与股市波动的相关性不大,卖空业务对股价波动影响并不明显,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变化更多取决于信息的变化以及其他经济外生变量。
2010年国外学者Saffi收集了连续三年的全球数据,选取了一万多只股票进行研究,发现市场允许卖空业务的开展与价格不稳定没有关系。
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1.背景介绍1.1 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性1.2 中小企业融资的挑战与困境2.中小企业融资方式2.1 银行贷款2.1.1 商业贷款2.1.2 担保贷款2.2 债券发行2.3 股权融资2.3.1 私募股权融资2.3.2 公开发行2.4 创新融资方式2.4.1 众筹2.4.2 多元化融资方式3.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3.1 银行贷款风险分析3.1.1 利率风险3.1.2 信用风险3.2 债券发行风险分析3.2.1 利率风险3.2.2 信用风险3.3 股权融资问题分析3.3.1 股权稀释问题3.3.2 管理层权益问题3.4 创新融资方式的挑战3.4.1 宣传和营销3.4.2 法律法规限制4.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与措施4.1 融资担保机制4.2 中小企业发展基金4.3 中小企业股权交易服务中心4.4 创业板和科创板的设立5.中小企业融资案例分析5.1 成功的中小企业融资案例5.2 失败的中小企业融资案例5.3 经验教训总结附件:________1.银行贷款申请表格样本2.债券发行相关法律文件3.股权融资合同范本4.创新融资方式指南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利率风险:________指借款利率的可能变动对借贷双方利益造成的不确定性风险。
●信用风险:________指借款方或债券发行方可能无法按时兑付借款或利息的风险。
●股权稀释问题:________当企业发行新股时,原有股东的股权比例相对变小的问题。
●管理层权益问题:________指股权融资可能导致原始创始人或管理层在企业控制方面的权益变动和减少。
●宣传和营销:________指创新融资方式需要充分的市场宣传和营销推广,吸引更多投资者的问题。
●法律法规限制:________指创新融资方式可能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和监管的问题。
企业债务融资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1债务融资期限研究(1)债务期限影响因素研究已有文献主要从制度环境、货币政策、相关理论及企业自身特征四个角度对债务期限结构进行研究。
制度环境角度的研究:Kirch和Terra研究发现国家制度质量与长期债务占比成正比[1]。
Pour和Lasfer通过对经合组织212个国家19573家公司的债务期限进行研究,发现在具有高度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国家中,企业拥有更多的长期负债[2]。
Giannetti认为在拥有良好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国家中,企业对无形资产投资,使其更容易获得长期借款[3]。
Demirguc-Kunt和Msksimovic通过对30个国家债务期限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活跃程度与大公司长期债务正相关,政府补贴越多,企业获得的长期债务越多[4]。
徐萌基于国内制度环境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制度环境较好时,企业会选择更多的短期债务以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效益[5]。
方军雄从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干预角度研究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变化,发现二者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的贷款期限长度[6]。
王振山、孙铮等研究发现在政府干预强的地区,企业更愿意选择长期债务,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短期债务[7-8]。
货币政策角度的研究:Datta等研究认为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企业基于规避风险的动机会选择更多的短期负债[9];Borio 和Zhu认为货币政策紧缩期间,银行因其自身资金的限制,对外的信贷数量会受到影响,此时企业长期贷款的申请面临更多的限制条件[10]。
Jiménez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货币紧缩时期,银行自身的流动性需求增加,银行倾向于对外提供短期资金[11]。
余永定的研究结果同样支持这一观点[12]。
Foley-Fishe研究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对债务期限的影响,发现非常规货币政策可能通过诱使企业填补缺口并影响债券市场风险溢价而放松了对某些公司的财务约束,使其债务期限延长[13]。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成为了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文将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但相对于大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状况不够稳定,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和担保品,这使得它们在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渠道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使得金融机构对它们的融资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从而限制了它们的融资渠道。
二、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1.金融机构风险厌恶: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为不稳定,金融机构对其融资风险的厌恶心理导致它们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有所保守。
2.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准确了解它们的真实状况,进而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3.法律环境不完善:我国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也存在问题,这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三、改善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1.加强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减少融资难度。
同时,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体系,通过信用贷款等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2.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各类资讯和市场情报,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了解,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
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辅导和培训,提高其管理和融资能力。
3.健全法律环境: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保障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股权和债券融资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四、国内外相关经验与启示1.国内: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提供贷款贴息政策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企业融资风险与评估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企业融资风险与评估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现状 (1)(1)国外关于融资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1)(2)国外关于融资风险识别及评估评价方面的研究 (2)2国内研究动态 (3)(1)国内关于融资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3)(2)国内关于融资风险识别及评估评价方面的研究 (4)3国内外研究评述 (5)参考文献 (6)1国外研究现状融资风险是指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的经济主体(如银行、租赁、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能否按期收回本金、利息或酬金及其相关权益受损的可能性。
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完全消除的,它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受损;也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融资规模减少,甚至不能获得融资,使其资金来源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正常需要,导致企业生产萎缩、停产等,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西方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等都制定了相关的控制融资风险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
(1)国外关于融资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Fried(2018)认为融资风险是因融资行为而导致了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的不确定事件。
Elmaghraby(2017)研究指出,融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价及应对等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Durand(1952)认为:如果控制的得当,权益融资成本不会因债务成本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如果债务融资超过一定比例,企业成本就会明显提升,加剧的债务和权益成本将使企业面临巨大的融资风险。
Myers与Majluf(1984)由于企业无法避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无法彻底消除交易成本,获取融资的过程中企业必然产生随之而来的融资成本。
企业为了降低此类成本,必然会首先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内部融资方式,其次再尝试债务融资或权益融资。
Jan Machac和Frantisek Steiner(2013)认为风险在企业业务开展时,也许对业务有影响,因而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及时处理。
Yakura(2017)认为,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果不能按时偿还贷款,那么就会产生融资风险。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文献综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就业的促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1.信用风险: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时间短,信用记录不完善,导致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其融资申请持谨慎态度,增加了融资的困难。
2.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信息披露的不足导致了银行和投资者对其了解不深,从而无法准确评估风险和收益。
3.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相对较弱,占用大量资金的固定资产无法充分利用,同时,流动资金也不足以满足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发展需求,进而导致融资困难。
4.法律环境:现行法律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不够,保护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不确定的风险。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方法1.银行信贷支持:加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和灵活的还款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减轻融资压力。
2.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非银行金融机构扩大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的业务规模,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服务,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3.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设立独立的中小企业融资仲裁机构,加大对融资欺诈的处罚力度,增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安全感和可信度。
4.培育资本市场:促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
5.加强政府支持: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降低融资成本。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国内外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国内主要从政策支持、银行信贷、股权融资等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文献综述简介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对其中的困境和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包括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等。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信用风险较高,缺乏有效担保和抵押物,这些融资途径对中小企业来说往往具有较高的门槛和成本。
此外,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还包括:1.银行贷款难:由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较高,银行对其贷款审批相对严格,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大。
2.股权融资限制:中小企业上市的门槛较高,且中小企业股权转让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限制了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融资获取资金。
3.债券市场发展不完善:国内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债券发行融资。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深层次原因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原因:金融体系问题和中小企业自身问题。
金融体系问题1.金融机构风控能力不足:现有的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能力相对不足,导致银行贷款难度增大。
2.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中国资本市场主要以大型企业为主,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导致中小企业在股权融资方面面临较大困难。
中小企业自身问题1.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不规范,缺乏透明度,导致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的信任度降低,融资难度增大。
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滞后,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经营管理水平有限: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企业发展受限。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和自身实力。
1.对于金融体系问题,应完善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