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 格式:ppt
- 大小:982.50 KB
- 文档页数:18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和赏析
1、【整体感知】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3、【诗歌主旨】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
《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
下面是风林网络作文栏目小编为您精心编辑的《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示,写出好的作文。
《天净沙·秋思》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天净沙·秋思》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天净沙·秋思》注释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天净沙·秋思》译文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天净沙·秋思》赏析一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天净沙秋思原文: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对名都语重深,只有香如故。
总胜欢笑今古里,晓风残月白云低。
更无人处那堪薄,云淡风轻近午时。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七绝词。
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词的开篇写下了秋天的景象:“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诗人借景抒怀,将秋日的丰收与凋零描绘得淋漓尽致。
草色烟光残照,将人们的思绪引向了远方,细细品味着这个季节的变化。
然而,无言谁会凭栏意,诗人的心事只能自己品味,而无法述说给他人听。
接下来,诗人着墨于“名都”,通过对名都的描绘,深化了诗的意境:“拟对名都语重深,只有香如故。
”名都指的是世态炎凉的都城,表达了诗人的欲言又止,将自己的思绪与情感倾诉于名都。
而“香如故”,则带有浓郁的怀旧之情,让人感叹岁月的流转。
下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总胜欢笑今古里,晓风残月白云低。
”诗人虽然生活在繁华喧嚣的环境里,但内心却感到孤独和落寞。
总胜欢笑今古里,虽然四周一片欢声笑语,但其中却无法填补诗人内心的空虚与寂寞。
晓风残月白云低,诗人通过对风、月、云这些象征性的意象的运用,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寂之感。
最后一句“更无人处那堪薄,云淡风轻近午时。
”诗人感叹着人事无常,岁月荏苒。
更无人处那堪薄,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寂寞。
云淡风轻近午时,则是对光阴易逝的叹息。
这句话既是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内疚与思念之情。
通过对词中意象的运用,诗人巧妙地表现了孤寂、荏苒和无奈的情感。
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诗人成功传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使得这首词成为了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品味的空间。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欣赏一首古诗,叫《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呀,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咱们先来看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
想象一下,有一些干枯的藤蔓缠在一棵很老很老的树上,还有一只乌鸦在树上叫。
是不是感觉有点荒凉呀?再看“小桥流水人家”,一座小小的桥,桥下的水哗哗地流着,旁边还有住人的房子。
这是不是和前面的荒凉不太一样,让人觉得有点温馨呢?“古道西风瘦马”,古老的道路上,刮着西风,一匹瘦瘦的马在走着。
这匹马好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特别累。
“夕阳西下”,太阳慢慢地落下去了,整个天空都变得红红的。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个伤心的人呀,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他可能是离开家很久了,特别想念家人。
小朋友们,你们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吗?《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欣赏《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里的每一个词都好像一幅画。
比如说“枯藤”,就像是一些弯弯曲曲的线,没有一点生气。
“老树”呢,树干可能都裂了,叶子也掉光了。
“昏鸦”那只乌鸦可能在叫着“呱呱呱”,好像在说它也很孤单。
“小桥流水人家”,那座小桥可能是石头做的,水很清很清,能看到水底的石头。
房子里可能飘出了做饭的香味,一家人正围在一起吃饭呢。
“古道西风瘦马”,这条道路可能全是土,风一吹,尘土飞扬。
那匹马瘦得骨头都能看出来,走得特别慢。
“夕阳西下”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变得红彤彤的,特别漂亮。
可是那个“断肠人”却一个人在这么美的景色里伤心,他可能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小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出这些画面吗?《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小朋友们,咱们再来看《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呀,就像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他骑着一匹瘦马,走在古老的道路上。
路边有干枯的藤蔓和老的树,还有一只乌鸦在叫。
他看到了小桥和流水,还有人家。
天净沙·秋思全诗意思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作品原文
【越调】天净沙⑴·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曲调之一。
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越调。
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白话译文
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
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缭绕。
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马,缓慢地走在荒凉的古道。
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1、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2、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5、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诗意: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鉴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
”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詩人所处的悲凉氛围。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詩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
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⑵,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黄昏。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⑸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译文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全曲以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
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十二个名词,作者将这十二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的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了这四幅优美的画面。
《天净沙·秋思》翻译赏析《天净沙·秋思》翻译赏析《天净沙·秋思》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马致远。
其古诗全文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落日西下,断肠人在天边。
【前语】《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发明的小令,是一首闻名的散曲著作。
此曲以多种景象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边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苍凉的布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荡天边的游子在秋天怀念故土、倦于流浪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特别,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总共列出九种景象,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言语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抑扬有致,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傍晚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巴望。
⑷古道:陈旧荒芜的路途。
西风:冰冷、萧条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描述悲伤沉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流浪天边、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边:远离家园的当地。
【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休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周围有几户人家。
在陈旧荒芜的路途上,秋风萧条,一匹疲乏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落日向西慢慢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流浪在天边。
【赏析】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因为元统治者实施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向未能实现志愿。
他简直终身都过着流浪无定的日子。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实现志愿,穷困失意终身。
所以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很短,总共只要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苍凉动听的秋郊夕照图,而且精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我国古典诗篇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融合中构成一种苍凉悲苦的意境。
我国古典诗篇非常考究意境的发明。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篇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形融合、心物合一。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散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并深刻地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
一、作品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注释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三、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另有学者认为这首散曲不是马致远的作品,而是无名氏之作。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此曲开篇作者一连描绘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
摆脱系连词而直接以名词性意象的组合来描绘景物,在诗词中就已出现,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全部是名词的连缀,省却了一切连接、交代和修饰,而直接地将几个意象如蒙太奇一样地组合起来,“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似离实合,藕断丝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