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管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6
学校管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管理基础概念学校管理学试题1. 什么是管理学?2.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内容?3.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哪些重要阶段?4. 解释并举例说明管理学中的“四项基本功能”是什么?5. 请简要介绍并对比“管理”和“领导”两个概念。
学校管理学试题答案1. 管理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事务,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它主要涉及组织和协调资源、指导和激励员工、控制和监督工作以及规划和决策等活动。
2.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组织变革、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3.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传统管理学阶段、行为科学管理学阶段、决策理论管理学阶段、系统管理学阶段、现代管理学阶段等。
4. “四项基本功能”指的是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规划是指确定组织目标,并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计划;组织是指构建组织结构,并分配资源和任务;领导是指指导和激励员工,确保他们能够完成各项任务;控制是指对组织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达到预期结果。
5. “管理”强调对组织活动整体的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侧重于实现组织目标。
而“领导”着重于激励和指导员工,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和贡献。
第二章: 学校管理模式学校管理学试题1. 请介绍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2. 什么是科学管理模式?它对学校管理有什么借鉴意义?3. 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4. 请解释并对比孙子兵法和管理学中的“战略管理”概念的异同之处。
5. 列举并简要阐述适用于学校管理的几种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学试题答案1. 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以行政管理为核心,注重权威和纪律,强调学校的组织层次和岗位职责。
它的特点包括垂直的管理结构、单向的指令传递、严格的层级关系和集权式的决策体系。
2. 科学管理模式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首先提出的,它强调通过对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提高劳动生产率。
它对学校管理的借鉴意义在于引入科学方法和数据分析,提升教学和管理效果。
《孙子兵法》中的十大人生启示《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今天择选其中最经典的十句,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二。
1、千难万难,判断最难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讲五个知胜之道,第一条就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动手之前,你要知道能不能赢。
判断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在判断中创造,才是真正的创造。
人性的弱点是一厢情愿。
西谚云:“我们相信一些事情,不过是因为我们希望他是真的。
”我们假定一厢情愿的因素在我们的判断里占三分,那么,当你认为有几分把握的时候,先自己减去三分一厢情愿分。
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
这个认识很重要,不要轻举妄动。
2、利害关系: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原文: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李嘉诚说,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
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
因为利今天没有,明天还可以再图。
而害却可能让我输掉老本,彻底出局。
所以避害比趋利重要得多。
为什么我们的趋利意识总是百倍于避害意识呢主要是因为侥幸心理,赌一把。
有人说,大不了重新来过!不是每个人都有史玉柱的命,出局了就没法重来了,因为那牌局里的人都不白给,你手里没牌了,拿什么入局3、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思考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
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以成功为假设前提,因为我做一件事,是为了把它干成。
我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如何能成功。
《孙子兵法》的出发点则不是这样,他是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其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用计、等待,等待一战而定。
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孙子兵法》作为揭示竞争规律的顶尖之作,展现出引导人们走出现代竞争迷宫的“理性之光”。
这种“理性之光”,通过一系列“以智克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等深刻的战略理念展示出来,通过蕴涵在其中的“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哲学理念展示出来。
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沉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之中。
这部名著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
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
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首先表现在它的极高的普及率上。
据有关媒体报道:《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The Art of War),在世界最大的“亚马逊”网上书店里,目前有多达102种与“孙子”相关的书目,其中由萨谬尔·格里菲斯翻译、牛津大学1986年版的平装本《孙子兵法》最受欢迎(见图),常年位居该书店科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位。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9.11”事件后,这个版本《孙子兵法》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1.6万册。
经常出国的朋友会发现,许多机场的书店柜台上摆满了《孙子兵法》,在候机或候车的场所也能够看到许多人在翻阅《孙子兵法》。
一位著名的美藉华人作家谈道:“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商界人士对中国千年的《孙子兵法》愈来愈好奇,如何利用孙子兵法,成了西方人探讨商场必胜的另一秘诀。
走进美国各大图店的商业书籍栏目下,作者不同,内容各异的《孙子兵法》解释与感悟俯拾即是,就连给美国商学院学生讲演时,《孙子兵法》刚被我提起,一个微型《孙子兵法》的小语录已经被美国学生高高举起。
《孙子兵法》与领导之道一、兵家和《孙子兵法》兵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其主要宗旨。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四类:兵权谋类——侧重于军事思想、战略策略;兵形势类——专论用兵之形势;兵阴阳类——以阴阳五行论兵,且杂以鬼神助战之说;兵技巧类——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
google_ad_client="pub-0149582512245117";/*250x250,创建于08-2-15*/google_ad_slot="1196433901";google_ad_width=250;google_ad_height=250;//-->兵家主要代表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他们的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孙膑兵法》、《尉缭子》等。
这些著作均是当时战争和治兵经验的总结,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战的哲理。
兵家著作中以《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影响最大,该书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孙子》作者孙武,字长卿,人称孙武子、吴孙子,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月尚不详,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人。
据《史记》记载,公元512年,孙武从齐国出走至吴。
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以兵法进见吴王阖闾。
他以惊世骇俗之宏论,卓越远见之谋略,使吴王为之动心,于是重用。
此后,他被任为将军,和伍子胥共同辅助吴王,“西破强楚,入郢,北威章、晋,显名诸候”。
孙武主张改革图强,亩大税轻,“士少”、“富民”,鼓励发展小农经济,以求富国强兵。
从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18年,他在吴三十年,战功显赫,使吴国崛然而起,夺取晋国的霸主地位。
中华励志网《孙子兵法》今存十三篇。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篇,其中,除与今存之十三篇同外,尚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见吴王》等五篇佚文。
孙子的思想总结孙子(公元前544年至前496年),字子骞,鲁国人,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思想家。
他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的作者,也是最早系统阐述军事理论与策略的人之一。
孙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后世军事战略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学习和总结孙子思想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首先,孙子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继续”。
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其目的在于达到国家的政治目标。
在战争中,政治和军事密切相关,军事手段只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之一。
他主张对战争目的的科学分析和决策,通过斗争获得更好的政治结果。
其次,孙子强调战争的战略性和综合性。
他认为,战争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在众多的因素中进行全面考虑和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武力和战斗力。
他提出了兵法的“五要素”,即道、天、地、将、法。
其中,道是战争的总体方针,天是气候、地理和地形,将是军事指挥者的能力和才智,法是纪律和规章制度。
他认为只有在这五个要素的综合运用下,战争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孙子思想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灵活性和变通性。
他认为,战争具有变化无常的特点,不同的战役和战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换。
因此,他强调战争的灵活和变通,主张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地形和情况变化来制定战略和战术。
他提出了一系列可变的战略和战术原则,如“先发制人”、“守势为攻势”、“攻其所必救”等。
这些原则都是为了提高胜利的机会和获得最终的胜利。
此外,孙子强调了战争中的战略运用和计策的重要性。
他认为,制定正确的战略和使用正确的计策,是获得胜利的关键。
他强调了情报的重要性,主张在战争中要积极获取和利用情报,以制定最佳的计谋。
他提出的一些战略原则和计策,如“声东击西”、“以逸待劳”、“围魏救赵”等,都是为了在战争中获得相对优势和胜利。
最后,孙子思想强调了对兵员的重视和管理。
他认为,士兵是战争的基础和核心,只有获得他们的支持和战斗力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孙⼦兵法》第⼀篇《始计》的主要原则此⽂章已于 22:10:53 2018/6/30 发布到可以量化研究《孙⼦兵法》第⼀篇《始计》的主要原则《始计》篇是《孙⼦兵法》的第⼀篇,分为四章,第⼀章讲军事重要,战争与和平时都需要仔细省察。
第⼆章讲五事七计知胜负。
第三章讲诡诈12法,诡道的原则是:通过诡诈影响敌⼈决策,为敌⼈创造弱点,然后攻击这个弱点。
第四章讲先计后战。
计算胜者可以战,计算不胜则推迟决战,直到有把握时再决战(如图1所⽰)。
图1《始计》篇主要原则第⼀章:军事重要,战争与和平时都需要仔细省察。
孙⼦⽈: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说:军事是国家的⼤事,关系到军民的⽣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仔细省察的。
军事活动不仅在战争是国家的⼤事,关乎国家的存亡,在和平时期也是国家的⼤事,也会关乎国家的存亡。
苏联就是在和平时期因为军事⽽解体的(如图2所⽰)。
图2战争与和平时均应重视军事《战争论》中对战争的定义为:战争是迫使敌⼈服从我们意志的⼀种暴⼒⾏为。
战争的⽬的是通过媾和⽽获得利益。
《战争论》中论述了战争⾦字塔,分为战⽃、战术和战略三层,下层⽬标是达到上层⽬标的⼿段。
战⽃的⽬标是使敌⼈⽆⼒抵抗,战⽃的⼿段是消灭敌⼈;战术的⽬标是获得胜利,战术的⼿段是使⽤军队;战略的⽬标是媾和,战略的⼿段是战术胜利。
因为战⽃的⼿段是消灭敌⼈,就关系到军民的⽣死和国家的存亡,所以战争是国家的⼤事,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如图3所⽰)。
图3《战争论》的战争⾦字塔在和平时期,军事活动表现为国防,国防的主要⽬的是保障国家安全,国防需要⾦钱投⼊,那么投⼊多少合适呢?极限推理逻辑:将条件推到极限,验证得到的结果,然后再得到通⽤的结论。
这⾥介绍⼀个极限推理逻辑,对于验证逻辑思维很有作⽤,我将列举⼏个极限推理逻辑在物理学、军事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应⽤。
国防预算⼀般都是按照GDP的占⽐进⾏衡量的。
按照逻辑,如果国防的投⼊是0,就是对国防没有任何投⼊,那么就会导致没有国防。
古代管理学书籍摘要:1.古代管理学的发展与重要性2.我国古代管理学的主要著作2.1《尚书》2.2《周易》2.3《道德经》2.4《孙子兵法》2.5《管子》2.6《孟子》2.7《荀子》3.古代管理学的核心理念3.1 人本管理3.2 法治思想3.3 道德伦理3.4 实用主义4.古代管理学对现代管理的启示4.1 重视人力资源4.2 强调法治与规章制度4.3 注重道德修养与企业文化4.4 实事求是,灵活变通正文:古代管理学书籍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智慧。
尽管古代与现代社会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差异,但古代管理学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在众多古代管理学著作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尚书》、《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管子》、《孟子》和《荀子》。
这些书籍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道德等方面的管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管理学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人本管理、法治思想、道德伦理和实用主义。
人本管理强调对人的关注,注重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法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规章制度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道德伦理注重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实用主义则强调实事求是,灵活变通,注重实际效果。
古代管理学对现代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现代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强化法治意识,以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此外,企业还应注重道德修养与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最后,现代管理者应具备实事求是、灵活变通的品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总之,古代管理学书籍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现代管理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文章提要:本文在描述管理学发展的三个主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学理论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钻石模型”,进一步从历史角度具体分析了科技进步、文化环境、制度变迁、管理创新者和战争等因素是如何影响管理学理论发展和知识创新的,从而揭示了管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关键词:管理学发展历史逻辑人类管理实践活动几乎是与人类文明曙光同时出现的,探索管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中国和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着作中可以找到有关管理规律的一些论述,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着作;但牵芾碜魑幻畔低车目蒲а芯慷韵蟊蝗鲜丁⒀芯浚⑶夜芾硎导芄坏玫焦芾砜蒲е兜闹傅迹蚴窃诟崭展サ00年中才发生的;一般认为,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罗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法国人法约尔一直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100年中,管理从一种不可言传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的普遍性——管理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这也难怪有人说,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1 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学科分支的复杂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宝库中占有了重要地位;一、管理学发展的三个线索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诸多流派,形成了庞大的管理学知识体系;面对百年形成的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众多的流派,管理学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者一直试图归纳出管理学发展的逻辑主线;但是,由于百年来管理经典着作所关心的主题过于复杂,包括管理与管理者、领导、组织与人事、效率、市场与顾客、竞争与战略、创新与变革、现代公司的组织逻辑和管理的国际化等诸多方面;2 而从管理学的学科分类角度而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等构成管理学的经典内容,而且这些学科还在不断地丰富、细化、交叉和发展,管理学的新学科、新分支还在不断地产生;因此,迄今为止,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管理学发展历史逻辑主线;从现有文献看,研究者所总结的管理学发展线索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根据管理学的内容构成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发展路径划分为组织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古典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组织社会学、领导科学到企业文化等、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理论、决策理论到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等、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厂商理论、产业组织、市场学、消费者理论到战略管理;3 第二类是根据管理知识的产生方法来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条线索,即应用管理学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理论管理学以基本的人性假设出发构造的管理理论和实验管理学以管理案例为主的管理学;4 第三类则是根据管理学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划分;在着名管理史学家雷恩看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文化环境紧密相联,管理理论发展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5 基于此,有的学者认为存在三条管理学发展轨迹,一是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科学主义线索,由泰勒科学管理开始,包括社会系统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决策管理理论等;二是建立在对现代人性基础的人本主义线索,从梅奥对“社会人”的研究开始,包括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和管理伦理理论等;三是建立在文化模式基础上的文化主义的线索,由德鲁克管理实践理论开始,包括组织文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变革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等;6 同样基于对于文化环境对管理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认识,还存在另外一种管理学发展的线索的划分,即以资本主义精神为文化基础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以环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基于东西方文化渗透的当代管理理论;7显然,第三类从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管理学发展的线索,与前两类从管理内容和从管理知识产生方式角度划分管理学发展线索相比,具有时间上的前后继承性,而前两类的管理学发展线索在时间上具有并行性;从管理学发展历史角度考察,无疑从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角度分析管理发展的线索更有价值;但是,仅仅将环境影响因素归结为文化环境是过于泛泛而又不全面的; 二、管理学知识发展的“钻石模型”庞大的管理学知识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纵观整个管理理论的发展史,我们认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持续作用的长期因素,这主要有制度变迁、科技进步与文化传统三方面因素,体现了制度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作用;8 另一类是短期作用的临时因素,例如战争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比如经济危机;这两类因素作用于管理理论和知识创新的能动主体,包括企业家和其他管理实践人员或者团队、专业管理研究人员或者团队、专业管理咨询人员或者团队等,这些人员提出管理理论和方法,创新管理知识,实践新的管理思想,从而促进管理学的不断发展;这个过程可以表述为如下图图1所示的管理学知识发展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图1 管理学知识发展的“钻石模型”“钻石模型”试图表明的是,科技进步、制度变迁和文化传统与管理创新者的创新活动相互作用最终推进着管理理论发展、管理学知识的创新与积累,而战争和其他一些临时重大事件对整个过程也有短期的推动作用;这里科技进步因素具体包括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改造世界的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创新,科学发展不断为人类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而技术进步则不断为人类提供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制度变迁是指有关宏观社会、经济、法律、政治和微观具体经济组织运行等方面正式规则的变化,这些规则变化会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选择;而文化传统要描述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人们行为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的非正式的规则,与制度变迁中的正式规则可以较快地发生变化不同,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变化往往是长期的渐变过程;这里管理理论发展和管理学知识的积累,既包括管理思想、理论、方法等以各种形式体现的管理知识的丰富发展以及管理学的发展,也包括解决各种现实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实践活动的创新与发展;这对应到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内涵上,包括管理实践层面、管理理论问题研究层面、管理学科发展层面三方面的管理科学化进程;也就是说,上述“钻石模型”既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理论与管理知识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也是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因素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管理科学化历史进程建立起来的,因此从管理科学化的历史上看,该模型基本描述了管理科学化发展的逻辑关系,可以认为是一个管理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图;三、管理学知识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述“钻石模型”,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模型中各个因素是如何具体影响管理学知识发展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1.科技进步因素尽管探索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提高管理活动效率的尝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管理科学化进程却真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企业组织的结果;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一般认为技术进步周期可以划分为5个周期,每个周期或者阶段长约半个世纪,也就是经济学中的康德拉季也夫长波,伴随着连续的技术进步周期,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不断推进;1在第一次18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和第二次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长波周期中,与科学技术进步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相适应,只出现了科学管理的初步实践和早期的科学管理思想,企业管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2到了第三次技术进步长波周期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和40 年代,即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以牛顿力学为主题的经典力学体系和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核心的经典电磁理论都已经建立,这些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为技术革命提供了科学前提,尤其是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动力革命,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由技术革命产生的社会大生产必然对规范管理提出要求,原来的经验管理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化生产和大公司发展的需要,于是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科技进步对管理创新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这方面,还体现在由于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的成功产生了的巨大社会和知识效应,使得科学方法在管理问题研究和管理理论产生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泰勒试图通过科学实验方法寻求优良的管理方法,把管理提高到科学层次,从而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则是通过对组织管理普遍性原理的追求,把管理提高到理性层次;而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也是以实验方式研究人类管理行为的;3进入到第四个技术进步周期20世纪30年代和40 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科技进步进一步推进了工业生产力的发展,由福特公司开创的流水生产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方式,而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和发展,对管理科学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产生了计算机管理学派;而该阶段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自然科学哲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又为管理理论丛林的产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4人类社会正处于第5个技术进步周期中,该阶段主要技术特征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该阶段的管理创新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管理信息化成为该阶段管理创新的主线和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6西格玛管理、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网络营销等依靠信息技术的新管理思想或方法得到发展和应用,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核心能力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广泛传播;归结起来,科技进步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科技进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产生了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需求;二是科技进步直接为管理科学化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支持;三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还为管理学理论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2.制度变迁因素没有人会否认,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的前提是以分工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在经济学家看来,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制度创新,“产业革命的实质就是用竞争取代以前控制生产和财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9 工业革命在西方彻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工厂制度,工厂中实施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亚当斯密在其名着国富论中曾详细分析了分工制度专业分工和职业分工能够提高企业效率的原因;工厂制度的产生对科学管理提出了要求:如何解决高度分工条件下的协作问题,如何解决工厂制度下工人的培训和激励问题,如何改善由于工厂制度的发展而逐步恶化的劳资关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产生的;制度变迁对管理创新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需求牵动”方面,而且从企业制度的演进看,企业制度变迁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谁来承当管理创新主体的角色和管理创新和科学化的方向和内容;制度创新与变迁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还为管理创新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激励约束机制;所有的创新行为都是有风险的,而现代产权制度和专利制度的产生,保证了承担创新风险的创新者能够获得创新收益;如果将企业的创新活动分为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那么可以认为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呈相互“支撑”的三角关系,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形成相应的技术能力保障机制,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制度创新提供了组织管理方面的保证,而企业制度创新为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形成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制度不同,提供的管理创新激励机制是不同的;总之,制度变迁,尤其是产权制度变革,对管理创新和科学化进程的影响是全面的,对管理创新主体的选择、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都具有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作用;3.文化因素文化传统体现为社会认可的价值信念、伦理规则、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此文化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往往又是根深蒂固的,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具体从管理科学化进程看,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是有其文化背景和基础的;具体而言,可以分别分析文化对管理研究活动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影响;从管理研究层次看,管理科学化进程开始和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文艺复兴以后,科学主义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流文化,科学主义所包括的逻辑主义、分解思维、规范形式、精确原则和实验原则被广泛地应用到世界各个领域的问题分析研究中,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管理问题自然也不例外;泰勒首先将科学价值观念和科学主义的研究规范引入到生产作业管理领域中,通过追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来提高人类生产制造活动的效率;而法约尔则试图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寻求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一般性规律;韦伯、巴纳德等人是在探索一般组织和社会领域中管理活动的科学管理原则;而行为科学是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来分析人的行为的科学规律;现代管理理论则是应用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等科学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来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没有追求科学和理性的价值观,没有应用科学原则研究管理问题的信念,没有科学的文化基础,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也就无从谈起;从管理实践活动看,文化可以在民族文化和组织文化两个层次影响管理实践活动和管理科学化进程;一是在民族文化层次,二是组织文化层次;前者是宏观文化环境层次的影响,而后者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组织文化对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可以通过影响管理者的知觉、思想和判断进而影响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各项管理职能执行的科学水平;4.管理创新者影响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显要因素;科技进步、文化传统和制度变迁对管理科学化的影响属于环境因素,而直接的管理创新者则在管理科学化进程中,在管理学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这些管理创新者包括从事管理实践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和教授、从事管理咨询工作的团队和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实践者兼管理理论研究者的作用越来越小,专业的学者和管理咨询人员对管理知识的创新越来越起到主导作用;许多着名管理创新者被一些管理史研究者称为管理学大师,管理学各个领域中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与这些管理学大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5.战争因素企业管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从孙子兵法与克劳塞维兹战争论中汲取了很多战略管理的智慧,但战争与管理学的发展关系并不仅仅停留在战略管理领域上;在管理学发展史上,有很多管理的科学方法是和战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有关战争对管理学发展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列举很多例子;1939年美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布莱克特成立运筹学,应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城市防卫与进攻、雷达网络的优化配置、轰炸敌方潜艇飞机的有效高度以及配合等问题,这标志着运筹学——狭义的管理科学的诞生;战争与质量管理的发展也密切相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保证军需物资的质量,规定生产军需物资的厂商必须采用统计抽样检查方式;美国标准协会颁布了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控制指导书、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制造工序中的质量控制用控制图;战后,这些标准被美国工业企业广泛采用,质量管理进入了统计质量管理阶段;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能够促进管理科学发展,具有其必然性;战争能够彻底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属于一种巨大的临时的突变因素,这种临时的、巨大的、整个环境的突变必然会对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战争会对管理创新产生巨大的需求;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看,一门科学发展的途径可以划分为互相关联的两类,一是“实践需求拉动”,一是“理论供给推动”;所谓“理论供给推动型”是指研究者在自己的理论王国里按照这门科学内在的理论逻辑进行探索,从而发现和提出一些新的理论,然后再通过实践去检验,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最终逐步推进这门学科的发展;这是一种先有理论,再研究其实际应用,从而推动学科发展的知识创新积累方式;现代科学发展和庞大的科学知识库已经使这类途径变得越来越普遍;而“实践需求拉动型”则是指现实中已经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门学科现有理论和方法无能为力,这促使人们针对解决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去寻求新的理论和方法;随着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理论和方法的产生,这门科学取得了发展;这是一种实践超前理论、先有实际需求、再有理论和方法创新的知识积累方式,这类途径一般比较适合应用学科的发展;显然,管理科学的发展比较适合这种“实践需求拉动型”,而战争一旦爆发,往往会对管理科学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场战争就是一场重视管理和不惜一切代价改善管理、发展管理的运动;。
【导语】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出⾃《孙⼦兵法》。
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孙⼦兵法》读后感 如果说《武穆遗书》是武侠⼩说中的兵学圣典,那么《孙⼦兵法》绝对是中国古代军事⽂化遗产中的瑰宝。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出孙武”,可以说孙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乃⾄世界的兵法之祖。
这段时间我参读了书中的“始计篇⼂作战篇和谋攻篇”,颇有收获。
《始计篇》中孙⼦提到:“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索其情:⼀⽈道,⼆⽈天,三⽈地,四⽈将,五⽈法。
”战争是国家的⼤事,必须从道义⼂天时⼂地利⼂将领⼂组织结构五个⽅⾯,将双⽅各种情况进⾏考察分析后,预测是否能够获胜,再选择出兵与否。
这其实就是当今SWOT分析法(优劣势分析法),它常⽤于制定集团的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
我认为,我们在⽇常学习⽣活中,也应该应⽤这种⽅法,与⾝边的同学朋友相互⽐较,分析⾃⼰的优劣势,扬长补短,使⾃⼰不断进步。
不过孙⼦的思想不能完全照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孙⼦兵法》毕竟是⼀部军事理论著作,它强调以强胜弱,不是以弱胜强,⽐别⼈弱,就不要战⼂不能战,战必败矣。
在⽐赛中,如果我的实⼒⽐别⼈弱,难道我就弃权不⽐了吗?显然孙⼦的思想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即使不如他⼈,我们也应该努⼒求胜。
《作战篇》中强调战争最重要的是速胜,他提到:“夫兵久⽽国利者,未之有也”,战争旷⽇持久,消耗的⼈⼒物⼒不断积累,国家就变得疲惫,国⼒就会衰弱,所以就算赢得了战争,对国家也没有益处。
学习⼯作也是这样,起初定了⽬标,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拖延⾏动,到最后它也仅仅是个⽬标,读后感.这⾥我所强调的不是为了最快达成⽬标不择⼿段,⽽是定了计划就不要拖延,要为了实现它尽的努⼒。
这个篇节中也讲到,善于⽤兵的⼈,是懂得将敌军的资源化为⼰有,减轻⾃⼰国家的负担。
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的例⼦。
企业竞争中,如果能够将竞争对⼿的⼈⼒资源抢占过来,那么对竞争对⼿的经营会造成⼀定的冲击,削敌壮⼰。
什么是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
它涵盖了组织行为、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等多个领域。
管理学研究的目标是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管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管理思想的起源管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例如中国的《商君书》和《孙子兵法》,以及欧洲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而近代管理学的发展则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管理是一个需要专门学习的领域。
二、管理学的主要理论与模型1.科学管理模型科学管理模型是由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的,旨在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优化员工的工作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这个模型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对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人本主义管理模型人本主义管理模型是由梅奥提出的,强调人性、人际关系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员工需要被尊重、被关心,才能够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
这个模型在改善员工福利、提高员工士气、减少员工离职率等方面都有所帮助。
3.现代产业组织模型现代产业组织模型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期产生的,它关注生产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协同合作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效率。
这个模型在现代企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管理学的实践应用管理学的理论研究不仅对学术领域有所贡献,而且对企业管理的实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科学管理模型的推动使得企业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成为企业重要的经营策略;人本主义管理模型的实践应用使得员工的福利、人性需求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四、未来管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未来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多地关注数字化管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面,以更好地应对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总之,管理学是一门深入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