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结构艺术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7
水浒传艺术鉴赏
水浒传是中国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的一部小说,描绘了宋朝末年108位江湖好汉为了反抗腐败官府而组成的团伙故事。
其艺术鉴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特色:水浒传采用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描写生动形象,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跌宕,语言优美流畅,风格独特,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杰作之一。
2.历史意义:水浒传反映了宋朝末年社会的腐败和维护正义的民间力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对暴政、追求自由、平等和正义的精神,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3.思想深度:水浒传描绘了108位好汉的人性和情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和人生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艺术表现:水浒传运用了丰富的形式表现手法,如描绘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运用音乐、歌谣来渲染氛围和情感、运用象征手法来凸显主题等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浒传》文学赏析内容摘要:《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由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在梁山泊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它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一部《水浒传》话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水浒传是一曲造反失败的悲歌,是一曲招安错误的悲歌。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书中人物众多,描绘了108将。
但每个人性格迥异,特点鲜明。
在语言方面也颇具特色,明快生动口语化。
关键词: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宋江武松林冲在《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选修课上,我学习了诸多的古典文学。
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
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这些古典名著,足以证明了古典文学的魅力经久不衰。
在这些大作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水浒传》,一方面是因为曾经看过由该书改变的电视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师从古典文学的角度给我们评析了这部名著,老师引人入境的讲述以及《水浒传》本身的艺术魅力令我叹服。
一:人物形象书中的人物颇多,在这里我就只着重下面着重分析在这种生存博弈中梁山英雄的领袖宋江、林冲、武松的人物形象。
宋江在《水浒传》中是个不一般的人物。
他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再是梁山首领,到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却是悲惨的结局。
他是人称的孝义黑三郎,他也是及时雨宋江。
他是仗义英雄,讲究一个义字。
他又想报效朝廷——可以认为这是他的初衷,正所谓忠义两难全。
宋江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他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他任人为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创造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
水浒传的语言艺术特色《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描绘农民起义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一个英雄豪杰云集、激情澎湃的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语言艺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体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水浒传》的语言艺术特色。
口语化的表达《水浒传》采用了大量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这种口语化表达不仅体现在对话中,还贯穿于整个叙述中。
例如,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时使用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容词和比喻,如“英勇无敌”、“威风凛凛”、“骁勇善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水浒传》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得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并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其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和拟人等。
比喻比喻是《水浒传》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对人物形象、事件和景物等进行比喻,作者能够更好地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例如,在描写梁山泊英雄时,作者用“如烈火燎原般”来形容他们的勇猛和威力;在描写宋江时,用“如鲜花盛开般”来形容他的英俊和聪明。
夸张夸张是《水浒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夸大事物或描述来营造戏剧效果,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描写梁山泊英雄们战胜敌人时,作者经常使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他们所具有的非凡能力和无敌战斗力。
拟人拟人是《水浒传》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将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类特征和行为,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作者经常使用拟人的手法来赋予其情感和意义,如“山峦欢笑”,“江水低语”。
精炼而富有节奏感的句式《水浒传》中的句式精炼而富有节奏感,不仅使得作品具有律动感,还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意境。
例如,在描写战斗场面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简洁明了、富有冲击力的句子,如“一箭射中”、“刀剑交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水浒传》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并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中考名著复习《水浒传》知识点梳理【作者介绍】施耐庵,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传说施耐庵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和进士。
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
张士诚占据江苏时,曾征召,开始时辞免,后入幕府。
但不久离去,往河阳山(今江阴、常熟)一带做塾师。
明朝初年,北归兴化,居白驹镇(今大丰);刘基来访,欲举荐为官,辞而不就;卒于淮安,约70岁。
【作品简介】《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东都事略·徽宗纪》记载:“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
”《张叔夜传》记载:“会剧贼宋江剽掠至郡,趋海岸,劫巨舰十数。
”由这些记载可以知道,宋江领导的这支起义军,战斗力很强,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另外还有很多文献,如《皇宋十朝纲要》《捕盗偶成》以及元代修撰的《宋史》等,都分别对起义军的声势、活动地区以及征方腊的事迹等进行了记载。
这就为《水浒传》的编撰提供了素材和历史依据。
【创作背景】《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
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
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
” 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
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
【作品主题】《水浒传》反映了北宋末年的政治及社会乱象,描写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斗争,展示了宏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
小说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为主线,通过描述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展现了他们由个体觉醒到发展为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梁山泊起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在艺术上具有多项成就:
1. 英雄人物塑造:《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等,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情节设计,使这些人物深入人心。
2. 白话语体的成熟:《水浒传》是第一部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它的语言流畅自然,易于理解,而且在叙事、描绘人物、刻画心理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 历史主题的处理:虽然《水浒传》是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但作者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他们斗争的描绘,成功地表现了巨大的历史主题,即社会不公和人民反抗的精神。
4. 结构严谨:整部小说情节紧凑,故事之间相互关联,结构清晰,前后呼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 地方色彩浓郁:《水浒传》中的许多场景和细节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尤其是对山东地区风土人情的描绘,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6. 人性的深度挖掘:《水浒传》不仅仅是关于英雄的故事,它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包括忠诚、背叛、勇敢、怯懦、善良、邪恶等多重面向。
7. 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水浒传》不仅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水浒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水浒传写作特色概括《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写作特色而深受读者喜爱。
全篇描写了108位英雄豪杰悲壮艰难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封建社会中的追求自由和正义的决心。
《水浒传》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引人入胜的情节展开,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充满动态感的世界。
首先,《水浒传》的写作特色之一是生动的描写方式。
作者施耐庵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每个登场角色的容貌、性格、言行举止等细节,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可感。
无论是豪迈的宋江,还是机智的晁盖,抑或是英勇的李逵,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作者对环境描写也非常细致入微,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水泊梁山的丛林之中,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气息。
其次,《水浒传》以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为特色。
整部小说共涉及108个主要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有忠诚正直的好汉,也有狠毒阴险的奸人;有完美无缺的英雄,也有五六岁童心未泯的女孩。
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身世背景和塑造意义,展示了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故事世界。
这样的人物世界不仅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也使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更好地认知和思考社会人性。
此外,《水浒传》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展开也成为了其特色之一。
小说以108位豪杰的聚集与命运为主线,以他们与辽国、朝廷和各路藩镇的斗争为背景,将故事情节铺陈得荡气回肠。
故事发展时起伏跌宕,情节紧凑有力,读者常常被既悲壮又残酷的冲突和转折所吸引。
而每个章节的结尾都设计成一个悬念,使读者层层深入,读到停不下来。
总之,《水浒传》以其生动描写、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令人过目难忘的情节展开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它的写作特色不仅给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也激发了读者对封建社会的思考,对正义与非正义的辨别。
《水浒传》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完成度,更在于其作品背后传递出的社会启示和价值观念。
水浒传的结构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一、绪言《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最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全名为《忠义水浒传》。
现时关于《水浒传》的主题,有很多种说法,但是他对农民起义正面、客观却又不失理性的描述,极大地突破了封建社会的文学传统,也从另一个角度确立了《水浒传》以及后世采用白话叙事的深厚的民间色彩。
《水浒传》一书中人物与情节的安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一组情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组与组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又互相勾连,存在着非常巧妙的关系,形似一种串珠式的结构。
在当下,研究《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学参考价值。
二、近代有关《水浒传》叙事结构的研究及不足之处有关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半个世纪以来都有着许许多多不一样的看法,首先,茅盾认为,《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就像我们可以把若干个主要人物的故事分辨为各自独立的短篇或者中篇,也不会有任何的割裂之感。
李希凡则认为,《水浒传》的长篇章回结构,不仅不是缺乏有机的结构,而是具备了现实主义长篇艺术结构的主要特色,即使有一些地方过于累赘和松散,保留着讲述阶段某些原始形态的缺陷,它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长篇章回小说刚刚形成时期的一些独有的特点,即便如此,也并没有损害本书在思想艺术上的完整性。
我们可以得出,虽然关于有机和无机的讨论意见并不一致,但是大家研究的视角基本上都是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篇章结构来入手的。
[1]到了80年代,学者们关于《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描述最具代表性的则是“板块结构”,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学者郑云波,他发表了“论《水浒传》情节的板块构成”,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这个观点。
此后,马成生教授则进一步地阐述了这个观点,他们主要认为在《水浒传》中,鲁智深、林冲的故事和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属于前三段,而武松、宋江的故事则属于双十回,后来发展的杨雄一群人的故事,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朱全、雷横及柴进一伙的故事、打青州、闹华山以及攻打曾头市的故事都属于小五章,而最后卢俊义的故事、被招安的故事、征服辽、田虎、王庆以及最后平定方腊的故事就属于小六块。
简述水浒传的语言艺术特色《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独特的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语言艺术特色而著名。
这部作品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语言艺术的精湛表现。
以下将从八个方面简述《水浒传》的语言艺术特色。
1、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水浒传》采用了一种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使得文本更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洒家”、“端的好”等用语,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和时代特点。
2、独特的方言词汇作者在《水浒传》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方言词汇,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和表现力。
这些方言词汇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独具特色的社会画卷。
3、精炼生动的叙述语言《水浒传》的叙述语言精炼而生动,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
作者运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场景,营造气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展。
4、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个性化,充分展现了各自的身份、性格和心理状态。
比如,鲁智深的言语粗犷豪放,林冲则谦逊有礼,武松说话耿直,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诗歌和曲词的运用作者在《水浒传》中巧妙地穿插了诗歌和曲词,既美化了文本,又深化了人物形象。
这些诗歌和曲词不仅富有艺术感染力,还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6、语言中的幽默和讽刺《水浒传》中语言的幽默和讽刺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
作者通过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将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7、对话的巧妙安排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安排得十分巧妙,既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又推动情节发展。
例如,宋江与李逵的对话,凸显了二人的性格冲突和情感矛盾,使故事更加曲折有致。
8、纯净质朴的语言风格《水浒传》的语言风格纯净质朴,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冗长描写。
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自然,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总之,《水浒传》以其口语化的语言风格、独特的方言词汇、精炼生动的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诗歌和曲词的运用、语言中的幽默和讽刺、对话的巧妙安排以及纯净质朴的语言风格等特点,展现了其卓越的语言艺术魅力。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的艺术特色《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的作品之一,不仅因其思想的深刻,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
《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儿把二者相当完美地结合起来。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
在人物塑造上,书中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起初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林冲、鲁达、杨志虽同足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份、经历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了梁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样,作者正是这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的。
《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段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这样的精彩的描写是很多的,像当林冲抓住高衙内提拳要打而又未敢下落时的微妙心理,像宋江吟反诗时流露出的那种壮志未酬、满腔郁闷的心情,都是通过行动、语言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
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的另一特色是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
这种对比方法,不仅表现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就是在一些次要人物身上,也运用得很成功。
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何九叔与郓哥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对西门庆的胡作非为,何九叔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躲不开时,又处处给自己留下退步,这些正表现了他的世故、机变而又怯懦的性格。
与何九叔相反,郓哥却处处采取了好管闲事的主动态度,这正是他年青好胜、幼稚天真而又多少带有打抱不平的个性的表现。
小说在对比中塑造人物时,还善于抓住性格相似的一组人物,比较出性格的不同来。
这种同中见异的方法,最成功的运用是表现在鲁达和李逵的性格描写中。
此外,《水浒传》有时也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
如武松打虎时,借哨棒打断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他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了这场恶斗的气氛,也为以后的赤手空拳打虎做了合理安排,从而突出了他的神力和勇武。
《水浒传》结构艺术特色一、人物刻画方面:(一)总体特点:个性鲜明、真实。
(二)具体分析:1、把人物放在斗争的激流,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关头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逼”字。
(既显示出人物的阶级共性,又有个性特征,又增加了人物的真实度。
)从李逵身上,显示出农民阶级的反抗方式。
他凭直觉、感觉办事,不理性。
他的牢子的地位,使他看到了更多的社会黑暗,感受到更多的苦难、不公和残忍。
因此他的反抗就更坚决、更果断、更粗暴简单,以武力自卫,用板斧说话。
从武松身上,看到的是市民的反抗方式。
如法纪观念和知恩图报。
为兄报仇只杀主犯,讲究程序。
报恩不计生死,只为义字。
从林冲身上,写出上层社会人员的反抗之路的艰难。
丰厚的收入、幸福的家庭、温柔的妻子,的确不容易让他想到去投靠梁山。
次要人物的性格与环境关系也很密切。
例如:替武大郎验尸的何九叔。
他是一个老于世故的人,刀打豆腐两面光。
他很善于保护自己,不愿得罪任何人,又不愿吃任何眼前亏的。
西门庆收买他,要他验尸时做假证,虽不愿意,但不敢得罪这个恶霸;但他早已想到了日后武松会找麻烦,武松他更得罪不起;于是他想好了周旋于两人之间的办法,西门庆给钱他照收,验尸时又装疯,巧妙地应付了西门庆;火化时,他又检了几块骨头,以应付日后武松找上门。
事态发展一切都如他的所料。
这种性格的形成,是由他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的。
2、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塑造不同个性,主要采用对比烘托。
第一,同上梁山。
这是一百八条好汉共同的经历,但显示出人物不同的个性。
如:鲁智深是主动型的。
(他是赤条条来去无挂牵,心地无私,从不留恋已有的,也不遗憾失去的。
由军官——和尚——落草,任何一次变化,都是心甘情愿的。
)杨志是被动型的。
(百八条好汉中,只有他上过两次梁山。
)林冲是清醒型的。
第二,同杀淫妇。
武松是为情。
是必杀的,为哥哥报仇。
宋江是为义。
是不想杀的,是为朋友杀的。
石秀是为己。
也不当死,是其唆使杨凶同意、为洗刷自己冤屈杀的。
手段及极残忍。
第三,同打抱不平。
都是路见不平出手的。
鲁智深打镇关西是侠。
(是纯性情所为,纯侠客行为,在行动之前,没有丝毫的个人好处和恩怨在其中。
行动时显得非常老练、潇洒、有见识。
出事后又能巧妙地脱险。
)武松打蒋门神是义。
(武松打蒋门神是回报施恩的好处,是有准备之战,是“无三不过望”,喝了四十几大碗之后的豪打,又是要让蒋门神丢尽面子的智打,又要表现自己高超武艺的表演打,因此难度很大。
先是戏蒋门神之妻,激出蒋门神;再是装醉、佯败,待蒋门神追赶时,猛然回手,打虎拳、玉环步、鸳鸯腿,打得蒋门神猝不及防,跪地求饶。
如猫戏老鼠一样,游刃有余。
逼得他认错、赔款、永远退出快活林。
)李逵打殷天锡是粗。
(这是一场不该发生的抱不平。
李逵因与朱同冲突,避难在柴进家,正碰上殷天锡强抢柴进叔的花园。
柴进想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他知道李逵蛮撞,反复叮嘱不可乱来,最后还是出手了,还说就是活佛也忍不住。
一下痛快之后,给柴进带来了牢狱之灾的痛苦。
)第四,同样杀虎。
武松杀一虎是力。
李逵杀四虎是孝。
3、以口语为基础,通过流利纯熟的白话来刻画人物个性,也准确的表现人物的出身、地位以及所受文化教养而形成的思想习惯。
举例分析:李逵第一次见宋江,就问戴宗:“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责备他粗鲁,他不服,等戴宗向他介绍了情况,他还说:“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他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他是个粗人,见人不懂得什么客套和应酬之事,不受礼节的约束,他刚上梁山便大发狂言:“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作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作小宋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象大宋皇帝、小宋皇帝等话,只有李逵才说得出,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在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场石秀跳楼》中,石秀睁着怪眼对酒保说道:“大碗酒,大块肉,只顾卖来,问甚么鸟!”后来酒保劝他回避公事,他又大声说道:“我怕甚么鸟!你快走下去,莫要讨老爷打!”4、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王伦作为梁山的第一位领袖,富有造反精神。
队伍的规模虽然不大,却名气不少。
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称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令阮氏三雄羡慕不已。
但其弱点是,心胸狭隘,疾贤妒能,限制了梁山事业的发展,最后被林冲火并。
第二任领袖晁盖,仗义疏财,为人豪爽,有图王霸业之志,极有号召力和凝聚力。
但有些刚愎自用,终因听不进宋江、吴用、林冲等人的劝告,在曾头市为乱箭射死。
第三任领袖是宋江。
他是一位难得的农民起义领袖,身上有许多优秀品质。
因为他,梁山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一个令宋王朝害怕的农民根据地。
但他也有致命的弱点,妥协、招安导致了起义军的彻底毁灭。
5、出场亮相法。
这是对《三国演义》写法的继承,即让人物一出场就面临冲突,在冲突中显示出主要性格。
如:鲁智深的侠义性格,一出场就在与镇关西的冲突中突显出来。
为救金氏父女。
军官当不成了,只好去做和尚;后又因救林冲,和尚当不成了,只好去当强盗。
林冲一出场就是“忍”,表现其妥协的性格。
宋江一出场是义吴用一出场是智。
李逵一出场是粗鲁。
鲁智深一出场是狭。
《水浒传》的结构布局现实主义笔法《水浒传》其情节的展开开始由单线勾勒式向细致描绘式过渡,其主题思想、艺术风格、人物刻画都是在这样的结构建构中得以完成。
一“忠义”与“反忠义”整部《水浒传》是以“忠义”与“反忠义”作为线索展开叙述情节的,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画面。
全书以“忠义”始,又以“忠义”终,梁山英雄好汉最后受到招安而奉诏破大辽、平方腊,使“忠义”思想贯彻到底,因而可将此概括为本书的线索结构。
“忠义”思想处处体现在以宋江为代表的一百零八将中,他们“忠”于国家,“义”于人民,反的是以高俅为代表的权奸佞臣。
作品的大大小小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忠义”与“反忠义”的矛盾冲突展开的,正是因为存在着诸多不忠不义的社会根源,才能在对比、比较中,显示出“忠义”的可贵。
就不忠不义言,小说描绘了一个封建统治罗网,其中有蔡京、高俅、童贯、杨戬等高层统治集团,有梁中书、蔡九、高廉、贺太守等州府官吏,也有郑屠、毛太公、蒋门神等恶霸流氓。
而一百零八将基本上代表着中下级武官、刀笔小吏、城镇小业主以及社会上的无业游民等成分,尤其以前二者为主要部分,组成了与封建统治集团对抗的代表阶层。
故事肇始于社会动荡不安,风流浪荡的端王登上皇位,昏庸无能,致使流氓棍徒高俅骤然发迹,于是,贫富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小说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背景交待得一清二楚。
第二至五十八回以此为背景,展示出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起义路向,经过一系列个体斗争后形成小群体,历经三打祝家庄、打高唐,直至“三山聚义打青州”,于是,百川归海,“众虎同心归水泊”,达到矛盾冲突的最高潮;第五十九至七十回描写的战斗场面有破华州、打曾头市、取大名府、打东平与东昌等,表明了一百八人组成的梁山英雄好汉的基本格局的建立。
以后五十回的主题与此略有不同,则另当别论。
因此,这条线索又演化为官逼民反的单线艺术结构。
就“忠义”而论,梁山一百零八将所表现的忠义思想也是参差不齐的,前七十回故事里的大多数英雄多以江湖义气闻名,还谈不上具有“忠”的思想,“忠”“义”在作者、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里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在“忠义”的化身——宋江的带领下,“忠”“义”趋于统一,这一主题才得以进一步演进而充分体现出来。
从招安这件事关梁山前途命运的大事中,可以看出英雄们“忠”的态度分歧,例如,宋江在菊松会上写《满江红》,表示“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李逵却“挣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什么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颠作粉碎。
”当殿前太尉陈宗善捧着“圣旨”来招安,李逵却打钦差、扯圣旨,其他反对招安的将领,如武松、鲁智深、阮小七等表现得并无李逵激烈。
但从整体看,“忠义”思想还是无可置疑的,通过仔细分析,这条线索结构清晰可见。
二章回体分卷分目《水浒传》采用章回体分卷分目,每回集中描绘一、二个主要人物或事件,其它的人与事则“暂且按下不表”,这样便保持了人物和故事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加深了人物形象的表现范围,使人物的典型化与个性化的刻画具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
章回的多寡安排取决于中心人物的重要性,如主要角色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卢俊义的描写、刻画都各占到了十个章回,而较为次要的人物所占章回则较少,如李逵五回,柴进、高俅各四回,杨志、杨雄与石秀各二回等等。
这样的结构安排使作者可以用大量的笔墨充分表现中心人物,将其行为、性格、言语等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描写中心人物中,间及次要人物,如宋江故事中串出了花荣、李俊、李逵、戴宗、张顺等好汉。
各回之间又善于制造悬念,结构上的逻辑衔接多在高潮处断开,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如第八回结尾:“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
可怜豪杰,等闲来赴鬼门关;惜哉英雄,到次翻为槐国梦。
万里黄泉无旅店,三魂今也落谁家?毕竟看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而第九回开头则道:“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这显然是上回结尾的重复,之后续写花和尚救林教头,完成第八回故事的描写,接着进入第九回故事的叙述,这样就不会使读者感到平铺直叙,或产生拼凑、缀合的印象。
统观全书,各章回之间多以这样的笔法转换,统摄着章回之间的逻辑衔接结构。
叙述过程中以人物为中介,采用中心人物转换的手法使情节的发展达到环环相扣的艺术效果。
如对武松与宋江的刻画是穿插式进行的,先述宋江私通晁盖、怒杀婆惜后与武松相遇,转入武松的故事:景阳冈打虎、仇杀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刺配孟州道、义夺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醉打孔亮后,在孔家庄又遇宋江,转入宋江情节,浔阳楼题反诗、江州劫法场。
又如鲁智深与林冲的故事套在一起,浑然一体(第七、八回);以杨志为中介,从林冲的描写自然地过渡到智取生辰纲的故事,等等。
环环相扣的艺术特色又表现在,主要人物的登台亮相往往由其他人物接引出来,如史进与猎户扌票兔李吉乘凉闲话,从李吉口中引出少华山朱武、陈达和杨春(第二回)。
第三回写道,史进来渭州寻找师傅王进,妙就妙在他却打听到了鲁智深的头上,于是,鲁智深自然而然登场,并被大写特写了一番。
直到第六回,又遇史进,追叙出他的下落,真是回环往复,组织精巧。
再如,林冲的登场是由鲁智深引渡出来的,即在第七回中,众泼皮要看他如何使铁禅杖,他使得正兴起,听得墙外一个官人大声喝彩,于是林冲亮相,作者便转笔写林冲了。
这种自然过渡的写人手法在全书是俯拾皆是的,作者正是捕捉到了人物连接的种种偶然性以及事件发生的某些必然性,经过匠心独运,笔下生花,在结构的铺排上达到了艺术的高度。
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多次介入这样的评议,“也是天罡星合当聚会,自然生出机会来”,“这也都是地煞星之数,时节到来,天性自然义聚相逢”,或借人物之口说道“此皆注定,非偶然也”,于是,无巧不成书,将许多缺乏内在关联的人物与事件通过“偶然”与“巧合”建构在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