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阅读答案翻译苏洵
- 格式:docx
- 大小:19.42 KB
- 文档页数:7
2014南京二模古诗词阅读和古文阅读(一)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7.皎白的月色、栖息的乌鸦、冰冷的露珠、湿润的桂花营造了一种的环境氛围,为下文抒发诗人的之情作铺垫。
(2分)8.《全唐诗》中收录了本首诗,其中最后一句中的“落”字写为“在”字。
请你结合语境,说说用“落”字为什么比用“在”字好。
(2分)【古文阅读】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①,以古人自期。
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
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
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②。
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③,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④,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
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
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
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⑤乎觉其来之易矣。
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注释】①厉:砥砺,磨练。
②而已者:文言语助词,无意义。
③曩时:从前。
④兀然:一动不动,形容专心的样子⑤浑浑:深厚的样子9.用“/”给下列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然犹未敢以为是也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1)皆不胜.己()(2)其后困益.甚()(3)不遂止于是.()(4)不能自制.()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
12. 伴随长久的精读博览过程,苏洵在写作..方面先后有了怎样的良好变化?(3分)【古诗阅读】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河阳,地名。
末句中“司徒”即指时任检校司徒的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后,又急欲直捣安史之乱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北宋仁宗朝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交趾(今越南)犯邕州(今广西南宁),杀五巡检,仁宗认为余靖“恩信著于岭外而令交趾畏”,驿召时任青州(今山东青州)知州的余靖回朝亲授机宜赴南方定乱。
苏洵闻余靖回京,即上书给他,自称生平很想见的仅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余靖、蔡襄、尹洙六人(见《嘉祐集·卷十二·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趁此机会上书求见。
对余靖的道德、修养、才能推崇备之。
因余靖时任青州知州,故苏洵尊称其为“余青州”。
译文:我听说,楚国人认为令尹子文的行为高尚,说:“三次任命他为令尹却不高兴,三次剥夺他令尹的职位却不愤怒。
”他做令尹,楚国人替他高兴;而他不做令尹,楚人替他愤怒。
我没期望做令尹,但令尹这个官位自己来了。
那令尹子文难道只是厌恶富贵吗?知道它不可以求得,但安其所得,因此喜怒不触及到他内心,而别人却因此喧哗讨论。
啊!难道这也不足够来看出自己的大度,而别人的小气吗?超脱的样子,被人抛弃,而不知道抛弃他是悲哀的事,忙乱的样子,被别人任用,却不知道任用是乐事。
以前,明公您刚开始振起于南海之滨,成为天下的名臣。
正当得意之时,激昂慷慨,讨论得失,判定对错,左边揣摩西羌,右边揣摩契丹,奉命出使千里之外的地方,打压强悍不屈服的外敌,你的辩才好像是决口的河流向东注入大海,名声在中原四溢,在戎狄等蛮夷中也显出磅礴气势,可说是最为兴盛。
等到中间被罢黜,成为海滨的平民百姓,大概这中间有十多年,您对人无所求,而别人对您也无所求。
那以后,恰逢南方少数民族肆意放纵作乱,却没有人能够去解救这危难。
您于是在百姓的队伍中奋起,鞭笞他们,不多时间南方安定。
您难道是有所求而做这事吗?恰好遇到重大事件而成就大的功业,功业成,爵禄自然到了。
您对于出仕退隐之事,大概也是绰绰有余啊。
可悲啊!世俗的人在功名利禄之间忙碌追求,却不知道自行停止。
得志的人,安于享乐,习惯做高高在上的样子,回头看四海之内忍受饥寒、走投无路之人,没有不皱眉皱额呕吐不高兴的。
第1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目标定位 1.积累古汉语词语。
2.了解“养气说”。
1.背景探寻枢密韩太尉,即韩琦。
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
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脱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2.文学常识书,即书信。
(详见第5课)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称.其气()②见.乎其文()③汩.没() ④召.虎()⑤恣.观() ⑥肆无忌惮.()⑦仓廪.() ⑧怨谤.()⑨晤.面() ⑩苑囿.()答案①chèn②xiàn③ɡǔ④Shào⑤zì⑥dàn⑦lǐn⑧bànɡ⑨wù⑩yòu2.通假字①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通________,__________ ②辙生十有.九年矣通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现” 表现 ②“又”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3.一词多义①致⎩⎨⎧ 气可以养而致.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食客三千人 ②发⎩⎨⎧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③顾⎩⎨⎧北顾.黄河之奔流 顾.视无可置者 三顾.茅庐 ④虽⎩⎨⎧ 虽.无所不读 虽.多而何为 ⑤然⎩⎨⎧ 故决然.舍去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答案 ①得到/达到/招来,引来 ②侵扰/把箭射出去/打开③看,望/回头看/拜访 ④虽然/即使 ⑤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但是4.词类活用①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②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③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答案 ①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心胸。
宋朝文学家苏洵传“守道安贫,不营仕进”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年少不学,他自己说:“少不喜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①欧阳修也说他“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但因他不擅时文,举进士不第。
庆历五年(1045),37 岁,因举制策入京。
正值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诸人多被贬逐。
他很失望,在后来写的《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说:“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
”由于目击时艰,再加上制举不中,苏洵对于国家的前途和自己的仕途都颇灰心,于是且不求仕,“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①。
后为知益州张方平所赏识。
嘉祐元年(1056),苏洵携子苏轼、苏辙,带着张方平的推荐书信,入京谒见韩琦、欧阳修。
这时又值欧阳修等庆历新政时期的人物用事,欧阳修立即向朝廷推荐苏洵,在《荐布衣苏洵状》中说:“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于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
..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
”此后不久,苏洵即因妻丧而回乡,复萌守道安贫之念。
嘉祐三年(1058),朝廷命苏洵赴阙应试,他上书皇帝,表示谢绝。
与此同时,他写了《答雷简夫书》、《与梅圣俞书》、《上欧阳内翰第四书》等,发泄自己不肯应试的情绪。
在《答雷简夫书》中说:“向者《权书》、《衡论》、《几策》,皆仆闲居之所为,其间虽多言今日之事,亦不自求出之于世,乃欧阳永叔以为可迫而进之。
苟朝廷以为其言之可信,则何所事试?苟不信其平居之所云,而其一日仓卒之言,又何足信邪?”在《与梅圣俞书》中说:“且以永叔之言与三书之所云,皆世之所见,今千里诏仆而试之,盖其心尚有所未信,此尤不可苟进以求其荣利也。
”这就是说,自己的识见水平,具见于《权书》、《衡论》、《几策》三书之中,没有必要再加策试;而朝廷竟要再加策试,等于不被信任。
苏洵,字明允,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苏洵。
苏洵。
字明允。
自号老泉。
汉族。
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
与其子苏轼。
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
世称“三苏”。
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
尤其擅长政论。
议论明畅。
笔势雄健。
著有《嘉祐集》二十卷。
及《谥法》三卷。
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本名,苏洵。
字号,字明允,自号老泉。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眉州眉山。
出生时间,1009年5月22日。
去世时间,1066年5月21日。
主要作品,《权书》《衡论》《嘉祐集》。
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苏之一。
职位,官吏。
信仰,道教。
人物生平。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
出生于眉州眉山。
苏洵少时不好读。
由于父亲健在。
没有养家之累。
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
走了不少地方。
北宋祥符九年。
约于此年苏洵开始读书。
学习断句。
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
北宋天圣六年。
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
程氏时年18岁。
北宋天圣六年。
苏洵尚未发奋读书。
终日嬉游。
不知有生死之悲。
程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
北宋天圣七年。
苏洵仍未发奋读书。
其父“纵而不问”。
北宋天圣八年。
苏洵游成都。
于重九日至玉局观见青城山张仙师画像。
用身佩玉环换回安置于家中。
每日旦起焚香祷告祈求得子。
是年冬生长子景先。
北宋明道元年。
苏洵母亲史氏病故。
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
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
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
从士君子游。
”时间实已太晚。
何况一开头的时候。
态度又不很认真。
仗着聪明。
看看与他同辈的人。
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
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
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
他却不幸落第。
这次失败。
使他痛自检讨。
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
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
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
一把火烧个干净。
决心取出《论语》。
《孟子》。
韩愈文来从头再读。
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唐宋八大家里唯一一个不是进士的苏洵的奋斗经历“唐宋八大家”是对唐宋两代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八大家中唯一一个没有进士身份的只有苏洵,但他却是八大家里最著名的思想家。
他博物洽闻、思想深邃,他的文章被北宋名臣,也是拥有宋代“最强大脑”的天才级人物张方平(1007-1091,字安道,号乐全居士,谥文定)赞为:“左丘明《国语》,司马迁之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意思是苏洵的文章风格综合了左丘明、司马迁、贾谊这些千古文章大家的特长,是文章集大成者。
北宋另一名臣,当时的雅州知州雷简夫看了苏洵的文章后,赞其为“王佐才也”(雷简夫《上欧阳内翰书》),即他认为苏洵的水平可以做帝王师。
张方平和雷简夫急不可耐地将苏洵推荐给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和当朝宰相韩琦等人,让欧阳修等人也为之振奋,翘首盼着苏洵入京一见。
苏洵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擅长政论、史论、六经论、兵论,均为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而作,名篇包括《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还编撰有《权书》《衡论》《嘉祐集》《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等文集,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其文章影响深远,对改变宋代娇饰过度、言之无物的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还作有《云兴于山》《神女庙》《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襄阳怀古》等诗作。
成名后,苏洵以一介布衣之身,被众多权贵钦慕,以得其文章为荣,以与其相交为荣。
但苏洵却是个与科举无缘的人,参加科考屡试不中,不是他没有才学,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不是一个考试型人才,他擅长的东西与科考的主流不符,北宋开朝之初,科举取士承唐旧制,以诗赋、文辞为主要标准,非苏洵所长,到宋仁宗庆历新政后科考才变为诗赋、文辞、策论并重。
偃虹堤记翻译◆『原文』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译文』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记述的文字。
”我打开信查看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
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
”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湖泊,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蜀州四个地方的要冲。
苏洵《谏论上》阅读试题答案及译文苏洵《谏论上》阅读试题答案及译文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
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
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
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
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砂之。
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
犹惧其選耍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
《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
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
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
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
宜乎臣之噪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
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
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
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倍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②不获,吾不信也。
【注】①選耍:柔弱,惧怕。
②谠言: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的一项是A. 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劝:勉励B.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暴然:突然C. 《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是:正确D. 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诚:果真2. 下列句子中,全是作者主张君主用来促使臣子进谏的办法的一组是①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②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③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④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⑤此无他,墨刑之废耳⑥增其所有,有其所无A.①②④B.①②⑥C.②③⑤D.①③⑥苏洵《谏论(下)》阅读答案及译文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年-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如果不设置明确的奖赏与刑罚措施,臣子是绝不会冒着触犯君王的危险而去进谏的。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译文: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欧阳修家教]欧阳修屡乞致仕阅读答案【--六一儿童节祝福语】欧阳文忠即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也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文忠公屡乞致仕①。
门人因间言曰:"公德望为朝廷倚重,且未及引年,岂容遽去?公答约:"修平生名节为后生描画尽,惟有早退,以全晚节,岂可更侯驱逐乎?初,公在毫②,已六请致仕,比至蔡③逾年,复请。
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
【注】①致仕:退休。
下文‚引年‛与此同息。
②亳:亳州。
③蔡:蔡州。
10、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岂容遽去_______ (2)比至蔡逾年_______11、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2分)A、我一生的名节声誉是后生们尽力描画的。
B、我用一生的名节声誉替后生们描画全了。
C、我一生的名节声誉被后生们描画全了。
D、我一生的名节声誉为了后生们能尽力描画。
12、文中欧阳修‚屡乞致仕‛具体表现为" 。
(3分)13、从文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分)参考答案:10. (1)离开(2分)(2)等到(2分)11.(2 分)C12. (3分)公在亳,已六请致仕,比至蔡逾年,复请13有自知之明(3分,淡泊名利得2分,重视声誉得2分,谦虚、自尊得1分)欧阳修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时而孤,有贤母荻杆画地育教。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
后入朝任馆阁校勘,范仲淹因事遭贬,他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转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事先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归,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阅读答案翻译苏洵
[宋]苏洵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
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
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
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
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而
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
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不幸道未成,
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
失势,奔走于小官。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
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既复自思,念
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
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
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
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
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
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
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
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
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
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
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
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
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
《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
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
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4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度:思量
B.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间:离间
C.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胜:超过
D.然犹未敢以为是也是:这样
4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苏洵“读书益精”的
一组是
①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②然后取古人之文
而读之
③若人之言固当然者④胸中之言日益多
⑤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⑥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
A.①②⑤B.③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
4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欧阳修与范公、富公等被贬谪到各地的时候,作者
的道德学问还未修成;当他亲眼见到这些事情后,就经常神
情恍惚地忧愁仰天叹息,非常失望。
B.作者认为,以前众多的君子因有好人推荐才被朝廷
任用,所以只要世上有好人,自己就可以修好心性,使道德
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不会有遗憾。
C.作者你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一直到二十五岁才
读书;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
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差得太远。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曾经烧光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
再取出论语孟子,韩愈等圣人、贤人的文章整天阅读,时间
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胸中豁然明朗。
45、答案:D
46、答案:B
47.答案:C
试题二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度:思量
B.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间:离间
C.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胜:超过
D.然犹未敢以为是也是:这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苏洵“读书益精”的
一组是
①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②然后取古人之文
而读之③若人之言固当然者④胸中之言日益多⑤浑浑乎觉
其来之易矣⑥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
A.①②⑤B.③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欧阳修与范公、富公等被贬谪到各地的时候,作者
的道德学问还未修成;当他亲眼见到这些事情后,就经常神
情恍惚地忧愁仰天叹息,非常失望。
B.作者认为,以前众多的君子因有好人推荐才被朝廷
任用,所以只要世上有好人,自己就可以修好心性,使道德
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不会有遗憾。
C.作者你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一直到二十五岁才
读书;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
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差得太远。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曾经烧光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
再取出论语孟子,韩愈等圣人、贤人的文章整天阅读,时间
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胸中豁然明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
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
4.D
5.B
6.C
7.尹公在朝廷上上下奔走,在战场上效力。
如果不是这样,我担忧什么呢?
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是在自卖自夸,用来求得
别人的赏识。
我本是平民百姓生活贫困,常常私下里感叹。认为天下
的人,不可能都是贤明的,不可能全都是不贤明的。正直的
君子活在世上,有聚合就一定有分离,有分离就一定有聚合。
以前天子有意把国家治理好的时候,,范公任宰相,富公作
枢密副使,您和余公、蔡公当谏官,尹公在朝廷上上下奔走,
在战场上效力。在那个时候,天下的人,哪怕仅有一点才能,
也纷纷地起来,聚合在一起为朝廷出力。可是我估量自己是
一个愚钝鲁莽没有用处的人,不能和他们一道发奋出力,于
是就退下来修养身心,希望自己在道德学问方面有所成就,
可以使我再次和当是的贤人君子相见。不幸的是道德学问未
修成,而范公向就被贬谪到西边,富公被贬谪到北边,您和
余公、蔡公被贬到各地,而尹公也失去了权势,为小官的事
务奔忙。我当时在京师,亲见这个事,神情恍惚地经常仰天
叹息,认为你们已经离开了,即使道德学问有所成也没有引
以为荣的地方。后来又多次自思,想到以前众多君子能够被
朝廷任用,开始一定有好人推荐;现在,也一定有小人离间
他们。当今世上再也没有好人也就罢了。如果不是这样,我
担忧什么呢。暂且修好我的心性,使自己道德学问有所成就,
等待任用的日子,又有什么妨碍呢?
我少年的时候,不学无术,到了二十五岁才知道读书,
与一些有学问的人交往。年纪一样大了,又不能做到潜心学
习,砥砺自己的德行,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反而看得
与自己一起学习的人,都超不过我,就以为自己的学问可以
了。后来,我感到文思越来越窘困,然后拿出古人的文章来
读,才开始觉得他们遣词立意与自己不同。当时再回头来看
看自己,思量自己有多少才能,就又觉得好像不应该停留在
这样的水平上。因此烧光了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取出《论
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一动
不动地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这些文章,就这样过了七八年。
开始的时候,深入钻研它们的实际内容,感到迷惑烦恼,浏
览多了那些文章,又令人吃惊。等到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
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觉得人的言论本来就
应该这样,然而,就是这样也还不敢写出我想要说的话。时
间久了,胸中积累的话越来越多,不能自我控制,就试着把
它们写下来。然后反复诵读古人的书便觉得文思泉涌,写起
来容易多了,然而就是这样也不敢自以为是。近来所写的《洪
范论》、《史论》总共七篇,您看怎么样?唉!我一个小人
物,这样自我介绍,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是在自卖
自夸,用来求得别人的赏识。我只是希望您理解我多年来的
苦心,像我这样做绝不是偶然的,愿您察明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