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鼻甲气化与鼻腔接触性头痛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3.73 KB
- 文档页数:2
鼻源性头痛鼻内镜手术治疗28分析【摘要】目的: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观察与分析;方法:鼻内镜下鼻窦功能性手术、鼻中隔粘膜下矫正及鼻腔结构异常手术;结果:28例患者治愈20例,好转6例;结论:鼻内镜治疗鼻源性头痛效果良好。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鼻源性头痛【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02-01鼻源性头痛是耳鼻喉科门诊常见病,也是头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鼻源性头痛患者病史长短不一,症状时轻时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并反复不愈,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2006年至今我科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8例患者以头痛症状为主诉,疼痛部位多在眶周、顶枕部、颞部、前额、鼻根部,呈钝痛,有明显的时间性和疼痛部位固定的临床特点,多伴有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症状,部分病人伴有眼球发胀、视物易感疲劳等眼部症状,鼻腔粘膜收缩和麻醉后,头痛症状缓解或明显消失。
其中:男,18例。
女,10例。
年龄15—66岁,病程一年至三年不等,双侧患者16例。
单侧患者12例。
鼻内镜检查及ct检查:鼻窦炎10例,鼻中隔偏曲包括嵴突、棘状突6例,中鼻甲异常者9例,其中,中鼻甲反张4例,中鼻甲息肉3例,泡状中鼻甲2例,钩突肥大患者3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术中采用鼻腔表面麻醉和局部侵润麻醉,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分别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
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矫正术或者将明显有压迫症状嵴突、棘状突凿除,解除与鼻腔外壁接触点,必要时,下鼻甲骨折外移和下鼻甲部分切除。
中鼻甲气化、骨质增生、息肉样变、反向弯曲行中鼻甲成形术。
钩突肥大、息肉样变切除钩突。
筛泡肥大行筛泡切除。
鼻丘过度气化则开放鼻丘气房。
术前术后常规应用止血剂和抗生素,随访3—12个月,内镜下及时分离黏连,清除增生肉芽及囊泡。
鼻内镜下鼻腔结构重塑治疗鼻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作者:陈刚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结构重塑治疗鼻源性头痛的临床方法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指导。
方法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到鼻源性头痛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为常规药物治疗2个月以上无效患者,经鼻内镜及CT扫描观察到鼻腔解剖结构变异,采用鼻内镜下鼻腔结构重塑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对手术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本组30例鼻源性头痛患者术后6个月内,治愈25例(83.3%),有效3例(10%),无效2例(6.7%),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结论下鼻甲、中鼻甲、鼻窦囊肿、筛泡、钩突等鼻腔结构变异是导致鼻源性头痛的主要因素,采用鼻内镜下鼻腔结构重塑治疗鼻源性头痛,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以作为该病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关键词:鼻内镜;鼻腔结构重塑;鼻源性头痛鼻源性头痛,是指由于鼻腔或者鼻窦腔解剖结构出现变异所引起的头痛,多为鼻腔粘膜接触点疼痛,是引发头痛的常见因素之一。
在当前的治疗中,鼻源性头痛常常被误诊为偏头痛,以致于采取丛集性头痛或者血源性头痛的疗法进行治疗,效果较差,延误治疗时机[1]。
鼻内镜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技术,其可以实现对鼻腔结构的有效观察,更加有效的指导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30例鼻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鼻内镜下鼻腔结构重塑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到鼻源性头痛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7~55岁,平均(36±3.6)岁;本组研究对象均按照国际头痛协会关于鼻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鼻源性头痛;病程6个月~15年,平均(5.5±2.3)年;本组患者均经常规药物治疗持续2个月未见好转,对减充血剂不敏感,长期持续头痛,对工作、生活及学习造成严重影响,确定进行手术治疗;术前鼻内镜及CT扫描观察显示:鼻窦囊肿患者10例,中鼻甲肥大7例,真菌性上颌窦炎6例,中鼻甲曲线异常4例,鼻窦过度气化3例;所有患者排除鼻腔、鼻窦腔肿瘤可能及手术禁忌患者。
鼻内镜手术治疗接触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研究鼻腔解剖异常导致的接触性头痛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经神经内科3个月-6年疗效不佳,鼻窦ct及鼻内镜鼻腔检查,证实有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者,应用鼻内镜微创手术纠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2年。
治愈42例,有效23例,无效3例。
结论鼻内镜手术纠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可有效解除头痛。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接触性头痛;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内窥镜检查[中图分类号] r7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37-01鼻腔解剖异常导致的接触性头痛,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报道,通过鼻内镜微创手术纠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可有效解除头痛。
现对2006年9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鼻内镜手术纠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治疗鼻腔接触性头痛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8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22岁-69岁,病程9个月-5年。
所有患者经神经内科治疗3个月以上,疗效不佳或复发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慢性头痛或间歇性头痛病史,患感冒或受凉时加重。
(2)头痛常位于鼻根部、眶周、前额及颞部,体位改变时或可减轻。
(3)丁卡因表面麻醉接触点可缓解或解除头痛症状。
(4)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鼻腔检查证实有鼻腔解剖结构异常。
(5)排除其他疾患如颅内病变等导致的头痛。
(6)鼻内镜手术纠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
1.2 诊断依据 68例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中, 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鼻腔检查发现:单纯性鼻中隔高位偏曲16例, 鼻中隔偏曲合并中鼻甲肥大22例,上鼻甲肥大、泡状中鼻甲、中鼻甲反向偏曲、肥大、息肉样变12例,钩宊、筛泡肥大或息肉样变16例。
1.3治疗方法视手术大小及病人的耐受程度分别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行鼻内镜下鼻腔解剖异常部位及接触部位进行相应结构整形,包括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中鼻甲、钩宊成型及筛泡、鼻丘气房切除,上鼻甲部分切除或成型等。
鼻源性头痛内镜手术疗效的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的疗效。
方法:对170例鼻源性头痛患者实施鼻内镜下手术矫正鼻内解剖异常,去除鼻腔、鼻窦内病变组织。
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145例,占85.3%;显效16例,占9.4%;无效9例,占5.3%。
临床总有效率94.7%。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由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或疾病引起的鼻源性头痛,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鼻内镜;鼻源性头痛;手术【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047-01鼻源性头痛是产生头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常为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或疾病而引起。
按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ihs)的分类[1],鼻源性头痛包括鼻-鼻窦炎所致头痛和黏膜接触点性头痛两种。
随着鼻内镜技术及影像技术的发展,鼻源性因素所致的头痛的诊断率得到提高。
近年来我院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收治的鼻源性头痛患者170例中,男81例,女89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岁;病程6个月-14年,平均3.5年。
病例均以头痛为主诉,疼痛部位多为鼻根部、眶周部钝痛,多有鼻部症状如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等,当鼻黏膜充分收缩和鼻腔表面麻醉后,疼痛明显消失或缓解。
所有病例均常规行鼻内镜下检查和ct鼻窦冠状位或水平位扫描检查:鼻中隔偏曲65例,鼻道窦口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omc )病变致慢性鼻窦炎60例,鼻中隔偏曲伴omc病变24例,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21例。
术前患者均做系统检查(包括神经内科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
1.2 治疗方法多数患者能够在局麻下顺利完成鼻内镜手术治疗,对于恐惧心理严重、耐受能力差者采用全麻。
具体手术方式根据不同病人具体病情、病变程度及范围并结合ct决定。
鼻中隔偏曲采用黏膜下矫正术或鼻中隔成形术,对omc病变全部采用功能性鼻内镜术;对于肥大或气化的中鼻甲行中鼻甲前下或外侧部分切除或中鼻甲成形术;对于中鼻甲反向弯曲,使中鼻甲骨折后向内侧移位,如移位不成功,则将弯曲部分切除;如中鼻甲与鼻中隔相触,可将中鼻甲轻轻外折移位,使其离开鼻中隔,以解除抵触点。
耳鼻咽喉科鼻内镜下中鼻甲气化的处理中鼻甲气化又称泡状中鼻甲是指中鼻甲前半部分形成气腔,1739年首先由SantOrini描述,属于常见的解剖变异,由前或中组筛房扩展形成。
中鼻甲气房有独立开口,位于中鼻道内中鼻甲根部,若阻塞可发生黏液囊肿。
Hatipog1u和Subramanian研究报道14%~53.6%的人有中鼻甲气化,而且女性(占66%)明显高于男性,可单侧或双侧,可以发生在垂直部、球部,也可整个中鼻甲广泛气化,其中以垂直部气化常见。
根据气化部位不同,Bo1ger将其分为3型:板状型、球状型和广泛型。
其在鼻窦炎的病因发病学上的作用仍有争议,但过大的泡状鼻甲可妨碍需要进入中鼻道的手术操作,如筛漏斗切开术、中鼻道窦口开窗术及筛窦开放术等。
目前有许多缩小泡状鼻甲的方法如中鼻甲外侧切除术;中鼻甲内侧切除术;中鼻甲挤压术;中鼻甲横切术。
(一)适应证1.中鼻甲气化引起鼻塞、影响呼吸、嗅觉及鼻窦引流者。
2.气化的中鼻甲与鼻中隔接触或压迫鼻腔外侧壁引起反射性头痛,或中鼻甲后端过度气化而刺激蝶腭神经节者。
3.中鼻甲气化引起复发性鼻窦炎(每年6次以上)。
4.作为鼻内筛窦开放术、鼻腭管扩大术、蝶窦自然开口扩大术等的前置手术。
5.泡性中鼻甲伴有息肉样变者。
(二)禁忌证包括:①鼻腔、咽部及中耳有急性炎症时;②有出血性疾病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瘢、严重贫血者;③妊娠或月经期;④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性肺结核等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三)术前准备1术前详细检查鼻腔,有炎症者,可用1%〜3%链霉素滴鼻,并确定需切除的中鼻甲部分,同时剪除鼻毛,清洁鼻腔等。
2.鼻部冠状位CT扫描,了解中鼻甲气化的部位及各鼻窦有无病变。
3.术前半小时口服苯巴比妥O.06g,以加强镇静剂的作用和解除表面麻醉药的中毒作用。
(四)体位与麻醉仰卧位,常规消毒,麻醉采用全麻或局麻。
局麻患者鼻腔喷1%丁卡因2遍,以减轻患者上纱条的痛苦,然后用1%丁卡因肾上腺素混合液(6:1)浸湿的细长纱条填塞于中鼻道、嗅裂和总鼻道等处施行表面麻醉和收缩鼻腔黏膜,15〜20分钟取出。
儿童头痛导致鼻窦炎病例分享及鼻窦炎位置、临床分型、鉴别诊断、治疗措施和疾病要点病例分享患儿:女,13岁,因反复头痛、头晕2月来诊。
病史:患儿近2月反复出现头痛,以双侧额部为主,呈阵发性,伴头晕,伴鼻塞,偶有咳嗽,无视物模糊,无呕吐,无抽搐,无发热,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急诊就诊。
患儿自起病以来,精神尚可,胃纳可,大小便无特殊。
查体:精神尚可。
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皮下出血点。
颈软,无抵抗。
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1°肿大。
双侧下鼻甲充血、肿大。
双侧额窦区、上颌窦区压痛。
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诊治思维:患儿系青春期女孩,反复出现头痛、头晕,伴鼻塞、咳嗽等症状,体格检查提示双侧下鼻甲充血、肿大,双侧额窦区、上颌窦区压痛,且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考虑可能是由于鼻窦炎所致的鼻源性头痛、头晕。
遂予完善鼻窦CT检查(见图1)。
鼻窦CT结果提示双侧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内见异常密度影填充,各组窦壁骨质完整,未见骨质增生或破坏征象,双侧下鼻甲粘膜增厚,诊断提示:1.全组副鼻窦炎症;2.双侧下鼻甲肥厚。
临床确诊:急性鼻窦炎。
治疗上予阿奇霉素抗感染、鼻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抗炎、氯雷他定抗组胺、生理盐水洗鼻等综合治疗后,患儿头痛、头晕症状逐渐好转。
鼻窦炎是鼻腔和鼻腔黏膜细菌感染后的炎症性疾病,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常见疾病,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对患儿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解剖位置鼻窦又称为副鼻窦,为鼻腔周围颅骨(额骨、蝶骨、上颌骨、筛骨)内的含气空腔的总称,均有窦口与鼻腔相通,对发音起共鸣作用。
鼻窦包括额窦、筛窦、上颌窦和蝶窦,左右成对。
鼻窦内衬有黏膜,与鼻腔黏膜相延续,鼻腔黏膜的炎症常可蔓延至鼻窦引起鼻窦炎,所以鼻窦炎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反过来,鼻窦炎又会反复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临床上容易误诊和漏诊。
鼻窦与颅腔及眼眶有着密切的局部关系,鼻窦炎症时,常常导致颅内和眶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