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经验及借鉴
- 格式:pdf
- 大小:228.04 KB
- 文档页数:4
看看德国、日本、新加坡如何高效回收利用建筑垃圾。
2011 年,垃圾山上安装了8000 平方米的光伏发电系统,功率更高的风力发电机取代了老电机。
两者产生的电力可满足4000 户家庭的全年需求。
垃圾产生的废液携带的热量也被收集起来,为办公室供暖。
此外,山顶建成了一条长1000 米的长廊,成为人们观赏汉堡全景的最新去处。
垃圾山成为汉堡的能源之丘,市民的景观公园。
汉堡垃圾山的今昔反映了德国对垃圾处理的思维转变。
德国各主要城市在二战中遭受了盟军的大规模轰炸,比如柏林和德累斯顿的建筑损坏率在80% 以上。
重建需要大量建筑材料,但德国百废待兴,无力生产。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少数无法处理的建筑瓦砾被堆放,大多数建筑垃圾被回收再利用。
重建的经历培养起德国对垃圾的再认识,即一旦善加利用,垃圾也是资源。
根据德国法律,建筑垃圾生产链条中的每一个责任者,都需要为减少垃圾和回收再利用出力。
建筑材料制造商必须将产品设计得更加环保和有利于回收。
比如生产不同长度的板材,避免将来重新切割。
建筑承包商(包括工程师、建筑设计师)必须把垃圾回收纳入建筑计划。
比如多采用可回收建筑材料等。
房屋拆迁工程商责任最为关键。
法律要求他们的拆除行为必须有利于建筑垃圾回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拆迁商经常以很低甚至零价格从业主那里得到合同。
然后他们通过分解、回收和销售建筑垃圾获利。
这种政策安排迫使建筑承包商和拆迁商最大程度防止建筑材料受污染,因为这不仅会导致他们收益减少,而且将来还需要为垃圾填埋或焚烧支付费用。
目前,德国是建筑垃圾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回收利用率达到87%。
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及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典型经验做法一、背景介绍1. 当前全球垃圾处理问题严峻,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已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议题之一。
2. 垃圾分类处理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有利于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3. 建筑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的重要性1. 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 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可以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3. 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可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民裙众的生活品质。
三、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的实施路径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的政策体系。
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 完善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的管理体系,建立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流程管理机制。
4. 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的典型经验做法1. 建立完善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体系,包括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和再利用。
2. 加强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新型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
3. 制定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和个人参与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活动。
4.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的落地和发展。
五、国内外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的案例分析1. 日本垃圾分类处理利用项目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2. 美国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的典型案例及经验总结。
3. 我国垃圾分类处理利用项目的创新实践及效果分析。
4. 上海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成效评估。
六、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的未来发展趋势1. 以人为本,推动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利用活动。
2.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先进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渣土的利用已取得许多成功的处理技术和经验第一篇:国外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渣土的利用已取得许多成功的处理技术和经验国外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渣土的利用已取得许多成功的处理技术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十分重视建设工地废弃物资源的再生利用,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
日本1991年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
1995年日本全国建设废弃物约9900万吨,其中实现资源再利用的约5800万吨,利用率为58%,其中混凝土块的利用率为65%。
美国燃气研究所研究的Cement-Lock再利用技术,是一种经济的、环境友好的处理有无机污染物的方法,不仅能够处理建筑垃圾,还能处理城市污泥、化学垃圾、焚烧灰等。
该技术是将不低于20%%的污染物质与改性剂混合,在1204℃~1399℃反应熔炉的氧化气氛中,有机物被完全破坏,转化为CO2和水,Cl的化合物被分离,重金属被锁定在熔体中。
熔体经淬冷、磨细,掺加外加剂后便制成高质量的水泥。
Cement-Lock技术不要求对准备利用的污染原料进行预处理,对所有污染物全部清除,且不产生像传统水泥生产过程产生水泥烟粉尘、大量NOX等那样的二次污染。
另外,城市产生的渣土还可以用于人工造景、填巷道等。
东京都为了合理有效地处理、再利用建筑施工产生的渣土,制定了《建筑渣土处理指导方针》。
《方针》规定,施工时产生的渣土必须自行处理(回收、利用)或交由专业机构处理,费用由施工方负责。
该方针对建设渣土进行了分类:1.非自硬型建筑渣土;泥水状渣土,特点为含水量较高,可以使用机械式脱水法对渣土量进行消减;泥土状渣土,特点为含水量较低,不适合使用机械式脱水法;2.自硬型建筑渣土,由于其中混入了水泥,放置后可自动凝固。
处理建筑渣土要从渣土的产生环节进行控制。
“渣土回收利用”理念首先应用于施工现场。
根据施工中的各项工艺,如脱水、浓缩、干燥等,就地合理利用、处理渣土,从而达到抑制渣土总量的目的。
浅谈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围城的现象已经迫在眉睫,合理的解决方法不仅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为环境保护作出有力的贡献。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分析了各国政策的制定,介绍了各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差异,最后提出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建议。
标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废弃物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垃圾也随之增多,如今持续增加的建筑垃圾产量已达城市垃圾的30%~40%,对于建筑垃圾利用率低的问题,和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问题,各国学者也都针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进行深入研究。
除此以外各国都颁布法律法规约束对建筑垃圾的排放,为建筑垃圾资源化提供有力保障。
1 建筑垃圾的定义与分类传统建筑垃圾中包含废弃混凝土,旧砂浆,砖瓦,碎石,废塑料,黏土、木屑等由于建筑施工产出的固体废弃物。
此类材料存在诸多缺点导致再利用的可能性极低,也无法达到建筑施工的要求,但通过试验分析可知:合理的分类,筛选,整形,预处理能够实现二次利用,并且不同类型的建筑垃圾都有着不同领域的应用。
将建筑垃圾进行破碎,筛分部分细骨料替代天然砂掺入到水泥砂浆中,粗骨料则代替石子应用在混凝土中,这些措施不仅缓解了建筑垃圾带来的危害、改善了环境问题、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建筑垃圾的利用率。
不同的国家对建筑垃圾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日本将拆迁的建筑物和废弃混凝土以及其他类似的固体废弃物统称为建筑垃圾。
对于木制品、玻璃制品、塑料制品等废材并不包括在“建筑废材”中。
美国对建筑垃圾定义为“建筑垃圾是指在建筑物的建造,扩建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我国则将混凝土废弃物,砖瓦、等建设、施工单位新建、拆除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都定义为建筑垃圾。
国外通过不同的定义实现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许多国家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率高达90%以上,而我国却远低于10%。
2 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国外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经取得技术性突破,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都制定了相关规定为建筑垃圾处理提供政策上的帮助。
建筑垃圾减排与资源化利用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近年来,建筑垃圾的减排与资源化利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人类活动中产生的重要固体废弃物之一,建筑垃圾的高效处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各国纷纷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建筑垃圾减排和资源化利用的力度。
本文将介绍国际上一些成功的案例,以期为我国的建筑垃圾处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尼日利亚的垃圾分类与处理体系尼日利亚位于非洲西部,是一个人口众多且经济脆弱的国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尼日利亚面临着废弃物大量积累、处理不当和环境污染等困境。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尼日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建立垃圾分类与处理体系,并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
首先,尼日利亚通过立法和宣传教育,提高了社会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意识,鼓励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其次,尼日利亚政府投资兴建了一系列垃圾处理设施,包括垃圾转运站、垃圾焚烧炉和垃圾填埋场等。
这些设施能够将垃圾转化为能源或者有机肥料,并有效减少了废弃物的堆放量。
二、德国的循环经济模式德国作为循环经济的典范之一,展示了建筑垃圾减排与资源化利用的成功经验。
在德国,建筑垃圾被视为二次资源,通过循环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德国政府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建筑”原则,即在建筑设计、建造和拆除过程中,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
此外,德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废物处理法规,要求企业和居民按照规定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提供相应的回收和处理设施。
三、日本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日本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因此垃圾再生利用对于其经济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在建筑垃圾减排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研发和应用先进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包括垃圾分类技术、焚烧技术和回收技术等。
其次,日本政府通过经济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设施。
最后,日本政府与各界合作,推广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概念和实践,提高了社会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国外建筑垃圾再利用一览(3页)PAGE PAGE 1国外建筑垃圾再利用一览日本立法实现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日本的构造原料价格比欧洲都要高。
因此日本人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非常重视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而重新开发利用。
比如港埠设施,以及其他改造工程的基础设施配件,都可以利用再循环的石料,代替相当数量的自然采石场砾石材料。
1977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
1991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需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
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重新利用;对于重新利用有困难的则应适当予以处理。
美国回收材料打造“资源保护屋” 美国政府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需自行妥当处理,不得擅自随便倾卸”。
该法规从源头上限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促使各企业自觉寻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住宅营造商协会开头推广一种“资源保护屋”,其墙壁就是用回收的轮胎和铝合金废料建成的,屋架所用的大部分钢料是从建筑工地上回收来的,所用的板材是锯末和碎木料加上20%的聚乙烯制成,屋面的主要原料是旧的报纸和纸板箱。
这种住宅不仅积极利用了废弃的金属、木料、纸板等回收材料,而且比较好地解决了住房紧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法国将废物整体管起来法国CSTB公司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废物及建筑业”集团,特地统筹在欧洲的“废物及建筑业”业务。
公司提出的废物管理整体方案有两大目标:一是通过对新设计建筑产品的环保特性进行研究,从源头掌握工地废物的产量;二是在施工、改善及清拆工程中,对工地废物的生产及收集作出预估评估,以确定相。
未来建筑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与处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对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垃圾处理成为了当务之急。
建筑行业作为能耗和资源消耗大的行业之一,亦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建筑应当注重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与处理。
一、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在建筑工程中,大量的废弃材料被当做垃圾处理。
然而,这些废弃材料在经过一定的处理后,仍然可以得到再利用。
未来建筑应当采用可回收的材料,比如回收的混凝土、玻璃等。
同时,建筑材料的设计和选择应当考虑到材料的生命周期和再利用的可能性。
二、垃圾的分类与处理在建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需要进行分类和处理。
未来建筑应当提供适当的设施,使得住户或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对垃圾进行分类。
建筑设计应当考虑到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的合理布局,以及相应的垃圾处理流程。
除此之外,建筑内部的垃圾处理系统也应当进行引导与指导,帮助使用者正确处理垃圾。
三、垃圾的能源利用废弃物中潜藏着大量的能源,未来建筑应当利用先进技术将这些能源有效利用起来。
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垃圾焚烧发电,将垃圾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再生能源。
此外,可以通过生物气化技术将垃圾转化为可用于热能和燃料的气体。
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仅可以为建筑自身提供所需的能源,还可以向周围的社区输送能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四、垃圾的湿态处理湿垃圾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尤其在高密度城市中。
未来建筑可以探索湿垃圾的有效处理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一种方法是通过新技术将湿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以便种植城市农田或用于建筑绿化。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厌氧消化技术,将湿垃圾转化为沼气,并利用沼气作为能源。
总结:未来建筑应当注重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与处理,以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垃圾的分类与处理、垃圾的能源利用以及湿垃圾的处理等方面都是未来建筑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才能实现垃圾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环境负担,推动建筑行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国外垃圾处理方法与经验分析1、垃圾焚烧占主流当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三种方法。
在西方国家,垃圾焚烧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
瑞士80%的垃圾为焚烧处理,日本、丹麦垃圾的70%以上为焚烧处理。
填埋处理在美国依然是处理量最大的方法,占比达到56%。
我国垃圾焚烧处理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主要发达国家垃圾处理比例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主要发达国家垃圾处理比例与中国对比目前我国人均垃圾焚烧量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与人均垃圾产生量有关,同时与垃圾焚烧占比低有关。
2011年我国城镇人均生活垃圾焚烧量为37.6千克/年,2007年欧盟人均垃圾焚烧量为127.7千克/年,日本2005年人均垃圾焚烧量为315.5千克/年,美国2007年人均垃圾焚烧量已达到95.1千克/年。
图1:我国人均生活垃圾焚烧量与发达国家对比2、德国:重视循环利用、周密高效的垃圾处理体系在德国,大多数垃圾被回收利用,其次是填埋,其余垃圾直接焚烧后发电。
经统计,德国每年产生垃圾6000多万吨,其中3500万吨被回收利用,1100万吨被焚烧,另外1500万吨填埋,回收利用、焚烧、填埋分别占57%、18%、25%。
1972年,德国就通过了首部《废物避免产生和废物管理法》,开始对垃圾进行环保有效的处理。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将废物处理的管理理念确立为“减量、循环与再利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实施了《物质封闭循环与废弃物管理法》。
到2005年,德国就有60%多的市政垃圾得到再循环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垃圾再循环利用率达到了65%。
3、日本:严格分类基础上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方法日本由于土地面积的狭小,一直以来都坚持以减少最终填埋量为主要处理方式,并且明确提出了“3R”原则,即减量控制(reduce)、回收利用(reuse)和循环再利用(recycle)。
现在,日本80%的生活垃圾被进行焚烧处理,5%左右被回收利用,剩余的15%被填埋。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的经验及建议1. 引言1.1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的重要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的重要性在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和减少垃圾排放量。
建筑垃圾是城市生活和建设中产生的重要固体废弃物之一,处理不当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土地资源浪费、污染、生态破坏等。
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实现建筑废弃物中有价值成分的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
通过科学的处理和利用技术,建筑垃圾可以被转化为再生骨料、再生砂浆、再生混凝土等新型建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延长资源的利用寿命。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还可以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降低成本,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2. 正文2.1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是指将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分解和再生利用的技术。
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粉碎技术:通过物理或机械方法将建筑废弃物进行粉碎,使其达到再利用的要求。
粉碎后的建筑垃圾可以用于生产再生骨料等材料。
2. 分选技术: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将可再利用的材料如砖块、混凝土块等分离出来,进而进行再生利用。
3. 破碎回填技术:将建筑垃圾破碎后直接填埋在工地,用作填充材料,既解决了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又减少了新材料的使用。
4. 热解技术:通过高温处理建筑废弃物,将其分解成有机气体和碳渣,再将有机气体进行处理变成合格的燃料或是化工原料。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设备设施的完善性。
2.2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益处1. 环境保护:通过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的持续改善。
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经验及借鉴
李南;李湘洲
【期刊名称】《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年(卷),期】2009(002)006
【摘要】介绍了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和再利用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科研、法律、教育以及政策等方面加强建筑垃圾的再利甩工作.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李南;李湘洲
【作者单位】吉林省北华电力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99.1
【相关文献】
1.基于国外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谈我国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对策 [J], 梁波
2.认真贯彻"十一五"规划的节能环保优先方针借鉴国际经验搞好废铝的再生利用[J], 郭廷杰
3.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设产业循环经济——建筑材料技术情报所副所长、总工程师崔源声谈发达国家建材工业环保实践 [J], 徐彦泓
4.从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看我国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对策 [J], 陈浩;王洪黎;熊宝
成;陈涛;陈柱
5.国外物资再生利用经验借鉴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王来健;张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9年\第2卷\第6期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环球视角作者简介:李南(1964-),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研究工作。
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经验及借鉴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经验及借鉴李南1,李湘洲2(1.吉林省北华电力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2;2.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摘要:介绍了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和再利用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科研、法律、教育以及政策等方面加强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工作。
关键词: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综合利用中图分类号:X79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0912(2009)06-0041-041建筑垃圾的来源与成分建筑垃圾是指在建造和拆除建筑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
据统计,在砖混结构、全现浇混凝土结构等类型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每万平方米会产生500~600t 的建筑垃圾。
按此推算,我国每年仅建筑施工过程中就产生超过4000万t 的建筑垃圾。
这些建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不仅造成高额的垃圾清运成本,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清运和堆放中产生的遗漏、粉尘、灰沙等又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为了节约、集约地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建筑垃圾的主要来源包括:(1)种植、回填、造景等土地挖掘、整理活动;(2)混凝土或沥青道路的道路平整、铺设活动;(3)旧建筑物的拆除,垃圾中包括砖石、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灰浆、废金属等;(4)建筑工地垃圾,主要是工程中剩余的混凝土;(5)建筑碎料,即凿除、抹灰时产生的旧混凝土、砂浆,以及木材、金属、纸等[1]。
建筑垃圾的成分中,除了金属材料外,绝大部分为混凝土、砖瓦、木料、塑料制品等。
其中大多可以直接利用或者转化利用,如木料、砖块、铁丝、钢筋等,还有少部分不可再利用,如油漆等。
钢筋、铁丝、电线及五金配件经过拆分、归类、集中冶炼,可以重新制成金属材料。
混凝土、砖瓦等经过破碎、筛选、可作为原料,用于制做砌块、砖及墙板。
因此,建筑垃圾是一种再生利用率很高的资源[2]。
2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情况发达国家早已开始探索将垃圾变为资源的途径和技术,再生资源产业正在成为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
2.1德国世界首个大规模利用建筑垃圾的国家是前联邦德国。
在二战后的重建期间,对建筑垃圾进行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垃圾清运费用,而且大大缓解了建材供需矛盾。
至1955年末,德国共循环利用约1150万m 3的废砖集料,并用这些再生材料建造了17.5万套住房。
目前,德国有200家企业的450个工厂进行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年营业额超过20亿马克。
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可将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十分干净地分离出来,再回收利用,对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燃气则用于发电,垃圾经干馏燃烧处理后有害重金属物质仅剩下2~3kg/t ,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占用大片耕地的问题。
碎旧建筑材料主要用作道路路基、造垃圾填埋场、人造风景和种植等。
德国政府在废弃物法增补草案中,将各种建筑废弃物的利用率比例作了规定,并对未处理利用的建筑弃物征收存放费。
2.2日本日本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日本十分重视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将建筑垃圾视为“建设副产品”,其再生材料被用于建材的原材料、道路路基、扩展陆地围海造田的填料等。
日本对于处理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运出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重新利用。
1974年日本便在建筑协会中设立了“建筑废弃物再利用委员会”,在再生集料和再生集料混凝土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
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就制定规REN EW A BL E RESOU RCES A N D RECY CL IN G ECON OM Y 2009V ol.2.No.6项目种类建筑废土建筑污泥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混合废弃物小计排出量45041m 3/a 1441万t/a 2544万t/a 1757万t/a 946万t/a 6688万t/a再生利用率/%27.67.948.150.413.935.2中间处理后减少率/%--12.6----17.019.7最终处理率/%72.479.551.949.669.159.7表1日本工程建筑垃圾的处理状况范,要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与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生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
日本于1997年制定了《再生集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此后相继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拆除混凝土为主的再生工厂,生产再生水泥与再生骨料,有些工厂的规模达到100t/h 。
目前,日本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率已超过50%,其中废弃混凝土利用率更高。
如1998年,东京都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已达到56%。
目前,在住宅小区的改造过程中,已能实现建筑垃圾就地消化,经济效果显著。
目前,日本已经形成成熟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从建筑工地运来的垃圾经过磅后,采用机械和人工方法,按木材、纸片、混凝土、塑料、金属等进行分类,分为粗选和细选两个过程。
粗选过程比较简单,主要是用手工方法分检出大块的木材及包装纸箱等,用铲车等挑选出大块混凝土。
将粗选后的建筑垃圾混合物用铲车送入机械流水线、以进一步细分,其生产流程如图1。
分离后的残渣焚烧处理,以进一步减少垃圾物的体积。
对不溶不燃物掩埋处理。
可用的废纸、金属及成块木材,可直接出售给有关企业作为原料进行再利用。
碎木材由皮带运输机送破碎机进行破碎,经磁选除金属后,经过多级筛分机进行筛分,分为造纸原料,水泥木屑板、刨花板和密度板原料,牲畜垫栏原料及燃料原料等,放入不同的储库内,作为原料供应有关企业。
用抓斗将大块混凝土敲碎,回收其中的钢筋,混凝土用破碎机进行破碎,经筛分除去砂土,清洗干净的碎混凝土可作为铺路基的材料,还可用作混凝土的集料。
根据日本建设省对74万项工程建筑垃圾的调查结果(如表1),再生利用率最高的是混凝土块和沥青混凝土块,而经过中间处理后,减少率最高的是混合废弃物与建设污泥。
此外,从处理方法上看,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6700万t/a(除去建设废土),其中再生利用率为35.2%,中间处理减少率为19.7%,最终处理率为59.7%[3]。
日本已出台一系列建筑垃圾处理政策和法律。
1970年制定了“有关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或称废弃物处理法)”。
1991年3月,日本建设省实行“再循环法”,提出有效地利用资源。
1994年10月制定了“建筑副产品对策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再循环政策。
1997年月10月,修改“再循环法”,制定了“建设再循环推进计划97”。
1998年8月,建设省制定“建设再循环指导方针”。
1998年12月,进一步修改了“推进建筑垃圾正确处理纲要”。
2000年5月制定公布“建设工程用材的资源化等有关法律”(简称“建设再循环法”)。
2000年6月制定公布“推进形成循环社会基本法”(简称“基本框架法”)。
2.3美国美国每年产生城市垃圾8亿t ,其中建筑垃圾3.25亿t ,约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
经过分拣、加工,再生利用率约70%,其余30%的建筑垃圾填埋处理。
美国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大致可以分为3个级别:(1)“低级利用”,即现场分拣利用,一般性回填等,环球视角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经验及借鉴2009年\第2卷\第6期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0%~60%;(2)“中级利用”,即用作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经处理厂加工成骨料,再制成各种建筑用砖等,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40%。
美国的大中城市均有建筑垃圾处理厂,负责本市区建筑垃圾的处理;(3)“高级利用”,所占比重较小,如将建筑垃圾加工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
美国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完整、全面、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规。
在建筑垃圾管理政策方面,已经过“政府—市场—政府加市场”3个阶段的演变。
第一阶段是基于政府主导的命令与控制方法,通过行政手段实现污染控制;第二阶段是基于市场的经济刺激手段,强调企业在建筑垃圾产生方面的源头削减作用;第三阶段是在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实现政府倡导和企业自律的结合,提高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美国对建筑垃圾实施“四化”,包括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产业化。
美国对减量化特别重视,从标准、规范到政策、法律,从政府的控制措施到企业的行业自律,从建筑设计到现场施工,从建材优胜劣汰至现场使用规程,无一不是限制建筑垃圾的产生,鼓励建筑垃圾“零”排放。
这种源头控制方式可减少资源开采,减少制造和运输成本,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比各种末端治理更为有效。
美国还把处理建筑垃圾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培育,研究如何使建筑垃圾处理形成新的产业。
美国政府制定的《超级基金法》中规定:“任何产生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从而在源头上限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促使企业自觉地寻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途径。
美国住宅营造商协会正在推广一种“资源保护屋”,其墙壁是用回收的轮胎和铝合金废料建成的,屋架所用的大部分钢料是从建筑工地上回收来的,所用的板材是锯末和碎木料加上20%的聚乙烯制成,屋面的主要原料是旧的报纸和纸板箱。
这种住宅不仅利用了废弃金属、木料、纸板,而且较好地解决了住房紧张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美国在混凝土路面的再生利用方面成绩斐然,采用微波技术处理沥青建筑垃圾,利用率达100%,成本低且能够保证产品质量,节约了清运和处理费用,并且大大地减轻了环境污染。
对已经过预处理的建筑垃圾,则运往“再资源化处理中心”,采用焚烧法进行集中处理[4]。
1984—1985年间,仅8个州就拆除和再生混凝土路面257km 。
目前,美国每年拆除的混凝土大约为6000万t 。
2.4丹麦1997年,丹麦的建筑垃圾排放量约为340万t ,约占当年垃圾总量的25%。
其主要激励措施是对填埋和焚烧建筑垃圾的税收。
自采用废弃物税收以来,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比例明显增加。
丹麦建立了一套技术方法、科学和组织结构,以及管理工具密切结合的综合系统,确保了对主要废弃物流动的控制和大部分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环保署(EPA )进行的一项分析表明,税收在建筑垃圾再循环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
从1987年1月1日起,分配到焚烧或填埋场的每吨垃圾的税收约为5欧元。
至1999年,填埋税增加了900%,建筑垃圾循环率提高到了约90%[5]。
2.5新加坡新加坡于2002年8月开始推行“绿色宏图2012废物减量行动计划”,将垃圾减量作为重要发展目标。
在建筑领域,建筑工程广泛采用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理念,优化建筑流程,大量采用预制构件,减少现场施工量,延长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并预留改造空间和接口,以减少建筑垃圾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