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7.86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中国墓葬制度历史悠久,现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就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的行为。一直到今天数万年的时间里墓葬制度不断发展变化,日臻完善,现在在中国的少部分地区这一制度仍有保留。墓葬制度伴随而产生的大量墓葬品、壁画等历史文物更是对那个时期的历史还原和社会文化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墓葬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长河中地位是极其独特的,对现代考古工作者来说也是意义极其重大的。

墓葬在人类文明史上是极为特殊的一种存在,其目的不仅在于安放死者,更是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种族、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反映,不但有关生,也关乎死。它在形式上只是安放死者尸体之所,但实质上体现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艺术传统和宗教信仰。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已经开始注重对尸体的处置。山顶洞人将死者的尸体妥善安置在居所附近(山顶洞的上洞为居所,下洞为葬地),在尸体的周围有意识地摆放了石珠、穿孔兽牙等可能属于死者生前所用的装饰品。并将红色的赤铁矿粉末撒在尸体周围。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东胡林人,对尸体的处置似乎更为慎重:不但发现了明确的墓穴,而且有意调整了尸体的摆放姿势(屈肢葬),死者身上随身佩戴着用螺壳、骨头做成的装饰品,也发现了红色的赤铁矿粉末。此时的墓葬往往较为简单,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不同地区或者不同部族之间随葬品数量和种类略有差异,但同一部族墓葬规格差别不大,可见在这一时期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直到后期,才出现了穷富分化的现象。

到了商代,青铜器文明极度发达,社会生产力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统治者统治被统治者的阶级制度也已经形成,这一时期的墓葬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亚字形墓的椁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其余各种类型的墓,椁室平面呈长方形。敛尸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椁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椁,有的有棺无椁。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并且在墓葬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到了周朝,阶级制度进一步完善,棺椁制度也有了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周朝时的墓葬制度与商朝差别不大,但是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夫妻合葬墓。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社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大中型墓出现了高大的封土堆.墓中普遗出现了用河卵石、木炭来加强防潮、防盗的构造。随葬品方面,随葬礼器的等级色彩松驰下来,这反映了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但随葬品仍以礼器为主,这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中国从此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同时也伴随了一些规模极其宏大的帝王陵墓的出现,秦始皇陵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两汉时期的墓葬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盛行了两千余年的竖穴墓逐渐转变为砖室墓和画像砖墓。特别是砖室基,传播最快,西汉中期以后,大型多室砖墓更加流行。汉墓中的随葬品和战国时代相比,青铜器减少,漆器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为了储存大量的食物和饮料,墓内常有许多大型的陶器。西汉前期和中期,主要随葬生前的实用器。西汉中期以后,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偶像。到了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愈多。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西汉中期的贵族墓中,仍然有用车、马殉葬的,但车和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内,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设车马坑。

入唐以后,则多采用砖室,土洞墓已降为低级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随葬品以大量的陶俑为主。大约从武周时开始,陶俑多施三彩釉。陶俑可以分为出行时的仪卫行列和家居时的家臣侍者两大类。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墓的构造简化,短而狭的

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龛也不见了。墓室的规模缩小,壁画亦十分罕见。陶俑的数量减少,制作粗简。

唐以后,木结构的砖室墓逐渐出现,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栱,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其内容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墓主夫妻举行“开芳宴”的场面,有时也有孝子故事图等。墓室的后壁,则往往有“妇女掩门”雕砖。随葬品寥寥无几,这可能是由于各种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绘刻在壁画和雕砖上的缘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宋墓,与同地区的唐墓相似,除了竖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后者往往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随葬品除陶瓷器外,颇有漆器和铜镜,偶尔也有银器。至此,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已基本完善并接近现代。

墓葬作为古代丧葬仪式的一部分,作为体现了古人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遗存,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补史或证史。墓葬不只是一座座地下的建筑,它是在具体的丧葬行为中,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而举行葬礼的地方。墓葬的建筑形式、图像配置、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和陈列方式都遵循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反映了墓葬的拥有者和建造者对待死亡的态度,蕴含了特定社会的礼仪制度和信仰习俗。同时也为后人展现了其所处时期生产、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宗教信仰的真实情况。作为地上世界的真实表象,墓葬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各自的特点。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也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