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降水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6.03 MB
- 文档页数:54
第七章 流域产汇流计算一、概念题㈠填空题1. 降雨,径流,蒸发2. 地面径流量,地下径流量,场次洪水总量3. 水平线分割法,斜线分割法4. 气温,湿度,日照,风5. 降雨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6. 土壤缺水量7. 径流量8. 地下9. 地面10. 前期降雨的补充量以及流域蒸散发消耗量 11.第t+1天开始时的前期影响雨量,第t 天开始时的前期影响雨量,m 1t ,a W P ≤+(流域蓄水容量)12.第t 天的降雨量,蓄水的日消退系数,m 1t ,a W P ≤+(流域蓄水容量)13. 降雨强度大于土壤下渗率 14. 地面 15. 小于等于 16. 初损,后损17. 产流开始之前,产流以后 18. 降雨,前期流域蓄水量,雨强 19. 降雨,蒸发20. 平均后渗率mm/h ,次降雨量mm ,次降雨地面径流深mm ,初损量mm ,后期不产流的雨量mm ,后期产流历时h. 21. 流域汇流时间22. 各水质点到达出口断面汇流时间相等的那些点的连线,相邻等流时线间的面积 23. 流域上的最远点的净雨流达出口的历时24. m s t T T += 25. 部分 26. 全面 27. 全面 28. 等流时线法 29. 谢尔曼单位线法 30. 相等 31. Δt32. 等流量线法,谢尔曼单位线法,瞬时单位线法 33. Tq+Ts-134. 暴雨中心位置,暴雨强度 35. 瞬时单位线u(0,t)的积分曲线 36. 降雨过程,流量过程 37. 减小 38. 增大㈡选择题 1.[a] 2. [b] 3. [c] 4. [c] 5. [b] 6. [c] 7. [b] 8. [d] 9. [b] 10.[c] 11.[a] 12.[c] 13.[d] 14.[b] 15.[d] 16.[b] 17.[c] 18.[c] 19.[b] 20.[b] 21.[c] 22.[a]23.[c]24.[b]25.[a] 26.[a]27.[b]㈢判断题 1. [T ] 2. [T ] 3.[T ] 4. [F ] 5. [T ] 6. [F ] 7. [F ] 8. [T ] 9.[T ] 10.[T ] 11.[T ] 12.[F ] 13.[F ] 14.[T ] 15.[F ] 16.[F ] 17.[F ] 18.[T ] 19.[F ] 20.[F ] 21.[T ] 22.[T ] 23.[F ] 24.[F ] 25.[F ] 26.[T ] 27.[T ] 28.[F ] 29.[F ]30.[F ]31.[F ] 32.[T ]33.[T ]34.[F ]㈣问答题1.答:由于地面、地下汇流特性很不相同,为提高汇流计算精度,更好地反映它们的汇流规律,所以常常要求划分地面、地下净雨。
第七章第一节降水的形成与诊断一、降水形成过程(一)一般降水的形成过程(有三个条件)1、水汽条件:水汽由源地水平输送到降水地区2、垂直运动条件:水汽在降水地区辐合上升,在上升中绝热膨胀冷却凝结成云3、云滴增长条件:云滴增长变为雨滴而下降前两个条件决定于天气学条件,是降水的宏观过程,第三个条件主要决定于云物理条件,是降水的微观过程。
云滴增长的条件主要决定于云层厚度,而云层厚度,由决定于水汽和垂直运动的条件,所以在降水预报中,通常只要分析水汽条件和垂直运动条件即可。
一般任务云滴增长的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冰晶效应”可促使云滴迅速增长而产生降水,在中高纬度,这种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另一种是云滴的碰撞合并作用,尤其是云层发展较厚时,这种过程更明显。
(二)暴雨的形成条件凡是日降水量达到和超过50.0毫米的降水称为暴雨。
有三个普遍的主要条件,分别是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另外还有一个地形条件,就是有利的地形条件。
1、充分的水汽供应暴雨是在大气饱和比湿达到相当大的数值以上才形成的,700hpa上比湿≥8克/千克(对北京来说,比湿≥5克/千克),是出现大、暴雨的必要条件;有了相当高的饱和比湿条件,还必须有充分的水汽供应,因为只靠某一地区大气柱中所含的水汽凝结下降量很小,因此必须研究水汽供应的环流形势。
2、强烈的上升运动强烈的上升运动只有在不稳定能量释放时,才能形成,因此暴雨预报必须分析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问题,研究形成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
二、水汽方程和降水率(一)水汽方程水汽方程是表示水汽输送和变化的基本方程。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量,称为水汽通量。
水汽方程表达式:此式说明,一个运动的单位质量湿空气块,其比湿的变化等于凝结率及湍流扩散率之和。
单位时间内,某一体积所含水汽的变化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决定:水平方向上水汽的净流入量,垂直方向上水汽的净流入量,凝结量,湍流扩散。
(二)降水率单位时间内降落在地面单位面积上的总降水量,称为降水率或降水强度。
第七章最新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下第七章《南方地区》教案教案第一节区域特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北方地区的特点的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南方地区的特点,并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难点: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发展。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上几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提问:同学们,我们就居住在南方地区,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区是怎样呢?与北方地区对比,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读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读南方地区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岛、东海、南海、长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阳湖。
(通过学生的读图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图中找到的这些地理事物可以说明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南方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海口处,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1、山青水碧物产丰富(1)位置、范围(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学生活动:完成书本P.7活动2,观察图5.9中东南丘陵的土壤与北方地区土壤的不同,认识红壤的特征。
介绍:红壤不同于北方地区的黄土和黑土,它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形成的一种颜色较红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耕作时,要适当增施有机肥。
提问: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有什么优越性?学生回答:气温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第七章中尺度天气系统目录中尺度天气系统 (3)7.1 概述 (3)7.1.1 什么是中尺度 (3)7.1.2 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3)7.2 中尺度系统 (4)中尺度系统 (4)7.2.1 中尺度雨团 (4)卫星探测图片1 (5)7.2.2 中尺度雨带 (5)雷达气象部分的补充内容1 (7)7.2.3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9)雷达气象部分的补充内容2 (12)卫星探测图片2 (13)7.2.4 飑线 (13)雷达气象部分的补充内容3 (18)卫星探测图片3 (19)7.3 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境条件 (19)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境条件 (20)7.3.1 位势不稳定层结 (20)7.3.2 强垂直风切变 (20)7.3.3 水汽辐合和湿舌 (21)7.3.4 急流的作用 (22)7.3.5 低空辐合和上升运动 (23)7.3.6 地形 (23)7.4 中尺度系统发展和大气过程不稳定 (24)中尺度系统发展和大气过程不稳定 (24)7.4.1 对流不稳定 (24)7.4.2 对称不稳定 (26)7.4.3 锋生强迫的次级环流 (28)7.5 中尺度分析 (29)中尺度分析 (29)7.5.1 资料来源及其处理 (29)7.5.2 时空转换分析 (31)7.5.3 相对坐标分析 (32)7.5.4 变量场分析 (34)7.5.5 雨团和雨带分析 (34)习题 (35)参考文献 (35)中尺度天气系统从本世纪50年代初“中尺度”概念引入气象学以来,中尺度气象学得到蓬勃发展,无论是雷达、卫星等新观测技术的广泛使用,还是在组织中尺度野外观测试验、中尺度天气分析或中尺度天气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目前中尺度天气预报,特别是暴雨和强对流类天气的局地、短时预报,已成为预报业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由于在常规天气图上很难发现、诊断和分析中尺度天气系统,作出准确预报仍是天气学面临的重大难题。
第七章流域产汇流计算本章学习的内容和意义:本章从定量上研究降雨形成径流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包括流域的产流计算和汇流计算。
产流计算主要研究流域上降雨扣除植物截留、补充土壤缺水量、填洼、蒸发等损失,转化为净雨过程的计算方法。
汇流计算主要研究净雨沿地表和地下汇入河网,并经河网汇集形成流域出口断面径流过程的计算方法。
本章研究的流域产汇流计算是工程水文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之一,是以后学习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降雨径流预报等内容的基础。
本章习题内容主要涉及:流域产汇流计算基本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前期流域蓄水量及前期影响雨量的计算;降雨径流相关图法推求净雨;初损后损法计算地面净雨过程;流域汇流分析;单位线法推求流域出口洪水过程;瞬时单位线法推求流域出口洪水过程;综合单位线法计算流域出口洪水过程。
一、概念题(一)填空题1. 流域产汇流计算所需要的基本资料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套资料。
2. 图1-7-1是一次实测洪水过程,ac为分割线,ad为水平线,请指出下列各面积的含义:abca代表_______________; acdefa代表__________________; abcdefa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图1-7-1 一次实测洪水过程3.常用的地面地下径流分割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4.蒸发能力E m,它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象因素的作用。
5.蓄满产流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产流的控制条件。
6.按蓄满产流模式,当降雨使土壤未达到田间持水量时,降雨全部用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
7.按蓄满产流模式,当流域蓄满时,以后的降雨减去雨期蒸发后,剩余的雨水全部转化为__________。
第一章测试1.在实际工作中天气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大气物理过程,而只研究对天气演变起决定作用的那些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A:对B:错答案:A2.天气变化可以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类变化过程。
非周期性两类变化过程如寒潮、台风等,主要是由大气本身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的。
它们对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极大,但又不容易预测,是天气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A:错B:对答案:B3.天气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研究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
B:研究大气中各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发生发展和移动规律,建立各种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图象及其天气模式,探讨不同尺度天气系统之间及其天气过程演变的物理机制。
C:揭露和研究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天气过程等大气运动现象,综合探讨大气运动规律。
D:研究大气环流模型及其演变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低纬环流、南北半球环流、高低层环流的相互作用和海气相互作用。
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冬季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变性极地天陆气团,在气压场上表现为()A:冷高压南下或高压脊南伸B:受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控制C:冷高压南下和副热带高压北上D:冷高压北上和高压脊南伸答案:A2.冬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常出现雾或多层云天气,此时受——控制,吹()A:暖气团:偏南风B:暖气团:偏北风C:冷气团:偏北风D:冷气团:偏南风答案:A3.冷、暖气团中水汽含量较多时,其天气特征为()A:暖气团出现连续性降水,冷气团出现阵性降水和雷暴天气B:冷气团出现连续性降水,暖气团出现阵性降水和雷暴天气C:冷暖气团均出现阵性降水和雷暴天气D:冷暖气团均出现连续性降水答案:A4.移向冷的下垫面的气团时常出现()A:不稳定性天气,变性慢B:稳定性天气,变性快C:稳定性天气,变性慢D:不稳定性天气,变性快答案:C5.使锋面向冷空气一侧倾斜的主要原因是()A:气压梯度力作用B:地球自转运动的作用C:冷暖气团相互抬挤D:水平方向的空气流动答案:B第三章测试1.从流场角度而言,南半球地面气旋()A:顺时针向内辐合B:顺时针向外辐散C:逆时针向外辐散D:逆时针向内辐合答案:A2.通常温带气旋的水平尺度一般在()A:1000km左右,大的可达2000~3000km,小的只有几百千米B:1500~2000km左右,天的可达5000km以上,小的也有几百千米C:100km左右,大的可达200~300km,小的只有几十千米或更小些D:1000km左右,大的可达5000km以上,小的只有儿十于米或更小些答案:A3.通常气旋的水平尺度天小有如下关系()A:温带气旋等于热带气旋B:热带气旋远大于温带气旋C:温带气旋小于热带气旋D:温带气旋大于热带气旋答案:D4.通常气旋的强度用()A:中心最高气压表示B:气旋最外面闭合等压线数值表示C:气旋最单面闭合等压线数值表示D:中心最低气压表示答案:D5.通常锋面气旋进入锢囚阶段的一个显著天气特点是()A:降水区范围缩小并迅速消失B:降水区仅限于锋后,范围扩大C:降水区仅限于锋前.范围扩天D:锋线两侧均有降水,范围扩天答案:D第四章测试1.北半球的西风急流,()最强A:夏季B:秋季C:冬季D:春季答案:C2.热带东风急流,()最强。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情与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六、预设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能够把地理带进生活,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总结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1、按表1所给资料,推求某水文站6月22日—25日的前期影响雨量a P .
表1 某水文站实测雨量与蒸发能力资料
2图,已知该流域一次降雨如表2所示,6月12日8时流域前期影响雨量mm 60P a ,试求该次降雨的产流的净雨过程。
图1 某流域降雨径流相关图 表2 某流域6月一次降雨过程
3、已知湟水西宁~民和区间实测降雨过程见表3,降雨开始时
P=18.1mm,f=1.3mm/h,计算时段t∆=1h。
试推求产流量过a
程。
表3 次降水过程
次降雨,地面净雨过程列于表中,洪水基流为50m3/s,求该
次暴雨在流域出口形成的洪水过程,并求流域面积。
表4 某流域6h10mm单位线和一次地面净雨过程
5
线)(t S如表5,试推2h的时段单位线),2(t
q。
表5 某流域10mm的持续降雨形成的流量过程线)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