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出口鼓励措施
- 格式:ppt
- 大小:353.50 KB
- 文档页数:37
第一章、导论名词解释:国际分工,贸易逆差、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国际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量、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国际吗,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依存度、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问答题:1、简述国际分工的类型2、简述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区别3、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如何正确看待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和分散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表现出哪些特点?论述题:1、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主要变化2、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名词解释:重商主义、重农学派、绝对优势、相互需求强度简答题:1、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贸易差额论与货币差额论有何异同?3、论述斯密绝对优势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4、论述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5、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何差别?为什么说后者比前者更有指导意义?6、穆勒是如何用国际需求方程式来表述相互需求理论的?7、贸易中的双赢理论本是强权理论,对于弱国来说,自由贸易的结果只能变得更穷,请评论上述观点。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名词解释: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要素禀赋与要素丰裕、里昂剔夫之谜、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斯托二伯-萨缪尔森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简答题:1、为什么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2、俄林生产要素禀赋说的三个主要结论是什么?4、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它的主要解释包括哪些?5、如何理解“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出口,它们没有什么资源是丰裕的;它们的资本和土地都不丰裕;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里,甚至连劳动也是不丰裕的”6、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自由贸易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解释有何异同?7、试述H-O定理8、美国国内的工资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第一章测试1.国际贸易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
A:商品B:制成品C:原材料D:货币答案:D2.国际贸易额是计算和统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指标,是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相加得出的。
A:出口额B:进出口总额C:贸易差额D:对外贸易额答案:A3.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叫做()。
A:贸易顺差B:对外贸易依存度C:对外贸易差额D:收入贸易条件答案:C4.按货物移动方向区分,国际贸易可分为()。
A:过境贸易B:进口贸易C:直接贸易D:出口贸易答案:ABD5.按商品形式,国际贸易可分为()。
A:进口贸易B:无形商品贸易C:出口贸易D:有形商品贸易答案:BD6.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可概括为两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二阶段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A:对B:错答案:B7.广义的对外贸易包括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狭义的对外贸易只包含货物贸易。
()A:对B:错答案:A8.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种类别的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A:错B:对答案:B9.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经济集团的对外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A:对B:错答案:B10.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在贸易政策方面,亚当·斯密强调的是()。
A:政府干预B:保护贸易C:中立D:自由贸易答案:D2.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说法下列哪句是错误的()。
A:为当时的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生产力发展有利B:两利相权取其轻,两害相权取其重C:根据生产效率的优势来进行国际分工,对贸易双方都有利D:前提假设包括劳动要素在两国国内充分利用,但不能在两国间流动答案:B3.比较优势理论集中体现在下列哪本著作中()。
第七章练习答案1 .关税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但为什么在保护国内生产的同时还会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答案提示:因为消费者无法消费到更加便宜的国外产品,消费量减少了;国内相对没有效率 的生产代替了国外有效率的生产。
2 .如果将关税改为直接对国内进口替代部门进行生产补贴,那么消费者福利还会受到影响吗?答案提示:不会。
3 .试比较上述两种作法的净福利效应。
答案提示:征收关税将减少消费者的福利,至于整个国家的福利,如果是小国,则福利下降, 如果是大国,福利是下降还是上升,不一定。
采取补贴的做法,将不会减少消费者的福利, 因为产品价格将不会上升;不过,政府支出补贴是一个很大的成本。
4*.试析关税对国内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
(提示:利用斯托伯-萨缪而森定理) 答案提示:关税的征收有利于进口竞争部门密集使用要素的收入提高。
5.假设某一行业(X 1)需要另两个行业(X 2和X 3)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投入产出系数 分别为a21 = 0.2, a 3]= 0,5,三个行业的进口关税分别用%、%和%表示,试计算在 下列情况下X 1的有效保护率。
(1) tj30%、t 2=20%、t 3=10%;(2) tj30%、了0%、t 3=40%;(3) tj30%、t 2=50%、t 3=10%。
答案提示:征收关税前的附加值是:V 1 = 0.3征收关税后的附加值是:匕'=1+t 1 - G+t 2'0,2-G+tJ 0,5有效保护率是:ERP =二匕• 100%1 V 1 6 .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的有什么异同?如果让国内生产者来选择的话,他们会选择哪种措施?答案提示:进口配额与关税都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能够发挥作用,不过,进口配额是比关税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
关税将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一定幅度的上升(与关税幅度一致),当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产品价格不会进一步上升;配额也会导致进口产品价格的上升,当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由于配额已经确定,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上升。
《国际商务管理学》(1-8章练习题)第⼀章国际商务管理概论⼀、单项选择题1、毕博(中国)咨询公司向美国企业提供的在华投资咨询业务属于服务贸易中的()A、越境提供B、境外消费C、商业存在D、⾃然⼈移动2、在下列商务活动中,哪⼀笔属于国际商务活动()A、美国花旗银⾏上海浦东分⾏向美国花旗银⾏总⾏贷款B、美国花旗银⾏上海浦东分⾏向中国建设银⾏浦东分⾏贷款C、美国花旗银⾏上海浦东分⾏向美国城市银⾏上海浦东分⾏贷款D、美国花旗银⾏上海浦东分⾏向美国第⼀国民银⾏总⾏贷款3、⼆⼗世纪80年代⾄今,国际商务发展的历程已经进⼊了()阶段。
A、贸易主导阶段B、全球商务阶段C、投资主导阶段D、企业国际化阶段4、⼆⼗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转向()A、农业B、制造业C、建筑业D、服务业⼆、名词解释题1、国际商务: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的有关商品、服务、技术、⽣产要素、知识产权等⽅⾯的交易或交流活动。
2、国际商务管理:是指在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中寻找、分析、评价有利的市场机会和不利的市场风险,作出相应决策并加以实施的⼀系列管理过程。
3、宏观国际商务管理:是指⼀国的政府或⾏业主管部门,从⼀国整体利益⾓度出发,对从事国际商务的本国企业的经营活动所进⾏的限制、引导、帮助等各种活动。
4、微观国际商务管理:是指某个企业或企业集团从⾃⾝利益⾓度出发,在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中寻找、分析、评价有利的市场机会和不利的市场风险,作出相应决策并加以实施的⼀系列管理过程。
三、简答题1简述当代国际商务的特征。
答:(1)⽣产活动国际化。
(2)国际贸易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空前增长。
(3)国际商务活动所需要的需求环境逐渐形成。
(4)⽆形商品和⽆形贸易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越显重要。
(5)⽣产经营跨国公司化。
(6)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7)贸易和投资壁垒逐步拆除。
2简述国际商务发展的三个历程。
答:(1)贸易主导阶段。
(2)投资主导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贸专业考试内容总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贸专业考试内容总结)第一章国际贸易基金知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别的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来看,这种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ForeignTrade)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交换活动称为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国际贸易条件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1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外国进口商品的比例,或交换比价。
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ofDependenceonForeignTrade),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即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总贸易(GeneralTrade)是指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专门贸易(SpecialTrade)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无第三者参与其中。
间接贸易(IndirectTrade)是指进出口商品的买卖不是由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转手间接进行的贸易。
商品通过第三国转卖给消费国,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出口,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TransitTrade),也称中介贸易。
影响国际分工形式和发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殖民主义的政策与殖民体系的瓦解对国际分工体系的变迁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4.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5.资本输出和资本流动对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起着愈益深刻的推动作用。
影响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1.国际价值是商品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2.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是价格规律在国际范围作用的形式和结果。
3.价格弹性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幅度。
4.货币价值的升降与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国际贸易教学大纲第1章导论(3课时)1.1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1.2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1.3 国际贸易的基本类型本章内容主要有:1.从历史上看,虽然对外贸易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但是它的迅速发展,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
自18世纪以来,除少数特殊时期以外,国际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均大大快于世界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
2.国际贸易对于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表现为贸易的静态或直接的利益,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贸易的动态或间接的利益。
3.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开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而且还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而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则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
4.国际贸易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贸易分类。
其中主要的贸易类型有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专门贸易与总贸易、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海路贸易与陆路贸易以及现汇贸易与易货贸易。
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3课时)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2.2 比较优势引论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本章内容主要有:1.重商主义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早发端者,与当时的时代相适应,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所以主X通过开展贸易并保持贸易顺差来达到使本国财富增加的目的。
2.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否定了重商主义通过流通领域来增加财富的思想,认为一国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那么两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益。
3.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可以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比较劣势产品,则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获益。
比较优势理论后来成为各国开展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
4.穆勒从需求角度补充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交换价格即贸易条件取决于两国各自的生产能力及其对于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强度”,并最终取决于两国“相互需求”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