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听障大学生就业现状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20.61 KB
- 文档页数:8
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听障人士的就业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听障人士的就业率,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纷纷开展了针对听障人士的就业工作。
现将我单位开展听障就业工作的总结报告如下:二、工作目标与措施1. 工作目标(1)提高听障人士的就业率,降低失业率;(2)帮助听障人士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岗位;(3)提升听障人士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4)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听障人士平等就业。
2. 工作措施(1)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听障人士的职业素养我们组织了多场针对听障人士的职业技能培训,邀请专业讲师进行授课,内容涵盖计算机、烹饪、美甲、面塑等多个领域。
通过培训,使听障人士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2)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我们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残疾人就业招聘会,为听障人士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我们还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听障人士的就业优势,提高社会对听障人士的认可度。
(3)提供职业心理咨询,帮助听障人士树立信心我们邀请心理专家为听障人士提供职业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此外,我们还组织听障人士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我们积极宣传国家关于听障人士就业的政策法规,提高社会各界对听障人士就业问题的关注。
同时,我们还开展“关爱听障人士,共建和谐社会”等活动,倡导全社会关注听障人士,共同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工作成效1. 听障人士就业率有所提高,失业率有所降低;2. 听障人士在多个领域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岗位;3. 听障人士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4. 社会对听障人士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良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 存在问题(1)听障人士就业渠道有限,部分岗位对听障人士存在歧视;(2)听障人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尚不完善,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对接;(3)部分听障人士对就业缺乏信心,自我认知不足。
17聋人大学生就业制约因素初探李 芳 胡 萍(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075 )【摘 要】聋人大学生数量在残疾人群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他们作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就业整体状态不容乐观,本文对聋人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打破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瓶颈,进一步优化聋人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促进聋人大学生更好就业。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就业;制约因素残疾人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同时残疾人大学生在残疾人群体中是非常优秀的佼佼者。
是随着教育公平性的深入,近年来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比例一直在逐年增加,2017年,全国有1081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845名残疾人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比2016年接受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了13%左右,其中聋人大学生占到残疾人大学生的比例大约八成左右,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无论在生理、心理,还是社会适应方面他们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聋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他们的就业与创业对残疾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大众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决定着残疾大学生的价值体现、残疾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时他们也是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对于残疾大学生实现高质量、体面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聋人大学生就业现状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测算显示,残疾人在业率为30.4%,聋人大学生的首次就业率为40%-50%。
有研究表明,聋人毕业生离校前的签约率比健听学生低35%左右,且就业后的聋人大学生工作稳定性差,50%左右的聋人大学毕业生签约半年或一年左右就离职或换岗,聋人大学生在职业成熟度、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以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等方面与健听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二、聋人大学生就业制约因素分析(一)聋人大学生就业领域受限由于聋人大学生的听力障碍的生理限制,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北京地区的聋人大学生为例,他们的专业大多集中在科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园林技术等,专业选择的局限性进一步制约了其就业领域,他们在就业中所面临的选择比健全大学生要小很多。
聋人就业交流方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聋人群体逐渐融入社会,并参与到各行各业中。
然而,聋人就业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这主要源于社会的不了解和不支持。
因此,为了帮助聋人群体更好地融入职场,建立聋人就业交流平台势在必行。
聋人就业现状聋人在就业方面常常受到歧视和限制,很难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
许多企业因考虑到聋人的沟通和交流问题,不断拒绝聘用他们。
而现有的职位很多需要沟通交流,这也加大了聋人在就业中的难度。
同时,聋人也面临着培训方面的困难。
许多公司希望职员具有相关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但是聋人培训机构和聋人专业教师的数量有限,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
聋人就业交流方案建立聋人就业交流平台,可以极大地帮助聋人群体走向职场,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以下是具体方案:建立聋人就业交流平台建立聋人就业交流平台,旨在帮助聋人群体与招聘方进行沟通和交流。
平台会提供信息和资源,帮助聋人群体了解就业市场,并提供针对性的培训。
在平台上,聋人可以简历和求职意向等信息,招聘方可以浏览聋人的求职信息,并与聋人进行沟通和面试。
这个平台还可以提供聋人读写互译、视频互译等服务,帮助聋人在就业中更好地交流。
聋人培训机构为了帮助聋人更好地适应职场,需要建立聋人培训机构。
这些机构可以为聋人提供各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培训,让他们更具有竞争力。
这些培训机构可以与招聘方合作,结合企业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此外,聋人培训机构还可以与职业导师、企业人力资源等机构合作,为聋人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服务。
政府和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应该充分认识到聋人在就业中的困难,并提出政策和措施,积极支持聋人就业。
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财政资助,支持聋人培训机构和就业交流平台的建设。
社会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支持聋人的就业,提供聋人工作机会,鼓励企业积极雇佣聋人。
同时,社会对聋人的了解和认同可以减少聋人在就业中遇到的歧视和限制。
结语聋人就业交流方案可以帮助解决聋人面临的诸多就业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职场。
浅谈聋人毕业生就业难及相应的对策随着我国残疾人教育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聋人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问题。
尽管我国早在1982年修改宪法中就首次制定了“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公民的劳动和教育”的条款,并且在199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残疾人保障法》中,以平等、参与、共享为宗旨,明确规定了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利,但是,时至今日,聋人毕业生就业难仍然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聋人就业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困难,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沟通困难是聋人就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聋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有口不能说话、有耳听不到声音。
在不需要听说的时候,很难看出他们有什么残疾。
但是,由于听力语言的障碍,他们中的大多数使用的是特殊的语言——手语。
目前手语在我国的聋人群体之外普及率很低,所以沟通困难是制约聋人发展的极大障碍。
接受毕业生面试的单位有,结果都因沟通困难而放弃。
用人单位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我们看中了他们的专业,但是,他们说的或比的(指手语)我们不清楚,我们说的他们也不明白,因此无法聘用。
第二,社会对聋人认识不够。
由于听力的障碍,我国大多数聋人一直生活学习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由于社会对聋人了解的途径很少,因此必然存在社会对聋人认识不足的现实。
其表现为:第一种认识是认为聋人无知无能,什么也不会。
比如:毕业生王某的父亲拿着王某的作品去给他找工作的时候,竟有很多人(包括国家干部)惊讶地问:“你的聋孩子也识字?还会画画?”面对一个聋人毕业生,竟然会有人提出如此可笑的问题!殊不知,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源于1887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一百多年来我国早已出现了许多聋人书画家、篆刻家、书法家、漫画家、作家、企业家等等。
但是,至今为止还有很多人竟然会为聋人识字、画画而感到惊讶。
这说明社会对聋人的认识很有限。
另一种认识则是认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聋人就会和健听人完全一样了,不用特殊的交流方式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
残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残疾大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竞争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甚至受到歧视。
这种社会排斥,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残疾人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主要从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雇主,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排斥的社会表现,基于对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三種社会排斥性排斥,并提出了解决就业歧视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标签:残障大学生;就业歧视;探析引言随着国家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
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他们有平等的机会参加社会竞争和健全的人民。
但是,由于生理缺陷等因素,残疾大学生就业仍然困难重重。
就业是民生之本,残疾大学生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就业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
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发展高等特殊教育,维护社会公平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社会表现1.1 教育排斥残疾歧视问题自古以来,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中,人们常常嘲笑、歧视甚至抛弃,残疾人社会中的歧视早已根深蒂固。
由于残疾人的身体残疾、疾病或综合症,他们没有接受教育的身体条件。
正是由于这种不完全的理解,身体残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残疾人被排斥在社会之外,被认为是无用的。
虽然国家已开始采取措施解决残疾人的歧视问题,但它仍然被排除在教育、就业、住房、交通等领域之外。
1.2 用人单位排斥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残疾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具有同等的劳动力水平。
然而,由于他们的身体缺陷,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处于不利地位。
与雇主有绝对的发言权,造成雇主和残疾学生两种地位不平等,使残疾学生很容易被排除在就业机会之外。
残疾人更多的企业和单位的人的歧视,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懂的人不懂,残疾人就业是不支持的,所以一些单位宁愿缴纳保险金不愿意雇用残疾工人。
有些企业没有调整必要的劳动关系,应该特别关注弱势群体。
1.3 劳动力市场排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
当代聋人大学生就业的SWOT分析作者:刘海军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12期SWOT分析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加以综合评估,然后把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得出应该采取的战略。
该方法虽然源于企业管理,但是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策略分析和应用研究。
本文希望通过对聋人大学生就业的SWOT分析,为聋人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就业提供思路。
一聋人大学生就业的自身优势分析(一)聋人大学生相对于普通大学生的优势1专业优势聋人通过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所以,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手指灵活、动手能力强,而我国集中招收聋人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手工、园艺、装潢、服装设计、电脑动画等方面,这些专业都是利用聋人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有利于聋人发挥自己的潜能。
事实也证明,聋人在这些专业里学习有一定的优势。
2心理优势在我们专注于某一件事时,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主要是声音,由于聋人可以自然排除外部的声音干扰,因而可以更专心、更执著地学习和工作。
3情感优势聋人大学生的高中入学率低于正常人,通过一路过关斩将,他们知道能够考上大学是多么不容易,因此,从情感上更珍惜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都不怎么景气的时代,聋人大学生对职业期待低于普通大学生,而职业热情和职业忠诚度高于普通大学生。
(二)聋人大学生相对于其他聋人的优势1学历和普通聋人相比,聋人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经过专门训练,不仅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适应的工作范围广,对新工作适应快,更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2情感在求学过程中,由于认识、经济或个人等原因,不断地有聋人辍学,能够进入大学的都是聋人中的佼佼者,这使聋人大学生比普通聋人更自信,更有成就感。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提升聋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第43卷第7期绥化学院学报2023年7月Vol.43No.7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Jul .2023摘要:聋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既体现其自身价值,也关系到聋人家庭的幸福感,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另外,聋人大学生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其成功就业更能够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为有效提升聋人大学生就业能力,促使其成功就业,文章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结合聋人大学生身心特点,就如何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聋人大学生;就业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3)07-0054-03(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00)刘海燕——以黑龙江省为例聋人大学生往往是残疾人群体中比较优秀的佼佼者,近些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活动持续推进,残疾人拥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聋人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因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社会适应力等问题面对各种挑战甚至失败。
提高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既能提高聋人大学生的生存质量,也能够给其他残疾人群及社会公众就业提供学习样板,能够促进示范效应形成。
另外,聋人大学生也是社会中重要的人力资本,开发其就业潜能不仅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还能使其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因此,要努力做好聋人大学生就业工作,使他们能就业、就好业,增强自我效能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一)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一直不景气,在此影响之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黑龙江省背负着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为打破困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黑龙江省从实践角度出发,积极推进产业振兴,持续探索能源工业发展转型道路,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发展空间。
十九大以来,黑龙江省积极践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当地经济发展,针对其未来发展做了重要部署,聚焦“六个龙江”建设,推进“八个振兴”,将产业项目建设视为重点,迎合时代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使得一大批技术引领型企业落收稿日期:2023-03-15作者简介:刘海燕(1985-),女,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特殊儿童职业教育、融合教育。
聋人就业交流方案随着虚拟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越来越重要。
聋人就业问题一直是我们社会的难题。
聋人困难的语言交流和对于声音的听觉障碍,常常使他们在社会上受到歧视和排斥。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聋人就业现状根据统计,中国聋人人数达到约1300万人,仅聋哑人口数量就占据聋人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而在聋人中,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数较少,大多聋人因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机会,导致了聋人就业面临的一系列难题。
同时,聋人在工作中还面临很多困难,包括但不限于:•没有能力与他人准确交流•被剥夺机会,无法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缺乏有效的就业技能和培训机会•在获得工作后没有得到相关配套服务和支持由于聋人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通常会陷入困难的生活状态,这同时会给他们的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
聋人就业交流方案为了解决聋人就业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的就业交流方案,该方案需要满足以下几点:1.提供聋人公平的就业机会聋人有权利平等地获得就业机会。
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以满足他们需求是必要的。
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充分考虑聋人的需求,制定相关的就业计划和政策,并通过一些有力的措施来保障聋人的就业权益。
2.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支持聋人在就业和生活中需要特别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适应职业环境和融入团队,同时也需要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技能培训和指导。
政府和企业应该考虑提供这些支持和指导,让聋人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
3.利用技术解决聋人工作中的难题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去帮助聋人更好地融入到工作中。
采用手语翻译、视频会议等技术解决聋人与听觉能力正常的人之间的沟通难题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同时,提供一些适合聋人的特殊工作设备和环境,也是解决聋人就业难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4.建立聋人就业服务中心建立专门的聋人就业服务中心,为聋人提供更好的就业咨询和服务。
中心可以提供教育培训、职业指导、简历制作、面试指导和职业辅导等方面的帮助,为聋人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引言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是一门专注于帮助人们克服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学科。
随着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本文将对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进行详细分析。
1. 就业方向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多个领域找到就业机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a. 医疗机构毕业生可以在各类医院、诊所和康复中心就业,为听力和言语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在这些机构工作,他们将与医生、护士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紧密合作,制定并执行康复计划。
b. 教育机构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学校任教,为学生提供辅助听力和语言康复服务。
他们可以与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合作,为听力和言语障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提供必要的支持。
c. 私人实践一些毕业生选择在私人诊所或自己开设的康复中心中开展听力与言语康复服务。
他们可以为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提供长期的康复支持。
d. 研究机构有些毕业生选择从事听力与言语康复领域的科研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研究项目,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技术,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2. 就业前景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以下几点是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a.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中听力和言语障碍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
这将创造更多的求职机会,需要专业人士提供康复服务。
b. 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的设备和治疗方法的应用将提高康复效果,吸引更多患者并增加康复需求。
c. 教育领域的需要在教育领域,对于听力和言语障碍学生的教育需求也在增加。
毕业生可以在学校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取得学习进步。
d. 社会意识的提高随着社会对残障人士权益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听力与言语康复服务的需求也将增加。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支持将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没有工残不留人——聋哑人就业问题探究聋哑人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度极高的一个问题,这一群体在就业市场上常常面临的就是“过保底”的境地,就是企业为了达成政策指标,而并非真正地提供了聋哑人曾需要的工作机会。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对于聋哑人群体的一些误解和偏见,企业在面对聋哑人的设备与环境配合问题上的极大担忧,以及聋哑人自身在沟通、交流、情感表达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等等。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聋哑人的潜力与能力,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就可以真正实现没有工残不留人的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聋哑人群体。
聋哑人并非一定意义上的“残疾人”,他们也并非缺乏能力的受益者,他们是拥有独特才能和潜力的一群人。
聋哑人虽然与正常人不同,但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智力发展程度是与正常人相当的。
聋哑人如果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和训练,他们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积累将会与其他普通员工不相上下。
此外,聋哑人拥有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判断能力以及创新天赋,这一点也可以带给企业新的启示与思考方式。
一旦我们能够正视聋哑人的潜力与能力,就能够为聋哑人更好地融入企业和就业市场创造更好的条件。
其次,我们应该采取助力措施。
助力措施,即为聋哑人提供针对性特别的辅助措施与服务。
这些措施包括身体环境方面的改善、信息传递方面的配套设施、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支持、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方面的指导等等。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帮助聋哑人更好地适应企业和工作环境,更能够帮助聋哑人发掘新的潜力和掌握新的技能,有效提升聋哑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采取助力措施,他们不仅能够满足政策要求、提升企业形象,同时还能够为企业注入创新力、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再次,我们应该通过提高聋哑人自身技能与能力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
企业在雇佣聋哑人员时首先考虑的是他们的能力与技能,如果聋哑人员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位肯学习、能学习,乐于与人合作,同时又与企业有共同的目标,这将是聋哑人获得工作机会的关键。
听障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需求满足研究作者:孙岩,李妍,刘志丽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年第03期[摘要] 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计算机专业”)听障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大学三年级、毕业年级(大四)、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在在校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业需求的满足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力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听障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本研究成果对同类兄弟院校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残疾;听障大学生;就业;计算机;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 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22)03-0080-08A Study on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DemandSatisfaction of Hearing-impaired University StudentsSUN Yan, LI Yan, LIU Zhili(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75, China)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hearing-impair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in the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a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Junior, senior students, graduates and employers participated i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focusing on what universities can do to train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and meet the need of employme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to ease job hunting difficulty for hearing-impaired university students.Keywords: Disability;Hearing-impaired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Computer;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0引言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获得劳动报酬、改善生活状况、参与社会活动及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
聋哑人就业研究方向1. 导言在现代社会中,聋哑人常常面临就业困难,面临种种歧视和限制。
然而,随着社会对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重视,聋哑人就业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聋哑人就业研究的方向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聋哑人的就业机会。
2. 聋哑人就业现状目前,聋哑人就业面临着多重挑战,主要包括沟通障碍、教育机会不足以及就业市场歧视。
由于无法听到和说话,聋哑人在与普通人沟通交流中常常受到限制。
同时,因为缺乏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聋哑人的技能和学历常常不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
此外,部分雇主对聋哑人持有偏见和歧视,拒绝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3. 聋哑人就业研究方向聋哑人就业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3.1. 教育培训方向为了提高聋哑人的就业竞争力,需要建立更多的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专门的课程和培训项目,以提高聋哑人的技能和学历水平。
此外,还可以探索使用辅助技术,如手语翻译系统、字幕技术等,帮助聋哑人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和培训中。
3.2. 就业市场适应方向针对聋哑人在就业市场中遇到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需要加强职业平等法律的监管力度,确保雇主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同时,可以建立聋哑人就业服务中心,为聋哑人提供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3.3. 创业发展方向创业可以为聋哑人提供一个自主就业的途径,减少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受到歧视的机会。
为此,可以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聋哑人实现创业梦想。
同时,创业项目也可以注重聋哑人的特长和优势,如手工艺品制作、手语翻译服务等,满足市场需求。
4. 挑战与建议在研究聋哑人就业方向时,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需要消除对聋哑人的偏见和歧视,提高社会对聋哑人就业的认可度。
其次,需要加强对聋哑人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建议政府加强对聋哑人就业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促进聋哑人的平等就业。
5. 结论聋哑人就业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就业市场和鼓励创业等方向的研究,可以为聋哑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平等对待的环境。
全国聋人就业现状分析报告【全国聋人就业现状分析报告】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聋人希望能够融入工作岗位,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聋人在就业方面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
本报告将对全国聋人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现状分析1. 就业机会有限:由于沟通障碍和听力障碍,聋人在很多职业领域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聋人通常在刻板印象中的职业(如手语教师、手语翻译)就业机会较多,而在其他行业中就业相对较少。
2. 教育与技能不足:聋人教育和培训的覆盖率较低,部分聋人缺乏必要的教育和技能,从而限制了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
有限的教育资源和缺乏相应的培训机会使得聋人往往难以适应职场。
3. 歧视与偏见:一些用人单位对聋人持有各种刻板印象和歧视观念,认为他们无法完成工作任务。
这种偏见使得用人单位不愿意雇佣聋人,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二、问题分析1. 教育不平等:聋人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导致了聋人群体整体教育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储备。
需要加大对聋人教育的投入,改善聋人的教育环境,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2. 就业歧视现象:由于对聋人的歧视和观念误区,聋人面临就业机会不足及职业发展困难的问题。
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消除对聋人的歧视和偏见,提高用人单位对聋人的接纳度和支持程度。
3. 缺乏适应职场的支持与配套服务:聋人在职场上面临沟通和交流障碍,缺乏相应的支持和辅助设施。
应提供更多的聋人辅助工具和设施,改善聋人的工作环境。
三、建议1. 加大聋人教育投入: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聋人教育的投入,提供高质量的聋人教育资源,培养聋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2. 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加强对聋人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供适合聋人的培训课程和机会,提高聋人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3. 宣传教育和倡导:加强对聋人就业的宣传教育活动,消除用人单位和社会对聋人的误解和歧视,提高聋人的就业机会。
4. 提供职场支持和辅助设施:为聋人提供适应职场的辅助设施,如手语翻译服务、辅助听力设备等,改善聋人的沟通交流环境,提高聋人在职场的工作效率和适应性。
听力障碍学生就业分析刘小明听力障碍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样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就业是听障学生的立身和发展之本,也是听力障碍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劳动与国家建设、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更是“平等、参与、共享”精神的真实体现。
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笔者对听力障碍学生就业的现状做了一些调查、分析,并从听障学生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听力障碍学生就业率在不断提高通过在听障群体的调查中得知,听力障碍学生能否就业已不再是当前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政府和残联部门的帮助下,听力障碍人士的就业率在不断提高。
相比整个社会大环境,听障人士就业甚至要比健听人来得更容易些。
究其原因,固然是因为国家出台了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用人单位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工作岗位。
还有就是在几个残疾类别中,听障相比视障、肢残、智障,他们的身体劳动机能更接近健全人,相对于就业岗位的选择就有了相当大的余地,因而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用人单位提前到聋校预订听力障碍学生,希望听障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到该单位就业的现象。
二、听障学生在就业中的问题分析虽然,听障学生就业率在不断提高,但是听力障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调查中了解到,当前社会听障学生就业问题最集中且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第一,听障学生的职业能力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听障学生与社会之间相互适应的进程发展缓慢;第三,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1、听障学生的职业能力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听障学生虽然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但是他们绝大多数所从事的还是脏、重、苦、累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种,而且所得的报酬也普遍很低,甚至仅达到当地人均最低收入标准,而且有随时下岗的风险。
“为什么我学会了初级计算机网页制作,却还是找不到好的工作?”相当数量的听障学生认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一些职业技能,包括走上社会后参与残联组织的短期技能培训,这些算不上掌握了高、深、新、尖的技能,因此在社会上与健听人竞争的力度不足,远远不能够达到他们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的愿望。
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学校层面应对策略解析就业率不高、工薪待遇较差、专业不对口、用人单位歧视、就业指导不到位不深入等问题一直存在于高校残疾大学生毕业求职择业的过程中。
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何有针对性地对残疾大学生群体特制一种“特殊学生就业帮扶方案”,如何专门为这一特殊群体设置渠道去寻求实习机会,是高校招生就业部门应当着力思考的问题。
标签:就业指导;残疾大学生;就业心态一、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通过高考或单招的方式迈入了大学的校门。
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制药工程系为例,2017级学生中本人持残疾证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多。
与此同时,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对残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给予了高度重视。
这种趋势预示了残疾学生拥有了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大学教育、参加顶岗实习、奔赴就业岗位的机会,预示着他们能够和健全人一样平等参与社会竞争,发挥自己所长,为社会奉献自己所能,实现自身价值。
国家制定了多项政策支持、扶持、帮助残疾大学生实现就业。
然而,高校内的残疾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择业、求职时仍然不可能享受与普通大学生的同等待遇。
在能够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比率和就业质量的众多因素中,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
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加大重视改进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规划工作,从而使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优化和解决。
本文旨在对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相关部门及师生进行走访,归纳总结出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目前状态、产生的问题及怎样在产教融合的视域下进一步推进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规划工作。
在世界范围内,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一个民生焦点问题。
就我国而言,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专门成立了“无障碍标准化研究与服务中心”,从而“为坐轮椅的人配上了飞毛腿,为聋哑人装上了顺风耳,为盲人安上了千里眼”。
根据国家《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目前在普通高校和特殊教育学院的残疾大学生不足 3 万人。
中国听力障碍者就业蓝皮书鼓励更多企业推出界面简单、操作方便的界面模式这一定程度带动了大学生的就业地选择偏好。
实现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等多种无障碍功能普工招聘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民政局管理的规范养老机构50多家。
针对听力障碍人士普工招聘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加快推动了昆山乃至长三角区域外贸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等多种无障碍功能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民政局管理的规范养老机构50多家。
推动网站和手机App与读屏软件做好兼容在服务范围上,相比于“北上广深”,主要工种有月嫂、育婴师、家政服务、养老、病患陪护、月子护理、育婴保育、卫生保洁等20多个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
针对听力障碍人士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加快推动了昆山乃至长三角区域外贸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优化升级。
IT行业电子厂招聘男女普工4600在社会协同组织上,地方城市产业结构创新升级,先后成立了青岛市家庭服务业促进会、青岛市家政服务协会、青岛市母婴服务协会等多个行业协会。
针对老年人在政府管理体系上近几年的人才争夺中,青岛市家政服务企业形成了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以杭州、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由市发改、人社、商务、妇联分工负责普遍将关注点放在了大学生身上,共同推进的格局。
要推出更多具有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字等功能特点的产品普工其中,陆续放宽这一群体的落户门槛,家庭服务业协会有会员单位180家左右、家政服务业协会有会员单位70左右、青岛市母婴服务协会有会员单位120家,有的还给予安居补贴、购房优惠等。
这一定程度带动了大学生的就业地选择偏好。
普工招聘鼓励更多企业推出界面简单、操作方便的界面模式针对视力障碍人士各类服务人员近7万人。
解决"验证码"操作困难、按钮标签和图片信息不可读的问题因此,新一线城市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具有流程畅、时间短、效率高、竞争力强等鲜明特点的“昆盟通”货物贸易平台的诞生,从2014届的22%上升到了2018届的26%。
中国聋哑人现状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听不到美丽的声音,说不出动听的话语,只能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便是中国的两千万聋哑人。
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沟通,造成了他们工作、学习、娱乐、就医、维权等生活状态的混乱,许多低文化聋哑人甚至面临生存的危机。
曾经社会的忽略不仅让他们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了被动、尴尬、自卑的角色里,更使一些人在困窘与寂寞中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聋哑人生存现状堪忧。
基本信息据最新资料统计说明,我国听力语言残疾居视力残疾、肢残、智残等五大残疾之首,为2057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7%,其中7岁以下儿童约为80万人。
据统计,我国聋哑症的发病率约为2‰!按年均人口出生率计算,连同出生后2~3岁婴幼儿,每年总的群体达5700万,听损伤的发病人数约为17万。
我国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出生,约有3万听力损害的新生儿出现。
聋哑人遇到的问题生活问题:缺乏对外界的感知。
不能开车、不能献血(因为人道主义)等。
工作问题:因为生理原因会受到很多限制,很多类型的工作无法完成。
心理问题:因为所有生理缺陷,难免受到别人歧视,因此在克服生活方面的不便时需要坚强的意志力。
交流问题:大部分人不懂手语,难以沟通。
中国聋哑人生活现状1.工作状况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处于物业或失业状态。
即使成功就业工作内容也比较单一枯燥,且工资待遇差,如木工、插花、按摩等。
我国《残疾人保障法》要求各企业每年必须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但是多数厂家因为聋人缺乏基本的就业技能而拒绝提供就业岗位,他们宁愿每年交纳高额残疾人安置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接纳聋人入厂。
2.教育状况聋哑人家庭大部分无力承受让他们接受教育所需要的经济负担,上不起学。
而且,如今大部分聋哑学校还只是局限在语言沟通教育上,缺乏知识培养,使得学生缺乏基本的理解能力与处事能力,聋哑学校的师资力量也严重缺乏3.婚姻状况无收入或低收入聋人朋友在生活困境的夹缝中挣扎以求得自身的生存,根本无暇顾及个人的婚姻,或者因为身体残疾,经济状况差产生自卑心理,使得他们只在聋人群体中恋爱结合,造成下一代聋儿的降生。
1. 聋人大学生就业现状堪忧,就业问题突出(1)就业率低。
我国一直存在着残疾人就业率低的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就有钱鹏江、许琳等专家学者指出了残疾人就业率较低的问题。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残疾人在业率仅为 30.4%。
近 10 年中有十几篇研究文献中也比较一致地确认了该问题。
本次通过对 200 多名聋人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到几所高等学院聋人大学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普遍只有40%~50%,远远低于同时期健全大学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 70%~80%。
(2)就业岗位层次低。
聋人毕业生毕业后,大多难以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
据调查, 80%已就业的聋人大学生是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和那些没有接受过大中专教育的流水线工人一起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动。
岗位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但薪资水平低。
而且由于听力残疾,沟通不便,在与健全人进行岗位竞争时常处于劣势,岗位晋级、调薪的机会少,职业发展空间窄、职业发展前途渺茫。
(3)就业风险大。
首先,一些企业、事业单位接纳聋生工作是因为要应对国家政策(政策规定,企事业单位要按照一定比例接收残疾员工,否则要缴纳一定数量的就业保证金),或是要享受国家给接收残疾人的企业的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并非从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角度来接收残疾员工。
因此聋人大学生到岗后的工作稳定性并不强;其次,聋生在企业的发展是受制于聋生在社会上的被接纳程度,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残疾人(包括聋生)还是抱有职业歧视的,职业偏见就会导致聋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不顺利、前景渺茫;最后,聋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包括对工作的胜任度也会增加就业的风险性。
已经就业的聋生随时都可能失业,聋生隐性失业现象较多。
用人单位因为聋人生理上的缺陷,即便是招聘进去工作,依然在心理上很难真正接受或重用他们。
(4)就业薪酬、待遇低。
聋生的工资收入总体水平较低。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家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他们最看重的是员工能为企业创造多少效益,聋生由于先天的缺陷与自身的不足,一些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聋生怀有歧视和偏见,心理上会认为他们身有残疾,岗位工作能力不如健全人,对他们的工作能力信任度不高,因此在工作岗位和任务分配时常常安排聋生做一些最简单低级的工作,所以每月聋生拿到的薪资也比健全人少。
2. 影响聋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聋生自身、学校、社会及就业服务保障体系问题(1)自身问题。
一是沟通障碍。
聋生在与健全人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听力的缺陷,很难甚至根本无法从听觉渠道接收到有声语言和获得外界信息,更加无法用有声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这些问题都使他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被动。
聋生在与健全人交往时,健全人看不懂他们的手语,给他们之间的交流带来很多困难。
二是文化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相对落后,聋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基础就与健听人有很大的差距,进入大学后,基本以专业学习为主,文化素质的提升主要依靠自学。
多数聋生自学能力较差,即使大学毕业后,文化水平依然无法和正常大学生相比。
几所高等学院的老师普遍反映,聋人大学生的文化水平仅相当于健全学生的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
三是心理问题。
据调查,有近半数的聋生就业心态比较消极,其中 29%的人对就业是随波逐流, 9.3%的人是比较茫然,不知道方向,7.5%的人害怕就业,害怕找不到工作,害怕不能适应工作, 5.6% 的人内心焦虑,不知如何是好;对就业前景看好,感觉能顺利毕业的人也分别占到12.1%和 22.4%;同时,有 14%的人从来没有想过就业。
这表明聋生在对待就业的态度总体还是比较消极、被动。
主要表现在就业依赖他人,缺乏主观努力,就业心态被动消极,同时还常伴有自卑感,就业观念的不切实际,择业心理存在障碍等。
(2)学校教育问题。
一是聋人高等学校教育模式亟待调整。
目前导致聋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残疾人高等学院教育的失衡,许多高校无法有实效性地完成对聋人大学生德育培养、心理疏导以及就业指导。
二是就业心理教育的有效性亟待提升。
许多聋人高等学院就业指导只是一个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对于聋人大学毕业生来说,关键是根据聋生的身心特点抓好就业心理辅导,使聋生了解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以一种积极乐观心态对待求职就业。
但聋人高职学院的就业心理辅导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三是聋人高等学校就业支持系统需要优化。
首先,聋校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不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欠完善,会手语、懂特教的教师和辅助人员较少,能对聋生的就业给予辅助支持的老师不多。
其次,聋人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过少,专业口径狭窄。
聋生进校以后,适合聋生的专业不多,也缺乏对聋生心理素质、人际关系方面的培养,导致聋生在就业时很难达到社会的要求,得到社会的可。
最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对聋生的就业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大。
有些学校即使设置了就业服务中心,也大部分是为了健全学生服务,很多就业服务中心没有安排懂手语的老师,学校开展的就业辅导课程以及就业名家讲座有时也没有为聋生配备专门的手语翻译,聋生就业教育与指导缺少行动和实效性,聋生也失去了提高自己和开阔视野的机会,导致自己在小圈子里眼界得不到开拓,就业能力得不到提高。
四是聋人高等学院专业设置要突出特色。
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经过近20 年发展,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都有很大提高,政府在扶残助学中也增加了很大投入,但当前聋人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聋人的教育需求极不适应。
据访谈了解,目前几所质量较高的聋人高等学院专业设置较少,多以绘画创作、服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和计算机操作为主,与健全人的专业设置相比没有任何特色。
因此,聋人高等学院要面向市场需求,多开设一些适合聋人、特色鲜明的专业。
如动漫设计、影视表演专业等。
(3)社会环境问题。
首先是社会对聋人大学生的就业歧视。
作为聋生,由于生理缺陷,他们的所见、所闻、所知比起健全人显得更加浅薄、单纯和狭隘。
在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就业竞争时,容易被健全人排斥和轻视。
而国家经过多年改革,以前制定的针对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有时仅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真正执行起来有困难。
聋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有时感觉不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其次社会大众对聋生接纳程度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认为聋人是另类,聋人犯罪案例的报道使有的健全人片面地认为看待聋人。
这一类健全人对聋人漠不关心,不愿意主动了解和接纳聋人。
另一种认为聋人是弱势群体,应该多接触,多支持。
一些聋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事例,让人对聋人既同情又佩服,愿意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他们。
虽然这一类人愿意去了解接纳聋人,但是由于不了解聋人特殊的身心特点以及无法掌握手语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使得这部分人也难以真正意义走近聋人。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聋生的社会交往现状令人担忧。
聋生社会交往的障碍不仅仅是反映在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和心理方面的障碍,同时包括社交知识的匮乏、社交技能的笨拙和幼稚。
整体来看,健全人对聋人的了解和接纳程度还不高,这也加大了聋生回归主流的难度。
(4)就业服务保障体系问题。
一是就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社会上针对高职聋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少,聋人获取信息的渠道闭塞,在保护聋人就业权利方面缺乏刚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这些都阻碍了高职聋生劳动就业权利的实现。
二是就业扶持力度不够。
加强对聋生的就业扶持是从聋生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层面对聋生就业进行支持。
首先,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保障残疾人就业。
我国应制定完善的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及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政策。
要明确某些类型及某种规模的企业应该接受残疾人就业的比例,加大对那些没有按比例接纳残疾人就业、未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事业单位的处罚力度。
国家还要在执法层面上加强法制建设,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比较健全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成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或者授权委托残联等部门,定期对企业里的残疾人工作状况进行监督与检查,对国家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
其次,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对残疾人的就业指导课程及职业规划课程的建设,学校就业部门要加强对残疾人的专门就业指导与服务,让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掌握求职技巧。
这样才能让聋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
根据聋人大学生就业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我们提出以下九条建议,以提升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改善其就业状况:一是学院专门成立了“聋人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中心”,根据聋生身心特点做就业指导,让聋生及时了解就业动态。
二是完善各项就业创业工作制度。
三是在聋人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安排手语、有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的老师授课,保证授课效果。
四是邀请残疾人就业先进典型开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掌握求职技巧、树立就业信心,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五是多方联络、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校企合作,组织聋人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为残疾学生的就业联系更多招聘单位。
六是加强聋人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用人单位对残疾学生的看法与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对接市场。
七是加强与残联民政等部门的联络,及时了解残疾人方面的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和就业信息。
八是创建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搭建残疾人就业新平台。
九是借助媒体宣传,营造全社会助残扶残的良好风尚。
通过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残疾人就业的先进典型,赢得各方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