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自选练9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小题组合保分练58(时间:20分钟满分: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对人们传递积极的期望,会使他们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平添烦恼,甚至使人。
经济活动中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积极、耐心的理性评判会让经营风险更可控,商业周期更平顺;相反,凭空夸大负面消息,过分悲观情绪,常常,适得其反。
A.自暴自弃宣传杞人忧天B.畏葸不前宣传庸人自扰C.自暴自弃渲染庸人自扰D.畏葸不前渲染杞人忧天解析:选C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宣传: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常被放在政治环境中使用,特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
渲染:对事物铺张,夸大。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庸人自扰:本没事,自己找麻烦。
2.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从四十多公里外的铁路线望去,这座由中电总公司援助建成的水坝屹立在险象环生的峡谷中,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B.“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这喧嚣繁华的现代社会,要想守住心灵的一片净土,也许只能选择与世隔绝的生活了。
C.世上的路万千条,最值得你走的只有一条,此路在何方,当须你苦苦寻觅,这就不免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放出眼光用心抉择了。
D.南宋词人张孝祥被贬途经洞庭湖,写下了“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这样的好词以明高洁情怀,与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选B B项诗句出自鲁迅《自嘲》,句意: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此句表达了鲁迅与险恶的社会环境斗争到底的决心和斗志,与例句的“远离尘嚣”的意境不符。
3.下列诗句中不含借代的一项是( )A.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B.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小题组合保分练24(时间:20分钟满分: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星球大战7》上映前,整个北美影市沉寂长达一个月的时间为其积攒能量,而此能量一旦,立刻呈现出不可的巨大力量,影片创造了自电影工业出现以的单周最高收益。
《星球大战7》是一部的作品,它的缺陷和那些令人激动不已的亮点一样明显。
A.爆发遏止瑕不掩瑜B.暴发遏止瑕瑜互见C.爆发遏制瑕瑜互见D.暴发遏制瑕不掩瑜解析:选C 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
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革命、爆发战争)。
根据语境,第一空应选用“爆发”。
遏制:制止;控制。
遏止:阻止。
根据语境,第二空应选用“遏制”。
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
瑕瑜互见:比喻有缺点也有优点。
根据语境,第三空应选用“瑕瑜互见”。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C.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选D “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的名称说出,而用跟它有关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引人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A项,用“蛾眉”代人;B项,用“吴钩”代兵器;C项,用“尺素”代书信;D项,没有使用借代手法。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真正的文化,。
①城市的真正考验,不是政府的投入和保护,而是自民间的热爱②并非陈列在纪念馆里和展览会上,那不过是亡者之骸③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应时常响起历史老人的咳嗽声④文化应该是活的,活在人的日常习惯中⑤它的载体不是档案和文献,而是人的呼吸、举止A.①③②④⑤B.②⑤④①③C.②④⑤③①D.④②⑤③①解析:选C 解答本题,要先通读所有语句,把握文段内容,抓住关键衔接词、照应词。
附加题自选练2(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0分)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
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宋之世无诗焉。
然_宋_人_亦_不_可_免_于_有_情_也_故_凡_其_欢_愉_愁_怨_之_致_动_于_中_而_不_能_抑_者_类_发_于_诗_余_故_其_所_造_独_工_非_后_世_可_及。
盖以沉至之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之者骤遇如在耳目之表,久诵而得沉永之趣,则用意难也。
惟宋人专力事之,篇什既多,触景皆会。
天机所启,若出自然。
禾中王子介人,示予所著词,不下千余首,自前世李、晏、周、秦之徒,未有多于兹者也。
(节选自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解析:给文言文断句可借助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词语,如“也”一般是用在句末的语气词;“故”一般位于句首;“非”表否定判断。
答案: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每处1分)2.文段“自前世李、晏、周、秦之徒”中的“周、秦”分别是指词人和。
(2分)答案:周邦彦秦观(每空1分)3.请概括陈子龙认为宋人诗不如词的原因。
(3分)答:参考答案:①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作诗言理而不言情。
②宋人的欢愉愁怨之情涌动于内心不可抑制,是借助词抒发出的。
③宋人致力于写词。
(每点1分)参考译文:宋人不懂诗却勉强作诗。
宋人作诗,只讲道理却不抒写情感,所以整个宋代没有诗。
然而宋人内心也不可避免有情感,所以宋人的欢愉愁怨之情,涌动在内心不可抑制,大都借助词抒发出,所以宋人所作的词十分精巧,不是后人可以赶得上的。
十分深沉的思想表达出一定浅显明白,使读它的人猛然看到时就像在耳朵眼睛的表面一样(浅显),长时间诵读就能体会到深沉隽永的意趣,但想要运用它的意旨却很难。
只有宋人专门致力于作词,篇目已经很多,看到景物都会作词。
天赋的灵机开启,就像出于自然。
禾中的王介人,拿他所作的词给我看,不少于一千首,从前代的李清照、晏殊、周邦彦、秦观这一类人(看),没有比这个人作的词多的。
附加题自选练5(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0分)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
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奔竞之所不至也。
天_下_之_人_栖_止_于_嚣_崖_利_薮_目_眯_尘_沙_心_疲_计_算_欲_有_之_而_有_所_不_暇。
故幽人韵士,得以乘间而踞为一日之有。
夫幽人韵士者,处于不争之地,而以一切让天下之人者也。
惟夫山水花竹,欲以让人,而人未必乐受,故居之也安,而踞之也无祸。
(节选自袁宏道《瓶史》)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从整体上理解语段的大致意思,且要注意句子结构,如“目眯尘沙”和“心疲计算”两句对仗工整,中间应该断开。
另外,要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如“薮”是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或者人、物聚集的地方。
因此,“嚣崖利薮”应该连在一起,共同作为“栖止”的处所。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可断可不断,如“天下之人”是主语,它的后面可断可不断,如果题目限制断3处就不断,现在要求断4处,就需要在主谓之间断开。
答案: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每处1分) 2.袁宏道在文学上提出“说”,与、袁中道,合称“公安三袁”。
(2分)答案:性灵袁宗道(每空1分)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幽人韵士”钟爱山水花竹的原因。
(4分)答: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材料大意。
然后根据题干中要求的筛选信息的标准——“‘幽人韵士’钟爱山水花竹的原因”,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
如由“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可概括出“拒绝声色”,由“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可概括出“不争名利”等。
参考答案:①拒绝声色;②不争名利;③有暇欣赏;④居安无祸。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那些隐逸而风雅的士人,杜绝一切宴乐女色,他们的嗜好只能钟情于山水花竹。
山水花竹,既没有名利缠绕,也没有相伴名利而生的奔走争竞。
附加题自选练4(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0分)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
自颜而下,终晚唐无晋韵矣。
至五代李后主,始知病之,谓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
李之论一出,至宋米元章评之曰: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
又_曰_颜_行_书_可_观_真_便_入_俗_品_米_之_言_虽_近_风_不_为_无_理_然_能_言_而_行_不_逮。
至赵子昂出,一洗颜、柳之病,直以晋人为师,右军之后,一人而已。
(节选自《墨池琐录》)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解析:解答主观断句题主要靠对文意的理解,可利用判断主谓宾断句,也可利用一些停顿标志断句,比如“曰”后面要停顿,还可利用关联词断句,比如“虽……然……”,“然”前应断开。
答案:又曰/颜行书可观/真便入俗品/米之言虽近风/不为无理/然能言而行不逮(每处1分)2.《墨池琐录》的作者与《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的作者为同一人,请写出其朝代和姓名。
(2分)答:答案:明代杨慎(每空1分)3.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颜真卿书法之“病”。
(3分)答:参考答案:缺乏晋人气韵;(1分)遵循楷书笔法却没有楷书的长处显得丑陋。
(2分) 参考译文:书法的破坏,从颜真卿开始。
从颜真卿往后,一直到晚唐都没有晋人气韵了。
到五代李后主,才知道颜真卿的书法有问题,说颜真卿的书法有楷书笔法却没有楷书的长处,正像叉着手并着脚的人,就像种庄稼的老汉一样。
李煜的言论出后,到宋代米芾评论颜真卿的书法说:颜真卿的字笔头像馒头,十分丑恶让人讨厌。
又说颜真卿的行书可以一看,楷书就进入俗品,米芾的话虽然近于讽刺,也不是没有道理,然而他能说却做不到。
到赵子昂出现,他一下子去掉颜、柳的毛病,直接把晋人当老师,右军(王羲之)以后,就他一人罢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王熙凤极富心机,最善玩弄权术,她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最后落了个“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悲剧下场。
附加题自选练9(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0分)乾隆癸卯科浙江乡试,首题“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获售者鲜登第,时称“逸民榜”。
丙子科题“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所取文皆动宕发皇,登第者独多,时称“响榜”。
大抵场屋文字,察理宜精,而才不可敛;审法宜密,而笔不可枯。
必_也_以_沉_实_之_思_运_高_华_之_气_风_骨_近_于_古_而_声_调_合_于_今_斯_为_举_业_利_器。
(节选自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解析:考生可利用虚词和固定句式断句,如“也”作为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
还可利用句式结构断句,如“沉实之思”与“高华之气”、“风骨近于古”与“声调合于今”句式一致。
答案:必也/以沉实之思/运高华之气/风骨近于古/而声调合于今/斯为举业利器(每处1分)2.文中“癸卯”属于纪年法,在“乡试”中考中的人,称作。
(2分)答案:干支举人(每空1分)3.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影响考生“登第”的因素。
(3分)答:解析:由材料中的“所取文皆动宕发皇”“大抵场屋文字,察理宜精,而才不可敛”“以沉实之思……而声调合于今”等可知,影响登第的主观因素是考生的才华和所作文章的风格。
另外,由癸卯年和丙子年浙江考生登第情况的不同,还可分析出影响登第的客观因素是试题的质量。
参考答案:①试题的质量;②考生的才华;③文章的风格。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乾隆帝癸卯年科试浙江乡试,首题“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考中乡试的人很少有考中进士的,当时被称为“逸民榜”。
丙子年科试题为“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被选中的文章都气势动宕恣肆、主旨显豁,考中进士的人特别多,当时被称为“响榜”。
大概科场文字,体察道理应该精要,而才华不能收敛;详究方法应该严密,而文笔不能枯竭。
附加题专题南京市 2020 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一、阅读材料,完成 22~24 题。
(10 分)史迁创列传之体,列之为言,排列诸人为首尾,所以标异编年之传也。
然而列人名目,亦有不齐者。
或爵,淮阴侯之类。
或官,李将军之类。
或直书名。
虽非左氏之错出,究为义例不纯也。
或曰:“迁有微意焉。
”夫据事直书,善恶自见,《春秋》之意也。
七十列传称官爵者偶一见之余并直书姓名而又非例之所当贬。
则史迁创始之初,不能无失云尔。
(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 处)(4 分)七十列传称官爵者偶一见之余并直书姓名而又非例之所当贬。
23.文中的“史迁”“左氏”分别指我国历史上哪两位史官?(2 分)24.关于《史记》列传命名方式不统一的原因,材料中有哪两种观点?请简要概括。
(4 分)二、名著阅读题(15 分)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前往柴桑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建立了孙刘联盟,可见他洞悉天下大势,才智过人,胆略出众。
B.《边城》中,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同走“马路”,在夜晚轮流为翠翠唱歌,翠翠被二佬傩送的歌声打动。
C.《哈姆莱特》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的复仇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三线交织推动剧情发展。
D.《家》通过对高家三少爷觉慧和丫鬟鸣凤之间爱情悲剧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罪恶。
E.《药》中,正面描写了革命者夏瑜在狱中的斗争,他劝牢头阿义“造反”,还说“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因此遭到阿义的殴打。
26.简答题(10 分)(1)《红楼梦》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是哪个人物的判词?请简述其性格特征。
(6 分)(2)《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像饿虎扑向熟睡的儿童那样朝梳妆盒扑过来”,请简述小说中与这个“梳妆盒”相关的情节。
(4 分)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27~29 题。
附加题自选练6(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0分)元人非不读书,而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也,后人之曲则满纸皆书矣。
元_人_非_不_深_心_而_所_填_之_词_皆_觉_过_于_浅_近_以_其_深_而_出_之_以_浅_非_借_浅_以_文_其_不_深_也,后人之词则心口皆深矣。
(节选自《闲情偶寄》)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语段大意,然后要注意语句结构的完整性,如“元人非不深心”句子结构完整,后面的“而”是连词,用在下一句的开头,因此应该在“而”前停顿。
“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中的“非”表示否定,“借浅以文其不深”都是否定的内容,因此“非”前停顿。
答案: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每处1分)2.《闲情偶寄》的作者是代的(人名)。
(2分)答案:清李渔(每空1分)3.根据材料,概括元人之曲和后人之曲的异同。
(4分)答:参考答案:异:元人之曲用词浅显易懂,后人之曲则用词典雅精深。
(2分)同:两者思想内容上都较为深刻。
(2分)参考译文:元代人并非不读书,然而他们所作的曲子,绝对没有一点书卷气,这是因为他们有可用的书本知识而不愿去用,绝非应当用时却没有这方面的书本知识,后人的曲子却是满篇的书面之语。
元代人作曲并非没有深刻的立意,然而他们所填的词,人们都觉得过于浅显易懂,这是因为他们立意深但是表述浅显,并不是借助浅显的文字来掩饰立意的不深刻,后人的曲子则是立意和表述都非常精深。
二、名著阅读题(15分)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阿Q正传》中,小D为了革命,用砖砸开了静修庵,砸了静修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并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
B.《边城》中老船夫说翠翠“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崖摘了一把虎耳草”,这个唱歌的人其实就是二老傩送。
小题组合保分练50(时间:20分钟满分: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网络上大规模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造句热,使“喃东尼”。
事实上,现在它已经和“猴赛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词句一样,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一些词语逐步成了我们聊天必备的词汇,否则就显得“out”了。
A.暴发名声大噪演绎B.爆发名声大噪演化C.爆发声名鹊起演化D.暴发声名鹊起演绎解析:选C 解答该题,首先明确词语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考虑即可。
爆发: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速地发生。
适用范围比较广,如巨大的声音、重大事件等的突然出现。
暴发:得突然而猛烈。
适用范围较窄,多与和水相关的事物相连,如山洪、洪水等。
名声大噪: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
侧重于之前有点小名气,突然因为某原因而被世人所知。
声名鹊起:一时名声很大。
主要侧重于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突然因为某原因被世人所知。
演绎:由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
演化:演变,变化发展。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去年以,由于日方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和在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的错误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B.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
C.《感动中国》不只是一本具有感召力、能打动人心的书;而是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这个时代,也能让我们静静地反视自己。
D.我省将于10月在铜陵举办第三届民俗文化节,以展示安徽民俗的精粹、弘扬传统文化,唤起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为主题。
解析:选B A项,主语残缺,去掉“由于”或“使”。
C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把“而是”改为“而且是”。
D项,句式杂糅,把最后的“为主题”移至“弘扬传统文化”的后面。
3.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中第五十一条规定:公路养护作业需要封闭公路
的,,,,,,;不能绕行的,应当修建临时道路。
①并且作业期限超过30日的
②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应当在作业开始之日前5日向社会公告
③作业路段长度在2公里以上
④明确绕行路线,并在绕行处设置标志
⑤或者占用半幅公路进行作业
⑥除紧急情况外
A.③②④⑥①⑤B.⑤③①⑥②④
C.⑤④③①⑥② D.②⑤③①④⑥
解析:选B 作答此类试题,要通读所给的几个句子,并找出与上下文联系紧密的关键词。
就本题而言,⑤句中的“占用半幅公路”与横线前的“需要封闭公路”应紧密相连;④句中的“在绕行处设置标志”与横线后的“不能绕行的”联系紧密。
因此,⑤句应放在第一空,④句应放在最后一空。
考生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5.下列对“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会徽(右图)的
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会徽中心图形由“残疾人”三字的汉语拼
音首字母CJR组成,与国际上通用的残疾人标志相
近,使人一看便知是代表残疾人。
附加题自选练9
(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0分)
乾隆癸卯科浙江乡试,首题“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获售者鲜登第,时称“逸民榜”。
丙子科题“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所取文皆动宕发皇,登第者独多,时称“响榜”。
大抵场屋文字,察理宜精,而才不可敛;审法宜密,而笔不可枯。
必_也_以_沉_实_之_思_运_高_华_之_气_风_骨_近_于_古_而_声_调_合_于_今_斯_为_举_业_利_器。
(节选自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解析:考生可利用虚词和固定句式断句,如“也”作为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
还可利用句式结构断句,如“沉实之思”与“高华之气”、“风骨近于古”与“声调合于今”句式一致。
答案:必也/以沉实之思/运高华之气/风骨近于古/而声调合于今/斯为举业利器(每处1分)
2.文中“癸卯”属于纪年法,在“乡试”中考中的人,称作。
(2分)
答案:干支举人(每空1分)
3.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影响考生“登第”的因素。
(3分)
答:
解析:由材料中的“所取文皆动宕发皇”“大抵场屋文字,察理宜精,而才不可敛”“以沉实之思……而声调合于今”等可知,影响登第的主观因素是考生的才华和所作文章的风格。
另外,由癸卯年和丙子年浙江考生登第情况的不同,还可分析出影响登第的客观因素是试题的质量。
参考答案:①试题的质量;②考生的才华;③文章的风格。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乾隆帝癸卯年科试浙江乡试,首题“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考中乡试的人很少有考中进士的,当时被称为“逸民榜”。
丙子年科试题为“夫
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被选中的文章都气势动宕恣肆、主旨显豁,考中进士的人特别多,当时被称为“响榜”。
大概科场文字,体察道理应该精要,而才华不能收敛;详究方法应该严密,而文笔不能枯竭。
一定要运用深沉笃实的构思,运用高贵华美的才气,风骨接近古代,然而声调与当今相合,这是应对科举考试的锋利的武器。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红楼梦》中,紫鹃原名鹦哥,是贾母房里的丫头,后被贾母派去服侍黛玉,改名紫鹃,她一心一意为黛玉着想,敢于直接指出黛玉的过错。
B.《边城》中,沈从文重在“显美”,展现了山民的自然人性和传统美德,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寄托了作者重塑民族精神的理想。
C.《茶馆》中,面对专横的宋恩子,常四爷愤言道:“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真可谓无惧恶人,仗义执言。
D.《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曾经与大块头黑人掰手腕比手劲儿,取得胜利后被众人称为“冠军”。
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去做,就能打败任何人。
E.《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初次见到堂弟查理,认为他是从天上而降的神人,这使她第一次梦见绫罗绸缎,第一次希望自己显得漂亮。
解析:选CE C项,常四爷面对的不是“宋恩子”,应是“二德子”;E项,“第一次梦见绫罗绸缎”的人是拿侬。
5.简答题(10分)
(1)《三国演义》中,诗句“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共同涉及的人物除了刘备外,还有谁?请根据诗句内容概括其形象特征。
(5分)
答:
(2)《哈姆雷特》第五幕中,雷欧提斯说:“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了。
”请简述“这奸恶的诡计”的内容。
(5分) 答:
参考答案:(1)吕布。
(1分)武艺高超,颇有谋略;(2分)贪恋美色,刚愎自用。
(2分)
(2)国王克劳狄斯鼓动雷欧提斯为父复仇,唆使他准备一把利剑与哈姆雷特比剑,(2分)并且自己预备好一杯毒酒,庆祝哈姆雷特胜利,确保杀死哈姆雷特。
(1分)雷欧提斯应允,还在剑刃上涂上毒药,以达到复仇的目的。
(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8题。
在传统的哲学思辨中,诚与信既是相关的范畴,又有不同的内涵。
简单说,诚,关注内在自觉,是内圣之道;信,注重外在实践,是外王之道。
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实则合乎内圣外王的哲学理路。
《大学》反复论说,“意诚而后心正”,而正心诚意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这里,诚是修养方法。
同时,诚又是道德境界。
孟子也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与天地同参,与万物同体,这正是儒者所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
“信”往往着眼于人际交往中的重诺守信。
《论语》中多次提到关于“信”的教诲,比如“敬事而信”“谨而信”“朋友信之”“信以成之”等。
董仲舒更是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既是行为规范,又是道德准则,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管子》有云:“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诚信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所在。
《吕氏春秋》进一步论述说:“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
”诚信缺失的危害极其严重,国家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凋敝,人人自危。
对于个人而言,诚信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又说:“言忠信,行笃敬。
”
诚信要以固执善道、止于至善为依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荀子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
”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儒家是一以贯之的。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6.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诚”与“信”的区别。
(4分)
答:
参考答案:①诚,关注内在自觉,是内圣之道;信,注重外在实践,是外王之道。
②诚既是修养方法,又是道德境界;信往往着眼于人际交往中的重诺守信,既是行为规范,又是道德准则。
(每点2分)
7.诚信缺失有哪些危害?请简要概括。
(5分)
答:
参考答案:①国家诚信缺失,就会造成动荡不安的局面;②社会诚信缺失,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经济的凋敝,人人自危;③个人诚信缺失,就会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
8.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个人怎样才能做到诚信。
(6分)
答:
参考答案:①要以固执善道、止于至善为依归,做到言必信,行必果;②要以诚养德,以信立身,做事合乎道义;③要将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