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25
2024年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为增强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能力,确保危害因素浓度受到有效控制并满足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进而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本公司特制定此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承担起指导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及检测工作的职责。
(二)本公司需定期检测以下职业病危害因素:1、粉尘:主要存在于开料与打磨环节。
2、噪声:主要产生于开料环节。
(三)公司应指派专职人员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工作。
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每月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实施一次监测,每周对作业场所噪声强度进行一次监测,并确保职业病防护设施及用具的正常使用。
若出现监测能力不足的情况,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执行日常监测。
(四)公司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执行检测、辨识与评估工作,具体包括:1、依据公司生产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职业危害检测点,并绘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分布示意图。
2、对检测结果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检测地点或岗位,应相应增加检测频次。
3、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至少每三年开展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4、若作业场所、工艺流程或设备发生重大变革,应重新进行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估。
(五)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应至少每年对职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执行一次内部审查,并对不符合防尘要求的作业场所进行及时整改。
(六)检测结果的记录、报告与公示应遵循以下流程: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需建立完整的检测档案。
2、所有检测数据应在获取后及时进行分析和利用。
3、日常监测、检测与评价的结果应迅速公示于检测点及人员密集区域,公示内容应包括检测地点、日期、项目、结果、职业接触限值及评价等。
(七)将检测费用纳入职业病防治经费预算范畴。
2024年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二)为增强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能力,确保有效管理并控制这些危害因素,以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进而降低职业病危害的风险,本公司特制定以下规章制度。
目次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 (2)5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基本原则 (3)6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程序 (3)7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 (3)8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4)9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质量控制 (4)附录A(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评价方法 (5)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类别、基本原则、内容、程序、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以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200 高温作业分级GB 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适用与维护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8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一、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重要性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是指对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护领域的现状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防护工作,防止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重要性在于:1、可以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护现状,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防护工作;2、可以及时发现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改善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护状况;3、可以及时发现用人单位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1、组织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用人单位要组织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根据职业病防护规定,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并确定评价周期。
2、组织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人员用人单位应组织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人员,评价人员应具备职业病防护知识和能力,并经过专业培训。
3、评价职业病危害现状用人单位应根据职业病防护规定,评价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包括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等。
4、编制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用人单位应根据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编制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并将评价报告提交给有关部门。
三、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的实施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的实施,必须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依据职业病防护规定,组织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及时发现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实例:某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显示,该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排放,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职业病防护措施不足,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根据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该用人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加强职业病防护措施,完善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从而防止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四、总结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的实施,对于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防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湖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6年全省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评估情况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12.22•【字号】•【施行日期】2016.12.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疾病防控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6年全省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评估情况的通报鄂安办〔2016〕74号各市(州)、直管市、林区安委会: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继续开展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统计〔2016〕18号)和《省安监局关于开展2016年全省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的通知》(鄂安监发〔2016〕77号)精神,省安监局组织专班对在总局抽查评估的基础上,对全省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现将相关情况通报如下:一、基本情况本次评估的时段区间为2015年元月至12月,内容包括资料审查和现场审查两部分。
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林区均参加了评估(其中宜昌市、荆门市由国家安监总局直接进行评估审查)。
通过集中审查630家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台账资料,实地评估67家企业的工作场所,全面掌握了全省各地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状况,并根据综合评分情况对评估地区进行排名通报(直管市、林区单独排序)。
评估结果为:优秀地区(80分以上)有孝感、武汉、鄂州、黄冈、宜昌、荆门、襄阳、恩施、咸宁、神农架林区、潜江、仙桃、天门,良好地区(70-80分)有荆州、黄石、随州、十堰。
(各地区评估指标情况见附件)。
二、主要成效今年评估结果与2015年相比总体进步明显,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负责人职业卫生培训率和职业病防治监督覆盖率增幅较大,分别达到17.1%、14.6%和11.9%;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分别增长了8.6个和4.8个百分点;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和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率在持平的基础上略有增长,分别为1%和0.4%;防治评估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各地对评估工作高度重视,组织周密,督导有力。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体系一、客观的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有效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做好公司职业卫生监测工作,使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特制订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内部职业健康管理和职业危害因素控制。
三、检测出的职业危害因素类型主要包括工作场所的粉尘、有害气体和噪声等危害因素。
四、工作负荷1、公司职业健康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制度的评审、修订,及本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
2、职业危害管理机构在公司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监督公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分级管理,委托具有合法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每三年进行公司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
保存监测结果和评价报告,存入职业病卫生档案。
3、职业病危害管理机构负责每月两次对确认的职业病危害监测项目和监测点进行日常检测,根据国家标准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级,同时公布监测结果。
4、职业病危害管理机构应当制定年度监测制度、评价计划和监测经费预算,财务科要保障监测经费的实施。
五、工作要求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如实向安全监督部门报告本单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监测结果和评价报告。
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的设置和检测周期的确定,应当符合规定,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3、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日常监测或委托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监测结果,对照国家有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进行合规性判断和评价,并出具报告,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公示。
4、如有发现检测结果异常,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对检测结果异常的工作场所进行整改,及时杜绝事故的发生。
5、发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安检科应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给有关单位,督促其采取相关的治理措施,治理达标后方能生产。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AQ/T 4270-2015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依据、范围、方法、程序与内容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89(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4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203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23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 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5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AQ/T 8008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3 术语和定义GBZ/T 22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Z/T 224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用人单位employing unit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等劳动报酬的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
3.2 职业病危害occupational hazard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各种危害。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要求ZW—JB—2014—004一、评价范围原则上以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内容为准,并包括拟建项目建设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
对于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评价范围还应包括建设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基本情况以及设备设施的利旧内容。
对于可研阶段施工方案尚未确定的情况,预评价报告可作说明后省去相关分析评价内容,仅需在补充措施建议中明确建设单位相关职责;待施工方案最终确定后,建设单位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补充相关预评价内容,并报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二、评价方法根据拟建项目的具体情况,一般采用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三、评价基本原则1.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2.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
3.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四、评价过程1.工程分析通过工程分析,明确拟建项目概况、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与产品的名称和用(产)量、岗位设置及人员数量、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建设施工工艺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等内容,并初步识别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及建设期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特点与分布。
对于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分析还应明确工程利旧情况。
2.类比调查本部分适用于采用类比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建设项目。
1)类比企业职业卫生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类比企业与拟建项目的可比性分析;类比企业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的作业岗位、接触人员、接触时间、接触频度等;类比企业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及运行维护状况;类比企业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与使用情况;类比企业应急救援设施设置等。
2)类比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尽可能收集类比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最新检测资料,分析明确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布及其浓度(强度)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引言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工作环境中对劳动者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其存在广泛性和持续性给劳动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促进工作环境的改善,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包括评价方法、监测指标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1.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方法1.1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可以了解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危害因素种类、程度和分布情况。
常用的调查方法包括:•手工调查:调查员在工作场所进行实地勘察,手工记录危害因素的类型、数量和相关信息。
•问卷调查:向工作人员发送问卷,了解其工作环境以及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因素。
•设备监测:使用专业设备对工作场所进行监测,检测和测量危害因素的浓度和暴露时间。
•样本分析:采集工作场所空气、水或粉尘等样本,通过实验室分析得出危害因素的含量。
1.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指标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时,需要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
常用的指标包括:•浓度指标:比如空气中某种有害物质的浓度。
•接触指标:对劳动者与危害因素接触的频率、路径和方式进行评估。
•暴露时间指标:评估劳动者与危害因素接触的时间长短。
•风险评估指标:综合考虑危害因素的浓度、接触情况等因素,评估劳动者患职业病的风险程度。
1.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结果分析通过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结果的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控措施。
分析内容包括:•危害因素的主要来源和分布情况。
•某些危害因素超标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
•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与某类职业病发病率的关联性。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为了及时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变化趋势,并加强对其的监测和评价,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2.1 监测指标的选择选择适当的监测指标是建立有效监测评价制度的关键。
在制定监测指标时,需考虑以下要素:•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和种类。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引言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对身体产生的有害影响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评价职业病危害现状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保护员工的健康和权益。
本文旨在探讨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
一、背景职业病导致了大量的劳动力损失和死亡,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用人单位应对职业病危害进行全面评价,以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
二、评价目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旨在了解用人单位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程度,确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促进用人单位建立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三、评价内容1.工作场所环境评价:分析用人单位工作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空气质量、噪声、光照等,评估对员工工作的潜在危害。
2.工作过程评价:分析用人单位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加班情况等,评估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3.劳动操作评价:分析用人单位的劳动操作过程,包括人机工程学评价、操作规范性评价等,评估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分析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评估员工长期接触这些因素的风险程度。
5.职业病发病情况评价:分析用人单位职业病发病情况,包括职业病检出率、工伤率等,在此基础上评估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控的有效性。
四、评价方法1.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员工的职业病史、接触危害因素的情况、就医情况等,了解员工对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控措施的感知和满意度。
2.现场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工作场所、观察工作过程、检查工作环境等,获取直观的信息和数据,评估职业病危害现状。
3.实验室分析:对工作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进行采样、分析,评估其对员工健康的潜在风险。
4.统计数据分析:通过分析用人单位的工伤率、职业病检出率等统计数据,评估职业病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五、评价结果在完成评价后,用人单位应根据评价结果,评估职业病危害的程度,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湖北省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现就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以下简称“现状评价”)工作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总则一、现状评价目的按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通过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为用人单位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提供依据,为维护劳动者健康和权益提供合法保障,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职业病危害分类监管、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现状评价原则(一)现状评价工作应遵循依法、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二)现状评价应在用人单位生产运行正常情况下进行;(三)现状评价应符合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相关规定。
三、现状评价对象范围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对象是指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已投入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
属于下列范围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一)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职业病危害较重的用人单位,视情况,可五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职业病危害一般的用人单位,视情开展现状评价;(二)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用人单位,正式复工前应进行一次现状评价;(三)初次申请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或有效期届满换证前一年内,必须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四、现状评价主要内容现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概况(现状);总体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辅助用室、建筑设计卫生标准执行状况;产品、中间产品、原辅材料及废弃物种类和产量;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分布、作业方式、时间及接触水平、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和整改落实情况等。
五、现状评价程序(一)现状评价准备阶段:评价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签订评价工作合同。
开展现场调查、收集用人单位相关基本情况、技术、设计资料以及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等材料、编制现状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要点等(编制现状评价方案基本要求见附件1)。
(二)现状评价实施阶段:依据评价方案在工作场所开展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核实等工作,并对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现状评价工作程序见附件2)。
(三)编制评价报告阶段:现状评价报告是职业病危害防护方面的综合技术报告,应全面、系统、概括地反映职业病危害和控制现状,按照现状评价报告编写基本要求,汇总、分析所得的资料、数据,科学确定风险类别,有针对地提出需要完善的措施和意见,做到表述简洁、用语规范、结论明确。
职业病危害一般项目可编制现状评价报告表。
职业病危害较重、严重项目应编制现状评价报告书。
评价机构应对编制报告阶段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报告编写基本要求见附件3,报告书格式见附件4,报告表格式见附件5)。
(四)现状评价报告书评审阶段:职业病危害较重、严重的用人单位组织对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进行技术审查,应当从省、市职业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不少于3名专家参与评审,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派人参与。
(五)现状评价结果报告阶段:用人单位应于现状评价报告完成之日起30日内,按照属地分级管理原则,向负责其日常监管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交现状评价报告及有关资料。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收到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后,应当对上报的文件、资料是否齐全进行核对,并自收到报告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上报的文件、资料是否符合要求出具通知书。
不符合要求的,书面告知用人单位并说明理由(现状评价应上报的资料见附件6)。
(六)现状评价结果告知阶段用人单位应落实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向劳动者公布评价结果和整改措施,并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及整改情况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
六、现状评价监督管理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认定,在我省已取得或已备案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可在资质许可范围内从事现状评价工作。
各市、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按照规定对辖区内用人单位和从事现状评价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施日常监管,并将开展工作年度情况,于次年元月底前上报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附则现状评价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二)《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2002年国务院第352号令);(三)《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47号令);(四)《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1号);(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73号);(六)《省安监局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鄂安监发〔2012〕222号);(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八)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有关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规定。
附件1现状评价方案的编制(一)资料收集1.技术资料主要包括:a 用人单位概况;b 生产过程的物料、产品;c 生产工艺;d 生产设备设施;e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以及运行效果;f 有关设计图纸;g 有关职业卫生现场检测资料;h 有关劳动者职业性健康检查资料。
2.职业卫生管理的各类资料主要包括:a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的设置和运行情况;b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贯彻执行情况;c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工种(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落实和现场运行情况;d职业健康宣传培训及健康监护落实情况;e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及检测情况等。
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4.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
(二)现状评价方案现状评价方案应在充分研读有关资料和初步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把握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现状特征,明确评价重点、范围、内容、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
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概述。
用人单位概况、评价任务由来、评价目的等。
2.评价依据。
列出适用于评价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3.评价方法。
根据用人单位的特点,设定评价范围、评价单元和评价内容,选定适用的评价方法。
4.现场职业卫生调查。
在了解用人单位(或项目)生产运行情况和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调查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置、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及产品、建筑卫生学、岗位分布和作业方式、划分评价单元,明确各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警示标识,应急救援设施、辅助卫生设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等调查内容。
5.检测方案。
确定单元(或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方法、检测点、检测对象和样品数等。
可行时,宜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参数检测。
职业卫生检测一般包括:a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根据检测规范和方法,对化学因素、粉尘、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不良气象条件等因素进行检测。
b职业病防护设施参数检测。
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防护参数进行检测,尤其在有害因素超标时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防护参数进行调查和检测。
c建筑设计卫生参数检测。
根据现行检测规范和方法,对通排风、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设计卫生参数内容进行检测。
6、组织计划。
包括评价程序、质量控制措施、工作进度、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
附件2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程序注 *:质控审查由评价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召开专家评审会或内审会;**:由用人单位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查,专家审查的程序和内容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附件3现状评价报告书的编制要求现状评价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内容,文字表述应简洁、用语应规范、结论应明确,需以数字或图片表达的内容,应尽可能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便于阅读和审查。
原始资料及数据计算过程等可不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件。
评价报告书主要包括:(一)总论1.用人单位简介。
主要包括用人企业名称、机构代码、地点、性质、行业分类、产品及其规模、员工人数及其生产班制、建筑物情况等。
2.评价目的。
3.评价内容及范围。
4.评价方法。
描述评价活动中应用的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查表、风险评估分析等内容。
5.评价程序。
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要表述评价工作过程。
6.质量控制。
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述评价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二)用人单位概况以及运行情况调查(三)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调查与评价(四)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检测与评价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其接触水平调查。
对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岗位分布和作业方式、作业时间等进行调查,对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2.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实施。
a) 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仪器、频次、检测点设置、气象条件等内容;b) 现场检测要严格依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执行;对定点的代表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及其检测选择、采样的工作时段选择等问题,应有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规定。
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评价。
检测结果经整理分析后,用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进行合理表述,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五)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调查与评价1.防护设施设置及运行情况。
2.防护设施参数检测。
主要包括防尘、防毒、噪声与振动控制、防暑降温、防潮防寒、事故应急通风等参数检测。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超标时,应对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检测,分析超标原因。
3.防护设施检修、维护情况、技术改造和更新情况。
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和评价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现有的防护设施能否满足职业卫生防护的要求。
4.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结论和建议与现状的对比分析。
(六)建筑设计卫生及辅助用室调查与评价1.建筑设计卫生。
主要包括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设计卫生的调查、检测(可行时,应明确检测方法、仪器、内容)。
2.辅助用室。
主要包括工作场所办公室、生产卫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室(休息室、食堂、厕所)、妇女卫生室、医务室等。
(七)个人防护用品调查与评价1.防护用品配置种类、数量及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