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28
--------------------------------------------------江苏省木制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规范(试行)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目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现状评价概述 (1)5 评价报告书编制 (2)附录A (资料性附录)引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8)附录B (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程序 (9)附录C(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应收集的主要资料 (10)附录D(资料性附录)木制家具制造企业作业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列举 (11)附录E(资料性附录)木制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检查表 (12)附录F(资料性附录)整改情况复查验收表 (17)附录G-1(规范性附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格式 (18)附录G-2(规范性附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封面格式 (19)附录G-3 (规范性附录)著录项样张 (20)江苏省木制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规范(试行)1 范围本规范规定江苏省木制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目的、基本原则、依据、内容、方法、程序和报告编制的格式及内容等。
本规范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内的木制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附录A所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内容。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3 术语和定义GBZ/T 224中规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木制家具制造企业 wood-furniture manufactories指用木材材料(包括竹、藤、复合木质材料)制作的,具有坐卧、凭倚、储藏、间隔等功能,可用于住宅、旅馆、办公室、学校、餐馆、医院、剧场、公园、船舰、飞机、机动车等任何场所的各种家具的制造企业。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一、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重要性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是指对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护领域的现状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防护工作,防止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重要性在于:1、可以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护现状,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防护工作;2、可以及时发现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改善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护状况;3、可以及时发现用人单位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1、组织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用人单位要组织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根据职业病防护规定,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并确定评价周期。
2、组织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人员用人单位应组织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人员,评价人员应具备职业病防护知识和能力,并经过专业培训。
3、评价职业病危害现状用人单位应根据职业病防护规定,评价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包括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等。
4、编制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用人单位应根据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编制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并将评价报告提交给有关部门。
三、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的实施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的实施,必须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依据职业病防护规定,组织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及时发现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实例:某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显示,该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排放,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职业病防护措施不足,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根据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该用人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加强职业病防护措施,完善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从而防止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四、总结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的实施,对于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防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河北省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暂行)1 范围本导则适用于河北省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煤矿企业除外,以下简称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本导则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目的及基本原则、依据、范围、方法、程序、内容、报告编制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引用文件中,凡是注日期的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二部分:物理因素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88 职业卫生监护技术规范GBZ/T 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4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5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 203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4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指南GBZ/T 223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 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5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 229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GBZ/T 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Z/T205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T 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 2626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 2890 《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规范》GB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3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J8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 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T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AQ /T9002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规范》GB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1)第52号,根据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修正)《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8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73号《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安监总安健[2012]89号)《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职业卫生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工作的通知》()《河北省安全监管局关于印发<河北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管实施细则>的通知》(冀安监管[2012]4号)《河北省安全监管局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冀安监管职健[2012]90号)《河北省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实施办法(暂行)》(冀安监管职健[2010]120号)《河北省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河北省政府令第12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现状评价技术导则引言本文档旨在为用人单位提供一份职业健康现状评价技术导则,以帮助他们评估、改善和维护职业健康和安全。
这些评价技术旨在通过识别和解决职业健康风险,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本文档的目标是为用人单位提供指导,从而确保他们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员工的权益。
职业健康现状评价的目的职业健康现状评价是一项系统性的评估,旨在识别和评估与工作场所有关的职业健康风险和危害。
通过评估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员工的健康状况,用人单位可以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这些风险。
职业健康现状评价的步骤职业健康现状评价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有关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基本信息- 了解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职业危害因素。
- 确定工作任务的性质、频率和持续时间。
2. 评估员工的健康状况- 了解员工的职业健康史和职业病的发生情况。
- 进行体检和健康调查,以确定员工目前的健康状况。
3. 评估工作环境的职业危害程度- 使用合适的设备和方法进行职业危害检测,如空气质量测量、噪声测量等。
- 评估职业危害对员工的暴露程度和潜在风险。
4. 分析评估结果- 对职业健康风险和危害进行分析和评估。
- 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5. 采取改善和控制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健康改善和控制计划。
- 采取必要的工程、行政和个体防护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健康风险。
6. 监测和评估措施的有效性- 建立监测机制,定期检查职业健康改善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 对实施的措施进行评估,如果必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现状评价技术的导则,通过对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员工健康状况的评估,用人单位可以识别和解决职业健康风险。
这些评价技术不仅有助于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还有助于用人单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然而,实施职业健康现状评价的过程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设备的支持,用人单位应尽可能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和指导。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技术导则你知道吗?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常常被忽视,尤其是职业病。
嗯,你没听错,职业病不是什么遥远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身边,等着你不小心踩雷。
比如说,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的你,可能觉得没啥事,殊不知,长期坐着不动,脊椎那可是受罪了。
再比如,厂房里的工人,长时间接触化学品,也可能因为不注意,成了“职业病”的“幸运儿”。
这就好比你早上喝了杯太热的咖啡,手刚拿到杯子时,还觉得没什么,结果一口下去,舌头差点烫成两瓣,职业病也是这么悄悄潜伏着,没准就在你身边。
所以呢,这个《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技术导则》就显得特别重要。
它就像是给企业和员工带来的“健康保镖”,一旦你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病风险被发现,马上就能处理,避免了后续麻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这个导则的作用其实就像“紧急刹车”,让那些潜伏的“杀手”没法继续伪装,提前打个“预防针”。
企业要按照这份导则,定期给员工做职业病危害的检测和评估,查一查有没有不小心踩到“地雷”,防止出了事才想起来检查,那就太晚了,事已至此,后悔也无济于事。
你说,为什么有些公司老觉得这些“职业病危害”不重要?可能是因为一开始看不出来什么,时间久了,才慢慢显现出来,那时候想防也来不及了。
你可能想,职业病的风险不就是工人、矿工才会有嘛。
错!这可不一定。
就拿办公室白领来说,长期对着电脑,眼睛干涩、颈椎酸痛、手腕麻木,谁能保证这些问题不会在你身上发生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一旦长时间累积,后果可不轻。
你要是听说过“工伤”两个字,那就更懂得小心了。
不管你是做什么的,都可能遇到职业病的“潜在威胁”,关键是你有没有做好防范。
这份导则到底具体要求什么呢?其实它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查、评估,让企业清楚知道自己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究竟暴露在什么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下,哪些因素比较严重,需要优先解决。
就像医生给你体检一样,先看看你的身体状况,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开药方。
这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技术要求,比如要进行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测量,检查环境噪声、温湿度等等。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引言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对身体产生的有害影响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评价职业病危害现状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保护员工的健康和权益。
本文旨在探讨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
一、背景职业病导致了大量的劳动力损失和死亡,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用人单位应对职业病危害进行全面评价,以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
二、评价目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旨在了解用人单位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程度,确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促进用人单位建立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三、评价内容1.工作场所环境评价:分析用人单位工作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空气质量、噪声、光照等,评估对员工工作的潜在危害。
2.工作过程评价:分析用人单位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加班情况等,评估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3.劳动操作评价:分析用人单位的劳动操作过程,包括人机工程学评价、操作规范性评价等,评估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分析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评估员工长期接触这些因素的风险程度。
5.职业病发病情况评价:分析用人单位职业病发病情况,包括职业病检出率、工伤率等,在此基础上评估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控的有效性。
四、评价方法1.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员工的职业病史、接触危害因素的情况、就医情况等,了解员工对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控措施的感知和满意度。
2.现场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工作场所、观察工作过程、检查工作环境等,获取直观的信息和数据,评估职业病危害现状。
3.实验室分析:对工作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进行采样、分析,评估其对员工健康的潜在风险。
4.统计数据分析:通过分析用人单位的工伤率、职业病检出率等统计数据,评估职业病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五、评价结果在完成评价后,用人单位应根据评价结果,评估职业病危害的程度,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文稿版次选择 ICS 13.100C 04DB34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DB 34/T 2752—2016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The guidelines for status quo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 of the employingunit2016 - 12 - 30 发布2017 - 01 - 30 实施 安 徽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马鞍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修平、华绍广、汪黎明、李波、吴将有、曹多志、余向东、黄元、万立力、朱江丽、王富军、于先坤。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评价目的与评价要求、评价依据、评价范围与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方案编制和评价报告编制等。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但不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50019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33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89(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4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203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23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 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5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 229(所有部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DB34/T 2751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基本工作要求与评估3 术语和定义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劳动者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与措施以及防护效果、劳动者的健康受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情况等进行的综合评价。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编制章节设置及内容1总论现状评价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内容,文字描述应简洁、用语应规范、结论应明确,原始资料及数据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件。
评价报告书主要由以下章节和内容组成:1.1用人单位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的名称、隶属关系、地点、登记注册类型、规模、企业类型、行业代码、投产时间、劳动者人数及其工作制度,主要产品及生产工艺及任务由来等内容。
1.2 评价依据1.2.1法律、法规、规章1.2.2技术规范和标准按以下顺序排列GBZ系列标准、GBZ/T系列标准、GB系列标准、GB/T系列标准、GBJ系列标准、AQ系列标准、AQ/T系列标准、其他相关行业标准。
1.2.3任务依据项目委托书1.2.4基础技术资料立项文件、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等相关文件及资料。
1.3 评价目的1.3.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3.2明确用人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以及评价职业卫生管理状况,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
1.3.3针对不同用人单位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具体要求。
1.3.4 为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3.5 为对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依据。
1.4 评价范围包括本次评价委托方所委托的评价区域内产生和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公用工程,主要针对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效果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评价。
1.5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卫生学、生产工艺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分布及对人体健康影响、作业方式及接触水平、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运行情况、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健康监护、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其落实情况等、职业病防治经费(近三年)。
附件1安徽省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试行)1. 范围本导则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依据、内容、方法、程序和报告书编写格式等。
本导则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除煤矿企业以外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本导则不包含涉及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导则。
然而,鼓励本导则使用方根据本导则的编写精神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60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方法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4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203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4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信息指南GBZ/T 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5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T 4754-201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8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1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安健〔2012〕73号文发布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国统字〔2011〕75号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国统字〔2011〕86号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的通知》皖安监健〔2013〕42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1 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安徽省行政区域内已经投产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煤矿用人单位除外)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本导则规定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依据、内容、方法、程序和报告编写格式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导则,然而,鼓励根据本导则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3.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用人单位根据职业病防治相关管理规定,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对本单位在正常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和(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职业健康管理等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为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和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提供依据,并为监管部门做好工作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 评价目的和基本原则4.1 目的4.1.1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4.1.2 明确用人单位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4.1.3 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1.4 为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和职业病危害申报提供依据。
4.2 基本原则4.2.1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用人单位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4.2.2 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
4.2.3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应在用人单位处于正常生产状态,并能达到最初设计的生产负荷条件下进行。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试行)1. 范围本导则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依据、内容、方法、程序和报告书编写格式等。
本导则适用于在沪已经投产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存在职业病危害的除煤矿企业以外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本导则不包含涉及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现状评价的导则将另行发布。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导则。
然而,鼓励本导则使用方根据本导则的编写精神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60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方法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4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203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4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信息指南GBZ/T 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5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T 4754-201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8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1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安监总安健〔2012〕73号文通知发布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国统字〔2011〕75号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国统字〔2011〕86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险现状评估技术导则介绍本文档旨在为用人单位职业病危险现状评估提供技术导则。
通过评估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险现状,可以发现潜在的职业病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病危险现状评估步骤步骤一:准备阶段在开始评估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获取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包括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
- 收集与职业病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确保评估过程符合相关规定。
- 确定评估人员和参与评估的相关人员。
步骤二:现场勘查在现场勘查过程中,评估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观察工作场所的环境和设施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 调查用人单位的作业方式和工作条件。
- 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措施的情况。
- 检查现场是否存在职业病危险因素,如粉尘、化学物质等。
步骤三:数据收集与分析在数据收集与分析阶段,评估人员应采集以下信息:- 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护档案和相关资料。
- 员工的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健康状况。
- 监测数据和职业卫生检查结果。
步骤四:风险评估与分类根据收集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评估人员应进行风险评估与分类:- 评估职业病危险因素的暴露程度和频率。
- 根据评估结果,将职业病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确定高、中、低风险等级。
步骤五:职业病危险现状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评估人员应编写《职业病危险现状评估报告》:- 报告应包括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评估方法和过程、评估结果等。
- 对于发现的职业病危险因素,报告中应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和措施。
步骤六:报告反馈和跟踪评估人员应将评估报告反馈给用人单位,并与其进行沟通和讨论。
- 用人单位应对报告中提出的改善建议和措施进行认真考虑,并及时采取行动。
- 评估人员应跟踪用人单位的改进实施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总结通过用人单位职业病危险现状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职业病危险因素,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评估人员应遵循本导则的步骤和要求,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工作,并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共同促进职业健康与安全。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引言在工作中,职业病危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评估职业病危害的现状,制定了使用技术导则的要求。
本文档将介绍用于评估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的技术导则。
概述职业病危害指的是在工作场所中由于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因素所引起的疾病。
评价职业病危害的现状是重要的,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各类用人单位,包括工厂、企事业单位、学校等。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病危害物的种类和浓度、工作环境的条件、劳动者的健康状况等。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方法步骤一:确定评价目标和范围在开始评价职业病危害现状之前,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范围。
具体包括要评价的用人单位、评价的时间、评价的重点等。
这些目标和范围的确定有助于开展评价工作。
步骤二:搜集相关资料评价职业病危害现状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包括用人单位的工艺流程、物料清单、安全检测报告等。
这些资料可以提供评价所需的依据。
步骤三: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评价职业病危害现状的关键步骤。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了解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包括危害物的种类和浓度、工作场所的通风情况、劳动者的工作条件等。
同时,还要收集劳动者的健康信息,包括职业病的发病情况、症状等。
步骤四:分析评价结果在搜集了相关资料并完成实地调查之后,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具体包括对职业病危害物的浓度进行评估、对工作环境的条件进行评价、对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等。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的评价结果。
步骤五:提出改进建议根据评价结果,可以提出改进建议。
这些建议可以包括改进劳动条件、增强监督管理、加强劳动者健康教育等。
通过实施这些改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结论评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是保障劳动者健康的重要工作。
使用本技术导则可以帮助评估职业病危害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希望用人单位能够重视职业病危害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内蒙古自治区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试行)1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本导则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目的及基本原则、依据、范围、内容、方法、程序和报告编制等要求。
各行业可根据AQ/T8008和本导则规定的原则制订评价细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引用文件中,凡是注日期的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导则。
AQ/T8008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GBZ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T203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204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指南GBZ/T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225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T4200 高温作业分级GB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规范GB/T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J8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3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Z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T5700 照明测量方法GBZ/T194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5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205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T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Z/T223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T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2626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2890 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GB/T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23466 护听器的选择指南AQ/T9002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GB/T475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3术语和定义GBZ/T22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AQ/T 4270-20152015-03-6发布2015-09-01实施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依据、范围、方法、程序与内容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89(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4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203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23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 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5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AQ/T 8008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3术语和定义GBZ/T 22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Z/T 224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用人单位employing unit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等劳动报酬的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
3.2职业病危害occupational hazard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各种危害。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AQ/T 4270-2015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依据、范围、方法、程序与内容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6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89(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9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4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203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23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 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5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AQ/T 8008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3 术语和定义GBZ/T 22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Z/T 224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用人单位employing unit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等劳动报酬的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
3.2 职业病危害occupational hazard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各种危害。
3.3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status quo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其他职业病防护措施与效果、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情况等进行的综合评价。
3.4 职业病危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
3.5 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
[GBZ/T 244-2010,定义5.1]3.6 职业病防护设施facility for control occupational hazard是指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者影响,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设备、设施、装置、构(建)筑物等的总称。
3.7 评价单元assessment unit根据用人单位的特点和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要求,将用人单位的生产工艺、设备布置或工作场所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或区域。
3.8 职业病危害暴露occupational hazard exposure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接触某种或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过程。
3.9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exposure level of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接触某种或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
3.10 应急救援设施first-aid facility在工作场所设置的报警装置、辐射剂量测量设备、个人剂量监测设备、现场急救用品、洗眼器、喷淋装置等冲洗设备和强制通风设备,以及应急救援使用的通讯、运输设备等。
4 评价目的和基本原则4.1 目的4.1.1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4.1.2 明确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等。
4.1.3 为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1.4 为政府监管部门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实施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2 基本原则4.2.1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4.2.2 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
4.2.3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应在用人单位正常生产期间进行。
4.2.4 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5 评价依据5.1 法律、法规、规章我国现行有效的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
5.2 规范、标准我国现行有效的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范、标准。
5.3 基础依据用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职业卫生有关资料;近3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资料;最近1次职业卫生评价报告;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资料。
5.4 其他依据与评价工作有关的其他资料。
6 评价范围和内容6.1 评价范围以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场所以及过程等为准,用人单位外包(委)工程,以及辅助生产岗位均应纳入评价范围。
6.2 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包括:——总体布局——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设施与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健康监护——个人防护用品——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7 评价方法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特点,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辐射防护屏蔽计算、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等方法,对用人单位正常生产期间存在职业病危害暴露的劳动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效果以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方法按照AQ/T 8008附录A执行。
8 评价程序8.1 准备阶段8.1.1 收集资料与初步现场调查接受用人单位委托后,应对用人单位基本情况进行初步现场调查,收集的参考资料参见附录A。
8.1.2 编制评价工作方案在对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研读与初步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编制评价工作方案并对其进行技术审核。
评价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概述:简述评价任务由来、评价目的等。
——编制依据:按照本导则条款5中的规定编制。
——评价方法、范围及内容: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选定适用的评价方法,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内容,划分评价单元。
——用人单位概况:简述用人单位基本情况,以及正常生产运行情况。
——职业卫生调查内容:在分析最近1次职业卫生评价报告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其分布、职业病防护设施与应急救援设施的设置、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等调查内容。
——职业卫生检测方案: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范围、项目、方法、检测地点、采样对象和样品数量等;确定所需检测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其检测的项目、方法等;确定建筑卫生学检测的方法、仪器、条件、频次、检测地点等内容。
——组织计划:主要包括质量控制措施、工作进度、人员分工、仪器及车辆准备、经费概算等。
8.2 实施阶段8.2.1 职业卫生调查8.2.1.1 用人单位基本情况调查用人单位基本情况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用人单位概况;——地理位置及主要自然环境概况;——原、辅材料及产品;——岗位定员及工作制度。
8.2.1.1.1 用人单位概况:包括用人单位成立时间、地址、投产运行时间、生产运行状况等基本情况。
生产运行状况应注重调查最近1次职业卫生评价以来用人单位发生哪些变化;首次现状评价应简要分析自用人单位正式生产以来至此次评价前的历次变化以及现时运行情况(能力)。
8.2.1.1.2地理位置及主要自然环境概况:应包括用人单位所在地全年和夏季的风向玫瑰图。
8.2.1.1.3 原、辅材料及产品:包括生产过程中使用原料、辅料,以及产品、中间产品、联产品、副产品的名称形态、储存和运输方式、年使用量或产量,以及化学品的组成成分等内容。
8.2.1.1.4 岗位定员及工作制度:主要调查劳动岗位、班次、劳动者人数、性别、工作内容、作业方式等。
8.2.1.2 总体布局调查包括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的位置、有害工作场所和无害工作场所的位置、产生和(或)存在高毒物质工作场所的位置,重点调查用人单位自最近1次职业卫生评价以来总体布局是否发生变化。
8.2.1.3 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调查包括生产工艺自最近1次职业卫生评价以来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序和设备情况,包括设备的名称、数量、型号、基本性能参数、使用状态及分布。
8.2.1.4 建筑卫生学调查包括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卫生学情况。
8.2.1.5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分布情况,存在职业病危害暴露岗位的分布情况、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接触时间及作业方式等。
8.2.1.6 职业病防护设施与应急救援设施调查包括工作场所防尘、防毒、防噪、减振、防高温、防辐射等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置种类、数量、设置地点、防护设计能力及运行维护等情况;针对可导致急性职业病危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特点、可能发生泄漏(逸出)或聚积的工作场所,调查各类应急救援设施的种类、数量、设置地点及运行维护状况等。
采用影像资料取证留档,用人单位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8.2.1.7 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调查主要调查近3年的职业健康监护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情况。
主要包括是否建立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并按制度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的情况;是否建立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以及档案管理是否规范等情况;——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调查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有无职业病病例发生;调查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患者、职业病病人;——用人单位存在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疑似职业病患者和职业病病人的处置情况。
8.2.1.8 个人防护用品调查主要调查各类职业病危害作业的环境状况及其配备防护用品的种类、数量、性能参数、适用条件以及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等。
8.2.1.9 辅助用室调查主要调查工作场所办公室、生产卫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室(休息室、食堂、厕所)、妇女卫生室、医务室等辅助用室的设置及自上次评价以来的变更情况。
8.2.1.10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主要调查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设置情况、职业病防治计划与实施方案制定及执行情况、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制定及执行情况、职业病危害的告知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情况、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状况、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情况、职业卫生档案建立及管理情况、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落实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