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30.58 KB
- 文档页数:14
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气象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不同的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气象名词及其解释:1. 天气:指空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以及云、雨、雪等降水形式的出现和分布。
2. 气候:指一年中大气中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温度、湿度、风速等综合因素的变化。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
3. 气象现象:指天气、气候和气候因素引起的各种气象现象,如风暴、暴雨、雷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
4. 云:指漂浮在空气中的水滴和冰晶,可以是降水形式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天气现象的一种表现。
5. 湿度:指空气中的水汽浓度,湿度高通常意味着空气潮湿,人们容易感到潮湿和闷热。
6. 温度: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所需要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来表示。
温度是影响天气、气候和气候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7. 风:指空气的流动,风通常由气压梯度引起的。
不同类型的风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如飓风、龙卷风、强风等。
8. 降水: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落地形成降水形式。
降水是影响人类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洪水、暴雨、雪灾等。
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气象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不同的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
1. 天气:指空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以及云、雨、雪等降水形式的出现和分布。
2. 气候:指一年中大气中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温度、湿度、风速等综合因素的变化。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
3. 气象现象:指天气、气候和气候因素引起的各种气象现象,如风暴、暴雨、雷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
4. 云:指漂浮在空气中的水滴和冰晶,可以是降水形式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天气现象的一种表现。
5. 湿度:指空气中的水汽浓度,湿度高通常意味着空气潮湿,人们容易感到潮湿和闷热。
6. 温度: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所需要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来表示。
气象学名词解释气象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统称为大气现象,简称为气象。
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气象要素,称为农业气象要素。
大气由于地球引力场的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层深厚的大气,称为地球大气,简称大气。
包括悬浮其中的固态和液态微粒在内的混合物,由干洁大气、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等三部分组成。
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大气。
大气臭氧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km高度的大气层中,我们称之为大气臭氧层,地球大气中臭氧的90%都集中在大气臭氧层。
大气气溶胶粒子将悬浮在大气中沉降速率很小、尺度在10-4~100μ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称为气溶胶粒子。
气溶胶粒子是低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随时间、空间以及天气条件而变化。
大气杂质我们通常将实际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统称为大气杂质。
对流层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并考虑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以将整个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自地球表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的最低层,其底部直接与下垫面接触,受地面影响最大,其厚度随地理纬度、季节而有所变化,低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7~18km,中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0~12km,高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8~9km,并且夏季时的厚度大于冬季。
对流层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又被称为天气层。
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气压:大气的压力,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整个大气柱的重量大气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产生的压力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产生的水汽压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饱和水汽压*100%饱和差:饱和水汽压-实际水汽压比湿: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干空气)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和的温度降水: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风: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矢量云量:将地平面以上全部天空划分为10份,被云遮蔽的份数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第二章辐射: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太阳光谱: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和观测点地平线(面)间的夹角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日照时数:每日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间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散射辐射:经过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的辐射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大气透明系数:当太阳在天顶时,到达地面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与太阳常数之比反射辐射:到达地面的总辐射由于地面的反射作用返回大气或宇宙空间反射率:反射辐射/总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获得的能量与地面有效辐射失去的能量第三章比热: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收或放出的热量干绝热变化:一团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湿绝热变化:一团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气温直减率: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的减低值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即气温直减率为负值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形成的逆温大气稳定度:大气层中某个气团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积温:植物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所需的累积温度总和第四章蒸散:植物蒸腾与土壤蒸发的总和。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1、天气: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大气状态、大气特征及其变化的总称。
2、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多年综合大气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3、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4、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5、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成为大气污染。
6、气温直减率:又称气温垂直梯度,指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
7、太阳常数:是指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8、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9、地面有效辐射:是指地面辐射和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0、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1、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2、导热率: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13、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方向获得或失去y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称为导温率,也称热扩散率。
1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
15、温度绝对年较差:一年中极端最高温度和极端最低温度的差值。
16、大气静力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在垂直方向上受到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
17、干绝热直减率:在大气静力条件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做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空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18、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空气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时空气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气象学常用的名词解释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使用了大量的特定术语和名词来描述和解释各种天气现象。
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气象学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天气和气候方面的知识。
1. 大气层:指地球周围被气体包围的区域,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温度梯度:描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速率。
正常情况下,温度会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下降。
温度梯度通常表示为每升高1公里所损失的温度。
3. 压强:指大气分子对于物体表面的力。
气压通常使用帕斯卡(Pa)作为单位,常用的单位还有毫巴(mb)和英寸汞柱(inHg)。
4. 湿度:表示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度量,也可以理解为空气中水分的含量。
湿度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例如相对湿度。
5. 露点温度:指在当前湿度下,空气需要冷却到什么温度才能使水蒸气饱和并凝结成水雾。
露点温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空气中的水分含量。
6. 云层:由水蒸气与空气中的气溶胶凝结形成的水滴或冰晶的集合体。
云层的高度和形状可以提供有关天气情况和空气动力学特性的重要信息。
7. 气压系统:指在地球表面上形成的气压区域,可以分为高压和低压。
高压系统通常代表天气晴朗和稳定,而低压系统则常常引发天气变化和气旋活动。
8. 风:是由气压差产生的气体运动。
风速和风向可以提供关于天气和气候条件的重要信息。
常见的风速单位有米每秒(m/s)和节(knots)。
9. 降雨量: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某一地区的水的总量,常使用毫米(mm)来表示。
降雨量是衡量降水的主要指标之一,对于农业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0. 气象雷达:一种用于测量降雨、云体和其他大气条件的无线电设备。
气象雷达可以通过接收和分析回波信号来提供有关降水类型、强度和位置的信息。
11. 气象卫星:是嵌入在地球轨道上的人造卫星,用于观测和监测大气和地球的气候。
气象卫星通过携带各种感应器和仪器,获取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的影像和数据。
大气物理过程:在地球大气中,始终进行着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这一特殊的主要矛盾运动,因而造成大气内部的增热和冷却、升压和降压、蒸发和凝结等矛盾运动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大气的状态和物理现象,所采用的特征量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反映其一定的天气和气候特征。
天气学: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平行观测(联合观测)法:对研究对象和气象要素同时观测同时记录。
干洁大气:将大气中的水汽和固态、液态微粒除去,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
(永久的)辐射通量密度E(也称辐照度)---焦耳/秒*米2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太阳高度角h:太阳的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
赤纬φ:它是太阳的平行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所在的纬度值,数值上等于阳光直射点所在地理纬度。
可照时间:是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小时数(理论最大日照时数)。
实照时数:某一地一天中太阳实际照射的小时数称日照时数(实照时数)。
曙暮光:日出以前、日落以后地面上的一定辐照度和光照度。
主要是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下形成的。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常数S: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大气光学质量(m):大气光学质量是用以表示阳光穿过大气的路程,简称大气质量散射辐射:经空气质点散射后,来自于天空方向投射到地面的。
1.气象学:气象学就是研究在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气象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科学。
2.气象要素: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物理量称为气象要素。
主要有气压,气温,湿度,风,降水,云、能见度,太阳辐射,日照等。
3.天气:天气是指一地短时的大气状态。
4.气候:气候是指一地多年平均和特有的大气状态。
5.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与气象条件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洁大气。
7.气溶胶粒子:气溶胶粒子是指悬浮在大气中固体或液体微粒与气体载体共同组成的多相体。
8.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由此产生的危害称为大气污染。
9.酸雨:酸雨是酸性沉降物的总称,它既包括ph<5.6的雨、雾、雪、霜、露等,也包括气态及固态的酸性污染物(SO2及酸性颗粒物)。
10.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和输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11.辐射能:以辐射方式放射或输送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辐射。
12.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一表面的辐射能称为辐射通量。
13.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可见光通量称为光通量密度。
15.绝对黑体: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吸收,这种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16.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17.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的投影与当时正南方向的夹角称为太阳方位角。
18.暮光:在日落之后,大气散射和折射到地面的光称为暮光。
19.曙光:在日出之前,地平线下的太阳光线投射到太空,经大气的散射、折射等投向地面,这种光称为曙光。
20.*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曙暮光时间之和称为光照时间。
21.*太阳辐射能:太阳不停地以辐射的方式向宇宙空间放射出巨大的能量,这些放射出来的光、热能量总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或太阳能。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断地向周围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
2、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
3、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4、空气绝热变化——一块空气在没有热量收支时,由于环境气压的变化,引起气块体积改变而导致温度变化称为空气绝热变化。
5、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
6、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7、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8、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称为小气候。
9、水平气压梯度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
10、生物学零度——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
11、季风——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产生的以年为周期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大范围地区盛行的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12、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其选择吸收作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13、太阳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与作物生长期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比。
14、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干绝热变化。
15、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
17、雾——当近地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气中,使能见度<1km的现象。
18、梯度风——自由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相互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19、气候系统——指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名词解释第一章1、冰雪反馈机制:CO2增多,大气温度上升—冰雪覆盖面积减少—地球反射率减少—地-气系统获得辐射能增多—气温上升—冰雪面积进一步消融......2、干洁空气:除水汽之外的所有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3、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P7)4、天气与气候: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P1)5、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100%。
(P16)6、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d。
(P17)第二章7、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一切入射辐射,而且能对一切波段和一切方向发出最大可能的辐射,这种物体称为黑体。
8、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ETb=δT4,式中δ=5.67×10-8W/(m2·k4)为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
(P24)9、维恩位移定律: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即λmT=C,式中常数C=2896μm·K。
(P24)10、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
(P25)11、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是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的,又称天文辐射。
(P154) 12、大气透明系数: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的辐射强度与进入该大气的辐射强度之比,p=I/I。
(P29)13、大气窗:大气在整个长波段中,8-12μm处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称为大气窗口。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 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2. 干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3. 气温:在气象学上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中离地面 1.5 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4. 气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5. 大气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级别(0~9 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 米)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6.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
如雨、雪等。
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7. 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8.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9. 大气气溶胶:指均匀分散于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所构成的稳定混合体系,其中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10. 绝对湿度:在标准状态下(0 ℃,760mmHg) ,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即水蒸汽的体积密度,一般用mg/L 作指标。
11.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12 .露点温度: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13. 大气痕量气体:大气中浓度低于10-6 的气体。
14. 酸雨:指PH 小于 5 .6 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降水。
15. 臭氧洞: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 D.U .左右,也即臭氧的浓度较发生前减少超过30% 的区域称之为臭氧洞。
16. 臭氧层: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一般高度在20-50Km17. 黑体/灰体:如果某种物质对任何波长的辐射的吸收率都等于1,则这种物体就叫做绝对黑体。
如果物体对某种波长的吸收率为1,则这种物体对该种波长为黑体。
如果某种物质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为小于 1 的常数,而不随波长变化,则这种物质就叫做灰体。
18. 热辐射: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其辐射的能量和波长分布都与温度有关。
19. 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平面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辐射量。
RSC=1367W ·m-220. 短波辐射:波长短于 3 μm的电磁辐射21. 长波辐射:地球-大气系统所处的温度为200~300 K ,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能主要集中在4~120 μm之间,均为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红外辐射。
因为比太阳辐射的波长(0.15 ~4 微米)要长得多,所以气象学习惯上把地面和大气的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22.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
所谓子午线,就是指通过当地的经线,即正南方和正北方的连线。
23.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24. 米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米散射与波长无关,对各波长的散射能力相同。
25. 太阳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平面的太阳辐射26. 太阳散射辐射:经大气质点散射后,自天空各个方向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27. 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路径上单位截面积空气柱的质量,是一个无量纲数。
在数值上等于太阳光线在大气中所穿过的路径与大气厚度的比值。
在标准状态下(气压为1013hPa ,气温为0℃)太阳光垂直投射到地面所经路程中,单位截面积空气柱的质量称为一个大气质量数。
28. 大气透明系数:是辐射通过一个大气质量数气层的透过率29.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叫做地面有效辐射,即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
Re= RLu -RLd30. 地面总辐射:到达地平面的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
其值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海拔高度、云况等因素。
31. 辐射发射率:是衡量物体表面以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相对强弱的能力。
物体的辐射率等于物体在一定温度下辐射的能量与同一温度下黑体辐射能量之比。
黑体的辐射率等于0,其他物体的辐射率介于0 和1 之间。
32. 地面净辐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表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与本身放射辐射之差。
33. 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过程34. 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程度。
全球平均为 6 °C/km35. 位温:气块经过干绝热过程气压变为1000hPa 时,气块所具有的温度。
36. 抬升凝结高度:未饱和湿空气块干绝热上升,刚开始凝结的高度称为抬升凝结高度37. 湿绝热过程:未饱和湿空气干绝热上升达到凝结高度后,水汽开始凝结并释放潜热,继续绝热上升,凝结水不脱落的可逆过程,为湿绝热过程。
38. 大气稳定度: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稳定的程度。
反映其是否容易对流。
39. 夹卷过程:云内外空气有强烈的混合,云外空气进入云内的过程称为夹卷过程。
包括湍流夹卷和动力夹卷。
40. 大气逆温: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 米,气温降低0.6 °C ,主要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 °C ,称为逆温现象。
41. 大气层结:地面上方对流层中,大气温度、湿度等要素的垂直方向分布状况,称为大气层结。
42. 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作用于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43. 离心力:离心力是一种虚拟力,是一种惯性力,它使旋转的物体远离它的旋转中心。
在牛顿力学里,离心力曾被用于表述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一个非惯性参考系下观测到的一种惯性力,向心力的平衡。
44. 科氏力:是对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相对于旋转体系产生的直线运动的偏移的一种描述。
科氏力来自于物体运动所具有的惯性。
45. 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 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
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平均) 状况及其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或大气中各种气流的综合。
46. 大气活动中心:在海平面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任何一个)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支配大范围区域内大气扰动运动的高压或低压。
47. 三圈环流:只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影响所形成的环流圈,称为三圈环流。
它是大气环流的理想模式。
分为第一环流圈,第二环流圈和第三环流圈;第一环流圈又称信风环流圈或热带环流圈,第二环流圈指极地环流圈,第三环流圈指中纬度环流圈。
48. 信风:在低空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
信风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它们年年如此,稳定出现。
49. 季风: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50. 气旋:气旋(cyclone )是指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
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
51. 反气旋52. 西风急流5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4. 天气55. 气候56. 天气系统57. 气团58. 锋面59. 极涡60. 大气长波61. 西风带槽脊63. 阻塞高压64. 切断低压.65. 寒潮天气66. 台风67. 对流性天气68. 大型降水过程69. 江淮梅雨70. 雷暴71. 气候系统72. 洋流73. 正反馈74. 负反馈.75. 气候带76.ENSO 事件77. 厄尔尼诺78. 南方涛动79. 沃克环流80. 拉尼娜81. 大气污染: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是指某些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其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都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
即超过了空气的稀释、扩散和净化能力,使大气质量恶化,给该地区的人体、动植物以及其他物品带来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
或者说大气污染是指由于天然或人为的原因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远远超过其正常本底含量,因而对人体、动植物及其他物品产生不良影响的大气状况。
82. 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 )和氮氧化物(NOx )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污染物,也有气溶胶)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是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的有害浅蓝色烟雾。
83. 干沉降:指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和气溶胶等物质随气流的对流、扩散作用,被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和植被等吸附去除的过程,具体包括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土壤) 碰撞而被捕获(被表面吸附或吸收) 的过程。
84. 湿沉降:指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
被降水去除或湿沉降对气体和颗粒物都是最有效的大气净化机制。
包括两类:雨除和冲刷。
85. 雨除:指被去除物参与成云过程,即作为云滴的凝结核,使水蒸气在其上凝结,云滴吸收空气中成分并在云滴内部发生液相反应。
86. 冲刷:指在云层下部即降雨过程中的去除。
酸雨是由于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的。
87. 气溶胶光学直径:如果所研究的不规则形状的粒子与直径为Dp 的球形粒子具有相同的光散射能力,则定义Dp 为所研究粒子的光学等效直径。
88. 气溶胶空气动力直径:单位密度(ρ0=1g/cm3 )的球体,在静止空气中作低雷诺数运动时,达到与实际粒子相同的最终沉降速度(Vs)时的直径。
89. 气溶胶体积等效直径:如果所研究的不规则形状的粒子与直径为Dp 的球形粒子具有相同的体积,则定义Dp 为所研究粒子的体积等效直径。
90. 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者它们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
91. 过冷水:水的温度在0℃以下,甚至在-20—30 ℃以下仍不结冰,处于这种情况下的水,称为过冷却水。
92. 饱和水汽压:空气中含有的水汽所产生的压强,叫水汽压。
空气中的水汽压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在一定的温度下,如果水汽压增大到某一个极限值,空气中水汽就达到饱和,如果超过这个极限值,将会有一部分水汽凝结成液体水,这一极限值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