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阅读训练4
- 格式:docx
- 大小:14.59 KB
- 文档页数:2
一、选择题组(语用综合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文研究的治学类型大概可分三种:一是职业的;二是事业的;三是趣味的。
在这里,只分析其中两种(职业的和事业的)。
职业的研究,这类学者一般有学院学术训练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各种新潮理论运用自如。
职业化有其必要,但也常使研究蜕变为一种批量制作,困于“套路”:首先“资料见底”,即穷搜冥索,收集、整理、甄别、归纳所有材料,(),最后在材料和理论的配置中提出些观点和看法。
不乏识见,却也易为成见、俗见,久而久之,难免思想贫乏,言之无物。
事业的研究则是将治学视为全身心投入的名山之业。
这类学者往往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苦行深学,视学术为生命;既高屋建锐,把握全面,又一砖一石,扎实筑基。
其突出者孜孜于学科体系的学理性建构,独创一格,指迷导悟,前贤后彦,学脉绵长,从中可以感受到真切的时代文化命脉的搏动,其事业之发达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职业的和事业的)”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人。
B.我常常认为(生在)百代之后,未必是不幸,为什么呢?C.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凶凶(汹汹)地向他走来。
D.语言有三个要素:(1)声音;(2)结构;(3)意义。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这是其次B.把材料重新借助一定理论装置、分配、知识化,这是其次C.其次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D.其次把材料重新借助一定理论装置、分配、知识化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中可以感受到真切搏动的时代文化命脉,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B.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文化命脉的搏动,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C.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文化命脉的搏动,其事业之发达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D.从中可以感受到时代文化真切搏动的命脉,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散文专题训练---------写作意图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半坡的声音肖建新①没有一种声音,是这样的质朴,缓慢,又伞骨般质地铮铮,带着一种沉淀的、原始的泥味,将一个古老文明最初的口音,从几千年深埋的黄土中缓缓传出。
一铲下去,那就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长度。
当几千年纵深的黄土一层一层剥落时,一个似曾熟悉的面孔从苍老的尘泥中浮出,所有的黄土在那个瞬间变得高深莫测,仿佛脚下的每一寸黄土都是黄金般珍贵。
②1958年的半坡,随着一声惊呼,位于西安东郊的这片土地,从此不再是一片寂静之地,不再是人们脚下常常踩踏的荒凉之所。
任何一片遗落的陶片,都可能带着几千年苍老的印记。
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半坡的激动和兴奋不分青红皂白,不分白天黑夜,不分男女老少,那是相隔六千年的一次亲人相认。
一位懒得梳洗的“祖母”抬起六千年弓着的腰身,泥土般的笑容,花白的苍发,手持陶罐汲水的姿势,这一切,像种子一样,撒在人类黄泥一般古朴的心灵里。
③几十年之后,我走近半坡遗址时,小时候认为在一面不高的黄土坡上,坡下有一条浅浅的小溪,小溪里有一些小小鱼儿的半坡已经很远。
一面坡创造了的岁月,可以抵过任何一个盛大的王朝。
④在半坡,散落在泥土深处的历史部件被一一打捞上来,晾晒在阴冷的展台上。
我所看到的任何一件物品,都蕴含了众多岁月的秘密。
比如说,一把石镰,在它进入黄土之前,肯定在世间挥动了几百次,几千次,甚至更多。
它从一块粗糙的石头开始,经历了视觉和力量上的粗细不等的抚摸,挑选,打磨,定型,再系上木柄,变成一把粗砺的工具,人们又用它去收割,砍伐,直到木柄断裂,或石质破损而坠于泥土,直至无数年后成为展台上一件苍凉的岁月的物证。
这其实是一段漫长而难以知晓的历史,究竟有多少人用过它,用过多少次,砍过多少植物,杀死过多少动物,握它的手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纹理,这都是一些永远也无人知道的秘密。
再比如骨器。
如果说用较大动物的骨头制作一些简单的工具尚有可能,而要制作骨针、骨锥又是何等之难。
第一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日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消遣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患病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当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毁灭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予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方或示意,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由,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作者情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吟啸且徐行王春鸣“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中年而无用的我读到辛弃疾这句子,觉得特别痛快。
趴在尘埃里放眼人生,我意难平,却能向谁撒气?也只有杯子、古人和风月这些“静物”了。
辛弃疾真是绝了,这世上多少人壮志满怀,最终却难以事成,偏就他会说“醉里挑灯看剑”,宝剑藏虚匣,壮志不得用,只有等喝醉了,在无人的暗夜里把灯点起来,举高,抽出剑看看——只是看看而已,因为并没有用武之地。
他生在乱世,他文武双全,他壮怀激烈,然而,他是个一生处处被掣肘的人,让一代代人与他共情共鸣。
读《稼轩长短句》,那些长吁短叹、悲歌怒吼,赤子浓烈而悲愤的情感风云扑面而来,使我也替他恨极了那个王朝。
每每想起他先上《美芹十论》,再上《九议》,南归40年却只有梦中一片金戈铁马,我很心疼他。
这位生在沦陷之地的山东汉子,一派燕赵奇士之风,不受四书五经的约束。
可是因为太把靖康之耻放在心上,他过了不如意的一生。
他几乎不写诗,大约长短句比严整的律诗更能承载他复杂激荡的情绪吧。
夏承焘读了他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后点评:“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这八个字恰当极了,辛弃疾从未老去,始终是这样一个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英雄男儿。
与乱世狭路相逢,英雄未必能胜,辛弃疾终至消沉,却又到死不甘。
我读他的词,那份沉甸甸的“放不下”,确实让人难过。
苏轼则不同。
每每读他,我就想跟他喝一杯,浮一大白。
他打动我的,是词作中透露出的那种文人气质。
尤其是经历了很多世事、读了很多书以后,我就不由得和他有了一句一句的会心。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清高疲惫的人,谁的心底没有这样的感喟?苏轼兜兜转转、几番转折,把辛弃疾式的不平全部放下。
在他的文字里,烟火气息、人间悲欢,很容易上升为玄思哲理。
譬如我们看到“月有阴晴圆缺”,可能也会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进而发出“此事古难全”的叹息,但又有几人能想到还可以“千里共婵娟”呢?所以我们以为他通达超脱,实际上他并不乐观,只是在看破世事之后不断地安慰自己罢了。
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内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0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⑵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⑶夫子哂.之。
⑷“求,尔何知?”⑸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⑹“赤,尔何如?”⑺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⑻“点,尔何如?”⑼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⑽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⑾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⑿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⒀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⒁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⒂曰:“夫子何哂由也?”⒃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认为B .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C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D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分析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比:及,到B .夫子哂.之 哂:嘲笑 C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D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有方向B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希:通“稀”,稀疏C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伤:妨D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做小相4.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病.偻,隆然伏行B .驼业.种树C .如会同,端章甫..D .浴乎沂,风.乎舞雩 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化知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2020-2021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
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
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
阅读专练新提升·跟踪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吴德基传[明]宋濂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
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
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
德基乃更以宽化之。
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
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
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
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
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
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
居潍二年,召还。
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
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
”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篇一: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第一篇:活水源记【明】刘基①②③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
其状如④⑤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⑥⑦⑧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
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
②槠:一种常绿乔木。
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
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
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
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
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
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
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专题训练【4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阅读下文。
(8分)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2分)【小题2】翻译句子。
(3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1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B.第2段写了小石潭的鱼。
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C.第3段写小食堂的源头活水——小溪。
D.第4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答案】【小题1】唐柳宗元【小题2】向小石潭的西南望去,(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小题3】A【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折”“行”“见”,最后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抓住各项中关键信息点与文章内容一一比照判断。
A错,第一段是写小石潭的环境。
文化散文阅读训练(一)水性江南王本道每次去江南,大抵是在莺飞草长的三四月间。
去的次数多了,便萌生了探究江南真谛的念头。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
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
古往今来,这里孕育过诸多骁勇的斗士。
那锐利的兵——剑,也是源于江南的吴越。
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凌厉强悍这两种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一地,且生生不息,历千年而不朽呢?我一度大惑不解。
一次重读《老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
江南是水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
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间,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呜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
江南的水,如轻纱薄雾.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滋润得江南的景物风姿绰约,江南的人风情万种。
一曲《又唱江南》,浓缩了一年四季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
莫愁湖畔莫愁女,西泠桥边苏小小,还有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秦淮河上的桃叶渡……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的传说。
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侬软语,情真意切,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
那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诉,弦乐清丽委婉,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江南的水又时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
这坚韧而顽强的水,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的那种英豪之气。
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
杭州的栖霞岭,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雄伟挺拔,占尽风云。
那山间的飞瀑,山下的激湍,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
据说古代铸剑,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几经反复,才铸成一把好剑。
张益州①画像记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
妖言流闻,京师震惊。
万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虽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
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
‛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
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
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②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
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敧,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③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
..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④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⑤,吾不忍为.也’。
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
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
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
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注]①张益州:古人往往称官吏,张方平为益州太守,故称“张益州”。
②朔:农历每月初一日。
③繄:yi,犹“实”。
④砧斧:是古代的刑具,这里代指严刑竣法。
⑤齐民:齐等的民众,指无辜的善良百姓。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威劫.齐民劫:抢劫,掠夺
B.故其思之于心也固.固:长久,久远
C.重足屏息.之民息:气息,出气
D.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绳:管束,处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B.①孰为能处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乐也
C.①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①又不可以.武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益州治蜀,反对施行严刑竣法。
他认为,施行严刑竣法只会使百姓沦为与盗贼为伍,酿成大乱;反之,用礼义、法律来教化、差使百姓,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
B.作者认为,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自己还未曾见过;
即使不用画像,张公的恩情也会世世代代记在蜀人的心中。
C.张益州是“为天下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他有文治武功之才,采取安抚办法宽政爱民,使之安居乐业,博得人心。
D.张益州在蜀地发生祸乱,“京师震惊”之际,临危受命,赶赴蜀地。
由于措施得当,祸乱很快被平息,“蜀人相庆如他日”,从此,蜀地相安无事。
11.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4分)
译文:
(2)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3分)
译文:
(3)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