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看《人民的名义》应看出的自律三大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15.13 KB
- 文档页数:4
《人民的名义》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1.坚持反腐斗争不放松:该剧通过剖析腐败问题的本质,揭示了腐败
的危害和社会成本,强调了反腐斗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全社会要坚
定信心,毫不放松地开展反腐斗争。
2.共同参与反腐斗争:该剧强调反腐斗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
有政府、企业、媒体、公众等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反
腐合力,将腐败问题彻底消灭。
3.依法治国和严格执法:该剧倡导依法治国和严格执法的理念,强调
反腐斗争必须依法进行,坚持“打虎拍蝇”和“治标治本”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反腐体制机制,加强监督和问责制度。
4.倡导廉洁、诚信、公正的文化:该剧强调了廉洁、诚信、公正的重
要性,倡导了这种文化,呼吁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法律
和道德规范,共同建设廉洁、诚信、公正的社会。
综上所述,《人民的名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传递了反腐斗争的精髓,引
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反响,是一部具有启示意义的优秀电视剧。
看人民的名义体会《人民的名义》是中国大陆一部非常火爆的电视剧,它以揭露腐败、追求正义为主题,讲述了反腐斗争中的荣誉与牺牲。
该剧涉及透明度、权力、利益和忠诚等方面的问题,具有很高的观看价值和社会意义。
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我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反腐斗争形势,以及反腐斗争的艰巨性和长远性。
观看《人民的名义》让我感受到了一个道理:人民是最大的裁判者,法律是最有力的武器。
在这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人民群众对正义的追求是无比坚定的,他们未曾被权力和金钱所左右,没有失去对公正和公平的信仰,一直在为找到真相而努力。
而法律是人民最强有力的武器,在关键时刻,它不仅能保护人民的利益,也能揭露官员的罪行,使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在《人民的名义》中,最让人惊叹的是腐败的深刻揭示。
在反腐斗争中,每一个贪官都有自己的利益圈子和势力范围,他们的行为不仅是个人的错误和犯罪,更深刻地暴露出“权力寻租”的丑恶本质。
贪官们之所以可以得到那么多的贿赂,是因为他们拥有着权力,可以对他人进行一系列的“关照”,实现自己的不义之财。
不过在《人民的名义》中,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正义,看到了所有贪官的终极结局,这正好给了我们一部详细的“腐败防线攻防战”指南,告诉了我们反腐斗争的重要性。
除了揭露贪官污吏,电视剧中也涉及到了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转变和责任心的提高。
在整个电视剧中,草根警察陈海和省委书记赵德汉的行为是最令人动容的。
因为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服务和维护社会正义。
尤其是在最后一集,赵德汉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决心站出来给陈海撑腰,说出真相,正是由于他的努力,让公众看到了改变与进步,而这也说明了,只有领导干部的思想转变和责任心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总的来说,通过观看《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腐败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安定所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能源、交通、医疗等。
正如剧中所揭示的那样,只有通过反腐斗争,才能真正扫清国家发展的障碍,同时也能够建立一个公正的法制体系,保障全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领导对人民的名义的评价1. 《人民的名义》啊,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把官场的那些个瘤子挖出来给咱老百姓看,领导们看了估计都得冒冷汗,这剧就像个官场X光机似的。
2. 领导看《人民的名义》的时候,估计感觉像在照镜子,那些个剧中人物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鬼,把官场的那些事儿折腾得底朝天,领导心里没准想“可别让我也碰到这样的下属”。
3. 《人民的名义》对领导来说,就像是一场突然的暴风雨,那些贪腐的情节像一个个雷,炸得人心惊肉跳,领导们看了就得像躲雨一样躲着那些剧中的坏毛病。
4. 这部《人民的名义》,在领导眼里就像一个超级大喇叭,把官场里的秘密都大声广播了出来,那些贪官就像老鼠见了光,领导们看了肯定得提醒自己别做那只被曝光的老鼠。
5. 领导看《人民的名义》,仿佛在看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那些贪官的手段像杂技演员的危险动作,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而清正廉洁就像下面的安全网。
6. 《人民的名义》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把官场的遮羞布一下子扯了下来,领导们看了就像被扒光衣服的人,尴尬又得警醒,可不能被这小孩抓住把柄。
7. 对领导而言,《人民的名义》像是一面魔镜,那些角色像一群性格各异的小妖怪,好的领导在镜子里就像正义的神仙,坏的领导就像被照出原形的恶魔。
8. 这部剧在领导心中就像一个放大镜,把官场的尘埃和珍宝都放大了,那些贪污腐败像丑陋的毛毛虫,清正廉洁像美丽的蝴蝶,领导得想好自己要做哪样。
9. 《人民的名义》对于领导来说就像一阵旋风,那些反腐情节像旋风里的刀片,刮得领导们必须得紧紧抓住廉洁的树干,不然就被卷走喽。
10. 领导看《人民的名义》的时候,就像渔夫在看大海的暗礁图,那些贪腐官员就像暗礁,随时可能让官场这条大船触礁沉没,得小心避开啊。
11. 《人民的名义》好比是一把痒痒挠,挠到了官场的痒处,也挠到了领导的神经,那些问题就像藏在衣服里的虱子,被剧里的情节一只只揪了出来。
12. 这部剧在领导眼里像一个爱告状的小机灵鬼,把官场里的丑事都告到了老百姓耳朵里,那些贪官就像被老师抓住把柄的坏学生,领导看了就得做好表率。
人民的名义悟出的道理
《人民的名义》这部作品通过反腐剧的形式揭示了当今社会中腐
败现象的严重性,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许多道理。
首先,权力必须公正行使。
任何一个职位都是为了服务人民,而
不是谋取私利。
行使权力时,应该遵循法律和规定,秉持公正和公平
的原则。
其次,没有不能摧毁的权力和特权。
任何人、任何权力和特权都
是不能超越法律和纪律的,否则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第三,不能一手遮天。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全局和公
共利益,不能只关注个人私利,更不能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得个人利益。
第四,勇于正义和良知是最珍贵的品质。
正义和良知是克服肮脏、黑暗和恶劣环境的最有力武器,在追求公正和公义的道路上,必须坚
持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以《人民的名义》为例,这部作品通过反映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警示我们要坚决打击腐败,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同时,也提醒
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守底线,坚定对正义的信仰,不被金钱和权力所腐蚀。
观《人民的名义》感:做有益于人民的干部“领导干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官不能当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却可以干一辈子。
”这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汉东省委书记沙瑞金在陈岩石追悼会上发言的一段。
党员干部同志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党的宗旨,也是我党秉承的治国理政的原则,但就是这立党立身的原则,是作为干部的最基本的要求,有很多干部都是不能达标。
在《人民的名义》中,以真实的笔触描写了多个个性不同、人格不同的干部的形象。
最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个小人物。
一个是外貌朴实、穿着朴素,满嘴党性原则,小官巨贪的处长赵德汉。
当看到赵德汉的结局时,我并没有对这个巨贪的小官产生厌恶,而是深深的感觉他的可悲。
他是个做事谨慎的人,抓捕他的过程中,从他与侯亮平的对话也不难看出他对党性,对原则以及他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和责任是非常清楚的,对他的前任是因何犯了错误也是清楚,可就是这个对什么都清楚的人却犯了如此大的错误,即使知道其后果的严重性,可仍然难以抵挡诱惑,终于得到了应有的结局。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赵德汉这样的领导干部很多,了解党纪、了解国法,可仍不能约束自己的欲望,不能抵御因欲而成的诱惑,从而玷污了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公平,扰乱了秩序,也断送了个人的前程。
还有一个就是因为仕途不顺而心灰意冷,进而寄情于宇宙星空的区长孙连成。
孙连成这个人物是个典型的懒政、不作为的官员。
因为个人的升迁不顺,而自暴自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群众的诉求漠不关心,对上欺瞒对下敷衍。
最典型的事件就是上访办的装修改造事件,明知群众的诉求和不便,不但不积极为群众解决困难,还为了应付李达康书记的指示敷衍了事,终因不思悔改而被免职。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干部的身上能找到孙连成的影子,虽然标榜个人洁身自好,但也没有为国家、为人民群众做什么实事和好事,当有升迁的时候就干劲十足,感觉升迁无望就开始敷衍混日子,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不仅是虚耗共帑,空拿俸禄,还会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严重影响政府部门在群众眼中的形象,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篇一】《人民的名义》还原真实的反腐生态,是近年来优秀国产正剧的代表。
能够照进现实,让观众看了觉得不矫情、不做作,紧扣时代脉搏,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部诚意之作。
党的“纪律”和“规矩”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了可靠保证,是我们党沉淀了近一百年的行动法宝,绝不允许任何党员搞特殊,绝不允许任何党员搞特权、均不允许任何党员搞不正之风。
正因为有铁一样纪律,党才培养出了钢铁一般的队伍,才有了今天的丰硕成果。
那么作为一名基层普通的党员应该怎样做到严守纪律,端正作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牢记党员的义务,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党员义务是党员对党应尽的责任,是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党员条件的具体化,也是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具体标准。
在平时的生产、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认真值好每个班,认真巡视每个设备,认真写好每份总结……目前公司“创先”工作处于建设初期,我们党员同志应该勇于担当,守住平淡、耐住寂寞、抵住诱惑、顶住压力、抗住打击、经住考验,走在群众的前面,时刻等待着组织的召唤,为电厂的安全生产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第二,立足岗位,言传身教,当好“先锋”、起好带头作用。
俗话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腐败问题不仅仅包括大贪大恶,还包括我们平时不注意而可能发生的小问题,因为小问题有可能滋生演变成大问题。
执行力上打点折、规章制度上打打插边球,如此等等,虽然这些问题都不大,但是反映出来的问题的性质却实在不容小视,是它们给“腐败”提供了滋生蔓延的温床,如果所有的党员同志在日常的岗位中结合工作的特点严格要求自己,给广大群众带好头,向身边的每一个人传递正能量,那么“腐败”必将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篇二】《人民的名义》总制片人、导演李路在接受我采访时表示:“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反腐败斗争,如果没有文艺作品进行反映和表达,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位。
当代电视剧作应该也必须有所反映,这是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观《人民的名义》有感:向老党员陈岩石学习一部《人民的名义》,有人看到了反腐,有人看到了官场潜规则,还有人看到了官员出身。
而我看到的是——老党员陈岩石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最好的诠释。
在《人民的名义》的剧集中,汉东省错综复杂的反腐败斗争里,有一位老人,令无数观众动容,他就是原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前常务副检察长陈岩石,外号“老石头”,他的行事作风也如其名,岩石——有棱有角、有风有骨、朴实可靠。
他在剧中一直为大风厂的职工奔走维权,毫无畏惧,一生时时处处都在为他人着想,这让我对陈老这位朴实清廉的老党员干部深感敬意。
彭德怀同志曾说过:“我彭德怀参加共产党,党给我唯一的‘特权’,就是带头吃苦。
”而陈老在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常委扩大会上(第八集),说:“……背炸药包是党员的特权,当年虚报年龄争抢这个特权时,我甚至都没想到能活到今天!同志们,我这一生都为抢到这个特权而骄傲啊!”每每想起陈老这番话,我心底对共产党员的那股敬意便油然而生。
陈老心系大风厂,关心工人利益,当工人利益出现损失时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大风厂的经营出现了重大问题时,陈老和郑师傅组织大风厂工人自由筹资成立股金会以谋发展;当侯亮平遭到祁同伟、赵瑞龙等人的诬陷,并被停职接受调查时,陈老完全无视高育良的暗地威逼,积极配合陆亦可和侯亮平,暗地帮助侯亮平搜集证据澄清诬陷案件;当陈老得知蔡成功儿子被王文革绑架并挟持刀具威胁时,立马赶往现场开导王文革并只身替代人质,耐心劝说王文革股权问题应采取法律途径解决,最终大风厂股权问题得到了真正的解决。
陈老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操心了太多,他真的太累了。
他心系一生的大风厂工人股权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自己共产党员的使命也完成了。
最后,陈老在病房里安详地走了,遗体捐献汉东大学,不麻烦后人。
当王老师告知侯亮平、郑西坡、沙瑞金陈老逝世的消息时,他们都哭了,我也哭了。
陈岩石同志,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
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体会看了《人民的名义》就像接受了一下党课的洗礼,如果每名党员干部都能经常对照党章党规规范自身行为。
美文阅读网小编在此整理了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党员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篇1《人民的名义》剧集中的一些台词也耐人寻味,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功力。
评论丁市长的台词“你以为别人是敬他酒,敬的是他手里的权力”和总结汇报会的旁白“表面上看起来公事公办,其实另有内容,暗涛汹涌”都辛辣而老道,堪称既行审查条件下的大尺度。
就这一点而言,《人民的名义》把背景设定在了一个架空的省份汉东情有可原,一方面不能被认为是在直接影射现实中的某位官员,另一方面也能突破现实的情况,让剧情更有看点。
《人民的名义》在制作上也丝毫没有掉链子。
演员的台词功底,稳健的镜头调配和合理的多线叙事,都让看过不少硬件上不忍直视,单纯贩卖明星人气和颜值的IP剧的我感到十足的诚意。
无奈的一点是,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化环境里,良心剧往往容易遇冷。
但令人惊喜的是,《人民的名义》播出效果意外的成功:豆瓣评分,cSm全国网破2,已显露出势不可挡的爆款之态。
这个成绩让人欣慰。
因为可以说明我们的观众并不是只爱看小情小爱和抗日神剧的,一部用心制作的电视剧依然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作品。
腐败问题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和瓶颈。
总有部分大小干部工人总在利用职务之便捞取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好处,特别是有权、管钱、管事、收费和专营性质的国家机关和事企业单位更是吃拿卡要,敲诈勒索。
除了个人腐败以外,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行业、部门、机关的集体腐败。
腐败对人们具有很大的诱惑,就像今天教授讲的一样,人们可能每个人都特别讨厌腐败,反对腐败,却很难做到不腐败,它隐隐的藏在人心的另一面。
就比如说有一天有一个朋友当上了什么职位,升了官,就会想着可以在他那儿得到点什么等等,事情看似很平常,却也在向着腐败靠近。
人民的名义个人心得体会《人民的民义》扣住了时代的脉动,回应了人民的关切,站在人民的立场,表达出反腐倡廉、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人民的名义个人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人民的名义个人心得体会【篇一】《人民的名义》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
该剧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检察官们步步深入,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犯罪的故事,是最高检影中心重点打造的一部检察题材的精品力作。
在玄幻剧、偶像剧、IP剧流行的当下,《人民的名义》的热播,无疑是一股清流,显得有些突然,然而又顺理成章。
作为以“反腐尺度大”而热议的一部剧,《人民的名义》将反腐工作直接展示到公众面前,通过自身艺术的魅力,去感动和打动观众,使得这部剧变的更加有意义。
召开以来,党中央全面开展从严治党、狠抓惩治腐败,全党反腐倡廉工作推向深入,一大批“大、小老虎”纷纷落马,腐败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赢得了民心。
在这一时刻,这部剧的出现,既满足了广大民众对反腐工作的窥探欲与好奇心,又与广大民众产生了共鸣,触动了公众的情感,激发了大家强烈的正义情感。
这部剧的热播正是党中央反腐工作深入人心的结果,正是党中央从严治党,狠抓惩治腐败的结果。
《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说了这样一句话“过去老百姓不相信政府能做坏事,现在老百姓却不相信政府能做好事。
这到底是怎么啦”。
这句话让人震惊,发人深思,更警醒着我们的政府和官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让老百姓对政府更加有信心,如何让党中央从严治党,狠抓惩治腐败的结果得到深入,这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应该深思问题。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近几年来,党中央已充分表明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狠抓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深得党心民心。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位公民都是反腐倡廉的主角,都应该在反腐倡廉的工作中尽到自己的一份力,每一名党员干部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增强责任意识,深化作风建设,自觉贯彻党章党规,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挡得住诱惑,从思想根源上防止腐败,诚诚恳恳为人,踏踏实实做事,弘扬正气,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平安《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在调查一桩特大贪腐案件时遭遇车祸,是整个故事的引子,它相继引来的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的调查行动,加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抽丝剥茧、层层递进为我们展示了官场生活的百态。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高育良曾经言之凿凿地说道:“我们的人民检察院叫人民检察院,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们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远,永远。
”而当高育良败露之后,面对最后来看他的侯亮平,还放言高论:“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平安。
”“公生明,明生廉。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
”这些话,说的多么好啊,多么顺啊,多么一身正气啊,多么冠冕堂皇;但是“人民”二字他挂在嘴边,脱口而来,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一种时髦,一套说辞,一则广告,一块遮羞布。
他们既不幼稚,也不糊涂,他们老谋深算,狡猾如狐,他们是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谋取私利。
而因为他们脸上戴了光鲜的面具,嘴上讲着正确的大话,人们既难以看得清楚,也难以很快识破。
他们谋私利越多,装的越像真正的人民公仆,他们的私欲带着他们远离了人民,违背了纪律,抛弃了作为党员干部操守,成为混在干部队伍里为自己私利而挣扎的“间谍”,国家政策和项目落实、经济发展里的蛀虫,可悲而可恶的活着。
就像那个“两面人生”吃的炸酱面,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亿元……更让我震撼的是他,一个农民的子弟,他的行为导致他家乡人对子女上学的消极悲观,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当整个地区不注重教育,靠着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去取的磕磕碰碰的成功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倒退。
党员干部看《人民的名义》应看出的自律三大原则
毛泽东: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由《人民的名义》反观毛泽东“自律三原则”文/崔旭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已经播完,生动再现了一出“官场现形记”。
官场中的利与义的较量在剧中被还原得淋漓尽致,不少观众被实力圈粉。
剧中的情节让我想起毛泽东的亲情规矩“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剧中,无论是小官巨腐,还是大官“只手遮天”,抑或是官官相护、瞒天过海,都不是人性本恶、无风起浪,每条不归之路的起点就是那些所谓的“合情合理”,每个贪腐官员的初衷都是“人之常情”,私欲披上“情”“义”的外衣就变得肆无忌惮,这无异于自掘坟墓,最终坠入了万丈深渊,一发不可收。
“热”剧还需要“冷”思考。
有情有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对于共产党员而言,这些“合情合理”,并不能成为其堂而皇之地模糊“公”与“私”界限的理由,不能成为其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的借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人民的名义》就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剧中的情节正是过去一段时间部分违纪官员的缩影,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强有力的反腐态势下,仍有部分官员顶风作案,这部剧生动体现了党中央有腐必抓的决心以及治腐必严的态
度。
剧中人物对利与义、情与法的不同选择,也决定了他们未来不同的命运。
下面,让我们用毛主席的自律三原则来对比剧中官员的为官之道。
1.恋亲,但不为亲徇私李达康这个角色在剧中着着实实火了一把。
作为京州市委书记,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妻子被反贪局抓捕,却能保持理智,没有利用职权来为妻子说情或者妨碍反贪局工作,在了解了真实情况后,他很快就释然了。
尽管他被妻子评价说爱惜羽毛、心太狠。
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多少个夜晚难以入睡,多少次拿着前妻的照片思念旧情,他的内心有纠结也有挣扎,但最终仍然避开了徇私的悬崖。
相反,赵立春在汉东主政的二十年期间,将国家的汉东变成赵家的汉东,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为自己赚外块,为儿子谋私利。
“我有两个女儿,就这么一个儿子”,赵为了让儿子在吕州的项目顺利开展,不惜以将当时的市长李达康调走为条件,换取高育良对儿子的“通融”,亲情在他手上变成了谋私的砝码。
将两者放在一起,理不辩自明。
两者同样身居要职,但是李达康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这种大公无私,始终把党和国家放在心中的干部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不滥用职权、不贪污受贿,这样的干部必将受到人们的爱戴。
反观赵立春,过分宠爱自己的儿子,凭借自己身居高位,到处为儿子的“事业”开后门,甚至做出违法违纪的事。
这样的干部,不仅仅是作风问题,更体现了其党性的缺失,这种“想方设法”为亲徇私的干部,不管官至何职,都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
2.念旧,但不为旧谋利赵立春第一大秘——刘新建,在离开政府部门后,被赵立春安排在汉东油气集团担任一把手,他为了报答赵立春的知遇之恩,利用职务之便,不断地给赵瑞龙输送利益,将国家的财富源源不断地送入赵家的口袋。
有腐必有抓,有贪官必有反贪。
侯亮平作为反贪局局长,洁身自好,经常在“淤泥里摸爬,却能时刻保持干净”。
当他的发小——蔡成功涉案之后,他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倾尽全力为蔡成功提供帮助,保证蔡成功的安全。
但从不庇护蔡成功,没有为蔡成功掩盖犯罪的事实,实事求是,依法处理。
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鳢。
无论是报旧恩,还是念旧情,都是无可非议的,但念旧不代表要为旧谋私利。
人民的干部,应当做的是秉承君子之交,报以君子之恩。
3.济亲,但不以公济私汉东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为了帮助老家的亲戚有个正当职业,不管他们的能力是否满足岗位要求,都会利用职务之便将他们安排到公安系统。
高育良曾评价他的一句话很贴切——“就差把你们村的狗都安排进公安局当警犬了!”再看剧中的老检察长——陈岩石同志,不管身处何处,不管官居何职,都心系人民。
这个扛过炸药包的老同志时时刻刻与人民在一起,
把人民当亲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大风厂的强拆事件,剧中出现的领导都是决定从大局出发,从维护政府形象出发,而只有陈老是真正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
两人都是接济亲人,都是以公济“私”,但不同的是:一个是一己之亲,一个是人民至亲;一个是假公济私,一个是兼济天下。
孰是孰非,公道自在人心。
1949年7月,湖南解放后,毛泽东家乡的亲戚和朋友们纷纷给他写信,要求他推荐参加工作或介绍进京。
身边人也告诉他,许多老干部的家属和亲朋好友都来了,只要历史上没什么问题,经介绍都参加工作了。
但毛泽东却坚决否决了他人的建议,并对秘书田家英立下规矩:“处理亲友的一般来信原则是:凡事要求安排工作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腐败不容许一点缺口。
党员干部要廉洁公正、摒弃私心,杜绝腐败的星星之火,要有“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决心,用行动体现“公仆”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