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政治选修学案1.1《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doc
- 格式:doc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12
第一专题第一框题《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一、学习目标:1、学问目标:通过学习法律的基本学问,职能、形式等。
2、实力目标: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力。
3、情感看法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学习法律,崇尚法律是法治社会的必定要求。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相识法的本质和特点。
难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的体现。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确定的。
2、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法、封建制法、法和法。
我国当代的法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法。
3、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规定了人们行为的、标准和;规定;由制定或者认可的;由保证明施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法的职能事实上就是法的。
法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的作用,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的作用。
即时巩固:1.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观点来看,法的本质详细表现在( )①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肯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②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③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确定的④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和发展也有肯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2.马克思说:“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确定的。
”结合这句话我们应正确理解法的本质,即( )A.法追求的是公允和正义B.法是不行能永恒不变的C.法与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宗教、艺术相互影响D.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3.在我国,要想有效地保证法的实施( )A.只须要广阔人民群众自觉遵守B.须要将国家强制力与人民的自觉遵守有机结合起来C.只须要国家强制力保证明施D.关键靠社会舆论监督4.中国公安机关将坚决支持并履行联合国大会和安理睬的决议,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恐怖主义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1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本专题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是没有的,因为这是编写教材时新增加的一部分。
●课标解读通过学习法律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明确学习法律,崇尚法律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落实策略课前:自主学习,调查搜集。
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有关的事实资料及相关知识。
课上:教学互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方式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不久前老师在网上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法律规定,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瑞典的阿斯托普市,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准加班加点工作。
一天,一名警察发现一个人从一家电器商店偷走了两台录音机,就立即追了上去。
正当他紧追不舍之际,教堂大钟敲响了11 下,警察便戛然止步。
原来他到下班时间了,再追就违犯了法律,只好“望贼兴叹”。
英国一个叫高维甘比的小城市里,有一条独特的规定,新市长上任时要过磅,并向市民公布体重。
市长离任时也要称一下体重,如果身体瘦了,即使市长在任期内没做出多少成绩,他也会得到市民们称赞。
因为该市的居民认为,市长是人民的公仆,应当鞠躬尽瘁地为市民服务,而不是养尊处优。
为此,市长们往往上任前吃补增肥,离任前节食减肥。
我们经常会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那到底什么是法?法有何特点?法与我们有何关系?本学期将由我和大家共同挖开法学理论的冰山一角,来学习《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一书。
在学习一门学科前我们都要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提问:为什么开设《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育人之所需,生活之所求。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设置正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有关法律知识,自觉树立守法、用法、护法观念,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的机会,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方式二:问题导入在现今这样一个法治社会,我们对于法律这个词都不陌生。
新闻中经常提到这个字眼,还有很多相关的节目,如大家熟悉的焦点访谈、法治在线、法律讲坛等等。
下面我想请大家来回答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法是什么?总结: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都依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尝试去总结法的含义。
《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学案(1)一、学习基本要求(一)知道法的历史发展、理解法的本质。
(二)知道法的基本特征。
(三)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二、学习过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3页,思考1、法是什么时候怎样产生的?(一)法:对公平、正义的追求1.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奴隶主与奴隶的斗争----产生国家-----产生法律拓展阅读:《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
【某好心人收留一不堪主人虐待而逃亡的奴隶】【死刑】;【奴隶主将奴隶伤害致死】【无罪】;【奴隶不承认主人是自己的主人】【割除双耳】;【理发匠剃去奴隶的发式标记】【死刑】;请大家评价一下《汉穆拉比法典》学生活动:结合拓展阅读说明法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有永恒不变,适用一切的法律吗?法为谁服务?法的本质?2.法的本质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
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统治阶级所承认的公平、正义。
学生活动:法的内容由什么决定?3.法的内容的决定因素(1)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主要内容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其中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统一,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民族、宗教等)学生活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法的类型,阐释社会主义法的特点4.法的历史类型四种: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5.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我国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在我国,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是绝大多数人公认的公平、正义,是真正体现社会进步的公平、正义。
1 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学习目标] 1.了解法的历史发展,理解法的本质、法的基本特征。
2.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一、法的产生及本质1.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法的本质: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3.法的历史类型: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我国当代的法属于社会主义法。
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在我国,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是绝大多数人公认的公平正义,是真正体现社会进步的公平正义。
二、法的特点1.法的基本特征:法是规定人们行为的模式、标准和方向的行为规范;法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在我国,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实现过程。
因此,法的实施主要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
但是,法的实施不能没有国家的强制力,在我国,这是广大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和违法犯罪分子的强制。
将国家强制力与人民的自觉遵守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保证法的实施。
1.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规定了人们行为的模式、标准和方向。
它与道德规范既相互联系,又有严格的区别。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法律和道德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法律和统治阶级道德在社会阶级属性方面具有一致性。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法律和道德存在的时间不同、调整范围不同、实施手段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等。
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素材专题1.1《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doc专题一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 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一、法的公平正义法律把追求公平正义作为其终极价值。
法律如果仅仅是正义的,那法律则是单一的和狭义的。
正义是以公平为基础的正义。
公平的依据是与时俱进的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的均衡,这种均衡首先体现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上,并随经济而发展;这种均衡更为主要的是体现人权的保障和实现的最大化,既要克服对弱势群体的忽视,也不能限制创造性人群,否则这种公平正义将会限制社会的发展,更不是法律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法律就其实质而言是对自然认识规则及其规律的掌握。
如果法律不能体现社会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价值趋向,则这种法律就不能称之为良法。
当然,我们不应该忽视对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调和,然而这种对矛盾的调和必须站在绝大多数人利益均衡的立场上,否则,这种存在必然是一种恶法,也必然是不能长久存在的。
因而社会的立法者要有其独特的预见性和立法的超前性,而不能以补救性作为出发点,补救性的法律作为社会对人们权利的保护手段往往是有限的。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个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法也是适用的。
在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工人阶级都是占主导、支配地位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工人阶级居于领导地位。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法,首先必须是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
进入历史新时期之后,我国工人阶级意志的主要内容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工人阶级意志不仅集中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且也代表着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根本愿望和要求。
所以,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实际上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三、制定法又称成文法,指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表现为条文形式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新课标思想政治选修51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本专题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是没有的,因为这是编写教材时新增加的一部分。
●课标解读通过学习法律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明确学习法律,崇尚法律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落实策略课前:自主学习,调查搜集。
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有关的事实资料及相关知识。
课上:教学互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方式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不久前老师在网上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法律规定,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瑞典的阿斯托普市,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准加班加点工作。
一天,一名警察发现一个人从一家电器商店偷走了两台录音机,就立即追了上去。
正当他紧追不舍之际,教堂大钟敲响了11 下,警察便戛然止步。
原来他到下班时间了,再追就违犯了法律,只好“望贼兴叹”。
英国一个叫高维甘比的小城市里,有一条独特的规定,新市长上任时要过磅,并向市民公布体重。
市长离任时也要称一下体重,如果身体瘦了,即使市长在任期内没做出多少成绩,他也会得到市民们称赞。
因为该市的居民认为,市长是人民的公仆,应当鞠躬尽瘁地为市民服务,而不是养尊处优。
为此,市长们往往上任前吃补增肥,离任前节食减肥。
我们经常会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那到底什么是法?法有何特点?法与我们有何关系?本学期将由我和大家共同挖开法学理论的冰山一角,来学习《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一书。
在学习一门学科前我们都要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提问:为什么开设《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育人之所需,生活之所求。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设置正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有关法律知识,自觉树立守法、用法、护法观念,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的机会,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方式二:问题导入在现今这样一个法治社会,我们对于法律这个词都不陌生。
新闻中经常提到这个字眼,还有很多相关的节目,如大家熟悉的焦点访谈、法治在线、法律讲坛等等。
下面我想请大家来回答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法是什么?总结: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都依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尝试去总结法的含义。
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下面让我们通过这节课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教学地位分析本框内容是全书教材的起点和基础,了解了有关法的一些知识,都会更好理解和掌握我国的法律,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和目标。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①看教材2~3页“法: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完成知识1填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2.①看教材3~6页“法: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完成知识2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3.①看教材6页“法: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完成知识3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
⇒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说明本课时教学地位。
⇒步骤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注①⇒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互动方式可以利用问题导思1、2、3、4由浅入深地实施。
注②⇓步骤7:先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内容,然后对照“课堂小结”内容进行简要归纳总结。
根据时间引导进行。
根据时间让学生处理课堂练习、布置课后练习。
⇐步骤6:处理“课外生活感悟”,教师根据教学时间和内容灵活掌握,最好交由学生自主处理,参照探究方式,也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
注③⇐步骤5:教师要求学生完成“题组训练”中的1和2题,巩固探究成果。
然后根据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提出其他探究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讨论问题解决方式、方法和结果。
最后,根据“当堂双基达标”设计变式练习,学生交流完成。
⇐步骤4:教师通过“疑误指津”进行释疑解惑或对知识外引内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①:建议教师对【课前自主导学】中比较基本的知识点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
注②:建议教师除已有“题组训练”和“探究问题”之外,再变换一下命题角度和问题提出方式,让学生设置一些变式习题和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注③: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再找一些体现本知识的事例加以说明,在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
1.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法的本质: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3.法的历史类型: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我国当代的法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法。
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在我国,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是绝大多数人公认的公平、正义,是真正体现社会进步的公平、正义。
为什么说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统治阶级所承认的公平、正义? 【提示】 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掌握了国家权力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1.法的基本特征:法就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规定了人们行为的模式、标准和方向;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在我国,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实现过程。
因此,法的实施主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
但是,法的实施不能没有国家的强制力,在我国,这是多数人对少数人、广大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和违法犯罪分子的强制。
将国家强制力与人民的自觉遵守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保证法的实施。
(1)法作为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2)在任何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统一的。
(×)(3)在我国,法的实施完全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
(×)(4)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所以法体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1.(1)法的职能实际上就是法的作用。
(2)法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3)法所执行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中。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概念(1)我国社会主义法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
(2)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着由我国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我国社会主义法用规定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方式,确认、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4)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工具。
1.教材P2探究问题【提示】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统治阶级所承认的公平、正义,归根到底要符合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不可能永恒不变。
在当代中国,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是绝大多数人公认的公平、正义,是真正体现社会进步的公平、正义。
2.P4探究问题【提示】设计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说明法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概括性和可预测性等特征;法的主要内容在于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3.P5探究问题【提示】这个探究活动是进一步说明法的另外两个基本特征即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尊重和保障人权”被正式写入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违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1.法律是永恒不变的吗?为什么?【提示】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统治阶级所承认的公平、正义,归根到底要符合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不可能永恒不变。
2.在我国,公民是否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提示】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3.材料中体现了法的哪些特征?【提示】(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行为规范。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说明全国人大作为国家立法机关可以根据社会生活发展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法律。
(2)法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尊重和保障人权”被正式写入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体现了这一点。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违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了这一点。
4.结合材料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的认识。
【提示】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在我国,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实现过程。
“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入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1.全面认识法的产生、本质、特点和作用(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概念1.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规定了人们行为的模式、标准和方向。
它与道德规范既相互联系,又有严格的区别。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法律和道德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法律和统治阶级道德在社会阶级属性方面具有一致性。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法律和道德存在的时间不同、调整范围不同、实施手段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等。
2.法与国家有直接的联系,这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关于善恶、美丑、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及行为准则,国家可以提倡、推行某种道德规范,但是不能制定道德规范。
其他社会规范虽然也要通过一定的力量来保证实施,但通常不具有国家强制力。
【题组训练】1.马克思说:“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结合这句话我们应正确理解法的本质,即()A.法追求的是公平和正义B.法是不可能永恒不变的C.法与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宗教、艺术相互影响D.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解析】A、B、C三项都没有说明法的本质,不符合题意;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应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