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咏史诗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咏史古诗知识点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学知识。
咏史古诗更是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讴歌和记述历史中的伟人、事件以及社会风貌。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咏史古诗的知识点。
一、咏史古诗的定义和特点咏史古诗是指以历史事件、人物或时代为题材的诗歌创作。
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叙述,更是通过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感悟和思考。
咏史古诗的特点包括:1.时代感:咏史古诗往往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唤起读者对某个时代的感知,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独特性。
2.感情表达:咏史古诗往往融入了诗人对历史的情感和思考,通过诗歌的表达来传达作者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赞叹、咏叹或思考。
3.文化传承:咏史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传承给后人,使历史不会被遗忘。
二、咏史古诗的发展和流派咏史古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诗歌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咏史古诗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1.首善之辈流派: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和《贾生》等。
这些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咏叹,表达了对其才华或悲剧命运的赞美和怀念。
2.赋诗流派: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白日依山尽》等。
这类诗歌通过描写历史事件的场景和人物,来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情感。
3.唐宋史诗流派: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有《将进酒》和《滕王阁序》等。
这些诗歌通过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风貌。
三、咏史古诗的经典作品赏析咏史古诗中有许多经典作品,下面将对其中的几首进行赏析。
1.《将进酒》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李白以饮酒为主题,通过咏史手法,赞美了古代英雄的豪情壮志。
通过描绘英雄的风采和豪情,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2.《白日依山尽》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同时也是对历史悠久和不可逆转的思考,通过自然景观传递了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结合作品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左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咏史诗人,他的作品《咏史》是中国古代咏史诗中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古代咏史诗的奠基者之一、左思的咏史诗具有独特的特点,体现了他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具个性的创作思想。
以下将结合他的作品《咏史》从史诗的主题、体裁、语言风格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左思的咏史诗作品以历史人物为主要讴歌对象,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感。
在《咏史》中,左思选取了中国古代历代帝王、贤臣、美女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通过对他们事迹的歌颂与悼念,传达出了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他以咏史的方式,将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与功绩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描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歌颂与批评,展现出个人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其次,左思的咏史诗体裁极其丰富多样。
他不仅创作了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赋、颂、朝贡诗等各种流派的诗歌形式,还运用了描写、讽刺、对比、反讽等多种修辞手法。
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他都能驾驭自如,将其中的历史故事或个人情感激发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激昂的骈文风格,也有细腻婉约的曲文风格,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
第三,左思的咏史诗语言风格独特,雄浑豪迈。
他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夸张、反问等,使作品文辞瑰丽华美,意境深远。
例如,在《咏史·卷一》中,他通过对汉武帝的赞美,使用了大量辞藻华丽的修辞手法,以雄辩的文字描摹出了这位古代伟大帝王的光辉形象。
他还善于语言细腻揣摩人物性格、境界和情感变化,并采用生动形象、清新自然的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最后,左思的咏史诗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他的诗作多以诗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既概括了历史的全貌,又注重描写历史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他敢于对历史人物提出质疑与批评,一方面赞美其英明智慧之美,一方面揭示其官场心术之丑,表达了对时兴迹人物人生命运的关注。
他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和独到的思想深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简析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咏史诗》是唐代文学家左思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描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这六个历史时期的风云人物和重大事件。
作品以史诗的形式,展示了近两千年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思考。
《咏史诗》的艺术风格独特而典雅。
首先,左思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历史典故,以饱满的文字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厚造诣。
其次,他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赞美和评价,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点。
例如,他对秦始皇的评价就带有浓厚的讽刺意味,揭示了统一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残暴和统治者个人嗜好的负面影响。
此外,左思的《咏史诗》还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历史事件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他通过叙述历史人物的忠诚、智慧、勇敢和牺牲精神,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悲剧和人民痛苦的关注和同情。
总的来说,左思的《咏史诗》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历史的宏大与个人的悲壮,传递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左思咏史诗的艺术特色
1、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
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2、起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
习,以致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咏史诗歌赏析第一篇:咏史诗歌赏析咏史怀古诗鉴赏咏史怀古诗特点: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㈠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对比失落或同病相怜两种。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
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㈡怀古伤今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首先,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之一是以史实为基础。
咏史诗人通过深入研
究历史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景和时代背景,然后以此为基
础进行创作。
《将进酒》是唐代文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中歌
颂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辽东郡世家名士屈原,赞颂了他的才华悲愤,表达了
李白对古代豪杰的向往之情。
其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之二是感情真挚。
诗人通过咏史,将自己的
感悟与历史人物的经历相结合,表达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在《游子吟》这首诗中,唐代诗人孟郊表达了自己身为异乡游子的孤独感
和思乡之情,通过对古代历史上的辽东郡世家名士贾谊的赞美,体现了诗
人对于古代英雄的崇拜之情。
再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之四是时空交错。
咏史怀古诗常常在现实与
历史、人物与环境之间进行时空交错,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回忆。
唐
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描绘了西行途中的诗人看到
一片草地,然后融入对古代将士的赞美之情,时空交错之中传递出对英雄
事迹的崇敬和对时光荏苒的感慨。
最后,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之五是艺术手法丰富。
咏史怀古诗运用了丰
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格律和押韵形式,使作品更加富有韵律感和文学美。
南宋文人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以三国时期发生在长江边的赤壁之战为
题材的咏史怀古作品,其运用了豪放的笔触、奇特的结构和极富感染力的
叙述方式,使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咏史诗的特点咏史诗的特点: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2、思路:历史上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的相似点。
)咏史诗的主要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咏史诗常用表现手法:1、对比。
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从而突出今日的凄凉。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
前三句渲染勾践灭吴归国的繁华,后一句直转写越亡后的荒凉。
这是李白在南游吴越所写,表达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并在咏叹中又有对当朝统治者唐玄宗荒淫生活的嘲讽。
2、融情入景。
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
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自”即“自己”,“空”即“徒然”。
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诗人无心倾听。
为什么?诗人此刻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怀,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3、拟人。
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人出现的。
4、讽刺。
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在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人民性立场,多有批判意味的,由此构成讽刺,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用了讽喻的方式,多显含蓄。
咏史诗的创作特点一、咏史诗是啥咏史诗呢,就是那种专门用来歌咏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诗。
就好像是诗人穿越回了过去,然后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关于历史的事儿,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就像是我们现在看了一部超酷的历史剧,然后忍不住要跟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一样。
二、创作特点之内容方面1. 取材于历史咏史诗肯定得从历史里找素材呀。
比如说赤壁之战这么大的事儿,就有好多诗人写咏史诗来描述呢。
诗人就会把自己对这场战役的理解,像谁厉害、谁用了啥计谋之类的,都写进诗里。
2. 借古讽今或者借古喻今这可是咏史诗很常见的一个特点哦。
诗人有时候对当下的一些事儿不太满意,但是又不好直接说,就借着写历史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就好比现在我们要是对学校的某个规定有意见,但是又不敢直接跟老师讲,就可能会说“以前的学校都不这样,那时候的学生可幸福了”这种感觉。
而且有时候也会借古代的好事来激励当下的人,比如说古代的忠臣特别爱国,诗人就写出来,让现在的人也学习这种爱国精神。
3. 表达自己的历史观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在咏史诗里就会体现出来。
有的诗人觉得某个历史人物是大英雄,有的可能就觉得他也没那么好。
就像对于项羽这个人物,有的诗人觉得他乌江自刎特别悲壮,是个英雄,有的诗人可能觉得他要是能过江东,再重新开始就好了。
三、创作特点之形式方面1. 语言简洁又富有内涵咏史诗不能啰里吧嗦的,毕竟是诗嘛。
得用很少的字表达很多的意思。
就像“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把当时的社会状况、人们的麻木都表现出来了。
2. 常常会用到典故典故就是那些历史上大家都知道的事儿。
在咏史诗里用典故就像是给诗加了个超级链接,读者一看就懂。
比如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里的“龙城飞将”就是个典故,知道这个典故的人一下子就能明白诗人想说啥。
3. 结构严谨因为是诗,所以结构得严谨。
一般会有起承转合的结构。
开头可能会引出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中间进行描述或者议论,然后转折一下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最后结尾再总结一下自己的观点或者情感。
浅析左思《咏史》诗八首的艺术特色原文: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壮龙客,何为欻去游等。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四十九万里流。
左思的《咏史》诗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
另外,《咏史》诗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矫太康晶灵文风,承继建安雄浑骨力。
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
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诗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
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
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
钟嵘说,左思的《咏史》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
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诗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
综上两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
王夫之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第二,才志融合,浑然一体。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
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
创成一体,垂示千秋。
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
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
”(《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
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